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实地考察 >>
河西考察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1-24

河西考察记

 

陈其泰

 

    少年时代每看到地理课本上“祁连山的风光”照片时,便久久凝视,引起许多遐想:这连绵不断的山峰,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风光多么独特;古代有多少出征的将士,通商的队伍,往来于西域与内地的僧人,络绎不绝从山下经过,这沉默千年的雪峰,你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场面……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更多地了解到河西地区在历史画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丰富文化积淀,今天在开发大西北伟大事业中又如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到河西走廊旅行考察,便成为我蕴藏已久的一桩心愿。

 

承蒙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所长的盛情邀请,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在今年金秋时节得以实现。一同被邀请的有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他是历史地理学专家,熟知西北地理,20年前到过河西沿线考察,我们行前,他即为这次考察的路线、日程拟定出计划。912,我们在兰州大学校本部和新校区分别做了学术讲演之后,次日即驱车前往。郑所长委派热情干练的魏迎春同志负责全程事务。同行还有敦煌所博士生小吴,还有来自美国的访问学者小邝(美籍华裔),和性格沉稳的司机小净。此行一共六个人,教授称此为“最佳组合”。

 

一、武威文物·民勤治沙

 

武威是我们考察的首站,只见市区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我们先参观著名的武威文庙,其位置在武威市区东南,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以后历明、清至民国曾多次重修扩建,分东西两组建筑,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壮,保存之完好,放在内地也屈指可数。西面建筑以大成殿为主体,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东面建筑以文昌宫为主体,前有棂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大成殿是文庙正殿,建筑宏伟,周围有高台基回绕,呈现出庄严、肃穆、文雅之风韵。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这里不仅游客众多,每年当地高考之前,应试学生也纷纷前来敬拜孔子,在状元桥旁的树上结一条红布条,写上自己的名字,以求保佑金榜题名。

 

    文庙对面,是“西夏博物馆”,大厅中间陈列着著名的西夏碑。此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王朝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距今已有近千年,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碑早先存于凉州,人们因不识西夏文,不知名称、内容和价值。清代武威籍学者张澍喜爱金石之学,在贵州玉屏县任官期间因病回家,与友人同游大云寺,发掘出这通长期藏匿的西夏碑。碑高2.5,宽90公分,厚30公分,正面用西夏文镌刻,背面用汉文镌刻,现用巨大的玻璃罩罩起来保护。碑文四周有饰纹。据讲解员介绍,碑文内容是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经过。西夏碑的发现对西夏文字研究有重大意义,西夏文曾长期不为人所识,此碑正背面西夏文与汉文相对照,为识读西夏文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故有人称之为“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珍本词典”。透过巨大的玻璃罩,碑文的笔画清晰可认,大厅周围陈列着许多西夏文物。

 

离开博物馆,我们又参观了雷台汉墓。只见广场前面高高耸立着“马踏飞燕”的巨型雕塑。这件古代杰出的工艺品又名铜奔马,1969年在此出土,墓主人是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奔马原件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矫健俊美,昂首嘶鸣,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逼真而传神。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巨型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后面是由战马、战车和勇士组成的汉代军队出阵图的雕塑群,按原物六倍的比例放大复制,气势非凡。这批文物出土时引起了轰动,现今“马踏飞燕”已成为威武市的象征,又是中国旅游文化的象征。我们随讲解员进到汉墓中参观,只见墓室规模不小,构造坚固,并晓得汉墓的发现带有偶然性。汉墓建成后,历经许多朝代不为人知。至明代,因觉得此处风水好,便建起了雷台道观。至当年,因响应“深挖洞”、实行备战的号召,从旁边挖进地下,才发现了这座汉墓和大批珍贵文物。

 

