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 张雪
金秋的燕南园,静谧而丰实。古色古香书斋,充满着浓浓书卷气息。侯仁之
虽然已经90高龄,仍然精神矍铄,谈吐风趣,一字一句,铺展着90年的人生道路
。秋日的阳光静静地洒在侯老身上,仿佛也在追忆那似水的年华……
悠悠岁月朝花夕拾
“儿时的回忆好像是片片浮云,飘荡在脑海,总是抓不住,却也放不掉,最
值得回味的是小时候心灵深处的激荡,那些小事的来龙去脉正像沉入大海的东西
捞不回来了,只剩下感情上的浪花经过几十年的雨雪风霜还没有凋谢。”
1911年12月6日,侯仁之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
一名中学教师,毕业于协和大学;母亲自幼受到外祖父的教育,知书达理。由于
父亲工作忙碌,侯仁之大部分童年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母亲十分注重对侯仁之
的教育,准备了许多课外读物,订阅了上海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的儿童刊物《
福幼报》,并且亲自讲述《旧约圣经》中的小故事,培养了侯仁之浓厚的阅读兴
趣。母亲开启了侯仁之懵懂的心灵,可就在侯仁之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离他而
去,他陷入了极大悲恸,但母亲的早逝也使他在极度的悲伤之中萌发出一线生机
。经常回忆起母亲“基甸救国”的故事,侯仁之写下了剧本《基甸救国》并刊登
在济南齐鲁大学的《鲁铎》杂志上。在高中阶段,他还曾担任德州博文中学的《
博文季刊》的主编,又曾经在通县潞河中学的校刊《协和湖》上连续发表文章。
历史总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就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国家的多难使年轻的学子苦痛而彷徨。1932年,在偶然的机会下侯仁之读
到了顾颉刚发表在《中学生》的一篇勉励青年《真正去唤醒民众》的文章,以及
一篇《东北事变之历史解答》的文章,使他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下定
决心投考燕京大学历史系,从此侯仁之结下了与燕园的一生情缘。七十载寒暑,
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逐渐成长为学富五车的学者,开一代风气的大师。燕京大学
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侯仁之,而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受益
终生的3位教授:邓文如、顾颉刚和洪业。邓文如教授博**记,兼通文史,而
且温文尔雅、循循善诱,曾经给予侯仁之悉心的指导。顾颉刚教授在中国古代史
上独树一帜,而且极为重视边疆地理的研究,他所创办的《禹贡》杂志探讨历代
重要的地理著作和现代地理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培养了人才,更重要的
是他给了侯仁之实地考察的锻炼:1936年侯仁之担任顾先生“古迹古物调查实习
”课程的助教,侯仁之开始认识到现场考察的重要,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
可以说这是侯仁之进行北京历史研究的开端。从洪业教授那里他接受了严格的治
学训练和持身律己的言传身教,同时洪业教授又将他引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
写作硕士论文的时候,侯仁之向洪业教授谈及他在学习梁启超先生《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时,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深有所感,甚至为之落泪,于是在
洪业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续〈天下郡国利弊书〉山东之部》的硕士论文。此时
洪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历史地理,并安排他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
学,这决定了侯仁之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
“在英国的学习对我十分重要,我的研究从历史学转向了地理学”,虽然利
物浦大学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但“择校不如择师,择师要投名师”,在那里有
英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先驱、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德贝教授,德贝的理论及其对
英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给侯仁之极大的启发和帮助。留英3年,他在新
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而把过去在探讨北京城市发展中所积
累的大量事实,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冥冥之志昭昭之明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1949年夏侯仁之获得了博士学位后,赶在开国大
典前3天回到了祖国。开国大典,对一个饱经沧桑的学者,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时
刻,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时刻,侯仁之竭尽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研究
和建设当中。
结合教学和国家任务,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历史地
理学,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
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
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
(杨吾扬)此外,应梁思成教授的邀请,他还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
