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术动态 >> 年度动态 >>
2007年历史地理学论文目录(首发)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2-19

2007年历史地理学论文目录

理论与方法

简评阿兰·贝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段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与“集成研究”/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政区研究

何以西北—国史上西北情结的渊源/刘乃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傅林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徐建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元代双城总管府刍议/薛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吴轶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中心/任玉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唐番禺县治所考/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唐折冲府新考/刘思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李大龙/《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边境与边界形成的历史坐标/张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试论唐朝的“中国”与“天下”/李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

19世纪60年代中俄西段边界的划定/樊明方/《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两汉州制新考/辛德勇/《文史》2007年第1

侨郡改置与前燕政权中的胡汉关系/仇鹿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楚国设置巴郡考/杨光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孟凡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略论“洞庭”和洞庭郡/赵炳清/《历史地理》第21辑;

《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晏昌贵/《历史地理》第21辑;

汉初“三辅”称谓沿革考/孔祥军/《历史地理》第21辑;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胡阿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梁建国/《历史地理》第21辑;

试论唐朝的“中国”与“天下”/李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07年第2期;

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边境与边界形成的历史坐标/张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李大龙/《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毋有江/《历史研究》第5期;

元代的山东东西道辖区考析/默书民/《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地方某里”新解/邱进春/《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秦薛郡置县考/后晓荣/《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5期;

陈恩林先生论(北耳)(庸耳)卫地境问题/刘起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四集

孙吴政区建置之历史地理因素分析/陈健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四集

唐代设置六胡州的历史地理考察/穆渭生/《唐都学刊》2007年第3期;

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一)(二)(三)/李治安/《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3期连载;

蒋国历史地理考辨/陈隆文/《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历史地图、古地图

论《武备志》和《南枢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周运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王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最后的鏖战——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二/郑永华/《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姚伯岳/《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地理文献

《读史方舆纪要》所记泉州“南薰门”订误/吴孟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史记索隐》“ 县”地名校议/王永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勘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

关于<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华林甫/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春季(第24卷第3期);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郭声波/《九州》第4辑;

从历史地理看《乙巳日记》的价值——兼论林则徐与坎儿井/钮仲勋/《九州》第4辑;

《水经》同名异书考辨/陈亮、王勇/《古典文献研究》第十辑;

《水经注疏》校读札记(一)/王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水经注》所载漕运史与运河史资料及问题考述/张晓东/《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辛德勇/《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张闻玉/《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地理学史

《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辛德勇《中国史研究》2007/01

清代学者利用金石资料研究唐代地理的成就及意义/王雪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梁廷  《海国四说》及其域外史地研究/陈恩维/《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释“地理”/晏昌贵/《九州》第四辑;

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念/葛兆光/《九州》第四辑;

晚商的方舆及其地理观念/古德炜[]/《九州》第四辑;

利玛窦等入华耶稣会士对“地球”等地理术语的厘定/冯天瑜/《九州》第四辑;

晚明中国地理学近代化的两个表征/周振鹤/《九州》第四辑;

王都与岳城:一个中国古代王朝边疆都城的正统性问题/唐晓峰/《九州》第四辑;

为地理思想史开另一扇窗——以海南地域发展为例/林伟仁/《九州》第四辑;

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辛德勇/《九州》第四辑;

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时代特征/侯德仁/《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历史经济地理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吴松弟、王列辉/《复旦学报》2007年第2期;

历史文化地理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刘景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滕兰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雍正朝引见文官地理分布试析/王志明/《历史档案》2007年第3期。

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任泉香、朱竑、李鹏/《地理学报》2007年第2期;

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刘影/《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清代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成文浩、孙文学/《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晚清以来“山西文化”的逐渐形成——兼论行政层级与经济网络的双重规整/刘影/《史林》2007年第5期;

北宋书院考证及其特点分析/马泓波/《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0期;

历史军事地理

北宋西北沿边屯田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差异/程龙/《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南宋西北战区军粮的消耗以及屯田与水利建设/何玉红/《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中国古代王朝战争的地缘模式探讨/姚晓瑞/《人文地理》2007年第1期;

千百年来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冯其庸/《中华文史论丛》第86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冯其庸/《中华文史论丛》第86

历史自然地理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侯甬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陈业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杨煜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李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环境史及其对自然的重新书写/高国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孙冬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明清时期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尹玲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灞河中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桑广书、陈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4280 aBP.至战国黄河下游流路续考/任美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龚胜生、叶护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唐宋西南、岭南瘴病地理与知识阶层的认识应对/马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李化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冯贤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河患与官方应对:康雍乾时期的山东小清河治理及启示/李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方修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李令福/《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皇权、景观与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王大学/《史林》2007年第4期;