在武威看到的著名文物古迹,使我们深深赞叹河西文化积淀的深厚,如同打开一幅历史的长卷,展现出汉代杰出的工艺技术和汉代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展现出西夏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展现出明代儒学在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走出汉墓,日已西斜,时间已近五点,但我们的日程上还有一个考察地点,要到民勤县去看治沙现场,去感受当代民勤人民与恶化的生态环境斗争的精神。一问路程,武威距民勤89公里,好在离当地日落还有两个小时,赶到民勤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又一问路况很好,当即决定继续开车前进。车到民勤县城,只见街道笔直,纵横交错,街旁种有不少树木,大家都称赞县城略具规模,教授指着一片新建的房子说:“还建有新的商店和住宅楼嘛!”这时已有六点多钟,机关已经下班,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联系到林业局主任工程师路林平,他当即答应带我们去看。路同志坐着林业局护林用的写有“公安”二字的小车在前面引路,我们的汽车掉过车头,沿着原路跟随其后。在路旁见到一座大标语牌,上写“30万人同唱一首歌,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大约开了七八公里之后,向右拐弯进入一条小路,路旁是一座小村庄,村道两旁长着又高又密的几排杨树,足有几里路长,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树下还见到许多湿土和几处小沟渠,在走过大片沙地之后见到眼前这座绿色的村庄,大家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再往前走,又见到摆在路边有大堆大堆的洋葱,个头比常见的大,装在稀疏的网状织袋里,整齐地堆放着,等待运走。还见到地边有一座类似瞭望塔的砖砌建筑。汽车沿着沙土路又向前开了几公里,老路让我们下车,只见周围是无边的空旷沙地,但已到处长着一簇簇绿草和低矮的灌木,老路用手指着四周,说:“这里叫龙王庙,这一大片已经成活的沙柳、沙米、拐枣,就是民勤人民四年来治沙取得的成绩。”他告诉我们,民勤全县荒漠化面积达94.5%,其中流沙面积占一千二百万亩。这一大片地方,包括毗邻的内蒙古境内的一部分,在汉代是一片内陆海,大约有四千平方公里。以后水面缩小,到明代还有二千平方公里之大。直到1972年之前,还存在一个大湖,石羊河的流量还不小。但以后因上游修建水库,层层截水,加上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和人口增加、大量用水,以及气候变化各种原因,致使荒漠化程度日益加剧,石羊河除春末夏初能见到水流之外,其余时间断流,县境北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东西两大沙漠大有会合之势,这是对民勤县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你们见到的路旁标语碑上写的“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就是温家宝总理讲的,这也是民勤人民的共同决心!治沙工作十分艰巨,我们是按全县各乡划分任务包种、包活,有的乡村要走一百多里地才能来到,带着帐篷、干粮参加治沙大战。第一步是划成大方格子,四周用草压沙,防止风一刮成为流沙,然后种上沙柳、沙米、拐枣等耐旱植物,从远处拉来水一坑一坑浇上,保证成活。经过四年努力,初步治沙成功面积已有9万亩。这几年老天帮助,雨量都能达到本地年平均值或略多一些,因此获得初步的成绩。盼望以后三四年老天还能继续帮忙,那么这一大片治沙工程就取得胜利,我们下一步治沙的重点放在县境北边。

 

路工程师不愧为治沙专家,对本地生态环境变迁充分掌握,对治沙的步骤、经验的总结简洁、明瞭。在暮色苍茫中,听着路同志的介绍,眼望着一簇一簇的绿色植物向无边的沙地伸延,想着民勤人民几年来奋战的情景,我们心中自然升起一种豪壮之情。我们以沙地中充满生命力的的绿色和落日余辉为背景,与路工程师合影留念。教授更拿起相机,连连拍下民勤人民种下的各种沙地植物的珍贵照片。路同志又告诉我们:刚才经过的村庄路边的树木和庄稼地,是这个村的老支书生前二十多年带领全村农民与沙争地、年复一年辛勤劳动得来的。他去世后,全村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村边建了一个纪念塔,就是刚才见到的那座砖塔。路边堆放的大批洋葱,是这个村的主要收入,近年来每年向北欧国家出口。教授也用兴奋的语调说,前几年听说民勤县城可能搬迁,心里一直系念,今天看到县城刚刚建成不少新房,又看到这里的治沙现场,说明民勤人民对治沙工作毫不动摇!我在心中默念着:这大片的长着绿色植物的沙地,这路边高高的杨树林,以及等待外运的丰收的洋葱,不都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朴素的真理进一步提供有力的证据吗?

 

汽车在夜色中疾驶,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返回武威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我们却毫无疲累之感,仍然沉浸在民勤人民治沙的壮举带来的兴奋之中!

 

二、山丹军马场·张掖中秋月

 

