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至11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等单位主办。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为“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与综合减灾能力研究”,分设“灾害文化、灾害治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外灾害文化、灾害治理比较研究”“中国灾害文化、灾害治理及其变迁”“中国各民族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及其应对”“历史视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六个议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内外近7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40余位青年学子齐聚云端,从多元角度阐释和总结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及不同族群间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频次、规律以及民众对灾害的记忆、表达、认知与应对方式,由此形成的灾害治理的经验,为当前社会防灾减灾建设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灾害史研究的新进程。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是全国从事灾害史研究的学者学术团体,自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灾害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加强灾害史领域的学术交流,坚持并积极践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融合与创新的学术理念,出版国内外唯一一份灾害史学术辑刊《灾害与历史》,编发《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推动灾害研究与减灾实践的信息交流。截止目前,灾害史专委会举办四届“灾害与历史”研修班,力图搭建灾害史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加入到灾害史研究的学术阵营中。
在本次会议开幕式上,云南大学杨泽宇副校长对国内外专家学者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西南地区既是多民族聚集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目前西南边疆的灾害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云南也正在奋力提升自身灾害治理水平和能力。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唐豹以致辞。他指出,经过几代灾害史研究人员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我国灾害史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现并展示了中国灾害史发展和科学经验的历史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豹秘书长强调,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团结了全国一大批有志于灾害史研究的蓬勃力量,致力于加强灾害史领域的学术交流,尤其重视深入研究、借鉴和利用我国历史上丰富的防灾减灾救灾经验,以史为鉴,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重视并推动中国特色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向世界传递”,分享”;重视发展与其他国际灾害史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联系与交流,努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灾害防御事业做出贡献,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研究组织的充分肯定。他希望灾害史专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探索规律、揭示本源,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做好灾害历史的研究工作,同时,要加强灾害史研究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中国特色防灾减灾建设知识宣传教育、为服务国家防灾救灾机制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灾害研究的历程中,灾害史研究,特别是由自然科学学者主导的灾害史研究,曾长期长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前后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介入,灾害研究趋于繁荣,而灾害史研究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在理论建树和现实服务方面还相对薄弱,有待继续改进和努力。未来的灾害史研究应该站在国家安全、人民至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高度,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理论探索与现实关照相结合,中国经验与全球视野相结合,跨学科合作与历史学本位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求真与反思精神,不断地探索灾害规律,总结中国防灾减灾经验,推动灾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会议历时两天,共有四场主题报告、十一场分场报告以及六场青年学者论坛,探讨内容包括历史上的疫病及其应对、历史视野下的新冠疫情、灾害文化、灾害治理、灾害时空分布及量化分析等方面,从多元视角探讨灾害文化及灾害治理的经验,希冀为当前社会防灾减灾建设提供借鉴,为灾害治理、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推进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转载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zaihai.cn/a/xiehuigongzuo/gongzuodongtai/2020/1013/2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