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术动态 >> 书评 >>
简评阿兰•贝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7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历史地理学诞生在西方,西方学者对其理论的探讨也早于我国学者。在20世纪上半叶,学者曾多次讨论历史地理学的性质问题。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先生也数次撰文阐述,其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学界,他所认为的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思想至今在我国还占主流地位。与我国学界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热烈探讨一样①,论述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文章在西方更是多不胜数,著作也有不少,理论层出不穷。但敢于以“地理学与历史学”作为著作题目进行宏观阐述的学者却非常少。1901年,乔治(HBGeorge)先生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出版《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②,是第一部以之为题的著作,重版多次,广受读者喜爱。这之后,大概由于题目涵盖量太大,一直没有同类著作出现。即使像影响世界的大学者达比先生也没有写出同类作品,最近出版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在英格兰、法国和美国的研究》③,虽以此为名,但内容却着重论述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且此书为达比逝世后学生和朋友为他编的文集,不能算达比写作时的初衷。令读者欣喜的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阿兰·贝克先生(AlanRHBaker)最近出版了他的大作《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Geography and 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成为继乔治之后第二个以“地理学和历史学”为名的著作,并且这是作者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来理解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阿兰·贝克(1932)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者来说并不陌生,阙维民先生曾专门撰文介绍过他④。贝克先生是英国著名国际历史地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主要研究英格兰中世纪的农业和聚落地理,法国十九世纪乡村的社会地理,以及历史地理的发展史和方法论,被誉为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⑤。1998年,因突出的学术贡献,他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学院棕榈骑士勋章。棕榈勋章是1808年拿破仑为表彰那些热爱教学、研究并取得非常成就的人所设,是很高的荣誉。贝克先生20世纪8090年代曾访华,还参加了1996年北京中国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作了《论历史地理学的实践与原理》的报告⑥,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扩展了中国学者视野。

————————

①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第1928页。

GeorgeHB1901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Oxford)

DarbyHC.,2002 The Relation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in EnglandFranceand the United States(Exeter)

④阙维民:《阿兰.RH.贝克——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203212页。

⑤阙维民:《阿兰.RH.贝克——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211页。

⑥国际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组委会、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第202页。

 

《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是贝克先生的新著之一,作为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的第36卷,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全书正文227页,附有43页的参考文献,9页的索引。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第二章:区位地理和历史(Locational geographies and histories);第三章:环境地理和历史(Environmental geographies and histories);第四章:景观地理和历史(Landscape geographies and histories);第五章:区域地理和历史(Regional geographies and histories);第六章:余论(Refletions)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论关于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的历史两方面的知识混合的实践,主要是通过评论前者,少数是后者,去促进长期存在的关于地理学和历史学关系的争论,并试图去架起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鸿沟”①的桥。作者认为:“地理学与历史学是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但它们又是如此的紧密相关,以至于哪一方也不能忽视或忽略对方。而且它们中的每一个提供的不仅仅是看待世界的某个方面,而是关于民族、地点和时期特点的众多方面。”②他还认为,完整的认识是时期和地点都被人们占据、构成和经历,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基本区别在于从某方面讲地理学注重地点,而历史学注重时期。历史地理学家运用想象告诉大家在过去,地点怎样被人们所创造;而历史学家告诉的是过去时期怎样被创造。    作者对琼·米切尔(Jean Mitchell)的《历史地理》③、威廉·诺顿(William Norton)的《地理学的历史分析》④以及罗宾·布特林(Robin Butlin)的《历史地理学:穿越时空之门》⑤作了分析,认为这三本书虽然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有关历史地理学方面比较长的叙述,但都没有一致地说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的性质。作者同时指出,就他所知的世界其他的众多研究大作,同样没有一致地说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的性质。作者认为,由于历史学家们感兴趣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强调的重点有了变化,所以,他们对待地理学的态度,以及对待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态度也已经发生变化。“历史学家以一种有限的观点看待地理,或者将其看作是历史的戏剧表演的自然舞台,或者将地理看作是自然界线和政治领域的构架,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被包含在其中。历史学家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宽阔的眼界去看待地理,认为其包括了环境、空间和地点等概念”⑥。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性质,我国学界最为熟悉的是达比先生认为的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观点。贝克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肯定了达比先生的贡献之后,重点评述了达比先生关于历史地理的四个主题:1、历史背后的地理,2、过去的地理,3、地理背后的历史,4、地理中的历史因素⑦,认为达比先生关于历史地理的方法论述没有一致的标准。1962年,达比先生使用了新的四个主题:1、过去的地理,2、变迁着的景观,3、现在的过去,4、地理的历史⑧。贝克认为,这种分类法,两个分类是从时间角度(“过去的地理”和“现在的过去”),另两个分类注重问题(“变迁着的景观”和“地理的历史”)。“过去的地理”能从理论上包含所有形式的关于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地理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地理的大体定义而不是作为各种方式中的一个特殊描述。达比先生甚至排斥“地理的历史”的分类,认为这种研究实际上是历史学而不是地理学。贝克先生认为,没有必要为历史地理标出自己的“领域”,也不用从逻辑进行辩护。对历史地理来说,没有专门研究的主题和领域,或者说,历史地理与历史的研究分享调查方法,与地理的研究分享调查的问题。因此,关于历史地理的任何编纂甚或争议,大致应该以地理学的论述为基础。

