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运亮)8月18-19日,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表示,近年来,随着环境史研究逐渐展开,研究者愈来愈感到严重的思想理论困扰。这些困扰,既关乎“问题”,也关乎“主义”。一是关于环境史的“问题”,即环境史研究的对象让研究者感到困扰,它直接影响了环境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环境史究竟应该研究哪些问题?环境史所关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有何不同?在具体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许不必纠结于此,但是如果动手编写一部环境史教材、一部断代环境史或者环境通史,困扰就会凸显。二是关于环境史研究应该遵循什么“主义”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环境史研究的价值判断。
王利华认为,对于环境史研究来说,目前亟需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以便评判人类以往的环境行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环境史学者将陷入历史悲观主义而不能自拔,成为“文明原罪论者”甚至“反文明论者”。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认为,边疆作为从传统的领土、疆界层面上自然分界线,到具有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内涵分界线的概念,再到作为一个集中并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内涵概念的区域,最后到成为物种迁移、流动及入侵的首要之区及其导致本土生态系统首先崩坏的生态变迁区域,浓缩了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发展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迁历程。在目前生态危机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时刻,边疆生态及环境内涵与范畴也日益凸显,边疆作为物种分布及迁移、入侵的前沿区域,边疆生态变迁、生态威胁及其研究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专家表示,这次会议的举办,旨在交流国内外环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深化区域环境史、边疆民族环境史的研究,促进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环境史研究的水平,将中国环境史乃至世界环境史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据了解,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于2009年5月成立。自从创建以来,该所一直秉承“立足前沿、兼容包蓄”的学术作风,努力开拓西南环境史研究的新领域,并以生态环境、环境考古、环境疾病、环境灾害、环境法规等为研究特色,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开展多领域、多视角的环境史研究,组建了一支以校内、省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西南考古环境史、环境制度史、环境疾病史、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等方向为主的优秀学术团队。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既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改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也在总结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政府制定合乎地方实际和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生态环境的开发及保护政策和措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该文章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rwxn/xslt/201408/t20140821_1300132_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