14日一早离开武威,直奔山丹军马场,这是我们考察的又一个重要目的地,在兰州出发之前,郑教授一再叮嘱说:“一定要到山丹,到了那里才对河西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汽车先行驶了一段高速公路,再转到一条偏西南方向的土路上。我们的目标是军马场的一分场,这里处在河西走廊中南山(祁连山)与北山距离较远的地段,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四周地势开阔平坦,远处的祁连山高峻雄伟,向西逶迤绵延。“祁连山的雪顶!”同行的小邝眼神好,首先报告她的发现,大家看过去,果然看见峰顶上有两处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车越西行,山顶上的雪峰越明显,正是典型的“祁连山风光”。从车窗向四周望去,广袤的草地一直伸向视线的尽头。初秋时节,大块大块草地上的牧草已经收割,捆成草捆排成纵行躺在地上,等待主人将它们运走、贮藏。由于祁连山雪水的灌溉,这里地下水充足,草地中时而能见到小水沟和下雨后的积水。这些草捆的高度均一米有余,不禁使人想见当牧草生长茂盛时随风起伏的情景,同伴中有人脱口念出古老的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地上,散落着几处羊群,还有成群的奶牛和马匹,显得自由自在,闲逸舒适。这些羊和奶牛都比平时看到的肥壮得多,马匹更是高大壮硕,毛色发亮。再远处,有大片大片盛开的油菜花,黄灿灿的颜色点缀在广阔平坦的草地上,分外好看。河西走廊竟然也生产油菜籽,而且开花是在秋季,这对我是新鲜的知识,因为我原先以为生产油菜籽只限于江南、中原,花开时节只在春天。整个军马场拥有肥美的草原百万多亩,是我国历代最大的良马基地,据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马以体形匀称,雄健剽悍,适应性强驰名天下,曾向全国各地输送良马十几万匹。

 

眼见这广阔无边,蕴藏着充沛活力和生机的草地,不禁使我们的思绪度越久远的年代,回到二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再一次体味那重要的历史场面。在西汉,河西地区是汉朝与匈奴游牧民族激烈争夺的历史舞台,也是汉朝为了保卫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对惯于骑射劫掠的游牧民族进行反击的前哨阵地。秦汉以前,月氏、乌孙在河西一带活动。后来月氏强大,赶走乌孙,由于月氏势力强盛,匈奴头曼单于曾把太子冒顿送至月氏作为人质。后来冒顿逃归,杀父自立,打败月氏,迫使月氏向西远徙。自此匈奴遂占有河西走廊,分由右贤王部下的休屠王、浑邪王管辖。秦末汉初,匈奴控制的范围东起东北,西至新疆,号称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贵族觊觎中原农业地区的财富,时时利用其骠悍的骑兵进行劫掠袭扰。特别是匈奴占有河西以后,势力更强,直接威胁着汉王朝的腹心地带——关陇地区。西汉初年,因国力不强,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办法,给匈奴贵族送去大量的绢帛财物,借以求得边境的安宁。但事实上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仍然连年袭扰汉境。直到武帝时,凭借着汉初几十年休养生息而大大增强国力,展开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争。河西地区即为反击作战的前线。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221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出陇西,从青海的东北部进入河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俘获浑邪王的王子和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与公孙敖再次出击河西,霍军出北地,“涉钧耆,济居延。”(两地在今内蒙古西部与甘肃省西北部相毗邻的地区),再由北向南攻到祁连山,再次取得大胜。从此河西归汉,汉武帝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帝开拓边境,从内地移民到河西,将河西置于中原王朝有效的控制之下,这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汉朝控制了这片广大的宜牧宜农地区,就能拥有大量的畜产,同时进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在物质财富上大大充实国力,而在战略上尤有重大意义,汉朝在河西走廊北面修建长城边塞,设立烽燧系统,由武威经居延,再经玉门关,达于盐泽,河西成为汉朝经营西北的管钥和交通西域的通道。汉朝经略河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断匈奴之右臂”,断绝北方游牧民族与祁连山南边羌人之间的联合。当年,祁连山峰顶冰雪更多,每年夏季冰雪融化,大量的雪水流向山下,形成许多河流、湖泊,河西走廊广大地区水草肥美,牛羊马群遍地,是一个富庶之区。由于千百年来沧桑变化,古今生态环境已迥为不同,我们恰恰可以从今天山丹军马场草场之好,牛马羊之肥壮,推想汉代时河西地区之富饶。失去这块肥沃之区,使匈奴受到沉重的打击,因而痛心地叹息:“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汉朝有效地控制河西,经营发展农、牧生产,才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使国家出现强盛局面。

 

从一分场开车向前走一段路,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游览景点——西大河水库。南面的祁连山宛然如在眼前,峭拔的山峰相连,山峰上的雪冠高耸雄伟,在秋日的照射下银光闪闪。湖水清澈碧蓝,水库周围绿草如茵,左边是一片平缓的长长的山坡,有几匹马和骆驼正在恬然自得地漫步吃草,共同构成一幅天然美景。同伴中有人激动地说:“这简直像新疆天池的景色!”我们的“业余摄影师”们兴奋雀跃,从远近多个不同的角度拍下这雪峰下的美景。

 

