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学术前沿
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出版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22/03/05 点击数:


题名: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

作者:周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1300

装帧:精装

丛书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时间:2021-08-01

页数:780

定价:398


内容简介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通过恢复、重建中国赈灾机制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通过救济灾民的种种措施获取了民心和统治中国的政权合法性。

此外,《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还在对清前期灾赈制度的建设及其程序、灾赈人员、机构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从赈前预警机制及报灾、勘灾机制的重建开始,对清政府灾赈中的审户、勘不成灾、粥赈、以工代赈、灾赈物资、民间赈济,以及赈后的蠲免、缓征及借贷等进行分析、论证,凸显出清前期救灾机制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应,强调清王朝在灾赈中通过底层认可的方式实现天下同治。


作者简介

周琼,女,彝族,1968年生,云南姚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2019年度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云南大学首批“东陆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东亚环境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史、灾荒史、西南地方文献整理校勘记区域历史人物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书稿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第八批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灾害数据库建设与边疆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团队”、202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南边疆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研究”以及2021年度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生态文明普及教育与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


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学术史回顾 4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本书的研究目标 40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 49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56

清前期的自然、社会环境与重大灾害 57

一、地理环境与灾荒 58

二、气候与灾荒 60

三、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区域的延伸 65

四、社会政治因素与灾荒 68

第二节 清前期自然灾害划分的标准 71

一、清代灾荒划分标准述论 73

二、清代灾情等级的划分标准及方法 80

三、关于清代灾荒“初期少、中期多”的观点 84

第三节 清前期的重大自然灾害 87

一、清前期的巨型灾害(巨灾) 87

二、清前期的重大灾害(重灾) 101

三、清前期的大型灾害(大灾) 113

第四节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 207

一、时间上的经常性、连续性、共时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208

二、空间上的普遍性、相对集中性、延伸性和复杂性特点 211

三、灾荒类型上的共存性、并发性和群发性特点 216

四、灾害程度上的累积性特点 221

五、灾荒类型及等级的全面性特点 223

六、时间及区域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性特点 224

第二章 清前期官赈制度的建设及发展的基础 227

灾赈制度建设的背景暨自然灾害的后果 228

一、农业或歉收或绝收 228

二、粮价飞涨,饥荒严重 231

三、人口的大量死伤及流迁 232

四、公私建筑及财产的巨大损失 242

五、社会的动荡 248

六、对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短暂或永久性的破坏 251

七、清前期灾荒对传统社会道德及心理的消极影响 254

八、清前期灾荒对社会客观补偿 259

第二节 清前期官赈制度的建设及程序 266

一、清代以前官赈制度的发展 267

二、清代官赈机制的建设及发展 269

三、清代官赈的主要程序 275

四、清前期官赈盛极而衰的原因 276

第三节 清前期官赈的人员及机构 278

