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学术争鸣 >>
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上)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5-15

 

谢丽

 

《中国农史》200101

经济史200104

 

 

【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之一部分,承导师叶依能教授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谢丽,女,19617月生。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系博士研究生,现任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摘 题】楼兰地区的植被和气候是自第四纪地质时期继承下来的,并且逐渐趋于稳定。但在人类历史时期,楼兰古国却从一个繁荣的绿洲变成了不可逾越的荒漠,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绿洲农业的开发。本文以楼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对战争胁迫下楼兰古国和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西汉至唐朝绿洲农业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荒漠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建立了绿洲废弃周期理论模型。

 

文】

 

    楼兰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10000-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其所处的新疆罗布泊地区就已有了远古的人类活动(注:穆舜英:《楼兰古尸的发现及其研究》、《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9月,第384页。)。张骞通西域时,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负盛名的。此之后一直到魏晋,楼兰都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必经之地,还曾是魏晋西域长史府的所在地。根据本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荒漠的探险发现,及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考古队对楼兰古城进行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以及在古城附近发现的古水道、古农田、古佛塔和古墓葬等遗迹判断,处于鼎盛时期的楼兰城,周围水道纵横,绿树成荫(注:趁汝国:《楼兰古城历史地理若干问题探讨》,《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当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古楼兰国,曾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节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注:《汉书·西域传》。)负水担粮,送迎汉史(注:《后汉书·西域传》。),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商业经济发达的古国,却在公元5世纪末神秘地消失了。究其原因,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主导影响因素之一。

 

    一、楼兰古国的生态环境条件

    1.地质时期的生态环境

    楼兰地区的干旱气候是自第四地质时期继承下来的,自那时起就趋近于现代植被和气候,并且逐渐趋于稳定。

    (1)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气候的形成(注:牛文胜:《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地理环境变迁及其植被发展演化》,《新疆植物学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

    楼兰古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端,在地质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同属于塔里木地台,自古以来就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深刻影响。

    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气候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到第四纪时趋于稳定。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塔里木盆地周缘山脉发生断块抬升,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地形封闭,气候干旱,大气降水显著减少。在干旱气候下,沙漠受气候波动影响呈阶段性发展,并延续至今。

    塔里木盆地的植被构成在第四纪气候持续旱化、降温和沙漠化环境影响下,向旱生、盐生、沙生化方向发展,以灌木和草本占绝对优势。受气候波动性影响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但以荒漠为主。随着第四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和发展,沙漠植被受流沙、地下水以及河流的影响,总盖度逐渐减少,并向河流两岸及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龟缩,趋近现代植被和气候。

    (2)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所揭示的古生态环境(注:王永等:《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干旱区地理》2000年第4期。)

    该地区处于罗布泊的东部,与古楼兰国(罗布泊西部)同属罗布泊地区。该地区剖面底部(6.8-5.2)、中上部(5.2-1.1)、顶部(1.1-0)的植物孢粉组合均以蒿为主或以蒿、藜为主,与现今该地区植被主要由蒿、藜、麻黄等为主的植被组成趋近。根据地质时期推断,现今该区的主要植被成分蒿、藜等于第四纪初或中期即已在这里繁衍生长,因此这里少雨、干旱气候环境至少可溯源至第四纪早期和中期,也就是说至少两万年以来,这里就是荒漠气候环境。

    2.人类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

    (1)考古发掘所揭示的罗布泊地区植被与气候

    罗布泊以东70公里距今约3800年的古墓沟墓葬群(注:王炳华:《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一些墓葬地表排列着整齐的7圈同心圆形列木桩,这种排列有阻挡风沙保护墓地的作用,说明当时风沙严重。这些木桩为现今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胡杨木。墓内随葬有麻黄枝,尸体上加盖芦苇秆和红柳树枝,出土文物中还有芨芨、麻、红花等,这些都是耐干旱、耐盐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植物,也是现今罗布泊地区最常见的植物品种。再有距今约2000年左右的罗布泊地区东汉墓(注:吐尔逊·艾沙:《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出土的植物也与古墓沟相同。这说明:楼兰地区至少从汉代开始就与今天的气候基本相同。

