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先秦至明代地理研究 >>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2-23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王子今

 

 唐代以后,原本为山地民歌的竹枝词成为多受文人重视的诗体。诗人文士记事咏物抒怀,往往采用这种文句平易朴实、风格活泼清丽的形式。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

  在政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
  
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滪口巴峡声心里(《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诗句,都说明行经三峡的经历,可以成为永久的人生记忆。
   
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乡思的意境。
  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
  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诗人的心态,又与的情绪相交织。如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泝上游。”“樯带城乌去,江连暮云愁。李端《送郑宥入蜀迎亲》: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若仍以白居易诗为例,说到行三峡的,有《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赴命》: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又《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使未能忘却都市繁华的旅人们心情受到极强烈的震动的,还有三峡地区的荒凉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又《自江州至忠州》诗: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都描写了这一情形。
   
三峡所独具的神秘文化景观,特别是巫山神女传说,也往往使过往的诗人文士于江风峡雾之中,体味到特殊的文化感应。
  皇甫冉《巫山峡》诗写道: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刘方平《巫山神女》诗也写道: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又如蒋洌《巫山之阳香谿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谿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所谓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也记录了类似的心灵访古与意识旅游的轨迹。孟郊《巫山曲》写道: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又《巫山高》诗: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郁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结深闺门。李贺的《巫山高》诗,文句与情感同样飘逸飞荡: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李白形容三峡风景,有历览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诗句(《自巴东舟行经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还题壁》)。《宿巫山下》诗又写道: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霑裳。三峡的这种文化气象,往往可以点燃文人的风情与诗兴。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即写道: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可见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句,其中断肠二字,或许即大体表明了人们旅经三峡时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对于三峡的文化体验,恰与当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转的风格相映合。其共鸣之和叶,千百年后仍然使人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文化奇缘的神妙。
  三峡地区民歌,唐人诗作中往往称之为巴歌。例如: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巴歌不可听,听此益潺湲。白居易《登城东古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又如寒山《诗三百三首》:巴歌和者多,白雪无人和。
对于所谓巴歌,又曾经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巴童歌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江路险复水,梦魂愁更多。
  巴曲  杜甫《社日两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鸳鸯回金阙,谁怜病峡中。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巴渝曲  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
白居易《寄微之》曾写道: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巴歌巴曲巴弦的风格,确实表现出与诗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歌曲显然不同的文化韵味。
   
王维《晓行巴峡》说: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里的文化氛围,使诗人体味到野趣和古风。而当地”“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峡地区文化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峡民歌所谓竹枝,也是典型的巴歈,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风格的神奇魅力,使诸多唐代文人倾倒迷醉。三峡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鲜的营养。受到三峡竹枝影响的唐诗的创作者们又通过自己的文学宣传,使这种民歌形式连同其朴实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

                      竹枝:三峡文化的重要发现

  李白曾经作《巴女词》,应当也可以看作对三峡地区民歌的录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地。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是过矣。
  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作用当以竹枝著于唐人诗作为最。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不确。《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三》如此题解竹枝
      “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
   
《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与刘禹锡《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说法是准确的。《刘梦得文集》卷九载刘禹锡原作:
  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贵。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岁正月,在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称巫县,隋唐时已改称巫山。
  刘禹锡又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梦得文集》卷九道是无晴还有晴,《全唐诗》卷三六五作道是无情还有情
  所谓巴人能唱本乡歌,正说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峡地区的事实。
  《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也说竹枝巴人所习唱。
  据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九篇约早70年。
顾况《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收录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其中瞿唐峡口白帝城头蛮儿巴女巴东”“巴西诸句,也说明了这种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经成为代表三峡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符号。
  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杜诗中仅此一处提到竹枝歌。宋人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写道: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与刘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格调确实近于竹枝瀼东瀼西所谓,正是三峡地区所称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又有这样的评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夏承焘先生《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也有相接近的论点: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杜甫这些不调字声的绝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种激讦’‘伧儜的声调,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不能臆测。但我们看宋人注杜诗,举出他用蜀中语相当多,如上番禁当长年等等,都是(见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引赵注)。他四十八岁入蜀,五十七岁离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还是前半期的话。他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绝句,体式相同,皆七言四句)。
  在《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所谓荆门西陵巫峡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说明作者是借三峡民歌的文体,来抒发三峡行旅的感受。
  一并为《乐府诗集》编纂者所采录的,还有晚唐诗人孙光宪的《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乱绳千结,《五代诗话》作乱绳寸结。又孙光宪此作,《全唐诗》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录。据说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卷八九七即将孙光宪《竹枝》归入词类,作: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全唐诗》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桃核竹枝两人同女儿。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刘毓盘《词史》以为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所说《女儿子》,见《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写道:《女儿子》现存二首,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词》一名《巴渝词》,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任半塘《竹枝考》以为必定”“无疑一说太过。然而,作为推想,二者有渊源关系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内容风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峡竹枝的先声。
   