清代云南潞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域初探/周琼/《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周书灿/《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朱诚等/《地理学报》2007年第3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分析/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地理学报》2007年第5期;

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地理学报》2007年第7期;

历史上永定河筑堤的环境效应初探/吴文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侯甬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明代陕西逃户—徭役与环境的博弈/马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周书灿/《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满志敏等/《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北宋京东故道流路问题的研究/满志敏/《历史地理》第21辑;

宋代吴淞江两岸大浦考/傅林祥/《历史地理》第21辑;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张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议/朱士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葛剑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以敦煌地区为中心的探讨/李并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毛乌素沙地向南扩大吗?/邓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基于明代山西地区灾害与人口变动状况的探讨/安介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清代西辽河流域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颜廷真、白梅、田文祝/《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刘礼堂/《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

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马强/《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的历史地理考察/蓝勇/《天府新论》2007年第6期;

历史动植物地理

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魏华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胡英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药酱(萎叶)的历史与开发/郭声波/《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古代岭南地区土沉香的生产及其社会影响/严小青、惠富平/《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蓝勇、黄权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朱圣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韩茂莉/《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历史聚落地理

早商王都研究/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四集

商王都城考/曲英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五集

铁路与华北内陆地区市镇形态的演变(1905-1937)/熊亚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六朝建康之“中堂”/李文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周都“西郑”地望考/吕亚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李东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试论20世纪30年代青岛崂山旅游资源的开发/高玉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吴俊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上海城市生态的近代转型———以晚清上海道路为中心/16/《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豐都与酆都的演变及其地理文化/周晓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张小明、樊志民/《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韩光辉、林玉军、王长松/《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肖爱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清代后期西方人笔下的西安城—基于英文文献的考察/史红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西汉末年城市等级结构分析—尹湾汉简研究/肖爱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清代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关系初探——以晋南方志为中心/熊梅/《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0期;

论中国都城的东渐/王明德/《殷都学刊》2007年第3期;

历史社会地理

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吴媛媛、何建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清代湖北育婴事业的时空分析/吴琦、黄永昌/《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历史上汀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客家形成的自然背景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清初江南的乡村变迁与社会结构/冯贤亮/《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五辑;

历史交通地理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许序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对《马可波罗游记》Bangala史实的考释/石坚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五尺道即石牛道考/周宏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交通建设与分布/王永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渤海政权的对外交通及其遗迹发现/魏存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杨巨平/《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甘新驿道里程抄本考/程丽/《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1期;

宋云、惠生西使得若干问题——兼说那连提黎耶舍、(门者)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地来华路线/余太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五集

元代江浙行省的站道考释/默书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五集

从《容成氏》所记桀逃亡路线看夏文化与西部的关系/吴锐/《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

历史人口地理

1650~1850年伊克昭盟人口复原研究———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郝文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明清时期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的迁徙/玉时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内地移民与汉代南部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陈国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唐初西州的人口迁移/刘安志/《中华文史论丛》第87

《清史稿·藩部三》地名勘误一则/孟令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历史农业地理

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张 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鄯善王国的畜牧业/王欣、常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吕卓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荆峰、惠富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清代黄渤海鲜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兼论气候查迁与海洋渔业的关系/李玉尚、陈亮/《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鸦片在清代山西的种植、分布及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吴朋飞、侯甬坚/《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唐五代时期茶叶产区分布考述/杜文玉、王凤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地名研究

老子归隐地寻踪/刘雁翔、马毅明/《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2期;

疏勒、怯沙地名新证/李树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明代同名异地考录/陈长文/《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关于尧出生地——“三阿之南”的探索与争鸣/孙铎/《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1期;

宋代“新州”考释/王振星/《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1期;

东晋南朝时期“三吴”的地理范围/王铿/《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西藏地名释例/王尧/《九州》第4辑;

释隋唐“碛口”/徐守淳/《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古曲沃地域考析/孙永和/《晋阳学刊》2007年第1

春秋赤狄皋落地望与皋落戈铭文释读/陈隆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历史民族地理

辽朝乌古敌烈地区属国、属部研究/程妮娜《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殷周金文卜辞所见夷方西北地理考——子氏妇好在西北西南活动之史迹/饶宗颐/《燕京学报》新二十二期;

实地考察

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李零、唐晓峰/《九州》第四辑;

其他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进士籍贯刊误述论/毛晓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一辑;

                                                                      胡恒整理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