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学术争鸣 >>
《边镇地图》考辨——以绘制时间、参考祖本和部分人物为中心
来源:《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 佘沛章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2-22


南京博物院藏《边镇地图》卷,作者黄兆梦(其人未见史载),手卷结构完整,摹绘有15幅各边镇地图,并于各图后附图说,题跋、钤印较为丰富。学界公认其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二年至万历三十三年(16041605)。目前,《边镇地图》主要为《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和《明代舆图综录》收录,二著对其进行了概要介绍,其中前者选录了6幅边镇地图。张宝钗所著《明绘本〈边镇地图〉考》对其图文信息、绘制时间、绘制手法、参考祖本、时代背景和价值地位等进行了详细考述,附录有图卷的题跋文字。由此,这些著作成为后人开展古代舆图、明代边镇等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如有学者提出晚明时期形成两类五种九边说法,其中“大九边说法”和“九边七镇说法”的依据便来自图卷;还有学者转引《明绘本〈边镇地图〉考》中的图卷资料,对明清史地图籍中的长城图像进行了稽考;赵现海、李严、王琳峰、刘高伟等人对古代舆图、明代九边军镇进行探究时,也利用了上述著作及其所载图卷信息。然而,上述著作对图卷尺寸与题跋文字的载录多有舛误,对地图的绘制时间、参考祖本以及部分人物生平的考述或有不妥,故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其进行补正、考辨。


一、尺寸与题跋补正


前述著作对《边镇地图》卷的载录舛误主要集中在尺寸数据与题跋文字两个方面。现予以补正。

1.图卷尺寸

《边镇地图》卷深藏于博物馆中,对外展示甚少,其尺寸数据最早为《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载录,即纵35.8厘米、横119.3厘米。该数据为《明绘本〈边镇地图〉考》承袭沿用,又为《明代舆图综录》取约数记为36厘米×120厘米,后未有提出异议者。

手卷又称“长卷”,与短狭、方圆等的小幅作品有很大区别,手卷式地图如清代《沿海全图》30厘米、横928厘米。可结构完整、摹绘各边镇图达15幅的《边镇地图》卷横长120厘米,显然载录有舛误。经核,图卷尺寸实为35.8厘米、横1119.3厘米。

2.题跋文字

《边镇地图》卷的题跋文字附录于《明绘本〈边镇地图〉考》中,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经核,其附录不妥处主要体现在部分语句断句不妥、个别文字错漏,还有藏人怡斋的一则跋文缺录。为方便相关学者参考及利用,现附图卷该部分的照片(图1,图2),并分类补正如下。

一是断句不妥。该情况涉多处,应多加注意,现举一例说明。《明绘本〈边镇地图〉考》附录载:“又知辽宁、平和、宣、同、榆、夏、甘肃之为边,、关、兰、、建、麻、之为镇也。”该句提及多处边镇,“辽宁”“平和”被当作了两座边镇,但联系明代边镇名可知“辽宁”“平和”实指“辽东”“大宁”“开平”“兴和”四座边镇,应调整为“又知辽、宁、平、和、宣、同、榆、夏、甘肃之为边……”

二是个别文字载录错漏。该问题共五处:将“猺獞”误载为“猺猺”,“不独边镇地之在吾目前”误载为“不独边镇地与之在吾目前”,“丙寅小阳月廿五日丙子吉旦”误载为“丙寅小阳月廿五日丙子吉日”,“自甲辰之秋初以至乙巳之上元”漏载为“自甲辰之秋初以至乙巳上元”,“乙巳年上元旦日”漏载为“乙巳年上元旦”。

三是斋一则跋文缺录。现补录如下:


乙巳为万历三十三年,丙寅为天启六年。药洲老人书跋语曰:距绘图时二十有二年矣。乃老年书法反嫩滑无韵,一似不能者,而早年书法深得钟王神韵,何以退化若是?令人难解。辛丑十月,展观后又记。


二、绘制时间考辨


“对地图年代的判定,是中国传统舆图研究的基础”,地图年代指“地图所表示的时间,和地图的绘制时间”。目前学界主要明确了《边镇地图》的摹绘时间,为明万历三十二年至万历三十三年。然而,笔者将该时间与作者黄氏题跋的落款时间核校时,发现有年代与闰月、纪日的矛盾不合问题,故认为地图绘制时间需重新考订。