————————

MarshallJD.,Why study regions?(1)Journal of Regional and Local Studies1985522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2

MiteheliJB.,Historical Geography(London)1954

NortonW.,Historical Analysis in Geography(London)1984

ButlinRA.,Historical GeographyThrough the Gates of Space and Time(London)1993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16

DarbyHC.,On the relation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Transactions and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5319Pp111

DarbyHC.‘Historical geographyin HPR Finherg(ed)Approaches to History(London)1962 pp.12756

 

历史地理学离不开对环境的论述,贝克先生在评述了哈兰·巴罗斯(Harian Barrows)提出的“人类生态学”及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乔治·帕金斯·马西(George Perkins Marsh)等对环境的看法后,强调地理中的环境论述不仅要有历史方法,还要有其他学科方法。

作者也很重视景观地理学的研究,回顾了16世纪以来学者对“Landscape”的探讨,区分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广泛介绍了英美等国学者对森林、湿地等景观形成的研究。作者认为卡尔·索尔(Carl Sauer)和达比至少在英语国家,在历史地理学建立了看待景观传统的框架,虽然他们的观点遇到过批判,但他们的思想和样例已经并继续激励后人在景观学上的大量研究。景观地理学现在研究者众多,成果也显著,作者介绍了景观建筑学、景观考古学,以及景观与小说、音乐、气味等的关系和研究,认为作为整体的看法,景观方法需要多学科的方法,而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类学也表达了对景观的关注,学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景观,同一景观可以从多重角度被看待”①。我国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提出的历史地理各项分支学,无疑与这个思想有契合之处,许多分支学实际上包含在其他分支学之内,只不过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看应该比单从一个角度去解释更能接近景观的本质。

区域地理学研究不仅在国内火热,在国外也是研究重心。贝克先生对此倾注了大量笔墨。作者从地理的特性,文化区域,法国、北美、英格兰和威尔士、欧洲的历史地理,历史区域地理的边界问题,区域变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强调区域地理学要依靠综合,还要从区位史、区域史、国家史以及全球史的不同角度去研究区域史。他十分重视历史地图的作用,认为历史地图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关于理解、表现地点变化特点和过去民族的方式。

书中最后部分,笔者认为是全书的最精彩之处,对读者帮助可能最大。作者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对理解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提出了7个原则。第一、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一样,询问的是关于过去的问题。和历史学不同的是,它本质上论述的是地理问题,但论述的是过去的地点而不是现在的地点,这一点与现代地理学不同②。第二、历史地理学的原始资料和理论,像历史学的原始资料和理论,都是有问题的,是不确定的③。第三、争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④。第四、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的是随时间的地理变迁⑤。第五、对于地理学作为整体来说,历史地理学是重要的、中心的,而不是外围的⑥。第六、从根本上说,历史地理学关注的是地点综合,而不是空间分析⑦。第七、历史地理学强调的是特定地点的历史特征⑧。这七个原则是贝克先生多年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学界进一步探讨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

