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术动态 >> 书评 >>
《中国历史地图集》简介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集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全套《图集》共分八册,于1982—1988年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第一冊,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冊,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冊,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冊,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冊,宋、辽、金时期;第七冊,元明时期;第八冊,清时期。

    谭其骧(19111992),男,汉族,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社会系,1932年毕业燕京大学研究院,同年起先后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兼任讲师,1940年初至贵州遵义浙江大学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长水集》(上、下册)及《长水集续编》等。

    《图集》的编绘,历时三十余年。1954年冬,毛泽东主席问历史学家吴晗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查找中国历史上的地名。吴晗推荐了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但也指出:杨图所注的“今地”是清末的,与今天的地名大不一样了;杨图是线装的,翻检不便。他建议对杨图进行重编改绘,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不久,以吴晗、范文澜同志为首组成了“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并在1955年初请谭其骧教授去北京主持编绘工作。但随着工作的进展就发现这一设想实际上行不通,最终决定用较长时间重新编绘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1957年,编绘工作移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组成以谭其骧为首的五人小组,后人员增至二十多人。此后又陆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民族、考古、近代史等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云南大学的专家参加各类图幅的编绘。编绘人员最多达七、八十人,长期参加者也不下二、三十人。原计划在1967年完成任务,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实际上到了1973年才完成编稿,1974年起陆续出版了内部试行本。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由编者对内部本进行必要的修改后,正式出版。

    《图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共有二十个图组、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其内容包括:己经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各个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部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的地名,秦代开始全部可考的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地名、县级以下的重要地名,可考的长城(包括有遗址及无遗址的)、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以及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七万多个。各册都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除了内容丰富、搜罗宏博的特点之外,《图集》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精确性也大大超过了其他任何同类图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以往的历史地图集一向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的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的在这一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在《图集》中得到了显示。

    第二,《图集》尽量吸收了迄今为止己经发表的考古学、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中还收集了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大多数只能依靠文献资料确定的点线,也组织人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纠正了很多前人的错误。

    第三,《图集》在总结杨守敬《历代舆地图》经验的基础上,釆用了按各历史时期的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各幅按其内容的密度釆用不同的比例尺。并且釆用了精度较高的今图为底图,对古地名的定点更加精确,更加便于查阅。

    第四,《图集》编绘时无论总图或分幅图,一般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标准年代的则尽可能确定一段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可能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考虑到有的时期历时较长,变化较大,釆用了多幅总图分别显示不同年代的状况。

    第五,《图集》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或者吸取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改变了传统的错误说法。如对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等的变迁过程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釆用了新的结论。

    总之,《图集》不愧为我国历史地图史上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它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集》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材,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华林甫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