作者黄氏在跋文中明确指出“予绘缉内地之图,忆自癸卯以甲辰始毕其事……今又绘图于九边七镇,则自甲辰之秋初以至乙巳之上元,迄八越月而绘辑始竣”,可知黄兆梦先绘制内地舆图,后绘制《边镇地图》,但均未采用年号纪年。鉴于干支纪年法“六十花甲子”周而复始的局限,无法直接判定地图的准确绘制年代。且相关研究考证过程尚有不妥,需要发掘地图更多时间信息。本文采用李孝聪总结4种古地图绘制年代判识方法,结合其他研究考证,对地图绘制时间重考如下。

1.依据行文挪抬格式确定大致绘制时代

据笔者所见,鉴藏人怡最早对地图绘制年代进行了推断,其观点见于图卷尾纸所留的两则跋文,前跋载“以其对明代诸年号多空一格,自是明季作品无疑”。后世研究者对此没有异议,认同并沿用了斋的观点。显然,这里利用中国古代盛行的行文挪抬格式进行了年代判识。

不过细察《边镇地图》卷的画心图文,“明代诸年号多空一格”现象仅一例。在“洮河陕西”图后的文字部分,“洪武”二字前空有一格,其他所涉诸如“洪武”“宣德”“成化”“嘉靖”等明代诸年号前并无空格现象,空格现象实则频频出现于明代皇帝庙号前,如“太祖”“成祖”字词前方多空一格,也有“国初”前空一格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常见于明朝作品,然不可仅据此得出“自是明季作品无疑”的结论。明亡以后,清人入主中原,明代遗民中很多人或奋起反清复明,或隐逸山林,拒绝与清廷合作,并在著述写作时仍保留着明代行文习惯,以示自己对明人身份的认同。如清初震动朝野的明史案,发生的内因便是“庄氏修史所持遗民立场”,表现为“凡努尔哈赤登位以后后金历史,庄氏只书甲子纪年,不用清年号”“不加尊称,直呼清室先世名字”“称清兵为夷寇、夷、夷贼、建夷”等。因此,仅凭行文空格现象只能将《边镇地图》的绘制年代定为明代或之后,而无法径行确定该图是明代晚期的作品。若要确定出更为具体的绘制年代,仍需挖掘更多更有价值的证据。

2.利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推断地图表示年代下限

其他相关研究中,研究者确定了地图为明代作品后,发现“洮河边图”载有“万历间疆失守”,“甘肃边镇”载有兵部尚书郑洛经略边疆平定青海蒙古之乱。结合这两则历史事件发生在万历十八年至十九年(15901591),再利用黄氏详明的绘图年代信息,综合判识出地图的绘制年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地图所表现的时间与地图的绘制时间有时并不一致,其中地图所表现的时间只能作为地图绘制时间的上限”。换言之,发掘地图所表现的最晚时间对探究地图的绘制时间才有价值,该最晚时间才是地图绘制时间的上限。再观《边镇地图》,载录的绝大多数史事确实发生于万历三十三年之前,但并非全是,现试举二例分析如下。

第一,“全辽边”图后载有文字:


自李成梁割旧孤山、张其哈喇子□祖教场,易五奠,博封伯,□遂得据横江三百余里之险称强,西灭金白,东吞乌黄,居然下辽阳矣。


“□”为遭涂抹文字。“教场”即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明代纪载译作叫场”。据句意可推断“□”为作者对满人的蔑称字,故后遭涂抹,“奴”“虏”“寇”“夷”等皆有可能,且第二个“□”指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明史》和《清史稿》分别载有:


当万历初元时,兵部侍郎汪道昆阅边,成梁献议移建孤山堡于张其哈剌佃,险山堡于宽佃……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悬难守,与督、抚达、赵楫建议弃之,尽居民于内地。

(天命)六年辛酉春二月,上伐明,略奉集堡,至武靖营……庚申,乘胜趋辽阳……癸亥,入辽阳。


可知李成梁割旧孤山、张其哈喇子发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至攻下明辽东重镇辽阳,已是后金天命六年(1621,即明天启元年)。这便否定地图绘于明万历年间之说。

第二,“开平兴和边镇”图后载有文字:


