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专业课程 >> 北京大学 >>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4


李孝聪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Professor Li, Xiaoc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2002/10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授课大纲

前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水系
    2.从
丝绸之路亚欧陆桥
    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4.内陆文化分区与建筑景观的特征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滇、黔、藏
    1.盆底屋脊
    2.川陕交通、
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3.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4.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第三章  中原地区:晋、冀、鲁、豫
    1.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2.崤函之险与太行八陉,黄、淮、海平原的运河与陆驿
    3.帝都之薮
    4.文化的地带性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苏、皖
    1.九曲回肠吴头楚尾
    2.南襄隘道宜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
    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
    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富庶与人才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带:沪、浙、闽、台
    1.陆架与潮汐
    2.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
    3.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
    4.吴越水乡与
海派文化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1.红土、桑基鱼田
    2.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
    3.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
    4.岭南南越文化与热带洋风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1.松、辽与白山黑水
    2.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
    3.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
    4.东北亚文化圈
 
第八章  北亚草原地区:内、外蒙古
    1.逐水草而生
    2.
草原之路上的过客
    3.长城的分布及其影响
    4.塞外风情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区域论著】: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2000年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
    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工具书】: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
:《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综合自然区划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区域
,是地理学的基本分析范畴。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简单地讲,区域是地方或地区的泛指。
区域的一般性质

一、区域的整体性

二、区域的结构特性
三、区域的自组织性


研究的方法与切入点:

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1]
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形式。
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自然环境的历史变化与人类社会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
城市的选址和分布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水陆交通、城市兴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方言、习俗、宗教信仰、居住方式的地带性差异——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
景观的特质与再造,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

[1] 沙学浚著:地理学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397页。

目前常用的技术手段有:
观测 
对现象与事件的观测是地理学精确表述真实世界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传统观测方法是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探查,对对象进行直接的现场接触。野外工作对微尺度和中尺度观测尤其有效。

遥感 
地理学家在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得数据进行地区性和全球性土被(land cover调查和监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尺度是用遥感法收集资料时会遇到的问题,影响着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

地图  地理学与地图学之间传统的紧密联系赋予了本专业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对地理学家来说,地图不只是导向的助手,地理学更看中对地图的使用,强调对地图的解释。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地理研究将更加注重自动汇编、处理和分析野外观测资料。电子地图与多媒体的结合将比传统印刷版地图更有包容性。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历史上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郡县制、州郡县制、十道(十五道)观察采访使;
财政(转运使)、军事(安抚使)、司法(提点刑狱使)分离的路制,行省制。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羁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
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中国古代对区域的划分与用词

华夷之别的天下区域:五服、九州,帝嚳创制九州,统领万国,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平治水土,更制九州,列五服
十道、混一、一统。均以华夏为中心,观四方。
域内的划分,以地物地貌为标志:
山左、山右,河东、河西,河内、河外,江东、江西、江南,淮甸、关内、陇右、西域,辽左、岭外、南海。
每个行政区(省)内也细分小区域,划分的标志是否都是自然地貌?
历代行政区划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