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周琼教授团队编著《生态文明教程》公开出版发行 |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23/11/28
点击数:
|
图书封面
书名:生态文明教程
作者:周琼 杜香玉 编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前 言
地球每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都能对周边及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与人类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而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及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时代已经来临,拥有文明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并良性发展,成为每个地球人共同的理念及发展需求。
但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往往在经济、政治利益面前显得微乎其微,城市化的扩展及乡村的发展需求、工业废水及废气的排放、海陆空交通体系的无尽延伸、国际化及其贸易体系的超速发展、现代各类争端乃至战争等,都对不同区域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究其原因,是生态系统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重要影响还没有深入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里,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为我们提供生存资源的生态环境,总是自然就存在的。只要需要就会有理所当然的惯常心态,让大家选择性地遗忘,并漠视了一次次生态灾难的严重后果。
再究其原因,是生态及其文明发展的紧迫性、必需性尚未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且尚未形成生态及环境至关重要的意识,更未形成以生态意识支配人类行为,并成为社会发展规则及日常生活习惯准则的意识及行动。而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理念及素养,并不是人们受到高等教育了、经济生活富裕了、国家地位提高了就会突然具备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教育、规范来培养和养成的。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及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团队一直呼吁、提倡生态文明教育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原因。2016 年,生态文明教育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议案由人大代表何严萍教授提交给全国人大并得到了批复。再后来,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得到了六大部门及国家的认可及推进,即 2021 年 3 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而《行动计划》的发布及推进,进一步明确并奠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促使我们早就在筹划的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提上了日程。
中国目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在未来以生态为关键词的世界发展格局中要宣传的理念及要承担的环境责任,也是地球生态环境稳定且良性演替,尤其是各类生物之间及其与各类非生物共生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及其理念的普及,亟须一部统领性的基础教材来实现。编写这部教材的努力及相关工作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入侵、自然资源耗竭、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生态危机,如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然在全球生态危机及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勇敢地承担起了大国的责任及理念导向。要真正承担起这个责任,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及政府应该做出努力,每个中国公民也应该努力。此刻,想必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编写、出版一部展现生态文明基础理念及其推进实施进程的教材,就成为这个桥梁上最为关键的一环。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论断、新方向,这一论断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编写的生态文明教材,也是以此为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及社会现实需求为主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共建共享,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设一个生态安全、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就要充分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合力,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及普及活动,强化低碳节能、循环节约、绿色环保理念,适时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低碳、循环、绿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良好习惯养成,提高社会公众整体文明素质,使崇尚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培育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创造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社会氛围。这部教材,就是想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让生态文明意识及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入将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群体及精英群体的思想意识中。
2016 年、2018 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两期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就是为了在高校研究生中培养一批理念先行、学术先行的精英人才,以更好地为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培养高端的、具有家国生态责任及创新理念的新型人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社会对具有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及思想的专业人才显示出了极大需求,而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因此,2015—2021 年,我在云南大学开设全校性素质选修课《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目的也是在中国生态文明高等教育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现在编写生态文明教材,倡导生态文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全国各高校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及积极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
高校是培育社会英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孵化器,高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树人铸魂”。高校的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一般都能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及较高的技能,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素养,绝大部分处在人生发展及思想转型的黄金时期,唯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能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千年大计贡献自己力量的年青一代,中国才能在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做出成绩。
这部教材力图立足于国际视野,全面梳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对全球生态危机现状、根源、影响进行总结及分析,阐释生态文明孕育的条件及手段,并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现实要求进行系统探讨,通过古代、近代、现当代三个发展阶段,明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及艰巨性;通过界定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及内涵,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重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目标、制度体系进行阐释,从自然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构建、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际生态合作等维度,深入探讨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普及以及行动的展开,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对其概念、内涵、意义、原则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
本书的编写及随后的运用,希望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及人才培养,为学生学习生态文明基础知识,也为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当然也希望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全球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起到积极而有益的推动作用。
编 者
2023 年 11 月
目 录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原始文明
第二节 农业文明
第三节 工业文明
第二章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孕育
第一节 生态危机的现状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根源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影响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孕育
第三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及特征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意义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西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第一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节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节 绿色转型发展
第四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第六章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第一节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思路
第二节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构成
第三节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改革目标
第七章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 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的价值导向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行动
第九章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第二节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第三节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第十章 生态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路径
第三节 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第十一章 生态城市的建设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第十二章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一节 美丽宜居乡村的内涵、特征与挑战
第二节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节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
第十三章 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第一节 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功能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历程
第三节 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取得成效、面临挑战及路径
第十四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及现实诉求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与艰巨性
第十五章 生态文化的构建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第二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六章 国际生态合作及中国方案
第一节 国际生态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生态合作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国际生态合作的中国方案
第十七章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第一节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原则
第三节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后 记
转载自“环境史研究”公众平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