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人漫录 >> 侯仁之 >>
侯仁之的北京情缘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3-08

侯仁之的北京情缘

 

尹钧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8

 

侯仁之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上。对于这项倾注着侯老巨大心血的科研成果,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论道:“深感研订之精确,编制之得体,印制之精美,皆属上上乘,诚足为历史地图之表率。”

 

 

今年已99岁高寿的侯仁之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在首都北京等城市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及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等科学园地里,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开创进取,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世人景仰。

 

研究北京城发展历史

 

    可以说,侯先生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北京城发展历史的第一人。他与北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侯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段回忆:“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当时被称作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微小的种子,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直到北平解放了,这历史的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于是埋藏在我心田中并已开始发芽的这粒种子,也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迅速发育成长起来。”

    侯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特别注重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及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的研究。

    首先,他从北京地区的山川大势和因之形成的古代交通大道入手,科学地解决了北京城的原始聚落——“蓟”为什么会在广安门一带形成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北京地区存在的几条古代大道。是先民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他说,不妨设想,当中原地区有三个先民沿太行山东麓大道北上时,首先来到古永定河渡口(大致在卢沟桥所在处),渡过河后,道路分歧:一人向西北行。通过居庸关大道径上蒙古高原;一人向东北行,通过古北口大道,可进入燕山腹地和松辽平原:一人东行,通过山海关大道,进入东北各地。当他们返回时,分别通过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和山海关大道。先会聚到古永定河渡口,过河后再沿太行山东麓大道南下。因此,古永定河渡口就成为南来北往的几条大道的分歧点和会聚点。一般说来,在古永定河渡口处是最容易形成大型居民点的。但因古永定河夏秋常常洪水暴涨,威胁着人们的居住安全。所以,古代先民便选择了既距古永定河渡口不远,又能免遭洪水威胁的较高地方即蓟丘附近,建立了北京地区最早的聚落,这就是“蓟”。其位置大致在今广安门内外一带。

    侯先生认为,自西周以来,历春秋战国以至于汉唐五代,蓟城一直是我国东北疆域的一个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门户。北京真正作为一个较大封建王朝的首都,是从金贞元元年(1153)开始的。这一年,金主完颜亮(海陵王)将国都从上京会宁府(在今哈尔滨市东南)迁到已扩建的燕京,并改名中都。金中都是在蓟城旧基上即在莲花池水系上发展起来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座城市,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金中都东北郊,依托白莲潭(今北海、中海和什刹海的前身)和琼华岛。建有金室离宫太宁宫,最后改名万宁宫。金万宁宫为元建大都城奠定了根基。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开始在中都旧城的东北郊营建新的宫殿城池,这就是元大都。侯先生对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作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阐述。他在《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写道:“大城的设计,从城市平面图上加以分析,则显然是以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为中心而开始的。宫城中心恰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从而十分有力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重要地位。宫城的位置既已确定,然后沿宫城中心线向北延伸,在太液池上游另一处叫做积水潭的大湖东北岸,选定了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点上树立了一个石刻的测量标志,题为‘中心之台’,在台东十五步,约合23处,又建立了一座中心阁,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城内鼓楼所在的地方。在城市设计的同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了明确的标志,在历代城市规划中,还没有先例。这也反映了当时对精确的测量技术用在城市建设上的极大重视。”紧接着,侯先生又说:“从中心台向南采取了恰好包括皇城在内的一段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城南北两面城墙的位置。同时又从中心台向西恰好包括了积水潭在内的一段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城东西两面城墙的位置。”在《北京城的沿革》一文中,侯先生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作了更具体、更详细的说明。总的看来,元大都全城规划整齐,井然有序。这是十分突出的。此外,侯先生还指出,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另有三组建筑,在皇城东面的是太庙,是封建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西面的是社稷坛。是封建帝王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在现在什刹海的北岸,又在全城中心线上,建有鼓楼和钟楼。是全城的报时中心。这三组建筑具有布局上的特殊意义。侯先生认为,元大都城的平面规划,在中国历代都城的设计中。可以说是最近似地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我国古代帝都建筑的一种理想,简单地说,叫做“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元大都的兴建,是历史上北京城的_个极大发展,它使北京城址由原来的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上来,为明清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先生在《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说:“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扩建而成,并为清朝所沿用。”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元年(1368)大举北伐,攻下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遂将大都城内比较空旷的北部放弃,并在其南五里另筑新墙,仍然只设两个北门,东曰安定,西曰德胜。同时又分别改称东墙的崇仁门和西墙的和义门为东直门和西直门。到了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四年着手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十八年(1420)宫阙告成,正式迁都北京。在此前一年,又把北京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仍开三门,名称如旧。正统元年(1436)开始修建九门城楼,四年完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同时又把东西城墙的齐化门与平则门,分别改称为朝阳门与阜成门。九门名称保留至今,这就是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到了明朝中叶,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屡屡南下的扰掠,“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终于筑成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罗城,也就是旧日所说的北京外城……结果就使得北京城在平面图上构成了一个特有的‘凸’字形轮廓。”先生还深刻地指出:“明清北京城的建造,正是企图以宫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造型,来宣扬封建帝王‘唯我独尊’这个主题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是应该十分重视并加以保护的。”

 

关注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

 

    侯先生晚年对北京城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北京旧城改造的经验总结和城市发展的理论性探讨。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有两个成功事例。一是北海大桥向南展扩,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保留了桥东端的团城,很好地体现了“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二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天安门广场原是“T”字形的皇家宫廷广场。明清时,封建皇帝常常利用这一封闭严密的宫廷广场举行盛大庆典,平民百姓是严禁入内的。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到了建国十周年的前夕,古老的天安门经过重修,焕然一新,而三面红墙连同阻碍交通的东西长安门却被彻底拆除。于是,一个规模雄伟、气象恢宏的人民广场,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广场西侧是象征着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的大会堂,东侧是说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动力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连同广场中央先已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群众活动的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广场两翼东西长安街,也经过彻底改造,呈现为一条平坦浩荡的林荫大道……它已经犹如横贯全城(包括新旧市区在内)的一条新轴线,从而使北京旧城那条原本是象征封建帝王统治中心南北旧轴线,失去了它过去对全城独一无二的控制作用,从而也就失去了它所集中表现的旧城设计中主题思想……现在环顾广场的四周,新老建筑物以固有的左右对称的特点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具有极大特色的轮廓线。在这里,通过造型的建筑艺术,可以看到悠久历史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它也显示出一个新时代的主题思想,已经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开始体现出来。”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原则上批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作了重要批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如何认识和落实中央精神,侯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一定要站在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高度上,来看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北京旧城的改造。不然,就丢掉了大方向。第二。一定要在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的改造中,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题思想。不然,就要陷于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20世纪90年代初。侯先生又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三个里程碑”的重要观点和崭新思想。他认为,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突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它赋予具有悠久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珠含义。第三个里程碑是由于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时代已经到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还进叠涉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目标,决定在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上,分别进行象征性的规划设计。即“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广的绿。化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和终结,突出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这一区域公共建筑群按计划的完成,就真正可以看做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了。

    侯先生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上。对于这项倾注着侯老巨大心血的科研成果,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论道:“深感研订之精确,编制之得体,印制之精美,皆属上上乘,诚足为历史地图之表率。”《北京历史地图集》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稍后,侯先生又主编和出版了《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二集。目前,第三集的编制工作已近尾声,有望短期内出版面世。可以说,这三部《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先生研究北京的集大成之作,将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转载自国学网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