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人漫录 >> 司徒尚纪 >>
司徒尚纪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1-04

                                     邓格伟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代岭南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学科领域,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研究,并形成个人独特学术风格及优势的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司徒尚纪教授堪称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史地学家。
    司徒尚纪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道路。1943年11月,司徒尚纪诞生于阳江县岗列乡(现阳江市江城区岗列镇)司村一农家。他自小在农村生活,种田、拾粪、捉鱼捞虾,皆经历过,对农民有深切了解。1959年、1962年,先后于阳江一中、广东两阳中学初、高中毕业,1967年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翌年,他被下放到湖南沅江县军垦农场;两年后,被分配到湘潭县新华书店当图书保管、发行员,籍此机会阅读了不少图书。后来他做矿产业务员和地质测量队地质员,餐风露宿,踏遍湖南、江西的山山水水,从艰苦的野外生活中磨炼出了坚强意志和强健的体格。他还当过农校采购兼保管员。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生活积累,为他以后从事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自信、勤奋、拼搏策励自己,以“破履仍思上远峰”作为座右铭,描绘自己壮丽的人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他以同类考生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徐俊鸣教授,攻读历史地理学。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员、讲师。1984年,他已是不惑之年,报考北京大学地理系,成为中科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侯仁之教授当年唯一招收的博士生。在北大校园,他放弃原来当讲师一切待遇,只领不到100元的助学金,度过了两年清苦的学子生活。198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北京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位博士。
    司徒尚纪著述甚丰,成果迭出,在全国同行同龄人中堪为翘楚。他的20万字博士论文《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由侯仁之教授交给当时的农业部长何康,对海南省的决策起到了促进作用。该论文于1987年、1992年两次出版,为国内外对海南岛研究最系统、最深入的专著之一,获198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被中国科协编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1988年为海南建省献礼,1992年列入《海南建设丛书》重版,并为日、美、法、港台等地理、人类学者所使用。1989年他撰写的《海南开发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及其对策》论文,于1993年被美国乔治亚大学地理系译成英文,收入该系出版的《中国环境与发展》一书。
    区域文化地理在我国长期无人问津。司徒尚纪写的30万字《广东文化地理》一书,1993年列入“八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岭南文库》问世,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文化地理专著。广东省高教局组织专家评审,认为该书从宏观上塑造了广东文化总体面貌,采用架构体系、方法及内容大大超越前人同类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富特色和成熟文化的地理专著,为国内领先水平。《广州日报》(1993年12月8日)、《羊城晚报》作过报道,说它“是广东文化地理研究开拓之作”。该书1997年入选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评选的广东省“百书育英才”书目,并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初版时很快售罄。2001年再版,在昆明全国书市上获得好评。
   1995年司徒尚纪主编的《广东历史地图集》,为当年省重点出版图书,该书是修志工具书和研究历史地理、区域开发重要参考书。1996年1月6日《广州日报》发表侯月祥等文章称“这是全国第一部省级综合性区域历史地图集,是广东历史地理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现正拟再版。我国已出版省区级历史地图集者,现仅有北京、广东、西安、上海,在全国仍为凤毛麟角。司徒尚纪还编著有岭南人撰写的第一部《简明中国地理学史》(1993年),是我国第二代中国地理学史。著名地理学家曾昭旋教授评之曰:“写得有声有色。”1999年他主编出版了《肇庆市地名志》,对西江地区许多古奥壮语地名,如"那”、“六”、“云”、“古”、“思”、“都”等作出合理解释,为广东现有地名志最好一部,可见其学识渊博之一斑。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早在1997年,司徒尚纪就凭他深刻的科学洞察力和卓识远见,为《岭南文库》撰写我国第一部区域海洋地理著作《岭南海洋国土》,为开发海洋资源,捍卫我国在南海诸岛海洋主权,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作出贡献。该著作连同他1993年出版的《广东文化地理》,1995年出版的地理学家《吴尚时》传记,同为《岭南文库》之列。该文库丛书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一等奖,第四届广东省图书一等奖。《岭南文库》是广东省最大一项出版工程,竞争撰稿者甚多,迄今仅出版约60余种,而司徒尚纪一人竟独立完成三种,这在全国出版史上,恐无第二个人。故其人其事,为多种名人传记辞典收入。2001年第5期全国核心刊物《人文地理》作了专门介绍,称他为“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现职博士生导师”。
   司徒尚纪始终坚持对地理科学的执着追求,从长白山天池至云南边陲,从桑干河畔到粤北山区,足迹遍及15个省区,经受着烈日风雪的考验,进行了艰苦的野外考察。他曾多次深入海南岛五指山区考察黎苗族历史文化,取得许多文献没有记载的资料。1999年8月10日,他应邀赴台湾参观访问,作地理学术交流,从南到北进行科学考察,深入到日月潭、阿里山原始森林等进行山川地貌探秘。应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邀请,2000年12月他赴英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科学考察、讲学和学术交流。在科研工作中,他坚持科学原则,坚决抵制虚假不正学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不以牟利为目的,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一个学者献身科学的高尚道德风范。
    司徒尚纪现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五邑大学、嘉应大学客座教授。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华中师大刘盛佳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司徒尚纪是全国知名的历史地理和地理学史专家,……论著之多在同龄人中鲜有其比。……司徒尚纪的岭南历史地理研究,实可同京、沪、陕、鄂等研究相媲美,成为国内一大家。”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曾昭旋教授评价道:“余观中山大学地理系诸子,著述文章,司徒君恐为成果最多一位,可见其勤奋好学,有过人者。”曾教授在最近为司徒尚纪新作《岭南历史人文地理》一书作序评价说:“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民系历史地理著作,达到国际学术水平。”
    司徒尚纪教授辛勤耕耘20余年,主持和独立完成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获省部级奖励,个人独立完成或主编的著作16部,合著3部,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共约600万字。主要著作有《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海南开发》、《简明中国地理学史》、《广东文化地理》、《岭南史地论集》、《吴尚时》、《广东历史地图集》(主编)、《岭南海洋国土》、《广东政区体系》、《肇庆市地名志》(主编)、《县城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等。2001年,他著的《珠江传》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首例以江河为载体的流域历史文化著作。在世界历史上,为江河立传现仅见于德国作家路德维希1936年出版的《尼罗河传》。接着司徒尚纪又出版了《黄河传》、《长江传》、《淮河传》等。他将珠江文明提到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等重要位置上。该套书在北京首发式上得到热烈反响,《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传媒作过报道。《珠江传》备受各界关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为之举行首发式和研讨会,前中山大学副校长张荣芳教授、历史学家黄启臣教授、著名作家洪三泰、谭元亨等发表热情洋溢书评,港台一些读者慕名索购。香港《中国评论》杂志发表书评,并约请司徒尚纪每期(一月)为该刊写一篇文章,介绍《珠江文化》。《中国评论》为发行海内外杂志,拥有大批读者,司徒尚纪也将因而声名远播。我国地理学最高一级刊物《地理学报》也于2002年第一期发表书评,高度评价《珠江传》的学术价值。广东电视台正以该书为蓝本,拍摄《珠江》(暂名)电视片,作为向中共十六大献礼。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一书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于2001年10月由中山大学出版。这是我国民系文化对比的第一部著作,将为文化地理研究开辟一个新方向。

来源:阳江侨报《漠海英华》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