唐人尉迟偓《中朝故事》说,刘瞻僖宗朝为相,因罪出守荆南,舍人李庾行诰词,驳责太甚,几遇害。懿宗朝,刘瞻复用,行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刘瞻唱《竹枝词》赠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也记录了竹枝的和声。
  竹枝的发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马穉青《〈竹枝词〉研究》写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写道:刘氏诗序备述建平《竹枝》声乐,确为创举。自来民间俚艺,受文人重视如此者,史无二例。”“论民间声诗乐艺之蕴藏,仅从百五十四调求之,已极丰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刘氏者各得其遇,则我民族乐舞在历史上所激发之光彩,将燎烛益高,启迪益远!且无论声诗以外者矣。这样说来,唐代三峡竹枝经刘、白等有识者的传写”“拟制终于面世,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文化发现。而所谓建平《竹枝》遇于刘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发生,自有三峡地域文化的特殊风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们对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义,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认识。

三峡的交通地位与三峡竹枝的流布

      “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渐于诗人作品中所屡见。这表明,源起于三峡的民间野唱,已经得到当时的主要文化阶层的重视,已经对于当时的主体文化形式发生了影响。例如:
  李益《送人南归》: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汉官新组绶,蜀国旧烟萝。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无穷别离思,遥寄竹枝歌。
  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
于鵠《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曾经在三峡地区生活的经历,于是其诗作中屡屡说到竹枝。例如,刘禹锡的诗作中有: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白居易的诗作中也可见: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九日登巴台》)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听竹枝赠李侍御》)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题涂溪》)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唱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郡楼夜宴留客》)
  其他说到竹枝的诗作,还有:
  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木兰舟。
  方干《赠赵崇侍御》: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
  方干《蜀中》: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余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荳蔻
花边唱竹枝。
  郑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
  王周《再经秭归二首》之二: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
  蒋吉《闻歌竹枝》: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岁时感叹昔壮今衰人生多故,有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句,说明他在三峡地区与竹枝相共的岁月,在人生记忆中的深刻痕迹。
他的《江楼偶宴赠同座》诗中所谓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所描写的已经不是三峡风物,反映竹枝已经传布到其他地区。又如《听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说到竹枝的普及,使得无论南北之别,胡越之异,都同样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
竹枝从三峡地区首先传布到楚地。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李商隐《河阳诗》: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緜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唇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
  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全唐诗》卷三五九题注:在朗州。”“竹歌,也就是竹枝歌
  又刘禹锡《插田歌并引》说到连州田间民歌有类似竹枝的风格:
  插田歌并引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紵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儜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殷尧藩《送沈亚之尉南康》: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南康,即今江西南康。
  竹枝流入吴地的反映,有张籍《江南行》: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又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三峡竹枝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路交通实现的。沿江上行波及蜀地乃至所谓夜郎诸夷的情形,前引诸例已经可以说明。
      
孟郊《教坊歌儿》: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任半塘《竹枝考》所指出竹枝”“从露天踏歌,移向华筵独唱的变化,可以得到体现。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緜纸吴姬争唱竹枝歌夜唱竹枝留北客等,也可以作为例证。其实,孟郊发出所谓文人能诗不如歌的怅叹,虽然有提高典雅文化之地位的积极愿望,但是能诗能歌的对立,就竹枝来说,则似乎并不是绝对的。前引刘瞻唱《竹枝词》送李庾的故事之外,又有刘禹锡能唱竹枝的传说最为典型。白居易《忆梦得》序文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诗中又有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句。可见,三峡竹枝以其特殊的魅力,曾经形成了多方位的文化影响。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