纵观全书,作者没有石破天惊之语,有些看来甚至是老生常谈,但却是作者数十年的治学心得和对历史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期望,他认为历史地理学的本性需要有学科间和学科内的视角,需要理智的宽容去支持和滋养⑨。另外,本书大量介绍学界动态,可视作一部理论总结的著作,方便读者了解当今国际学界对历史地理学的认识。

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不乏杰作。但多数研究者的观察点并不系统,仅就二者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阐述。历史地理学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1930年第一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大会召开算起),成就斐然,确实需要完整的理论总结,本书的出现符合时代的需要。在笔者看来,本书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作者分析方法得当、观察全面。地理学与历史学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学科,按照前文所引马歇尔(Marshall)先生的说法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一鸿沟。如何理解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需要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灵巧的思维。作者没有从常规出发,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联系简单定位为历史地理学,而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历史学,又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地理学,相互比较,不偏于某一方。在全书的布局中,又以地理学的结构为基础,探讨了区位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景观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这样既使读者对历史地理学有了深刻认识,也使读者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有了新的感悟。可以说,这种全面地观察地理学与历史学关系的方法,使作者顺利地架起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鸿沟的桥。

————————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128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09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10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13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15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16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19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20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25

 

作为理论性著作,离不开对专业用语的定义。只有统一了专业用语的内涵,才有利于研究者之问的对话、交流。作者在本书中对专业用语的解释没有采取骤下定义的方式,而是在逐步介绍剖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让读者对这些专业用语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这样,虽然不能暂时统一专业用语,但对暂时没有取得研究者共识的专业用语,确是最好的方法,能深化读者的理解又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作者在说明景观何谓景观研究时,不仅列举了当代学者对景观的看法,还考察了“景观(Landscape)”一词的由来和用法。作者最后虽然没有对景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下断语,但读者通过阅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全书内容充实,吸收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并且对前人成果有所综述,这对于较少有机会接触国外文献的中国学者来说,是很好的了解国外研究状况的窗口。此书甚至可以看作是历史地理学百年来的研究总结,这些研究总结对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者也非常有用。根据书后的参考文献,笔者统计,贝克先生利用的文献出版年代上起19世纪末,下至21世纪初,共有著作550余部(包括论文集),文章570余篇,另有一篇网络文章。这对于一部只有227页正文的著作来说,参考文献是相当丰富的。

在介绍前人研究成果时,贝克先生没有停留在简单介绍层面上,对读者不甚熟悉的学者会介绍其经历,以便读者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对美国景观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杰克逊(JBJackson)先生的介绍,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勾勒出了杰克逊的生平,并阐述了他的学术经历①,反映的内容很丰富。

作者也没有仅就文中的论题简单地评述前人的成果,对那些卓有成著的学者,作者选择的是评述其系列成果。如第150151页,作者介绍了景观地理学名家大卫·鲁文思(DavidLowenthal)先生的一篇文章和两本著作(1975Past time present placelandscape and memory’,Geographical Review 65136l985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Cambridge)1998 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Cambridge)),使我们对鲁文思的思想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对达比先生的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论述也作了全面的考察,没有局限于评论达比某篇文章的某个观点,而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到了达比观点的变化。

三、作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性著作很容易走向空谈理论,少有实践分析。本书的一大特点却是大量引用研究实例,介绍研究实践,避免了空谈。大量研究成果的介绍,唤起了我们对阅读原著的渴望,也增加了我们探讨地理学与历史学关系的兴趣。对已有的一些研究概括,作者没有重复,仅在文中为读者指明出处,节省了篇幅。当然作为一本比较全面的理论著作,这也是一种遗憾,毕竟读者不方便寻找前人的成果,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与西方学术交流不便的读者,更不易找到原文。作者如在文中略加叙述将更有助于读者的学习。

