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新闻动态
会议纪要 | “灾害与历史”第六届高级研修班纪要(三)
来源: “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作者: “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2/08/30 点击数:


2022年8月24日上午九点,第六届“灾害与历史”高级研修班继续进行。本场讲座主题为《从心理急救到心理援助:灾害心理干预在中国》,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教授讲授。讲座由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韩祥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灾害与心理危机干预。在此部分中,祝教授首先阐述了疫情导致全球焦虑、抑郁的情况,并由此突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其次讲解了灾害的定义、个体对灾害的反应与应对,灾难反应的四个阶段及危机发生后个体的三种应激反应。最后介绍了国际上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典型案例。

第二部分中,祝教授主要讲解了国际心理援助发展的概览。首先他对国际灾后心理干预政策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梳理,指出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先后出台了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政策,国际上也纷纷成立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其次祝教授从历史的维度回顾了心理急救的发展过程,并从含义、作用和原则三个方面解释了心理急救与心理援助的区别。


第三部分,祝教授就“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他回顾了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过程,指出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在不断发展。同时认为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形式也较为多样,有诸如对政府提交建议、利用手机热线进行援助、联合多家单位启动“金色阳光工程”援助计划、灾后群体的援助等等多种援助方式。最后祝教授介绍了国家在灾后心理援助模式与策略方面进行的多种尝试,如建立多个工作站与心理健康中心、设计急救工具包、建立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发起“爱心战疫”、“ 暖心战”等活动。

讲座的尾声阶段,祝教授对心理援助进行了总结回顾,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系统援助体系、忽视中国社会心理特点、心理援助资源浪费、缺乏制度经费暴涨等,并表达了对未来心理援助的期许。讲座结束后,祝教授就灾害与心理援助、受害人与心理援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下午三点,第六场讲座如期进行。本场讲座主题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由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张俊峰教授讲授,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李嘎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开场张俊峰教授提出了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一观点,并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面对不确定性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并解决?随后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



讲座主体阶段第一部分中,张教授提出了水利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实践路径以及类型划分,之后提出要将不确定性带入水利社会史的观点。为了进一步阐释清楚不确定性在水利社会史的运用,张俊峰教授将从关中渠、晋南三村,以及河东盐池三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中张教授从环境的角度介绍了泾河分布地域以及泥沙的由来,随后通过大量的图像生动地展现了渠灌区的发展及演变情况,总结了其在两千年间的六大变化。同时分析了渠灌区水利社会衰败的原因,认为拒引泉这一决策造成了渠灌区水利社会的衰败,这也是时人追求稳定性的失败,由此产生对渠水利社会不确定性的认识。

第三部分张教授探讨了晋南三村的水利社会。他首先对晋南村、羊舍村、柴里村这三村的周边地势以及位置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三村的具体情况运用图片的方式进行解读。其次重点讲解了三村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态势,并对晋南三村水利纠纷事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认识。最后分析了洪灌型水利社会在当代终结的原因。



第四部分中,张教授首先对河东盐池周围的地势进行了介绍,其次展示了大量的盐池图片,并一一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盐池的周边环境、产量、销售情况等进行了总结。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就政府为减少水的不确定性给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的措施、人选择适应或者改变不确定性的主要依据或影响因素、水权是水利社会的表征还是本体核心等问题与学员进行了激烈讨论。


晚上七点,研修班第三场学员沙龙正式开始,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周嘉豪、广州大学的青年教师张盛达、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张帆、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刘晓峥、江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许典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屈成等六名学员代表依次进行了主题汇报。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李嘎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

第一位学员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周嘉豪,报告题目为《国家能力视阈中的明清荒政议题——兼论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根本性议程”的思考》。报告开场周博士即主张将前提问题化,即不应该把“中国”简单的当成“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前提,而应该当作问题本身。随后对荒政的概念问题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主张在国家能力的框架中对荒政进行研究。接下来张博士从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主义、文化主义三个方面对荒政进行了论述。最后进行总结,说明了荒政的作用。



第二位学员是来自广州大学的青年教师张盛达,报告题目为《灾害史研究的宏观视野——兼谈个人研究体会》。张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做了简要说明,同时分享了成果小结。其次从多时空尺度、多时空方法和多学科交叉三方面探讨了自己对灾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最后表达了对跨学科合作的期许。



第三位学员是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张帆,报告题目为《1934年东南大旱灾中的祈雨》。张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1934年东南大旱灾的概况,点明了此次旱灾的严重性。其次从三个部分论述了旱灾中的祈雨活动。第一部分为祈雨的对象,包括兴雨龙王、各路神祇以及西方宗教三类。第二部分是祈雨的参与者,主要为普通民众、绅商闻人、宗教人士、宗教领袖、政府官员五类。第三部分介绍了祈雨的场合及方式,分为设坛祈雨、游神赛会、私人祈雨、禁屠断荤四种



第四位学员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刘晓峥,报告题目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克山病流行的时空特征与环境因素》,主要分五部分讲述。刘博士在第一部分阐释了克山病的定义、类型,并从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两方面梳理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克山病的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则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克山病流行的时空特征,指出其在冬春发病率较高,在空间上呈逐渐扩大的趋势。第四部分中,刘博士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探讨了克山病流行的因素。第五部分中,刘博士对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克山病流行的时空特征和环境因素进行了总结,并认为克山病还与真菌毒素、黄曲霉素、肠道病毒等生物毒素因子和森林覆盖率、郁闭度等生物景观因子有关,同样具备环境生物性传染病的某些特征。


第五位学员是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许典雅,报告题目为《守正与通变: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群体研究》。许博士首先介绍了本次报告的选题缘由。其次从中医群体的构成、执业方式、收入以及社交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群体的概况。随后介绍了民国时期的著名中医及其迹。报告结尾,许博士指出在中国社会经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上海中医群体在碰撞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探讨中医在近代的转型等问题有重要启示。


第六位学员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屈成,报告题目为《“常平下县”,乾隆朝陕甘地区常平乡仓建置与乡村社会救济》,报告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学术史的角度说明了研究常平乡仓的价值。第二部分阐述了康雍时期的粜积弊问题及其症结,并论述了乾隆初年朝野关于粜积弊问题解决之道的大讨论及分方设厂的讨论结果。第三部分分析了乡村救济的困境,并以甘肃地区为例进行说明。第四部分总结了常平乡仓主要分布地域以及具体地址,并对其管理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第五部分中,屈博士论述了常平仓的作用,认为其是国家调节社会生产再分配的重要方式,是国家权力向县乡的延伸。


本次沙龙依旧是分为上下半场进行,每三位学员报告结束后,都预留了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各位学员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晚上九点,第三次学员沙龙在一片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文转载自“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征稿启事 | “悬崖之上:环境...
首届“环境人文学”青年学者工作...
夏明方|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史学前沿 第13讲】刘文明&...
人大青年史学坊||劳动的水牛&...
会议通知 | “一切始于人类的...
讲座预告 | 何鲁三像...
【史学前沿 第12讲】杜宣莹&...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