中午在路边一家餐厅吃饭,老板是位热情的三十多岁的青年,他告诉我们:“山丹军马场最繁盛时牧养军马达一万多匹。现在军马需要量大大减少,马场改由中牧公司领导。不过马场领导级别高,同张掖市领导是平级。”话音中带着几分自豪。又说:“现在这里的路不好,修建新马路的计划已经批准了,马上要开工,明年你们再来就走新路了。”老板说,他原籍是上海,但按他的口音和体格,则像是地地道道的河西人,大约是父辈早年落户于此。餐厅旁边是一所中学,今天中秋节放假,校园很安静,教授说,当年电影《牧羊人》用这里的校舍拍过外景,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进去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纪念。教授谙熟地理,又懂得这么多掌故,简直是个“河西通”。

 

净师傅打听好继续前进的路线,要沿旧公路向西南,从扁都口下国道227线,再到张掖。因旧公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最后下国道一段,坡度很陡,拐弯又多,路面凹陷得厉害,开车确实有些危险,幸亏司机胆大心细,终于安全通过,上了国道,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汽车一进入张掖市区,我们立即感到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张掖虽然地处西北,但很有现代气息,市容美观,街市繁华而不过分喧闹,使人不由得产生“宜居”的好感。特别是绿树成行,枝叶扶疏,走在街上你会感到空气是意外的清新。张掖周围是祁连山雪水灌溉形成的大片绿洲,张掖城即是绿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所居住的宾馆服务周到,今天是中秋节,餐桌上免费赠送月饼,质量甚好,每个房间里也送去月饼。

 

吃完晚饭,我们便到市中心的广场去赏月。华灯初上,凉风习习,天空万里无云,中秋的圆月在这里显得格外的皎洁,尽情地向大地倾泻银辉。我们都为这美丽景色所陶醉,来自美国的小邝不禁脱口而出:“中国的月亮比美国的圆!”许多市民也都纷纷来到月下广场漫步,有的扶着老人,有的携着孩子,有的拍照留念,天上的圆月,广场上明亮的灯光,愉悦的人群,交织成一幅和谐欢乐的图画。

 

三、大佛寺·魏晋壁画墓·嘉峪关

 

15日一早,我们参观了张掖大佛寺。佛教在河西传播时间很早,魏晋时期张掖建有迦叶如来寺,后毁于战乱。西夏时,僧思能(系西夏王室,为国师)在其故址掘得古涅槃像,遂以西夏王朝之财力及本人募集所得,就故址重建大寺,特意塑造了涅槃佛像,也即著名的大佛寺卧佛。明永乐九年对大佛寺扩建,“广长皆有五百公尺”。至明宣德二年又重建卧佛殿,遂留下今存于世的室内最大卧佛。大佛寺又一珍贵之处,是完整地藏有明永乐至正统年间雕成、由朝廷颁赐的佛教经典《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1621卷,636函,因而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局张正科同志对张掖地方史很有研究,热心地为我们详细讲解。他说,西夏建造的卧佛堪称是建筑技术与塑像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建造步骤是,先用方木套成骨架,上中下三层,首尾共十一间。然后在骨架外围钉上木板木条,作为内胎;后在内胎上用草泥塑成外肤,再用毛(棉)泥打面,使之平滑光洁。待塑像干透后,进行金装彩绘。这样建造的体态庞大的卧佛,既可大量节约工时,又能在腹内空间大量填充宝物,而且较为坚固,而一千多年基本完好。

 

参观了大佛寺后,张同志又领我们到黑水国(又称黑水城)遗址参观。遗址在张掖西北15公里的公路旁,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周围布满沙丘,现已无人居住,只见到稀疏长着几棵胡杨。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后来又因黑河断流而废弃。按《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杜佑《通典》所载,此地为张掖古城。《甘州地志》则记载说,此地在唐称巩肇驿,元为西城驿,明代称为小沙河驿,当地人呼之为“老甘州”或“黑水国”。《抚新纪程》又记载说:“隋朝韩世龙守黑水国驻此。”但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为“黑水国”。此说是否可靠,有待作进一步的考证。遗址四面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完好,东西和南北距离均有二百余米,东西略宽,东墙门外有瓮城,四角有角楼,城外有多处汉墓。这里在西夏时是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山威福司的治所,但现今已处在一片荒漠之中。看完遗址,令我们感叹再三,慨叹历史的沧桑巨变,慨叹一千多年来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

 

离开张掖,因日程太紧,我们遗憾地不能到酒泉市和航天城参观。汽车沿着宽阔平坦的公路疾驰,放眼望去,公路两旁栽种的柳树高大而茂密,形成两道绿荫覆盖的林带,似乎无有尽头地向前伸延。教授评论说:“这好像是关中风光。”这高大茂密的柳林在我们心中引起了不小的感动和震撼,它与中午以前我们在黑水国故址周围见到的连片的沙丘形成强烈的对比,它毫无疑问是近代以来河西人民顽强地与荒漠化作斗争,为保卫家园、建设家园筑成的绿色屏障!