目旧巢紧迫,陵寝四围皆山,壁立如削,周匝百里,水可煮卤,土可屯田,东西小径,崎岖陡峭,攀援可行。东径通古北、东家、白马、石塘、墙子路一带,西径通四海治、石匣、永宁等处……


该段文字介绍了“敖目”曾经住牧活动的区域形势。据史载及研究可知:目为俺答汗曾孙,东土默部落首领,“又作温布、完布或鄂木布,号楚尔”,“‘敖目各夷住牧巢穴’分布在乱泉寺、白塔儿、宝山寺、天克力、毛哈乞儿、孤山、碱场、虎岭、黑河等处,以及卯镇沟、满套儿一带……在今天的北京市怀柔县北、延庆县东,河北省赤城县东部黑河以东,以及丰宁县西南部一带”,与黄兆梦载述的地点一致。其后,受林丹汗的进攻,1629年末1630年初,目“率部东迁,亲自到爱新国”。由此目的原住牧地自然会被后世称作“目旧巢”。既如此,可知黄氏绘制地图时间必于敖目率东土部落东迁之后,即崇祯三年(1630)之后。该信息亦是笔者所见《边镇地图》图文所明确表现的最晚时间信息。由此,结合黄氏跋文中明确所言的绘图时间,绘图时间上限应为崇祯三年后的首个甲辰年(1664),至于是否绘制于此甲辰年,尚需更多论据。

3.深挖黄氏题跋落款信息

细察《边镇地图》题跋落款采用的干支纪法,不仅含有纪年信息,还含有纪月与纪日信息,有的纪日信息并用了数字纪日与干支纪日。由此,通过全面细致地核对日期信息,便有机会最终确定地图绘制时间。

结合黄氏在跋文中明确言及的绘图时间与三则落款日期可知:《边镇地图》开始绘制之年为自序落款的甲辰年,绘制完成之年为首落款的乙巳年,绘制完成后的再跋落款之年为丙寅年。

现按照落款时间顺序列款文如下:


时甲辰年六月朔日辛酉,药洲黄兆梦龙振甫题于五羊窗。(自序落款)

时乙巳年上元旦日,药洲黄兆梦龙振甫书于羊石芸窗。(首跋款)

丙寅小阳月廿五日丙子吉旦,药洲老人。(又跋款)


经查,可知整明一代甲辰年置闰仅有一次,即万历甲辰年(1604)闰九月,其朔日乃戊寅日,与黄氏自序落款“甲辰年六月朔日辛酉”相违。再核丙寅年(1626小阳月廿五日,是日为甲子日,非“丙子”。这便是前文所述的时间不合问题,同时这也证实了地图必绘制于崇祯三年之后的推断。

再查,自崇祯三年至地图入馆(1963)的300余年间,甲辰年共有五次,置闰三次,皆在清朝。其中,雍正甲辰年(1724)闰四月,朔日甲戌;乾隆甲辰年(1784)闰三月,朔日丙辰;唯有康熙甲辰年(1664)闰六月,朔日恰为辛酉。另核,在300余年间的丙寅年中,唯有康熙丙寅年(1686小阳月廿五日恰为丙子吉旦。

因此,清康熙甲辰年才是《边镇地图》的开始绘制之年,具体绘制时间应为清康熙三年秋初到康熙四年上元日,即公元1664年秋初至166531日。黄氏自序、首跋与再跋的三则落款时间分别为公元1664723日、166532日和16861210日。此外,黄兆梦的生平时代要相应调整,推断黄氏应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后历经明清易代,卒于清康熙中后期,一生的重要活动地为广州府辖地。

如此,《边镇地图》的空格现象、文字涂抹、不用年号纪年等特殊现象,以及作者黄氏“闭户藏修,忧时悯俗,静观天下,企望治平”“今土宇异矣,民情风俗亦异矣”之语,便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显然这是明末清初自为“遗民”的群体人士常见现象。


三、参考祖本重探


“就宋代以后的地图研究而言,挖掘地图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构建地图的传承关系和谱系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黄兆梦在自序中提及“参考绘画”,在各边镇地图落款处注明“黄兆梦仿古”“兆梦摹仿”等字样,却未明确参考或仿的具体资料。后世学者对此进行了较详细探究,认为图卷仿不完全出于一个祖本,但基本上参考了罗洪先的《广舆图》。由于本文考证《边镇地图》的绘制时间比原判断后移60年,其间明朝北方边患更甚,以致天下更替,关于边防的著作更多。因此,黄氏《边镇地图》参考的祖本存在更多可能,需要进行重探。