一、清前期官赈的人员调派及其职能 278

二、清前期官方的赈济“机构” 281

第三章 清前期赈前机制——报灾、勘灾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92

清前期报灾机制的建设及完善 292

一、顺治朝报灾制度的初建 293

二、康熙朝报灾制度的建设与调整 300

三、雍正朝报灾制度的初步确定 307

四、乾隆朝对报灾制度的完善 309

五、清前期灾害信息上报制度的启示 325

第二节 清前期勘灾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327

一、顺康雍时期勘灾制度的初建及调整 328

二、乾隆朝勘灾制度的完善及确立 335

三、帝制期勘灾制度的程序及措施 348

第三节 “勘不成灾”制度与制度外化 385

一、清代灾赈制度外化历程:乾隆朝“勘不成灾”赈济制度初建 386

二、灾赈制度的外化:乾隆朝“勘不成灾”赈济的制度化及措施 391

三、灾赈制度外化的成效: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的影响 404

第四章 清前期官方的赈中机制 411

清前期官方的钱粮灾赈机制 411

一、赈济区域的扩展及大小口赈粮标准的确定 412

二、顺康雍时期官方灾赈类型的雏形 417

三、乾隆朝钱粮赈济类型的确立及表现形式 420

第二节 清前期官方的粥赈制度 450

一、清代粥赈制度建立的背景 451

二、清代粥赈制度的恢复与建立 455

三、乾隆朝粥赈制度的完善 459

四、清前期粥赈制度的成效 465

第三节 清前期官方的“以工代赈”制度 476

一、清前期官方“以工代赈”制度的建立 477

二、清前期官方“以工代赈”制度的内容 481

三、清前期官方“以工代赈”的具体措施 488

四、清前期官方“以工代赈”的社会效果 496

第五章 清前期赈后机制——蠲免、缓征与借贷 504

清前期官方的蠲免机制 505

一、顺康雍时期蠲免机制的建立及发展 506

二、乾隆时期蠲免制度的定型及完善 519

三、乾隆朝流抵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524

四、清前期官方蠲免事例 529

第二节 清前期的缓征机制 533

一、顺康雍时期缓征制度的发展 533

二、乾隆时期缓征制度的后确立 536

三、蠲免与缓征制度的“相辅相成” 542

第三节 清前期官方灾赈中的借贷制度 545

一、清前期借贷制度的起源与初建 547

二、乾隆朝借贷制度的完善与实践 551

三、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的社会效应 569

第六章 清前期官方的灾赈物资 579

清前期官方灾赈物资的形式及运输 579

一、官方赈济物资的形式 579

二、官方赈济物资的筹集 581

三、官方灾赈物资的运输 583

四、交通影响下的赈济物资分配不均 584

第二节 官方灾赈粮食的来源 585

一、仓储 586

二、截漕 589

三、邻省调粟协济 594

第三节 官方灾赈银钱的来源 599

一、发帑 599

二、捐纳 604

三、捐输 610

四、捐监 617

五、其他捐款及闲款 619

第七章 清前期的民间灾赈机制 624

清前期民间灾赈兴起的原因 625

一、官赈缺失区需要民间赈济的补充 626

二、官方对民间赈济的鼓励与支持 627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助弱扶贫、积善行义思想的影响 632

四、地方精英通过灾赈控制地方和展现社会责任感 635

五、地方绅商富户为避免灾民暴乱抢劫而主动赈灾以自保 637

第二节 清前期民间灾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641

一、清前期民间灾赈制度的建立 641

二、清前期民间灾赈的主体 644

三、清前期民间灾赈的主要形式与救灾实践 651

第三节 清前期民间灾赈的奖惩与成效 659

一、清前期民间赈济的特点 659

二、清前期民间灾赈的作用及影响 662

三、清前期民间灾赈的社会效应 667

第八章 清前期灾赈机制的社会效应 669

清前期赈济机制的社会影响 670

一、清前期赈济机制的积极影响 670

二、清前期赈灾机制的消极影响 683

第二节 清前期灾赈机制的弊端 686

一、清前期官赈机制导致的弊端 686

二、清前期灾赈弊端对灾民及社会的冲击 704

第三节 底层认可与天下同治:清代流民收容与管理 708

一、清代流民问题的解决:栖流所的起源及制度建设 710

二、流民赈济的效应:栖流所制度建设的社会影响 719

三、清代流民赈济的天下同治:栖流所的边疆共行 729

四、栖流所的社会历史影响 735

结语 737

一、清前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灾害史上的普遍性及代表性 737

二、清前期灾赈机制的承前启后特点 740

三、灾赈机制是清王朝获取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746

四、号称完善的灾赈制度的局限 748

五、清前期灾赈机制凸显的细致化及刻板性、人性化特点 754

六、清前期灾赈机制臧否并存的社会效应 755

七、制度不是的,但制度保障是必需的 760

八、清前期灾赈机制的启示 763

参考文献 765

索引 773

后记 776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征稿启事 | “悬崖之上:环境...
首届“环境人文学”青年学者工作...
夏明方|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史学前沿 第13讲】刘文明&...
人大青年史学坊||劳动的水牛&...
会议通知 | “一切始于人类的...
讲座预告 | 何鲁三像...
【史学前沿 第12讲】杜宣莹&...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