 

汽车继续前行,便到了座落在酒泉市北面的魏晋壁画墓艺术陈列馆。这陈列馆的院落便成为绿洲与荒漠的分界,从张掖一路而来,都是绿树葱葱,再由陈列馆管理处向北望去,则是看不到边的荒漠。据介绍,酒泉与嘉峪关交界处的魏晋墓多达二千余座。已发掘清理的有18座,从这些距今约1700多年的魏晋古墓中发现了砖壁画700多幅,这些壁画多以一砖一画,或数块砖组成一组连环画,被称为反映古代西部民俗生活的“地下画廊”。我们参观了 开放的第6号墓,墓穴距地面约有10深,墓室的前、中、后室都有保存相当完好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包括反映社会等级、生产、生活、商贸交通、歌舞等题材。我们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有两幅,画的是桑树,树上挂着很大的蚕茧。这是珍贵的史料,证明当时河西地区气候温和 湿润,因此才适宜种桑养蚕。陈列馆大门两旁刻着一对楹联:“祁连高万仞红装素裹映蓝天,魏晋越千年艺术珍藏光后世。”对这一“地下画廊”的价值作了很恰当的评价。

 

离开魏晋壁画墓陈列馆,日已西斜,我们的“领队”小魏对行程作了周密的计划,要在下午6点左右登上嘉峪关城楼。她说,落日时分登上嘉峪关,更有雄壮、苍凉的感觉,以夕照和晚霞为背景照相更能衬托出大漠雄关的效果。汽车开到关下,雄伟的城楼屹立在眼前。嘉峪关周围的景色使我们有些感到意外。以往的印象,这座长城西端的关隘,地处大漠边缘,当是终日处于漫天荒沙之中,可是来到一看,情形并非如此。这里空气很好,路上和城楼上都不见黄沙堆积,关前有大片绿地,树木成荫,还有花丛、草坪,感到好像走到北京卧佛寺附近一般,其环境之优雅,与内地一些一流的旅游景点相比并不逊色。

 

时间已近傍晚,我们快步走到关下,登上城楼。这里自古扼东西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历代长城诸多雄关隘口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关要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建成,其建筑十分坚固,形势天成,攻防兼备,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城楼分东、中、西三重,环扣紧抱,巍峨雄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我们前后盘桓,抚摸关墙垛口,追思历史往事。抬头西望,在夕照中,果然见到西天升起了晚霞,几位“业余摄影师”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管理人员耐心等着我们这批最后从关楼下来的游客,还主动给我们讲古关的历史变迁和古代商旅过客如何进出关接受检查的情形。这一天是八月十六,我们从关门走下来时,面前蓦然出现一幅绝妙的图画:向东的笔直大路正上方,在大路两旁轮廓挺拔秀美的树林中间,挂着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冉冉升起,令人叹为观止!大家忍不住向这河西的圆月欢呼,都说:我们选择了最好的时间,昨天在张掖见到生平所见到的最亮的圆月,今天又在嘉峪关见到生平所见到的最大的圆月!

 

