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先秦至明代地理研究 >>
汉居延县城新考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4

【数据库】1998
【文献号】3062
【原文出处】考古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8285
【分类号】K21
【分类名】先秦、秦汉史
【复印期号】199805
【标题】汉居延县城新考
【作者】李并成
【作者简介】作者:李并成,甘肃省兰州市,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正文】
  居延,是汉武帝驱逐匈奴后在河西所设的边县之一,属张掖郡。它的位置因其和历史上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一直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所关注和寻觅。笔者曾于19879月、 19913月两次在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作过实地考察。 今就考察所得,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新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史记·大宛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置居延、 休屠以卫酒泉。居延县当设于是年。《汉书·地理志》: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据此,居延县的东北有居延泽,即古文所谓的流沙之地。该县应位于居延泽的西南。所谓古文,当指《尚书》而言。《尚书·禹贡》云: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古今书籍都认为即黑河,一名黑水,又名张掖河;有时又专指黑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山丹河。《山海经·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郭璞注:今西海居延泽。《尚书》所谓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流沙形如月生五日,当是指随风流动的沙丘呈新月形,这是河西走廊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主要地貌景观。《水经注》卷40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据《晋书·地理志》,西海郡为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 治所在居延县城。《元和郡县图志》卷40居延海,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者,风吹流行,故曰流沙。可见《尚书·禹贡》所谓流沙当指今黑河下游的沙漠地区(属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
  由《汉书·地理志》流沙的地望可推,汉居延县位于今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域内,古居延泽则在其东北。居延泽又名居延海,即黑河之终端湖。《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得县条: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关于@得县城的位置,许多学者认为即今张掖市西北的黑水国古城(注:a.王北辰:《甘肃黑水国古城考》,《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b. 谢继忠等:《西汉张掖郡治@得考辩》,《张掖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羌谷水即黑河,自源头八宝河至终端湖全长820多公里,约合汉里(415.8米/里)2000里,合唐里(540米/里)1520里(注:汉、 唐里折合为今里,笔者依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自然地理》附录《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有关资料换算。),与《汉书·地理志》、《史记正义》所载大体相合。过郡二当指张掖、酒泉二郡。