通过爬梳黄氏《边镇地图》绘制前的边防地图著作并与《边镇地图》进行细致比较,笔者认为黄氏《边镇地图》主要参考祖本应为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而非罗洪先的《广舆图》。地图谱系研究复杂,方法尚未统一,本文主要采用成一农总结的地图谱系研究方法,将罗、陈、黄三者之图综合比较,重探如下。

其一,从整体框架上看,相较罗氏,黄氏与陈氏绘图的边镇观念更为一致,整体构思更为接近,所绘之图的承袭关系显著。罗氏《广舆图》完成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其第二部分是边防图,据其载:


王公设险,安不忘危,夷夏大防,严在疆,作九边图十一。山谷藏疾,时作靖,虺兕窜伏,功在刊,作洮河、松藩、虞镇、麻阳诸边图五。


结合相关研究可知,罗氏将“九边”和“诸边”进行区分,以许论的《九边图论》为主,参考其他文献绘制成图,绘制了“辽东边图”“蓟州边图”“内三关边图”“宣府边图”“大同外三关边图”“榆林边图”“宁夏固兰边图”“庄宁凉永边图”“甘肃山丹边图”“洮河边图”“松潘边图”“建昌图”“麻阳图”“虔镇图”,共计14幅,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罗氏的边镇观念及其绘图的整体构思。

陈氏《皇明职方地图》完成于明崇祯九年(1636),其中卷为边镇图,绘有“蓟镇边图”“内三关图”“全辽边图”“大宁边图”“开平兴和边镇图”“宣府边图”“大同山西边镇图”“榆林边镇图”“宁夏固兰边镇图”“河边镇图”“甘肃边镇图”“松潘边图”“建昌图”“麻阳图”“虔镇图”,共计15幅。结合其两处所载:


是图也,九边七镇,错综而编,在塞外者以为边,腹里者则为镇。曰辽东、曰大宁、曰开平、曰兴和、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外九边也;曰州、曰内三关、曰外三关、曰固原、曰松潘、曰建昌、曰麻阳、曰镇,内七镇也。


成祖所重在守开平、兴和,则北虏可驭,守辽东、大宁,则东夷咸宾,守宁夏、甘肃,则西戎就叙。此六大镇之当要,为其为京师之侯。而大同、东胜、洮河三镇,较前镇为稍缓,合谓之大九边。

可知陈氏将“边”“镇”进行明确定义,不再区分“九边”和“诸边”,提出“九边七镇”“大九边”之说;将已废弃的大宁、开平、兴和等地纳入边镇体系之中,并作相应补绘;将罗氏“庄宁凉永边图”“甘肃山丹边图”合并绘制成“甘肃边镇图”,并于标题下进行解释,即“旧分庄、宁、凉、永为一图,甘肃、山丹为一图”。

再观黄氏《边镇地图》,完成于康熙四年(1665),摹绘有“内三关”“全辽边”“大宁边”“开平兴和边镇”“宣府边”“大同山西边镇”“蓟镇边”“榆林边镇”“宁夏固兰边镇”“河边陕西”“甘肃边镇”“松潘边”“建昌”“麻阳”“虔镇”,共计15幅。据其自序载:


因通览辽东、大宁、开平、兴和、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等处,则知其为外九边也;州、内三关、固原、松潘、建昌、麻阳等处,则知其为内七镇也。在塞外则为边,在腹里则为镇,所以总为九边七镇之名……天下所重者,在北则有开平、兴和,在东则有辽东、大宁,在西则有宁夏、甘肃,此六大镇之当要,为其为北京之侯;而大同、东胜、洮河三镇,较前镇为稍缓,合谓之大九边。


对比可知,除“内七镇”具体所指略有不同外,黄、陈二人的边镇观念如出一辙,并无二致。其所绘具体边镇地图的名称、数量、辖域、比例关系等整体性构思,乃至对特殊边镇的处理均存在实质性的承袭或仿关系,这与罗氏图有着明显的不同。

