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人漫录 >> 朱士光 >>
上下求索 自强不息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1-04

朱士光

    朱士光,男,汉族,祖籍湖北省武汉市,1939年4月生于重庆市丰都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82年1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教育部批准增列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与社会职务。
    尽管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父母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仍进行了童蒙教育,四岁多家母即教以人、手、足、刀、尺等汉字与汉语注音符号。五岁被送进设在重庆市南岸之民生公司附属幼稚园,因学写阿拉伯数字快而受过老师表扬。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四条巷国民中心小学读二年级时,曾在老师帮助下参加学校讲故事比赛,登台讲了华盛顿儿时勇敢承认砍倒一棵小树的故事,迄今记忆犹新。1952年9月以第26名成绩考入湖北省立武昌实验中学读初中。因是住校,除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外,还利用午、晚餐后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当时受高年级一同学影响,每读完一本小说,均要摘记书中警句,概述主题思想与故事梗概。1955年秋以第一名入学考试成绩录入武汉市第三中学读高中。因担任了学校与班级干部,社会工作能力有所增强。进入高三,面对高考,在今后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上曾浮想联翩,想做一名水电工程师,又想成为一位思想家。1958年秋,被录入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实大出意外。在当时的服从祖国需要的思想影响下,又认识到作一名地理科学工作者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尖兵,就未闹什么专业情绪,五年间安心地学了下来。1962年秋,在赴海南岛进行科学考察返校后,读到了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论文《历史地理学刍议》(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一文后,使我认识到地理环境不仅有其空间分异的特点,还有着时间上前后相随的变化历程。这使我更增添了对地理科学所具有的广博深邃内容的新的认识,并因而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到1963年春,在国家首次进行公开招考研究生,并号召大学应届毕业生踊跃报考,争做科学研究上勇攀高峰的“登山队员”的形势下,毅然报考了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并被录取。是年秋因京广铁路河北境内路段遭洪水冲毁,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由广州经上海,又绕道黄海,乘轮至天津而抵达北京时,侯先生已赴内蒙古进行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看到他给我留下的亲笔信,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领悟到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只有像侯先生那样,“跳出小书斋,走向大自然”,将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才能对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也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开创性的成绩。在师从仁之师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也给予了我深刻的教育。那就是1965年夏我提前毕业,在离京赴陕工作前送交给侯老师的一篇考察报告中,指出他在一篇论文中将位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地区一座古城确定为唐代的旧宥州城是错误的。根据我研究的结果该城应是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以前之长泽县城与该年移治的宥州城。使人意想不到的是,文革中侯老师在他刊于《文物》1973年第l期上的《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一文中,竟公开接受了我的意见,坦然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结论。文革中,在科学与民主精神遭到横扫的严酷氛围中,仁之师这一义举使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也使我看到了“赛先生”与“德先生”的伟大力量,从而也使我更加自觉地崇奉科学与民主精神,鼓舞我运用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82年在历史地理学界老一辈专家史念海教授的大力引荐下,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实现了专业归队的愿望。在陕西师大工作期间,对史念海先生在创建中国古都学会与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眼光与魄力以及工作上的实干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二十年来,我在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工作中,曾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开设过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历史城市地理等课程。1992年还曾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聘请为历史地理课程主讲教师,录制了36讲系列课程。
????在科学研究方面,多年来一直以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与古都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前一领域以我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与西北地区为重点,先后参加与主持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连同后一领域迄今共撰著、主编、参编并出版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省部及地市级奖励12项,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9年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因其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黄河水利委员会与陕西省林业厅、水土保持局等单位均给予很高评价。该论文集也因此获2000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2200年来关中、晋西南、豫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汉以来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已经结题,将写出研究报告与出版专著;目前正与侯甬坚教授合作主持教育部批准的重点研究课题——“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研究”。在上述研究课题中,均强调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不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变迁都是在自然环境要素本身循自然规律变化与人为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因而构成多元复合双向制约系统。基于这一学术观点,力主将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既探明地理环境变迁过程与特点,也探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更重要的则是要揭示出两者彼此制约与作用之“人地关系”规律,从而为预测地理环境今后演变趋势与强度,制定当前合理调控两者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达到既有效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又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这可视为我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数十年来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与治学思想,并将以之指导今后对西北地区历史时期以来之地理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并相信大有可为,必有所得。
    我所尊崇的人生信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所奉行的治学格言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