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
侯甬坚
四年前,历史地理学前辈史念海先生(1912.6.24-2001.3.27)撒手人寰,归于道山,当时在学术界、社会上曾引起阵阵悲鸣,声声称誉。
黄永年先生为之手书:筱苏世叔千古 上庠追随曾荷推毂 梁木折壞痛失赏音。
斯维至先生为之落笔:精研史地贯彻民生经济通四海 尽瘁教育一片赤心忠诚报国家 山越斯维至敬挽。
校内文学院高手为之书丹:大师已去河山痛失疏凿手 秀美方来 天地欣逢再造人。横楹曰:学术不朽。
朱士光先生为之垂联宅第:桃李满天下 育人重品学兼优 培养学界新秀几三千人皆神州栋梁;著作等身高 治学为有用于世 纵论祖国山河数百万言已为世所用。
…………
四年来,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继承人,我们深感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十分厚重,稍加归纳,共有如下六项内容。
1、历史地理学学位点
198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施行。陕西师范大学是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同时设立。史念海先生是这一学位点的创建人。从这一年开始,截止到2005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学位点共培养硕士人才66名,博士人才40名。1996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这一专业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据当时的统计报道,历史地理专业是陕西省64个重点学科中惟一的文科学科(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2003年,我们申报的科学技术史学位点(硕士点)获得批准,是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新进展。
2、中国古都学会
1983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在西安成立,史念海先生担任会长,之后连任三届,前后达16年时间。到1999年换届,与史先生长期共事的朱士光教授开始担任会长。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伊始,就有每年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的规定,会后由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古都研究》论文集。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念海先生《中国古都与文化》著作(按作者原有编辑意图,应排为《河山集》第八集),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截止到2005年6月,中国古都学会已编辑出版《中国古都研究》20辑,基本做到了每年一次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一册论文集。而且,中国古都学会的团体会员,目前已发展到20多个,其中有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郑州等地方古都学会。
3、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1954年,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之初,史念海先生即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开始倡导在高校开展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60年代就在历史系安排成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人们不应该忘记,1982年2月,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12大册的《中国自然地理》丛书,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竺可桢副院长担任编委会主任)编辑,32个国内地理、地质、水利、气象、海洋、生物口写作单位中,有1个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这正是史念海先生担任历史系主任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为适应学科发展及实际工作的需要,1986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两校协商,合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这个所的批准成立时间是1987年。1987年8月11-14日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就是由这个新建的研究所来主办。同年,将已出版了3辑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改为期刊出版发行。1986-2000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2000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主体,以历史地理学专业为依托,联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骨干,组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底,该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制随即撤销)。2005年4月20日,为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扩大对外影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陕西师范大学决定恢复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制,重新恢复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同西北环发中心两块牌子,一班人员。因此,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工作任重道远,还要在史先生开辟的研究领域内继续前进。
4、《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
1981年7月,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史先生为之作序,称述这一丛刊的编辑和出版,是“建国三十年来的第一次,也是自有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以来的第一次”。随后,史先生主编的丛刊第2辑、陈桥驿先生主编的丛刊第3辑,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1985年、1988年)。
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两校合办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就有了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改为定期出版刊物的想法。史先生在该刊1987年第1辑《前言》中说:“刊物名称不变,只是改过去的不定期刊为季刊,争取在每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中出书。由于中间还有一些筹备工作,今年只能发刊两辑,明年当转入正常,按季发刊”。1988年第1辑开始,《论丛》获得正式刊号CN61-1027,作为正式刊物(季刊),编辑出版至今,截止今年年底,出版总期数为77期。期刊开本也由创刊时的大32开,调整到2000年后的16开,再到2005年的A4开。
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简介所述,它是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唯一的定期刊物。在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促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方面,主要刊登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地名学研究、方志学研究、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重要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资料索引和出版信息等,由于影响逐渐增大,现已被有关机构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5、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诸研究领域及其成果
