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东道节度使、河州节度使、东鄙五道节度使以及唐前期吐蕃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亦即五道防务大臣)的设置、职能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一直为学界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对上述有关问题做进一步辨析、考证。
一、敦煌汉文文书中的吐蕃宰相、河州节度使
P. 3770《发愿文》记载了吐蕃宰相论赞没热、何周(河州)节度尚乞悉加为宰相尚结力思发愿祈福的内容,兹将其相关内容节录如下:
则有宰相论赞没热,何周节度尚乞悉加,为其宰相尚结力思台阶益寿,荣位传新,及合家愿保平安之所为也。伏惟相公天降英灵,地资秀气,股肱王室,匡赞邦家,弘化人伦,忧劳士庶。于是剖符千里,建节百城,露宽宣威,褰惟演化。则我宰相论赞没热,河岳降灵,风神秀逸,怀仁抱义……由是标精胜远,于三危崇□□迳,广陈百味,请释子振金锡而来仪。
该文书涉及以下问题。
(一)吐蕃宰相与东道节度使的关系
文书中有何周(河州)节度使尚乞悉加,与他一同出现的还有吐蕃宰相论赞没热与尚结力思。林冠群认为论赞没热对音为blon btsan bzher,尚结力思对音为shang rgyal zigs,这两位宰相名字,就是《贤者喜宴》ja章所载吐蕃赞普墀松德赞兴佛证盟第一诏敕中参与盟誓的首席宰相shang rgyal zigs shu ther和blon btsan bzher mdo lod。该件《发愿文》写于大历十四年(779)前后至建中三年(782)。笔者赞同林冠群关于文书中吐蕃官员姓名的考证,但是考虑到敦煌在贞元二年(786)才沦陷于吐蕃,而此件发愿文中出现有三危,即敦煌地区的三危山,所以该件作品写于敦煌,其写作年代应在贞元二年吐蕃占领敦煌之后。
河州节度使尚乞悉加应为当时吐蕃东道节度使下属,驻节河州,与吐蕃瓜州、凉州、鄯州等节度使地位相当,他担任河州节度使的时间在贞元二年前后。宰相论赞没热则为当时的吐蕃宰相之一,但非首席宰相,他应该担任了当时的吐蕃东道节度使,总管河陇西域政务,与河州节度使一起来敦煌为吐蕃首席宰相尚结力思礼佛祈愿。该件《发愿文》应该是吐蕃统治敦煌早期的作品。
杨铭认为吐蕃东道节度使由吐蕃王廷派出的大臣担任,似多驻跸河州。林冠群则认为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吐蕃宰相为河陇地区的长官,并非指首席宰相兼任河陇地区节度使”;“吐蕃的首任东道节度使,也就是陇右地区的首任德论”。
实际上吐蕃首席宰相总理全境军政事务,不必同时担任河陇地区东道节度使,但是吐蕃宰相设有多人,其他宰相出任地位极为重要的河陇地区东道节度使则完全可能。《册府元龟》记载,吐蕃“地方千里,每十节度置一上相统之”。此表明吐蕃确有以宰相(上相)出任一方面节度大使,统领下属诸节度使的制度,吐蕃东道节度使即是如此。有观点认为吐蕃东道节度使不可能同时支配河陇西域地区的萨毗、瓜州、凉州、鄯州、河州、河西北道等节度使,因为它们分属两个战区。实际上,论者没有注意到《册府元龟》的这条记载。
唐朝也有以宰相(上相)出任一方面节度使这一做法。如中唐时期杜悰就曾经以宰相身份出任西川节度使,“会昌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加左仆射。大中初,出镇西川,降先没吐蕃维州……俄复入相,加司空,继加司徒,历镇重藩”。
在汉文史籍中也有吐蕃宰相担任东道节度使的记载。《资治通鉴》卷246记载,会昌二年(842),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起兵自称宰相,击杀吐蕃国相尚思罗于洮水附近。《旧唐书》则记载:“大中三年春,宰相尚恐热杀吐蕃东道节度使,以秦、原、安乐等三州并石门、木硖等七关款塞。”尚恐热即论恐热,所杀吐蕃东道节度使亦即吐蕃国相尚思罗。
由此可知吐蕃东道节度使确曾由宰相担任,当然此宰相并不是吐蕃首席宰相。后来林冠群也根据敦煌汉文发愿文中关于东军宰相令公、东军国相、东军尚相的记载认为吐蕃学习唐朝的做法以东道节度使带宰相职衔。