,参与首都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他的论文《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和聚落
》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而这也是他研究海淀的开始。理论联系实际,在创造
发展历史地理理论的同时,他对北京的历史地理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成
为研究北京历史地理和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他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
中,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
题,为北京城市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终生不渝地为祖国建设服务,是侯仁之的信念。面对日益严重的沙漠化,他
投入到沙漠研究中去,以地理历史为沙漠改造服务。他连续数年亲自带队深入西
北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进行考察,以大量的考古新发现及文献历史记录揭示了历史
时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重
要的科学依据。
十年浩劫,十年光阴匆匆流逝,为了补回那失去的年月,侯仁之加倍努力地
投入研究之中。1979年《北京历史地图集》开始编纂,历时8年,于1988年正式
出版,这是他主持的一项最重要的集体科研工作。在此期间总结了他1979年以前
的研究成果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步芳集》也陆续出版。改革开放
以来,他多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曾应邀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
国伊利诺大学讲学,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了《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
探》专题论文。198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
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11月获美国地理学会The Geoorge
Davidson勋章。
侯仁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学工作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部分。
还记得母亲对自己的期盼———“如果哪一天你做老师我就到你课堂上,坐在最
后一排听你讲课”,从小就怀着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向往,1936年大学毕业后
,他留校任助教,如今,已经是他教师生涯的第65个春秋。侯先生为师,教给学
生治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治学的方向;同时他的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他的平易
近人和对学生的关心,以及他的爱国热情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中
有许多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著名的艺术大师(现为巴黎大学东方语言
学院教授)的熊秉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侯老书房的一角挂着熊先生送给恩师的
一首名为《擦不去的》小诗:“黑板映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我在孩子的眼睛里写
字。写了又擦去,擦去了又写,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有些字是擦不去的么?我
在孩子们眼睛里写字。”先生用他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里写字,岁月流转,擦
去的是时光,擦不去的是师生情谊。
拳拳深情赤子之心
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几十年的人生,辉煌雄壮,奔腾如江河。然而,那些
牵动他内心深处最真挚感情的微小浪花却还铭刻在他的记忆之中。
侯仁之清楚地记得他那信奉基督教的母亲给他讲的《圣经》故事中的一句话
:“被压迫的一定要解放,被俘虏的一定要自由。”在那国兴无日的年代,正是
母亲的这句话化作了他心中救国的理想。他还记得母亲让正读小学二年级的他参
加小镇上游行的情景———他后来知道,那,就是“五四”运动。
从此,爱国救国的信念伴随了侯仁之一生。当他在燕京大学图书馆(档案馆
)读到顾炎武先生的“感四国之多难,耻经生之乏术”时,痛惜国家的多难,与
自己的乏术,他掉下泪来。中国怎么办?他曾在“到民间去”的感召下,想到过
回家教小学宣传抗日;几多寻觅,在与党的接触中,找到了在当时日伪统治下救
国的路。他担任了燕京大学“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为掩护学生越过西
山去找八路军做了大量工作。那个时候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是爱国的热情使他成
为了党最忠诚的战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后来去英国,再到回国,他都与党保
持着密切的联系。
以天下为己任,贯穿了侯仁之的一生,无论是为学为师,还是从英国赶在新
中国成立前夕回国,以及回国后从事的为北京规划所做的工作,他无时无刻不在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0年的悠悠岁月,不曾磨去他爱国的激情,不
曾使他为国奉献的心老去,“申奥成功那天,我真是太高兴了,睡不着觉,真是
高兴。”先生饶有兴致地谈起了他当年在5000米长跑中击败上海万国运动会800
米冠军(一个瞧不起中国人的英国兵)的往事,脸上浮现出如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
是的,爱国的心是永远年轻的。
有幸聆听侯老讲述他的一生,总觉得有什么感染人的力量在平实的话语间传
达,平静祥和的声音中是先生的睿智,或许这就是“如沐春风”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