    (2)史料记载所揭示的罗布泊地区植被与气候

    《汉书·西域传》(注:《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少田……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鄯善国即位于今罗布泊周围。这里的柽柳又名红柳、西河柳,是荒漠地区的耐干旱植物。按学科分属,鄯善国所在罗布泊地区的柽柳属塔克拉玛干柽柳,是极少数能在塔克拉玛干生存的植物之一,它是保持水土、防止沙漠化的优良树种。胡桐又称胡杨、梧桐、并叶杨,是干旱荒漠气候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树种,大约在1200万年前,它遍布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这两种树种都是现今塔里木河下游特有的植被,说明自西汉至今楼兰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大。

    楼兰古国的鼎盛期在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它的消亡期在公元5世纪,距今约1800-1600年,这期间的气候没有任何特殊变干的迹象,那么在气候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就成为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那么究竟是何种人类活动导致楼兰地区生态环境由绿洲变成了荒漠呢?

二、楼兰古国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探析(绿洲废弃三阶段复原)

    楼兰古国位于罗布泊西岸,孔雀河的下游。塔里木河北河下游注入孔雀河,孔雀河下游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南河下游注入台特马湖,然后有多余的水再注入罗布泊。就是说,实际上古楼兰是处在塔里木河水系的最下游,是塔里木河南、北两河水流的最终归宿地,也是塔里木河水流减少首先受到影响的地方。古楼兰的植物生长依靠塔里木河水的滋润,农业生产也靠引塔里木河的水流灌溉。因此塔里木河能否有充足的水源流入孔雀河,再由孔雀河注入罗布泊,这是古楼兰生态环境变迁的关键。那么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洼地的水流是如何减少的呢?在内陆河总水量相对恒定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就成为塔里木河水流分配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人类活动的面很广,但只有农业生产活动是耗水量最大的。至今新疆的农业生产用水还超过全疆总用水量的96%,而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最早的农业区,又是清之前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屯田基地,对于农耕民族而言,农业生产活动是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一比例当会更高,不适当的农业生产开发应是古楼兰生态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之一。

    1.荒地遍垦,垦后撂荒——荒漠化第一阶段(荒漠化土地条件准备阶段)

    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其农业生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这是雨养农业区不可比拟的。因此在有水源的情况下,会激发人们垦荒造田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的内地初移入的农业居民,在起初水源丰富的条件下对楼兰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之后,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和中、上游农业的开发,用水增加,供不上水的土地就被撂荒。固定土壤的植被被取走,撂荒的土地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潜在因素被激活,邻近的沙源侵入,原有的耕作土壤变得疏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楼兰绿洲农业开发的第一阶段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荒地遍垦

    张骞通西域时,古楼兰还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注:《汉书·西域传》。),该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始于西汉。在西域各国中,由于楼兰距内地最近,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叉口,是汉通西域必经的咽喉,又属汉政府直接管辖,当时水土资源丰富,因此自从公元前77年汉昭帝派军占领楼兰城后,这里的农业生产便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了汉政府在西域驻军的大本营和汉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的粮食生产和储存供应基地。此后一直到公元8年西汉灭亡,楼兰的屯田一直持续不断。引入屯田活动的实质是,利用与改造自然同时并行的农业居民大量加入到了主要是利用天然牧场资源的游牧民族中,对楼兰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

    19301935年,黄文弼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古,在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北岸,发现了汉军屯垦的沟渠、堤防和兵营住宅,还有西汉古烽、燧、亭的遗址。遗址中发现汉简数十枚,上面记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永光五年(公元前8年)等。说明这里是西汉宣帝、元帝、成帝时的屯田基地(注: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汉简中有很多关于粟的记载。如六月乙丑尽,七月积一月十二日,食粟四石二斗(注:黄文弼:《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四十。),二月十日,口口粟二石(注:黄文弼:《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四三。),粟二(注:黄文弼:《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五十。)等。楼兰汉遗址考古,也曾见到粟的遗物。粟是开荒的先锋作物,说明汉代楼兰地区的屯垦主要是开荒。

