6月19日,“自然与文化”系列讲座第31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三层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宋云伟副教授主讲,题为“环境主义与瑞典林纸企业——以斯道拉恩索为例”。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赵秀荣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侯深副教授、周施廷副教授,还有来自校内外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场,赵秀荣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宋云伟老师过去一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访学情况,宋云伟老师对赵老师和“自然与文化”系列讲座表示感谢,随即正式开始演讲。
演讲一开始,宋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环境主义和资源留存的概念,以此来引出世人对林纸企业的刻板印象:消耗森林资源,污染,耗能。
在对这一概念进行铺陈过后,宋云伟老师开始对瑞典林纸企业斯道拉恩索集团的历史情况进行介绍。宋老师主要通过斯道拉恩索集团的矿业史和林业史两部分内容来说明其发展历史。该集团的前身是斯道拉铜矿公司和斯道拉林业产品公司,1992年铜矿公司停止开采,1997年,斯道拉公司和芬兰的恩索公司联合为斯道拉恩索纸浆纸业公司。
在铜矿史的发展方面,宋老师指出,斯道拉铜矿公司是古老的工业区向文化遗产功能转型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时,宋老师还提到,围绕着这段历史可以衍生出很多研究课题,比如古老的铜矿开采技术、矿区的社会结构变迁等。在林业史方面,斯道拉公司于1888年建立了第一个锯木厂,并在20世纪持续发展,1997年实现了跨国并购,和芬兰的恩索公司联合为斯道拉恩索纸浆纸业公司。
结束了斯道拉恩索的历史回顾后,宋老师转向了瑞典政府的森林管理政策以及以斯道拉恩索为代表的瑞典林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的讲述。20世纪初,瑞典政府开始采取“砍伐一棵树,种植三棵树”的政策。除此之外,瑞典政府还出台了多个森林保护和森林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森林产业在这些原则和法规的指导下,都制定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确保合理砍伐,遵循森林的自然循环法则,砍伐最弱的树木,让强壮的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砍伐完毕后立即补种等等。其中,斯道拉恩索便主张将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瑞典的林纸企业的形象比较正面,也能为当地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
讲述完瑞典政府和林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后,宋老师进一步指出,瑞典的林纸企业仍存在逆环境主义行为,宋老师主要提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北欧地区,对原始森林的破坏与资源留存原则相悖。芬兰和瑞典的绿色和平组织活动人士举行示威活动,封锁了芬兰斯道拉恩索的总部,以抗议该公司在芬兰古老森林中持续伐木的作用;第二,在其他国家的桉树种植容易造成土地贫瘠,造成地下水污染,桉树本身也有一定毒性,使种植桉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同时也侵占了原居民的传统农耕地。第三,转基因桉树的商业释放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危及淡水资源,土壤荒漠化,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雨林和原生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崩溃。
最后,宋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提出她的结论:第一,瑞典政府的森林政策规范林纸企业保障瑞典森林的高覆盖率;第二,林纸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致力于增加森林面积,减少能耗,回收利用,净化废水废渣,进行生物能源的再生产;第三,瑞典林纸企业在本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国家的单一种植和大面积征地行为引发反感,有环境殖民主义之嫌;第四,我们应该肯定这些林纸企业为改善自身带来的环境问题做出的努力,北欧的林纸企业已经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列。但是这些企业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而且为了改善环境影响的举措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宋云伟老师演讲完毕之后,在场数位老师和同学发表了自己对林纸企业的看法并提出问题,老师分别对其进行了解答。讲座最终在热烈氛围中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