  朱震达、刘恕等先生指出,14世纪中叶以前的古居延泽在今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达兰库布镇以东三四十公里处进素图海子一带,由东海、西海和北海三部分组成,历史上的最大面积可达800平方公里, 现已大部干涸,仅残留湖岸线1014条。进素图海子即是西海遗迹的一部分(注:朱震达等:《内蒙西部古居延——黑城地区历史时期环境的变迁与沙漠化过程》,《中国沙漠》1983年第2期第34页。)。 近年景爱先生在《额济纳河下游环境变迁的考察》一文中亦持相似看法,认为古居延泽平面略作肺叶形,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注: 景爱:《额济纳河下游环境变迁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第47 页。)。京(进)素图淖尔及其东南下湿地为其西半部。
  附图
  图一 古居延绿州及汉居延县城位置示意图
  《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障,强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障,即此也。《长老传》云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元和郡县图志》卷40载居延海在张掖县东北1600里。《太平寰宇记》卷152 居延海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之流沙泽也。前引各史籍所载居延海至张掖县之间的距离,或云千六十四里,或云一千六百里,参差不一。《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认为,上云千六十四里之十四或为字之烂文,千六百里之说对。额济纳旗破城子(A8,汉甲渠候官遗址)EPT50:10简:居延鸣沙里,家去大守府千六十三里。大(太)守府即汉张掖郡治@得城。对照前文,此处十三亦可能是字之烂文,千六十三里疑即千六百里之误;也有可能脱一字,为千六百十三里之误。《读史方舆纪要》卷63载汉居延城在甘州卫(今张掖市)西北千二百里,与上引《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所记差异较大,当误。诚如上云,则汉居延故城当在唐张掖县(据考证即今张掖市(注: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东北1530里(唐里, 下同)处, 居延海当在唐张掖县东北1600里处,汉居延故城在古居延海西南70里处。
  对汉居延县城位置的最确切记载,还得从居延汉简中来找。EPT59:104延城甲沟候官第十三队长……居延阳里,家去官八十里, 属延城部。”EPT3:3“……居延肩水里,家去官八十里。”EPT52:137 “……居延昌里,家去官八十里。《居延汉简释文合校》89:24 “……居延中宿里,家去官七十五里,属居延部。以上简牍均出自汉甲渠候官驻地的破城子(A8)。破城子位于黑河下游纳林河与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城垣犹存(图一)。所记居延阳里、肩水里、昌里、中宿里,有可能距破城子不远。简中所云当指居延县城。汉80里合今33公里许,汉75里合今31公里许。在破城子东北33公里处恰有一座汉代城址,编号K710;破城子东北31公里处又有一座汉代古城,编号K688。二城为目前居延古绿洲所见汉代城址之中较大的两座。是否其中之一为汉居延县城呢?曾来这一带做过考察的瑞典学者贝格曼(Folks Bergman)认为,K710为汉居延县城。1961年陈梦家撰《汉居延考》一文,亦推测K710为汉居延城,并指出K688可能是遮虏障(注:《汉简缀述》第224页,中华书局,1980年。)。 其后,薛英群(注: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第3437页,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景爱等均指认K710城为汉居延城。
  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K710城位于旗政府东南约24公里处,略呈方形,南、北垣各长120、东垣长131、西垣长133米。城墙为版筑, 夯层厚1317厘米。墙体因遭受风蚀和自然风化,残损严重,尤以北、南二垣为甚,成断续块状。墙基宽4米,残高0.51.2米。南垣开一门,宽6米。东垣亦有一宽6米的壑口,可能也是城门。 城内地面因风蚀比原地面低0.20.4米,四角置角墩,角墩底基宽6、长8米。城中高阜处发现数处零散房址。城垣内外散落大量的汉代残砖、灰陶片(菱形纹、绳纹、素面)、红陶片、石磨盘和五铢钱等。城东1公里处为墓葬区, 多为小型砖室墓,大多被盗。城东南500米处有一窑址,地面可见烧结物、 砖块和陶片等。城周围发现风蚀弃耕地遗迹,其上遍布汉代的绳纹、素面灰陶片和碎砖块等,并可见少量的宋代及元代瓷片。
  K688城,位于K710城西略偏北约4公里处,平面呈方形,长130、宽127米。城墙残宽4米许,残高1.52米。夯筑,夯层厚1012厘米。墙体因风蚀破坏严重,但东南角保存稍好,残高3.5米。 城内外可见汉代的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瓦片、残砖块、铜箭头和残铁片等。城东、南约1000米处有汉代的墓群。
