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术动态 >> 书评 >>
点校本《读史方舆纪要》评介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3-25

点校本《读史方舆纪要》评介

 

张晋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军事地理学著作,向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将之列入兵家,梁启超也认为此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学”。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点校本《读史方舆纪要》,上市半年多,全书即告售罄,再次表明了学术界对此书的重视与需要。

新版《读史方舆纪要》全书一套12册,点校者为贺次君和施和金,这项工作最后主要是由施和金教授完成。教授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后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张舜徽先生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具备优异的历史文献学素养。

一、版本选取科学。《读史方舆纪要》自清初问世后,各种版本开始流行。为了点校一部高质量的《读史方舆纪要》,施和金教授曾到各地寻访该书的各种版本,总计有十余种之多。在这些版本中,既有一百三十卷的足本,又有九卷《历代州域形势》的单刻本。社会上流行的通行本,既有铅印本,又有刻印本,还有手抄本。通过比较诸本,教授认为抄本一般比较精良;诸刻本中,嘉庆十六年四川龙万育敷文阁本最早,其他各本大都源于此本,而又以光绪二十五年湖南新化三味书室邹代过校本最为精审;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的铅印本质量较差。但是,上述优秀版本又均存在讹误,只是数量程度不一。

    为了科学校勘《读史方舆纪要》,尽量恢复全书原貌,施和金教授不仅北上京城寻访资料,又南赴上海参阅藏于上海图书馆的稀世珍本——《读史方舆纪要》原稿本,阅读了此书的全部胶卷(此本有顾祖禹的亲笔修改手迹,还有鉴校、签注于页头,抗日战争前为杭州藏书家叶景葵意外购得,修补一新,后又经钱穆、张其昀鉴定,确认为顾氏原稿本。上海图书馆1993年已将其影印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了便利)

    二、校勘方法得当。由于《读史方舆纪要》原稿本年代久远,纸张、页码、字迹存在诸多问题,且缺页较多,故不能作为底本。施教授改用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商丘宋氏纬萧草堂写本为底本。由于该本是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荤所藏,不仅抄写时间较早,抄写质量甚高,与原著十分接近。犹为可贵的是,此本缮写精美,又经乾隆时进士彭元瑞批校,错误较少,所以,以此选作底本是很合适的。

    工作本选用的是敷文阁刻本。敷文阁刻本是《读史方舆纪要》问世之后最早的刻本,刊于清嘉庆十六年,虽然距离顾氏病故已有100多年时间,但是却为以后各刻本之源,相较而言,字迹清楚,错误较少,向为学界推崇和重视。

    作者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先是将敷文阁刻本与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商丘宋氏纬萧草堂抄本对校,查出其中的疑异之处,又用上海图书馆的《读史方舆纪要》原稿本复核再校疑异。这样做,既解除了点校中的疑惑,又纠正了刻本的讹误与衍漏,提高了校勘的效率与质量。

    在点校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将敷文阁刻本、纬萧草堂抄本和原稿本三本对勘和通校,还探本求源,核对各种史籍及常用工具书。古人云:“校书之难,如扫落叶,如拂几尘。”施教授将这部长达300万字的历史巨著,前后翻检了七遍,不少重点和疑难章节甚至反复阅读几十遍,点校之勤,勘审之细,令人敬佩。

    三、校正成就突出。新版点校本订正补阙,匡正了底本与刻本存在的大量的衍脱误讹。在校勘过程中,作者发现疑异有二千多条,讹误有八百多处。通过顾氏原稿本复核,不但澄清了问题,而且改正了讹误。此外,还发现了自敷文阁本以下诸多刻本漏刻的文字,据统计,有一百五十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教授在以顾氏原稿本核对宋氏抄本,并参校敷文阁刻本的过程中,发现了二本均有大量文字被芟除和删改,据统计,有八千字左右。被芟除和删改之处,均是突出体现顾氏反清复明思想的内容。这是由于当时抄录人忌于清廷禁令,私自加以删节和窜改,改变了全书原貌和作者的主旨。施教授在校勘中将其一一检出,并作按语加以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均已收入书中,使《读史方舆纪要》成为真正的完璧。

    上述工作为恢复《读史方舆纪要》的真实原貌,全面了解和研究军事地理学大家顾祖禹的思想,提供了可靠和翔实的史料依据,可谓嘉惠学林。

由于卷帙浩繁,时间仓促,以及稿本缺页等问题,书中错误在所难免。不过瑕不掩瑜,这不妨碍点校本成为该书的最佳版本。

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2期;

转载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