四、敦煌·玉门关·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最西面的敦煌、玉门关、阳关,是我们此行考察的最后目的地。16日一早,我们从嘉峪关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中午我们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敦煌莫高窟。这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结成的奇葩,是享誉世界的佛教雕塑和绘画艺术的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十六国时代前秦时期,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的佛教雕塑洞窟700余个,彩色雕塑2400余身,壁画45千平方米。这里又是敦煌学的发祥地,从1900年,在藏经洞先后发现西晋至宋代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这些文书除一部分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及国内一些学术机构外,其余大部分藏于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博物馆或图书馆之中。敦煌文书除丰富的佛教经典外,还包括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献,自上世纪初以来,引起海内外学者据以进行古代宗教、中西交通、古代制度及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民族学、语言学和艺术史、书法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百余年来的“显学”——敦煌学。莫高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研究院领导对我们十分关照,派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四个有极高价值的洞窟。其中,第45号窟是覆斗型顶洞窟,始建于盛唐,后经中唐、五代重建。此窟西壁龛内保存了一铺完整的盛唐彩塑,包括坐佛、阿难、迦叶、南北菩萨、天王各一身,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代表了盛唐彩塑的最高成就。第57号窟形制相似,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中央有一幅《说法图》,极其传神地画出菩萨头戴金冠,面庞秀丽,细眉、直鼻、小嘴,皮肤白皙,身材颀长,娴雅文静的形象,故此窟被称为“美人窟”。印象最深的是第158号窟,建于吐蕃时代,是莫高窟仅有的两个涅槃窟之一。一尊长达15.8的涅槃大佛卧在石窟中,造型优美,神态安详,是中唐时期彩塑的杰作。而卧佛背后的大幅壁画,用夸张手法描绘众生举哀场面,更加衬托出佛陀涅槃的超凡脱俗。还有第285号窟,建于西魏,以窟顶四披所绘精美绝伦的象征天地宇宙的壁画著名,在这里,中国古代诸神雷公、雨师、三皇、女娲等,与高举莲花的佛教护法诸神同时出现,构成奇妙而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些洞窟中的内容虽然以往在书籍、展览中见到过,但亲临参观,仍然为佛教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想象力的瑰丽超拔,造型的成熟完美而再三叹绝。是古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高超才华与奉献精神,才为我们留下这举世闻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宝库。

 

离开莫高窟,我们来到紧相毗邻的著名景点鸣沙山月牙泉。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北师大启功先生所题“鸣沙山月牙泉”六个大字,俊逸潇洒,秀美有骨,极具神韵,在斜阳下分外醒目。对这处奇特的景观,唐代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中即有简洁生动的描述:“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山谷,四面皆为沙垅,背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頽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有一泉水,名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讲解员小陈告诉我们:“前辈从实际观察中总结出这样的诗句:沙卷石飞风怒吼,五色神沙往上走。鸣沙山的沙子是由红、黄、绿、白、黑五种沙粒堆积而成。白天不管有多少游人登上山顶,将沙子滑下来,夜晚经风一吹,滑下来的沙子就会自动返还山顶。史书上所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指的就是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还有特异之处,天气晴朗时,游人从山顶下滑,沙子遇到震动会发出响声,有时几乎像打雷,或像飞机从空中飞过。据我们的声测纪录,最高可达82.5分贝。”月牙泉就是古时所称“沙井”,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水质甘冽,澄清如镜。四周被流沙环抱,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虽遇强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盖,地处戈壁边缘而泉水不浊不涸,以“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闻名中外,确为天下奇观。据讲解员介绍,1975年以前月牙泉最深9-10,平均水深7.5。现在最深2,平均水深1.3。现在的水位深度是去年冬天到今年实施的“月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工程”而有的水位。去年的水位最深处仅有1.3,平均0.9。因为月牙泉是个渗透泉,主要水源来自于敦煌境内的党河,由于1975年在党河上游修建了党河水库后,党河长年断流没有办法自然补给,再加上耕地面积增加,人口的增加,过量开采地下水,所以造成月牙泉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工程是指在月牙泉上游800部位修建了一个蓄水池,通过地下土层往上渗水,同时在下游建一个截流池,保持水区水流不至于流失太快。这种“上蓄下截”的治理措施,目前已见成效。陪同我们参观的敦煌市干部杨同志指着湖岸上一条明显的水线说,这条水线是当年水位达到的高度,现今已经降低了好几尺。

 

这时天色已经暗下来,几位青年人充满豪情,要趁着夜色登山,在山坡上欣赏“月出东山”的景色,教授也精神抖擞地同他们一起攀登。我因膝盖有毛病不能爬山,只好在山下与小净师傅一同赏月。约9时许,主力部队从山上下来,个个十分兴奋,说他们爬到了半山,还照了不少照片。回到敦煌城,我们一同去逛著名的“沙洲夜市”,只见灯光明亮,人群熙熙攘攘,还有不少外国游客。街道两边摆着各色工艺品、服装,还有河西地区的各种特产、药材等,琳琅满目,尤以敦煌佛教艺术为题材的雕塑、图片、画册最具特色,我被摊上精美的小圆镜吸引住了,上面画着飞天、反弹琵琶等好看的图案,便买下几个作为纪念。夜市上还有河西风味的小吃,我在这喝到了河西特有的“杏皮茶”和质量绝佳的酸奶,还第一次品尝了烤羊肉串的美味。

 