其二,从典型特征上看,相较罗氏,陈、黄二人所绘地图的特殊细节更为一致,黄氏图的主要参考祖本实为陈氏图。以罗、陈、黄三者均绘有的“宁夏固兰边镇”地图为例。陈、黄二人在该图标题下均注明“宁夏东起大盐池……”并在图正东方向的定边与花马池之间绘出了盐池,同时标注“宁夏界”,而罗氏未绘出盐池及相应标注。陈、黄二人在该图西北方向均绘有东西延伸的沙漠和贺兰口外的长湖,而罗氏未绘出。罗氏在该图西南方向绘有平行于黄河且连接靖虏卫与兰州的边墙,边墙的几何符号统一用三条平行细线表示,而陈、黄二人并未绘出该边墙,且图中边墙的几何符号不一。类似例子在该幅地图中还有很多,在其他边镇地图中也是不胜枚举,故不再详陈。通过这些特殊细节的比较,有理由相信黄氏绘图的主要参考祖本或仿对象不是罗氏的《广舆图》,而是陈氏的《皇明职方地图》。

当然,陈、黄二者之图也有些许细节的不同,集中体现在绘图方法和图例符号的使用上,但并不影响黄氏图主要参考陈氏图的观点。一方面,在绘图方法的选用上,陈氏采用计里画方之法,图面留有清晰的画方痕迹,黄氏则省去画方,主要是仿摹绘成。然“计里画方”只是一种地图的绘图方法,何况中国传统舆图主流是“非科学的”,不宜用讲求“准确”的视角去理解。再说黄氏通过仿便能绘成《边镇地图》,所绘图面地理要素较陈氏图并不失精准度,故绘图方法之别不是探究地图间参考祖本或谱系渊源的必要依据。

另一方面,在图例符号的使用上,陈、黄二人之图均大量采用图例符号,但对于部分州、县、关隘、堡寨等地理要素,陈氏图采用图例符号,黄氏图则没有,而是采用文字标注。原因或与地图的产生背景有关,陈氏图是一部官方主持制作的综合性地图集,分上、中、下三卷,非常厚重,需要后续出版和推广使用,制图更为专业规范;而黄氏图只是私人仿绘的军事图卷,内容约略陈氏图的三分之一,并非出版发行用,制图更主观随性。不过,对于某些重要城镇要塞,黄氏采取以较大矩形框入其名、加大文字字号的方法进行凸显,让观者对各城镇的轻重关系更加一目了然。再观陈氏图同样有此绘制地物,而且凸显的城镇恰好一一对应于黄氏图上。这些被选择凸显的城镇要塞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所以这表明黄、陈二人对各城镇重要程度有着一致的观点,也再次证实黄氏图主要参考祖本或仿对象即为陈氏图。


四、部分人物补考


《边镇地图》卷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留有不少鉴赏或收藏者的钤印、题跋,除了题两则跋文的斋,还有题引首“边镇地图”篆书大字的灵道人、只留钤印的森伯乐斋等。只是这些人物未见于史载,学界对其探究有限,故图卷的流程过程尚难开展。不过笔者近来有些许发现,在此对斋、灵道人作初探,以期抛砖引玉。

1.

如前文所述,斋是《边镇地图》重要的鉴藏人和钤印者,最早提出地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并为后世研究者沿用。然而,学者对斋身份的探究有限,只有张宝钗提及斋为清代收藏人,却也没有相应的考证。笔者在此作探究。

一方面,根据尾纸的怡斋跋文,“当明季之际……使数百年后读是图者,对明季国是能无感乎”,以及相应“乙未长至日”的落款日期,可确定怡斋首次题跋年代为明万历数百年后的乙未年,即清道光乙未年1835)、清光绪乙未年1895)或公元1955年。究竟是哪一年代,尚不好确定。根据《边镇地图》卷相关钤印的位置、内容,可知为斋所留钤印有三处四种,分散于图卷的引首、画心和尾纸,包括“新安程氏”白文方印、“斋所遇文献古籍记”朱文方印、“星江程春章”白文方印和漫漶不清的方印(图2)。“星江”乃江西婺源县著名的星江河,“婺源”历史上曾为“新安郡”所辖。结合斋的题跋书法及鉴赏之语,可知怡斋即为程春,江西婺源人,懂得书法,好鉴藏古籍文献,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另一方面,据南京博物院藏品管理记录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有大批藏品入馆,其中2件由徐沄秋经手且收购于苏州清洲观前29号程质清,还有1件由徐沄秋经手且受赠于苏州青洲29号程质清。经查,捐赠人程质清19172000),号斋,江西婺源人,青年时期侨居苏州,诗书画印,向为世称,考据金石文字,鉴赏版本书目,泽古湛深,多有语述,解放后在苏州摆旧书摊维持生计,居住在青洲观前29号,曾为国家文物局、苏州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赠送了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院藏《边镇地图》卷同样入馆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徐沄秋经手且收购所得,可惜没有购自何地何人的记录。图卷的鉴藏人怡斋已被前文考证为程春,那么程春是否是程质清呢?

