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人漫录 >> 周振鹤 >>
只有状元学生 没有状元老师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1-04

——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鹤教授

    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周振鹤教授现在给本科生上课并不太多,有幸能在其师者风范下悟道解惑者不免有惊鸿一瞥之感,纵使短暂,却感受良久。曾经有一名同学听了周教授主题为《中国历史上的几次语言接触》的讲座后,一段时间痴迷于社会语言学,甚至乎每学期开学时乐此不疲地判断每位老师是哪里人。

    今年年初,在“我爱我师——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周老师名列榜上。“能够得到学生的承认比获得其它荣誉都让我高兴”。坐在周老师书香萦绕的家中,他这样告诉记者。

     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
               
     兴趣是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周老师十分强调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大学里的许多老师通常会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虽然这种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周老师却并不随便组织学生加入进来。他更加重视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主动性,充分支持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科研。

               
    “要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本事,而不是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聪明老师的选择。周老师说,为人师者,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告诉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

               
     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周老师认为,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创业型大学,都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亦师亦友。教书育人从来就是老师的根本职责,不但老师自己能承担项目、做研究,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以后也能独立自主地做研究,决不能因为是研究型大学而忽略了这一点。

               
    “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周老师以俗语相譬,学术研究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一者是师生之间的薪尽火传,二来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结果。

               
    “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学生有超过我的地方,这表明我的工作有了成绩”。谈话间,周老师一脸欣慰的表情。天下师者,当桃李芬芳时,莫不以此为傲吧。

               
     培养综合素质
               
     周老师颇有名士风范,不愿提及自己在学界的斐然成绩,说到工科出身却意味深长。选择历史地理学之前,他做了15年的助理工程师。工科背景为周老师提供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日后当他在历史地理这片广博的天空下翱翔时,能够超越史料的羁绊。

               
   “过早文理分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周老师说,文理分科的结果往往导致文科生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科生文采不足,表达能力欠缺。

               
    周老师现在一学年给研究生开一次课,虽然选课系统上只允许十数名同学选课,慕名而来的人却很多,常常四五十人把所里的会议室都坐满了。“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听课的地方,过去大学就有很多旁听生。”周老师欢迎不同学科的同学过来听课,相互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周老师一般用两三天时间备课,同一门课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保证学生能够不断汲取新的养料。讲授《历史文化地理》时,周老师取材多面,把有关中国的材料拿来的同时也把世界性的材料包罗进来;开设《政治地理》课程时,周老师还采用国外最新版的政治地理教材作参考,他总想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22年师者生涯,3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周老师门下茁壮成长,面对年轻的学生,周老师谆谆寄语,对待学问既要有小乘佛教执著的精神,对待名利又要有大乘佛教解脱的风流。研究学问的时候,一定要执著,没有执著的精神是做不好学问的;至于能从学问中得到什么回报,则要效仿大乘佛教解脱的精髓,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

               
    周老师一直以章太炎先生的16字铭言来勉励学生,“学以求真,不在致用。用以济民,不在干禄”,这也是周老师的人生践履吧。
               
    学生的话: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业、解惑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是传道却不一定都能做到、做好。周先生学问广博而专深,受业、解惑自不必多说,我这里要说说周先生的传道。道可道,非常道,周先生对学生一般不会明确的说你该怎么做,他推崇的是耳濡目染。作为他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笼罩在他的学术热情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之中,不威自严,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正如周先生的座右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师生之间就需要这样一种无形的感应。(徐建平)


            作者:喻娟  来源:《复旦校刊》649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