    在罗布泊晋木简中,记载的农作物多了起来。如一木简面文是:将张佥部,见兵廿一人,大麦二顷,已截二十亩。下*[广+]九十亩。禾一顷八十五亩,溉二十亩,锄五十亩。同简背面是: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下*[广+]八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禾一顷七十亩,锄五十亩,溉五十亩。(注: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史戍丛残》简版31。)这里的禾就是粟。下*[广+]即稷,去壳后称糜子,也是开荒的先锋作物。说明到了晋代,楼兰屯田军虽增加了小麦、大麦等作物的种植,但仍然种植粟,还种植了稷,开荒仍占一定的比重。

    在汉晋时期的楼兰古城中,古建筑物的墙皮上,渗杂有大量麦秸、糜秆的碎节和壳粒。在古城塔东侧不远的一堆朽乱木材下,曾发现深达七十厘米的糜子堆。说明楼兰屯田军不仅曾大量种植稷,而且收获颇丰(注:新疆楼兰考古队:《楼兰古城调查与试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7期。)。楼兰土垠遗址是西汉著名的粮仓——居卢仓,说明楼兰屯田的效果是在荒地上收获了大量的粮食(注:孟凡人:《罗布淖尔土垠遗址分析》,《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在楼兰出土的晋木简中,有支简文是:因主簿奉谨谴大侯究犁与牛谐营下受试,是说按照都护的意见,派大侯研究犁与牛配合使用方法,并命各屯所有关人员到屯田军营接受考核。说明西汉时,在楼兰屯田区曾大力推广牛耕技术,并建立了技术考核制度。另一简文记有楼兰屯田军使用胡锸口胡铁小锯口等工具,说明铁农具广泛使用。铁犁、牛耕、铁锄、铁镰、锸、枷、耙、博等内地先进农具大量传入,使大面积开荒屯田有了工具保障。

    为了满足大规模开荒屯田对水资源的需要,屯田军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据《水经注》记载,索励曾带领士卒4000人横断注滨河,大田三年,积粟百万(注:郦道元:《水经注》卷二,第14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说明利用水利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垦田,收获了大量的粟。积粟百万不一定是准确的计量表述,但却说明屯田军向楼兰的土地索取到了大量的粮食,这是可信的。因为楼兰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当时又天旱、水宜,它是农业丰、稳产的重要自然因素,这种优越的生态气候资源会激发人们加倍地向土地索取。

    西汉在楼兰经常驻有屯田军一万多人,最多时达到一万五千人(注: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0年,第69页。)。即使按每一屯田士卒耕种15亩地计算,人数最多时可垦田地近23万亩,约15万平方公里。而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边以北山为界,西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连,南北分岭以阿尔金山和库鲁克塔格山为界)面积才近10万平方公里。这样只要有2/3士卒屯田,就可以使整个罗布泊地区荒地遍垦。如果仅仅按楼兰城及其外围来计算:现在楼兰城雅丹荒漠的总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如果按楼兰城当年涨洪水时(注:沙畹:《汉文文书》第760号木简记有:东空决六所,并乘堤已至大决中。……五百一人作……增兵。)有500士兵堵堤来计算(城内屯田士卒应不止500人),若每一士兵耕种15亩,500士兵就可垦田接近5000平方公里,完全可以使楼兰城内外的土地遍垦。