  笔者认为,两座城址的规模仅及一般汉代县城城址的14左右。根据笔者的观察,河西汉代的县城城址一般呈矩形,周长约11001300米左右,面积约89万平方米,如汉休屠县城(武威市三岔古城)周长1 200米;张掖县城(武威市王景寨古城)周长1200米;扑@县城(古浪县古城头)周长1350米;宣威县城(民勤县文一古城)周长1060米;昭武县城(临泽县昭武村古村)周长1120米;删丹县城(山丹县双湖古城)周长1300米;骊@县城(永昌县南古城)周长1400米;番和县城(永昌县西寨古城)周长1080米;乐涫县城(酒泉市皇城)周长1298米;玉门县城(玉门市赤金堡)周长约1150米;渊泉县城(安西县四道沟古城)周长1180米,鸾鸟县城(永昌县沙城子)周长1176米;龙勒县城(敦煌市南湖破城)周长1140米,等。如属郡城则规模更大,如汉武威郡治姑臧城(武威市三摞城)周长约4000米;酒泉郡治禄福县城(酒泉市西半城)周长 3160米;敦煌郡治敦煌县城(敦煌市敦煌故城)周长3700米,等(注:李并成:《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 历史地理》第10辑;《西汉酒泉郡若干县城的调查与考证》,《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汉敦煌郡冥安、 渊泉二县城址考》,《社科纵横》1991年第2期; 《居延汉简里程简地理调查与考释(一)》,《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而周长小于800米的汉代县城城址至今未有发现。城址的规模是确定城址等级、判定城址性质的重要依据。规模较小的城址只有可能是等级较低的军事驻所或乡、置一类驻地,而不会是县城。贝格曼等人不辩城址规模大小,贸然指认K710为汉居延县城,未免失之偏颇。
  其次,K710K688二城位置偏处居延古绿洲北部,易受流沙的侵袭,自然环境和农耕条件较差,也不适合于县城选址。
  那么,汉居延县城究竟位于何处呢?笔者注意到,在居延古绿洲的腹地,西夏至元代黑城遗址的东略偏南14公里处有一座俗称绿城的古代城址。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1205米,符合汉代县城的一般规模。城垣夯土版筑,夯层厚1114厘米。墙基残宽3.5米,残高2米许。北垣东部开门,有瓮城。城内西部有一座覆钵式的喇嘛塔,已残。瓮城内亦见坍塌的类似土塔的残址。南垣内侧有一渠道穿城而过。城内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西夏至元代层。下层的包含物有灰陶片、砖瓦碎块和绳纹、旋纹、水波纹、垂幛纹及素面陶片等,主要为汉晋时期的遗存。可见,该城当始建于汉代,一直延用到西夏和元代。
  绿城座落在一片比较开阔的台地上,周围多有沙丘分布。沙丘之间有大片的古弃耕地,东西10.5、南北5.5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 远大于K710K688周围的古垦区,是居延古绿州范围内古垦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块。这里农田最为平广,渠道最为密集,建筑遗址最为集中,作为整个居延古绿州统治中心的居延县城,设于这里的可能性自然也应最大。西汉河西县城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管理移民,组织农业开发,以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根据地,因而农业生产乃是决定其兴废的重要因素。绿城周围范围广阔的古垦区正为汉居延县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农业条件;其次,绿城西略偏北距破城子(A831公里,与前引汉简之汉里7580里之数相合;其东北70里处又恰为居延泽洼地,又与前考居延城和居延海间的距离吻合;第三,该城又为居延古绿州中面积最大、唯一符合汉代县城规模的汉代城址,理当是汉代居延县最高行政首脑的驻地。综上而论,笔者认为绿城当为汉代的居延县城。
  至于K710K688二城,笔者认为显系军事用途的城堡。二城规模较小,远非县城可比,且位置偏北,接近弱水尾闾,临近冲要之地。其北数公里至十数公里处即为居延都尉辖殄北候官所属的烽塞示警系统,由A1障(宗间阿玛,31×32米)、A10亭(6.5×6.5米)、 A11 烽、K681烽、T28烽、T29烽、F30障(36×36米)、A12烽、A13 烽等和断续的东西向塞垣组成,从纳林河东岸一直延伸至古居延泽的西岸,形成一道拱卫古居延绿洲的弧形屏障;K688城西部十数公里处为居延都尉辖甲渠候官所属的烽塞示警系统,由A2A7A9T3T11T14T21P926座烽燧和A8障(破城子,甲渠候官治所)以及南北向的塞墙组成,长约40公里,在纳林河与伊肯河之间的砾石滩地上,构成了拱卫古居延绿洲的西部屏障。古居延绿洲南部,即绿城以南20余公里许又有卅井候官所辖的烽塞遗迹,东部则为古居延泽。种种迹象显示二城应属军防城堡。其中K688城,距离北、西两道烽塞防御系统更近,便于对其统辖指挥,也便于及时传递警讯,部署兵力,当为汉居延都尉府城。而K710城则有可能是路博德所筑的遮虏障。《资治通鉴》卷19、汉纪11元狩二年注:(武)帝开置居延县,属张掖郡,使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其北。”K710城恰好位于绿城北稍偏东17.5公里处,有无可能为遮虏障?存疑。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