史先生在《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序言里写到:“我的家乡山西平陆县,就傍临黄河”,“多年来我又居住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带,更便于亲身考察和了解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与黄河干支流的河流状况,因而有关黄河及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就成了我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这一朴实而自然的介绍,是我们了解史先生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在史先生的创造高峰时期,闻名于世的《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诸篇论文创作出来了,随着其传播和影响范围的增大,赢得了包括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内的学术界的赞誉。2001年,黄河水利出版社对史先生的论著进行了新的结集,书名即为《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时至今日,由于下述3个方面的原因,史先生关于黄土高原研究论著的意义被加重了:(1)黄土高原地质体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独特性,使得人们需要研习这些经典的历史地理著作,从中了解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基本面貌;(2)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延续发展,同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加对过去历史活动舞台的了解,是进而研究历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3)现代黄土高原退化环境、水土流失现象的治理,又使人们将眼光放在了历史地理著作上,意即深入了解过去人类活动在这一地域如何展开的过程,及其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今日治理工作,尤其是理论探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80年代,史先生开始倡导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他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时至今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在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中,历史农业地理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处于核心位置,有用于世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之后,他指导众多研究生积极选题和开展写作研究,到90年代后期,对中国国土大约2/3的农业地域、1/3的历史朝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截止今年,分省、分区域撰写后出版的历史农业地理著作已接近20部。今天看来,这一重要的研究,是诸如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项工作可以直接依据的基础。
6、“有用于世”的治学理念
如果细致探讨史念海先生“有用于世”治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就需要追溯先生的全部生平事迹。一个比较清楚的事迹,是为人们已经熟知的,即1985年《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书出版后,史先生曾将书籍和信件寄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随后,史先生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回函。回函中说:
史念海同志:
耀邦同志已收到3月4日你寄给他的信和书,并嘱我们代复表示感谢。
你和曹尔琴、朱士光等同志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讲话精神,热心钻研黄土高原种草种树,并撰写了专著,是很有意义的。希望继续努力,为加速祖国西北地区的四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到1992年,史念海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的治学理念,凝练为“有用于世”四个字,并在西安的一次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公之于众,这次报告的题目即为《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见《河山集》第7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报告后的写作时间是1992年6月5日。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可以有用于世的学科。这门学科能够见重于当世,就是由于它具有有用于世的作用”。这样论述的依据,除了来自历史自然地理的诸多事例外,还有来自许多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事实。
2000年,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和需要,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基础,联合相关学科组建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5年来的中心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面向现实社会的。因此,我在《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一文中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植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时刻关注现实需要的传统做法,是由史先生亲手炙定的”(见《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上述六项学术遗产,是史念海先生留给我们的最珍贵财富,它给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宽阔的舞台,指明了前面的方向,无论我们的工作进展到哪一步,都不能忘记先生创立的业绩,不能忘记先生对我们后学的殷切期望。
在学习史先生论著、了解史先生生平时,人们都会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即从禹贡学会开始,史先生的研究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地理学。无论是在初期发展的沿革地理阶段,还是后来应用新观念新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环境变迁等新的课题,它的目光都在祖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上。一直到九秩高龄,史先生还在伏案疾书,其治学精神,时常令后学惭愧不已,从而倍增崇敬之情。
2004年6月26日,为纪念史念海教授逝世三周年暨诞辰九十二周年,缅怀纪念史念海教授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研讨史念海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西北环发中心举办了史念海先生诞辰九十二周年纪念会暨中心“河山网”开通仪式。在纪念会上,不少先生专门撰文追忆史先生的业绩。会后,史先生的诸多友好、学生纷纷寄来纪念文章及最新研究论文,嘱托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现在,通过吴宏岐、王京阳先生的辛勤编辑,本集收录了这些纪念文章及最新论文,我们深知,这是大家向史念海先生敬献上的一份怀念心情,因此,我们有责任将它奉献给社会和读书界。
2005年6月于陕西师大雁塔校区
(此文经朱士光教授、王社教博士阅过,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转载自河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