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学人漫录 >> 侯仁之 >>
侯仁之晚晴集自序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0

新世界出版社张士林先生向我约稿,说要在我九十岁生日之前,集合我已经发表过的散篇文章,为我出一本纪念性的文集,这使我颇感踌躇。

信手翻阅已出版的季羡林先生的《千禧文存》,立即发现其中有我在《人民日报》上早已读过的一篇题为“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的文章。(见《人民日报》2001130日)当时我认为此文“不同凡响”,因而还曾亲自跑去面告先生一些个人的感受。读先生的其他随笔让人如坐春风,可是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是神思澎湃,竟不知今“日”是何年了!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火热的教学和研究的校园生活中。是啊,屈指算来,我和这个校园已结下了近70年的缘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九十岁了,到了人们说的耄耋之年。昔日读书的时候,对人生有白驹过隙的感叹。而今想一想自己九十年的来路,反而感觉漫长而清晰。生活是这样的起跌不息,路转峰回。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出生之时,辛亥风云正炽;幼岁体弱,几不得进学,先母订画报启蒙;少年求学辗转,先德州博文中学,后济南齐鲁大学附中,再通州潞河中学,直至考入燕京大学;青年负笈燕大,燕园风光旖旎,同学少年多不贱,名师风流,学林宿儒,一时云聚;顾颉刚师,洪煨莲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得沐重化;余弟硕之,资质颖慧,求学清华,憩聚之时,常与我纵论大势,使我辨明前路;在燕园,我还遇到了以后我的夫人张玮瑛,当时还是一位勤奋学习的同学;学习之余,兼在燕大附中授课,亦生亦友,相得其乐; 顾亭林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我,颉刚师指导我参与后套水利调查,在煨莲师诲导下考辩陈潢治河;本科毕业,留校作颉刚师助手;当此之时,国事日忧,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因掩护学生抗日,惨遭日寇逮捕,人间炼狱,矢志弥坚;出狱之时,小女馥兴已四月有余,家人重聚,牛衣对泣;弟之噩耗,次第传来,长歌当哭,不能自已;流寓津门,教书度日,兼研天津史地;抗战胜利,重回燕大;旋游学英伦,从师德贝教授,亲尝教炙,学益匪浅;建国前夕,我赶回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欢腾之情,永远难忘;院系调整,北大迁入燕园,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教学之外,深入研究北京城的起源和演变,为首都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北入沙漠,考察西北沙区历史地理,探讨环境的变迁;“文革”甫来,即受冲击,肉体摧残,精神折磨,江西鲤鱼洲,挑砖、打柴、插秧、割稻……艰苦的生活使我的身心更加坚强;“文革”后期,恢复工作,即应邀展开对邯郸、承德、淄博、芜湖等城市的历史地理考察,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科学大会,春风化雨,时光可逝去,工作不拖后,重返西北沙区考察,收获颇丰;一九八零年,获选科学院院士;八十年代,真是我学术生涯的大好时期,历史地理专业开始发展成长,后学渐长,又多次赴国外交流讲学,同时开始对比研究中外城市的历史地理,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集、二集相继出版,快慰之情,溢于言表……当日忙碌活跃于考察研究,而今已垂垂老矣!

人到老岁,还是要力所能及的干一些事情的。冰心师曾自谓“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在她88岁高龄的时候,还笔耕不辍;先生也尝说,在学术研究上,他的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洋洋一部《糖史》,确实让人钦慕。说到我自己,就真的有点“汗颜”了。尤其是这几年,目衰加以足疾,所做的工作实在是很有限。陈寅恪先生曾说,他研究的学问是“不古不今”之学,而我这么多年搞的这门学问,乃是“又古又今”之学,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实地加以考察,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又枯燥又艰辛,是一门偏“冷”的学科。近几年来,我曾多次想去外地考察,但身体如此,只能就地进行研究。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三个里程碑的思想;呼吁保护古城起源,疏浚莲花池,修复后门桥;考察了海淀镇与北京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和文化渊源。在此期间,有幸为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作关于北京城规划建设的报告;199910月,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同年11月,获美国地理学会“乔治·大卫森勋章”。(当时是由1942年我在日寇监狱中时出生的女儿,也是最关心我晚年生活的馥兴,前往纽约代我出席颁奖盛会的。)说实话,名利之心过去是有的,可是到了今天,“名利与我如浮云”。我只希望这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门“冷”学科的关注和兴趣,使这门学科能够后继有人,并发展壮大。

在我八十五岁的时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话来自励。现在,常常是想“奋蹄”的时候奋不了“蹄”。我应该感谢我的亲朋友好,特别是我的夫人玮瑛,数十年来相濡以沫,扶我走过风风雨雨,特别是到了老景,帮助我战胜疾病,鼓励我继续工作,以至于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的“走”路,庶几可多干点活。事实上正是这样,就是在去岁冬天,我为台湾沈祖海建筑文教基金访京的学者作了两场学术报告,也算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做一点有益的工作;还“抓获”了一个小徒弟,新收了一个研究生。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的继续工作下去。

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来信舒。“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这也是这本集子名为“晚晴”的一个因缘之一。再就是这本册子里收的都是以上我所说的近十年左右的文章,此为“晚”之含义。到了老年,我不由得常常想起我已经先去的可敬的父亲、可亲的母亲和可爱的弟弟,昔年的情景,恍在眼前,不禁唏嘘。

张士林先生来访后的第二天,即713号,传来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消息,神州欢腾,华夏同庆,躬身盛世,我衷心的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安康,这也是“晴”的应有之意。

最后,我应该特别感谢我的学生王毓蔺,正是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协助下,——实际上也是在我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把这本小书编辑完成,按期交付出版社。

 

OO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于北大燕南园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