    综上所述,从出土的农作物、农具,古灌溉渠道遗迹以及史料记载的屯田情况来看,楼兰城的土地都经过了大面积的开荒垦殖,并且几乎是荒地遍垦。

    (2)垦后撂荒

    东汉时垦时撂范围缩小 东汉楼兰依然是西域东南的军事要地和交通要冲,是丝路南道东段最大的物资供给地,因此楼兰依然屯田,但屯田人数却随着整个东汉屯田的衰落而减少,分布地区也狭窄,而且随着西域的三通三绝,屯田也三办三停。由于楼兰四周沙漠辽阔,罪人难以逃跑,东汉楼兰主要作为犯屯基地,而犯屯的规模不可能太大,这样就必然有相当部分原已开垦的土地被撂荒。

    东汉在楼兰的屯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东汉初期,从公元7391年,共18年。这期间的公元77年,因汉章帝放弃新疆而中断。公元7411月,东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并派军队和罪犯到楼兰屯田,以解决南道官兵的军粮和维护丝路畅通,直到公元77年结束。

    二是东汉中期,从公元91年到107年,约16年。这个阶段,汉和帝二通西域,在楼兰再次发展了屯田事业,后因汉安帝再次放弃新疆,楼兰屯垦又中断。公元91年底,东汉在新疆重置西域都护,在楼兰又恢复了犯屯。公元107年东汉放弃新疆,楼兰屯田又中断。

    三是东汉后期。在中期屯田中断16年后,从公元123年开始,到东汉灭亡结束,东汉三通西域,楼兰又恢复了屯田。公元124年,班勇率军到楼兰,鄯善王又归属东汉。此后,东汉在楼兰第三次组织犯屯,多次把内地罪人及其家属押往楼兰屯戍。这样时垦时撂,规模缩小,必然造成大量已开垦的土地被撂荒。

    魏晋进一步缩小规模 魏晋楼兰仍有屯田,但规模进一步缩小,造成更大程度的撂荒。

    曹魏时期楼兰是西域最高军事长官的驻地(注:《斯文·赫定在楼兰发掘的汉文文书和其他小件文物》第16表记载:(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三月,司徒府癸丑书署军,二年正月戍寅诏。这是记载中央命令转给西域长史的文书。),西晋时期是西域长史和椽属驻地(注:同书第107109号木简记有:长史白书一封,诣敦煌府,二诣酒泉府,二诣王怀、阚欣。泰始六年(公元270年)三月十五日,楼兰从椽位马厉、付行书口口孙得成。),西晋末年楼兰仍驻有安抚西域各族的边防军(注:同书第2021号纸文书记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八月十九日已酉,安西和戎从事谋史含(?)副溥督监移。),楼兰驻军在城内种有田地(注:同书第44号木简记有:口将城内田,明日之后,便当斫地下种口。马斯伯罗的《汉文文书》第227号木简也记有:口口口卒……楼兰耕种。),并且修有灌溉工程(注:同书第754号木简记有:帐下将薛明言,谨寄文书,前至楼兰,口还守堤,兵廉口。)。但由于魏晋在新疆屯垦的规模比两汉大为缩小,屯垦的人数更为减少,魏晋在新疆的屯田总人数只有二千多人,楼兰虽为屯戍重镇,总屯田人数也只有一千多人(注:方英楷:《新疆屯垦史》,第218页。)。那么魏晋时期就有更大面积的已开垦土地被撂荒。这样撂荒的结果是大面积的土地失去植被的固着。

    2.中上游农业开发,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第二阶段(荒漠化潜在因素激活阶段)

    在楼兰屯田的同时,汉政府为了抗拒匈奴,采取了自敦煌顺着罗布泊沙漠北缘向西北行,在中部天山南麓的塔里木河中游的轮台、渠犁、伊循建立基地,经营屯田,再从这里向东部天山的吐鲁番盆地推进,以抗拒匈奴的策略。此后,汉政府加快了统一新疆的步伐,西域各国先后臣属汉朝,汉军在西域的屯田迅速发展。从公元前59年开始,到西汉灭亡为止,除原有屯田基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外,新的屯田范围扩大到了塔里木河中、上游的焉耆、龟兹、姑墨和莎车。后经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及隋朝的缓慢发展,到唐朝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屯田范围一直到达了塔里木河源头的疏勒。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