四、全书详略有别,内容不作同等对待,对环境史学、景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叙述,篇幅较多,广泛介绍了其研究范围、研究成果。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紧密,从中可以发展出许多种研究方向。贝克先生没有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仅定位在历史地理学上,而是吸收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对新兴的环境史学、景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介绍较多,并指出了它们的发展方向。这反映了作者开放的科学观。20世纪80年代已来,中国的景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发展很快,本书的出版将会为中国学界提供更多的国外信息。

————————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117

 

五、作者使用图表的形式解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效果明显。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和地理的历史学论述的问题和资源非常接近,使用相似的调查和直觉方法;它们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结合知识和思考,这使得学科内容、地理学和历史学三者之问重合的中心部份是历史地理学和地理的历史学。在这一点上,历史地理学关注的是地理学中的历史维度,地理的历史学关注的是历史学中的地理的维度。为了清楚表达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三个圆圈,分别代表学科内容、地理学和历史学,三个圆圈重叠的部分有历史地理学、地理的历史学,还有地理学的历史和历史学的地理①。作者在解释区位、环境、景观和区域的关系时,也使用了这种图表的形式②。使用图表,直观明了,无疑对增强读者的理解大有裨益。

六、作者多处引用了东方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在西方学者中并不多见。作者专长于研究欧洲和北美的历史地理,对这些地区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自不待言。难得的是,作者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也很关注,并不排斥。作者在前言中特别感谢了来自于日本的Akihiro Kinda和中国的葛剑雄先生、阙维民先生。这些感谢不仅仅是出于礼貌,作者确实在文中运用了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文中特别提到侯仁之、张步天、唐晓峰、阙维民四位先生的研究成果③。由于交流的障碍,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注意不多。贝克先生在1996年访华时曾提到中外历史地理学研究交流不够的问题,他1972年主编的《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一书中,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未置一辞,因为当时西方无人能够并愿意承担这一写作任务④。很显然,他现在努力地消除交流障碍,这也反映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迅速,正在融入世界。

《地理学与历史学》一书优点很多,但也不是毫无缺憾。例如,在全球史的研究方面,作者仅提到两位地理学界研究者的论述。笔者认为,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杰出著作,已经出到第7版,作为全球史的一个观点,似乎应该提及。英国利兹大学地理系的罗宾·布特教授认为,相对于本书的深度而言,主要由姓名和非常普通的主题组成的索引并不公平⑤。除此遗憾外,或许是印刷的问题,文中有些参考书目提供的信息也不准确。如: ClarkAH1962Praemia Geographiathe incidental rewards of a geographical career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222947在参考书目中将出处错误地写为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522947⑥;ScheinRH1997The place of landscap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an American sceneAnnals of the Associa 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766068在参考书目中将页码错为6668⑦。参考书目还将侯仁之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的出版地错为北京,《北京城市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的出版时间错为1985年⑧。

作者强调:“详细论述怎样去研究和怎样去撰写历史或地理,历史地理或地理的历史,超出了本书的范围。”⑨对于读者而言,没有看到贝克先生对如何研究、撰写历史地理的看法,未免不是遗憾。作者如果能够再接再厉,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撰写出关于如何研究、写作历史地理的著作,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作者长期作为《历史地理杂志》主编,也主编过多本国际性著作,有机会接触大量文献,能够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在这之前已经写过多篇理论研究文章,为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全书行文流畅,逻辑缜密,“它的范围宽广,结构和组织给人深刻印象”⑩,是一本值得花时间细品的好书!

————————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3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8

③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北京城市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唐晓峰:《从王朝地理到历史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阙维民:Historical geography in China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136170;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BakerAlan RH.《阿兰·贝克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萧正洪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第218页。

ButlinRA.,ReviewsAlan Baker Geography and 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199330Pp794795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35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64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62

BakerAlan RH.,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Cambridge)2003P223

ButlinRA.,ReviewsAlan Baker Geography and 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199330P794

原载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