917我们到玉门关故址和阳关故址,这是河西地区的西端,也是我们此行考察的最后两个目的地。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约80公里,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现公路北面约500处,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城墙是夯土版筑而成,高约10,占地约六百多平方米,北、西两面有门。出北门外约百米左右,即为疏勒河,河床宽度约为()米,在古代河流量较大,但现在却成为一条干河。在汉代,玉门关和南面的阳关是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的是北道,出阳关的是南道。汉武帝设河西四郡之后,便修筑了酒泉到玉门、敦煌到盐泽间的边塞墙。在现今公路的北旁,正对玉门关之处,有一段至今就仍保存较好的汉代边塞城,是由芦苇夹沙石筑成。芦苇和沙石每层厚度约为2030厘米,虽经二千年的风雨侵蚀剥落,这段边塞墙还有3多高,底部也有3多宽,顶部最宽处1左右。筑墙的芦苇系就地取材,产于附近的沼泽之中,这又证明了汉代玉门关周围多湿地,有充足的水源。

 

阳关城址在玉门南边,相距约70公里,阳关以在玉门关南面而得名,两处遗址与敦煌城成三足鼎立。阳关遗址坐落在一处高土台上,这里被人称为“古董滩”,意思是随处可以找到古董文物。出乎意外的是,车行到此,在周围一片荒野中,我们见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阳关博物馆”,整体建筑体现仿汉风格。它是由敦煌书画院投资兴建,馆长纪永元以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己任,筹建期间,他和当地文化部门领导曾多次到北京、江苏、陕西等地向专家咨询,征求设计方案,20038月正式开馆,成为甘肃最大的民营博物馆。馆前迎面矗立着张骞巨型的铜雕像,威武刚毅,气势雄伟,形态逼真,张骞是通使西域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两次远交,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门两侧的一排大柱上,有六组浮雕,表现开发河西、丝路畅通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馆内陈列分成“两关汉塞”和“丝绸之路”两大部分,通过图片、模型和文物复制品,分别展现玉门关和阳关两关长城的设置与修建、沿革变迁、历史地位,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开发过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内容。为了增加游客参观的历史感,馆内还设了阳关都尉府、仿阳关古城,后面广场上建有仿古兵营,设点将台、跑马场、射靶处、军帐,逢节假日游人多时可以组织骑马射箭,演习登云梯等,体验古战场情景。广场旁边便是汉代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下边还有当年点烽火用的积薪芦苇遗留。望着这饱经历史沧桑的烽火台,古代将士劳苦征战的情景不禁浮现眼前,由于交通西域、扼守阳关的成功,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畅通的“南道”,多少东方丝绸和各种货物,伴着骆驼商队的铃声,从阳关向西,经过塔里木河南面,再越过葱岭,向中亚各国以及欧洲源源运去。阳关和玉门关,你们正是古代汉唐盛世成功经营边疆和历史上与西域和更远的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阳关北面不远的地方,我们有一次不平常的河西边陲“农家乐”的体验。汽车开过大片的荒漠之后,突然把我们带到一处绿洲,只见树木郁茂,葡萄园向远处伸展,水渠蜿蜒,随即在公路两旁出现了房舍整齐的村庄,农舍门口停着一辆辆小汽车,这时我们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兴奋地欣赏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色。昨天,市政府杨同志对我们说,这里乡村农民种植棉花、葡萄,收入很高,许多农户都买了小汽车,这番话在这里果然得到了证实。一问地名,叫“寿昌乡”,其来历已有二千年,西汉时在此设置了寿昌县。有一家宽敞的农户,门口挂着“农家乐”的牌子,我们正好停下来在这里吃午饭。看来这家老板善于经营,门口的停车场面积不小,足可以停七八辆汽车,顶上高挂着遮阳网,可以想见节日城里人开车到这里来休闲度假的盛况。走进院落,我们立即置身于一片绿色天地。高高的茂密的葡萄搭成穹形长廊,下面摆着五六个圆桌。坐下抬头一看,大串大串半透明的葡萄悬挂在头顶,有如珍珠、翡翠一般,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景色这样美好,空气这样清新,不用吃饭,光是坐在这葡萄架下就是一种享受。旁边还有同样的另一道穹形的葡萄架长廊,也摆着一排圆桌。卫生条件也不错,还有自来水管供你洗手,当然洗手用的水是用大桶回收的,这里是荒漠边缘,水很珍贵。主人先免费端来两大串葡萄让我们品尝,葡萄脆甜无核,颗大汁多,绝对是上品,然后很快地用大圆盘端上河西风味的炖鸡块摊面卷子等菜肴,不但量大,味道也好。这个村庄有一个独特的景观是,村边盖有几排专供晾制葡萄干的“风房”,约有数十间之多,足见葡萄产量很大。教授在1986年来过这里考察,他说当年并没有这些“风房”,这正是本地经济发展的见证。

 

