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5年5月28日-31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
会议召集人: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
赫尔穆特·崔施勒(Helmuth Trischler 德国德意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中心联合主任)
夏明方(Mingfang Xia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
核电站、高速铁路、工厂化农场和古代的稻田俱是种种为技术所改变的景观。它们表现了某种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同所有的技术一样,它们为其环境条件所形塑,又转而将地球重塑为各种新的环境。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刘易斯·芒福德对“始生代技术”、“古生代技术”与“新生代技术”加以区分,认为它们分别代表某一套同自然相联系的思想、价值和物质形式。这些存在于自然与技术之间,跨越时间而又直指当地景观的广阔变化,正是我们会议的主题。我们的范围是跨学科的,也是跨时空的,纵贯前工业时代直至将地球时而形容为人工制品的现代世界。
我们就以下议题征求文章:从本地植物到药品、从动物到“有机机器”、从基因到“转基因生物”的转化;水或电力生产对自然体系的影响;矿业对自然的介入;在天文、技术与发明不断变化的视角下对自然的感知;以及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还包括:“人类世”的含义及其文化蕴意;关于自然与技术分界线的西方与非西方观点的对峙;混杂性与技术帝国主义的理论;各种环境技术史的概念。
此次会议向包括研究生和教授在内的所有学者开放。提交的会议申请材料包括:论文标题、摘要(英文300个单词,中文500字左右),附加一至二页的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2015年1月1日,2015年2月1日公布申请结果,2015年5月1日前提交论文全文(英文5000单词,中文12000余字)及提要(英文600个单词以上,中文1200字左右)。所有论文将事先在与会者中间传阅,会议中不做论文宣读。
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境外学者旅费将由蕾切尔·卡森中心承担,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将负责所有与会学者在京会议期间食宿。会议最后一日安排北京地区技术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
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埃德蒙·罗素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人。其著作包括《战争与自然》、《进化史》、《力量/权力的本质:结合技术史与环境史》、《有机体是否能够成为技术?》
中、英文申请请发往以下电邮地址:
Donald Worster: dworster@ku.edu
Helmuth Trischler: h.trischler@deutsches-museum.de
夏明方:xiamingfang2@vip.sina.com
Donald Worster为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荣退);Helmuth Trischler为德意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中心联合主任;夏明方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组委会成员还包括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生态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