比较上述两个方面,不难发现无论姓氏、自号、家乡,还是文化修养、技艺爱好,程春与程质清都尤为相似。此外,程质清留有“星江程质清”方印和书法作品,将其分别与程春所留“星江程春章”方印印文和跋文进行比较,可知除“名”不同外,二人都意在表明自己乃星江程氏,其书法笔迹尤为接近,当出自一人之手。综上,可以推断《边镇地图》题跋并藏印者怡不是清代收藏人,实乃现当代苏州篆刻人程质清先生,其首时间“乙未长至日”即19551222日,再跋时间“辛丑十月”乃1961年农历十月,与地图19634月入馆的时间逻辑相合。

2.灵道人

《边镇地图》卷引首留有“边镇地图”篆书大字,左下角题有楷书“灵道人题”、有“一灵道人”白文方印和“三闾后裔”朱文方印,其人身份至今未考。联系地图作者黄兆梦的生平事迹,笔者想起同为明末清初的广州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为僧时法名今种,字灵”,其著作《广东新语》载有《屈道人歌》条,又知佛门法师可称为“道人”,故“一灵道人”所指为屈大均当无疑。至于“三闾后裔”朱文方印,“三闾”为三大夫屈原的别称,虽无证据证明屈大均与屈原是否有血缘关系,但从其建有“三闾书院”,赋诗“与君共是三裔,骚赋相将作楚狂”“公孙爱我三裔,岁晏相邀卧萝”,可知屈大均一向自居为三大夫屈原的后裔,“三闾后裔”亦是指屈大均。

再观屈大均与黄兆梦二人生平,屈大均“从1652年开始远游,至1681年归粤后不再复出。在此三十年……交接志节之士,与当地学者文士亦多有过从……自康熙二十年(1681)后,屈大均基本上停止了抗清活动,转而从事于著书立说”。黄兆梦则生于1626年前后,卒于1686年之后,长期生活在广州府地,曾“寄读书斋,明窗净几,颇以文翰为心”,后“绘辑地图……闭户藏修,忧时悯俗,静观天下,企望治平之庆”,并怀有明末“遗民”的常见心态。黄、屈二人的年龄、居里与才情心态都是如此地相近,二人完全可能相识,《边镇地图》也完全可能为屈大均亲见并欣然题字、钤印。

只是屈大均长期参与抗清斗争,为清廷所不容,“从雍正以至清末的近二百年中,屈氏的著作被定为禁书,其名遂不再显于,成为怕触的一个姓名”。故存世的屈大均作品甚少,“现在所能见到的屈大均书作大约有十四件,碑刻(拓本)三件”,未能发现与《边镇地图》同样的钤印和字迹。屈大均作为一代名士,私仿其钤印并题字的可能性尚不能排除,图卷所留题字及钤印是否为屈大均本人真迹,尚有待专业人士鉴定。


五、余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南京博物院藏《边镇地图》卷的尺寸数据、题跋文字进行了重核补正,重考地图的绘制时间实为清康熙三年至四年(16641665);重探其作者黄兆梦身为书生,历经明清朝代更替,仍“不惜精力”,实以明末陈组绶《皇明职方地图》为主要参考祖本,仿摹绘辑而成,以“企望治平之庆”;另考鉴藏人怡斋乃现当代苏州篆刻人程质清灵道人或为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不过,随着《边镇地图》绘制时间的改变,对其作为史料开展其他研究时应引起注意,对其在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作答。



(本文原刊《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4期第119129页,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