浇灌寿昌乡葡萄园的水源来自本地著名的南湖水库,这里蓝天碧水,波光潋滟,水库周围长着杨树、芦苇和碧草,与湖水相映照,在空旷的沙漠上,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水库边上立一巨石,上刻“渥洼地”三个大字,这是新立的,用的是汉代的地名,《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当时,有个叫暴利长的南阳人,因获罪遭刑,被遣送到敦煌地区从事屯田。他见平常在渥洼池附近奔跑的野马中有状貌奇异者,便设计用勒绊套住,谎报是从池中获得的“天马”上献,以讨好汉武帝,这个故事见于颜师古的注文中。现在渥洼池边上竖立有一座“天马”的塑像,体态矫捷,仰天长啸,似要腾空上天,很是生动。

 

五、“文化素质”话题·“敦煌学”展望

 

“你觉得我们这里人的文化素质怎样?”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点,讲解员小陈作了名胜介绍之后这样问我。这个问题既表明听取客人意见的虚心态度,同时也表现出河西人的一种自信,因而引起了我的诸多联想。今日河西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物产的丰富,确实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短短几天的考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河西人具有无比勤劳的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今后在实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中,河西地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关键作用。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我们大开眼界,精神文明的进步也同样可圈可点。从张掖到敦煌,我们经过的几个城市,都明显地感到市容整洁,街道宽敞整齐,绿树婆娑,说明这些城市管理得好,市民爱护自己的家园,就连处于沙漠边缘的民勤县城,也长着成片的树木,在嘉峪关市所见到的酒钢公司成排的宿舍楼,不但设计美观,周围环境也堪称佳良。再从文物保护来说也是值得称赞的,莫高窟洞窟前面,多年培育的树木已成为绿色走廊,与图片中所见早年的莫高窟前一片光秃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又如,魏晋壁画墓陈列部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个院落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十分清静,难怪几位博士生当时就说:“这里真是读书的好地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博物馆和景点讲解员都训练有素,讲解有水平,语言简洁、清晰,对参观者有吸引力,她们对所讲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能给以解答,他们平时喜欢学习,重视知识的积累。几处文化遗址的讲解员都讲到,他们所在单位在冬季时,都常请专家讲课,对提高业务水平很有帮助。在鸣沙山,讲解员小陈就讲到,鸣沙山的坡度有七十余度,白天游客登山“沙随足落,经宿复初”这一奇特景观,是李政道博士来后用物理学知识给予了科学解释。因为敦煌多西北风,月牙泉北面刚好有山挡住进风,从山门口到月牙泉的这条路成了天然的风口,风到月牙泉后做离心上旋运动沿山坡向上方吹,因此在泉区有天然形成的旋涡。西山那边刚好也有一个豁口,和东北方向的豁口相互扣握相互环抱。她还引用了李政道博士的诗句:“旋风卷成鸣沙山,夕阳遥映月牙泉。”更增加了讲解的情趣。阳关博物馆的小吴曾由单位派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进修,她由阳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讲到对本职工作意义的理解,说:正是由于汉代和唐代有阳关和玉门关,从一南一北,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才实现了敦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达,在莫高窟结出了硕果。我们在这里工作,复原和讲解这段历史,就体会到了一种责任和自豪感。听她用平静的语调讲出对阳关在历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和对本人工作意义的理解,我们不禁为之点头赞许。在“沙洲夜市”,还有一家专卖敦煌学图书和其他学术著作的书店,叫“石室书社”,同行的两位敦煌所的同志大约只用半个小时就为本所选购了两大包书。一打听,这家书社已经经营多年,在内地也颇有影响,这也使我们感到意外。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目前有研究人员13人,人员并不算多,但近年来其发展势头甚好,颇受各界瞩目。他们办所思路之一,是采取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办所,这样,就将两个单位各具培养人才的优势和资料占有、使用的优势二者很好结合起来。近年来,科研成果和承担课题两项都数量可观,被评为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培养学科,在前年和去年,又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并且与美国耶鲁大学定期互派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研究所把资料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除在国内大量采购外,还到日本购买。在将佛教艺术介绍到社会上也作了很有成效的工作。据兰州大学社科处霍处长向我们介绍,近年来兰州大学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做西部文章,办一流大学”,学校对发展敦煌学研究大力支持,目标是建立国际性敦煌学研究中心,已经决定在校内建立“敦煌国际大厦”。我们很有信心地预期,未来的兰州市,除了拥有《黄河母亲》雕塑和《读者》杂志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外,还将增加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敦煌学研究。

 

(原载: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文田野》第三辑,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046页)

 

转载自国学网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