(二)东道节度使与德论盟会(bde blon vdun tsa)官员德论(bde blon)的关系目前没有史料能够明确证明东道节度使就是德论。根据P. T. 1089《大蕃官吏呈请状》的相关记载,德论盟会应为东道节度使大尚论(shang blon chen po)管辖的下属机构,由德论、监军(spyan)等四名官员组成,协助东道节度使处理辖区政务,担任德论者并不是大尚论,地位在后者之下。P. T. 1113《陇州军镇会议告牒》正可以证明这一点,该文书云:
龙年春……王和论冲木热(……rje dang blon khrom bzher)从陇州(longcu)会议(vdun tsa)向德论(bde blon)发出之盖印告牒:谓:要于沙州建一通颊新军事部落(mthong khyab rgod gsar stong sde),龙年秋收之前,食用青稞五百驮(khal),种子青稞二百驮,从沙州粮中……登记,按告牒调拨。
另,龙年春,从霞代三村(zhavi bde sum tshal)之会议,上锋给沙州行人(部落)仓库长官(sha cu rgod stsang tshogs phavi…dpon sna)发出之盖印告牒:已商定要在沙州建一新军事部落(rgod gsar stong sde),调拨粮数与册上不符,大尚论集会决议(zhang lon ched phos tshogs phar mcid gyis bcad te),从陇州(longcu)会议发出盖印告牒,命遵照大尚论批准数补足,依告牒中所写驮数交与当鲁错。统计粮食时,呈上此告牒……怒布·腊息(gnubs lha gzigs)于论野热(blon rgyal bzher)和论绮玛(blon khri rma)驾前述。王悉诺息(vwang stag zigs)记录。
大尚论(zhang lon ched pho)为吐蕃宰相,担任东道节度使,举行陇州(long cu)会议,即东道节度使衙署会议,给德论(bde blon)下指令,要求沙州地区为在该地新成立的通颊部落调拔粮食。某王和论冲木热(rje dang blon khrom bzher)为大尚论集会参加者。论冲木热(blon khrom bzher)为大尚论即东道节度使,他还出现在P. T. 1085号文书中,以大尚论身份发布告牒要求沙州节儿(rtse rje)等吐蕃人官员不要掠夺、侵占当地汉人果园。某王(rje)应该是吐蕃某位王者,地位高于东道节度使,他来到河陇地区处理政务,并参加陇州(long cu)会议。接到东道节度使指令后,德论盟会(bde blon vdun tsa)随即召开,向沙州行人(部落)仓库长官发出牒文,要求按照东道节度使指令来调拨粮食。沙州行人部落(rgod kyi sde)应指元和十五年(820)吐蕃成立的阿骨萨、悉董萨汉人军事部落。论野热(blon rgyal bzher)和论绮玛(blon khri rma)为当时的德论盟会成员,他们是德论及相关官员。
(三)河州节度使
除了P. 3770《发愿文》,敦煌文书P. 2613号背《转经文》、P. 2631号《转经文》中也出现有关于河州节度使的记载。P. 2613号背《转经文》云:
所为当朝相国保愿功德之嘉会也。伏惟国相公,功成调鼎,智及济川,长承圣主之恩,永受台阶之重,德四海而来方贡,辅政九重,顺律吕以理阴阳……次则有河州节度,握明绦(?)而安两道,怀机密而谋四方,秣马河西,横行清海,兵雄陇上,守地平原……
P. 2631号《转经文》云:
即有河州节度某公……所为当朝相国保愿公功之嘉会也。伏惟国相,功成调鼎,智及济川,长承圣主之恩,永受台阶之重,德四门而来方贡,辅政九重,顺律吕以理阴阳,百官纪庆……次则有河州节度,握明绦(?)而安两道,怀机密而谋四方,秣马河西,横行清海,兵雄陇上,守地平凉。教战则剑气横开,嵬间则阵云朝合……二都督唱导于先,三部落使和声应,百姓云集,寮吏同推,乃建一所伽蓝,兴百(日)之役。
这两件《转经文》中关于河州节度使的内容基本相同。P. 2631号《转经文》出现二都督、三部落使。二都督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汉人最高官员,有正、副之分;三部落则是吐蕃统治敦煌后期出现的阿骨萨、悉董萨、悉宁宗三个汉人部落,三者全部出现的时间在长庆四年(824)以后,所以两件《转经文》应写于吐蕃统治敦煌后期,即长庆四年以后。有观点认为敦煌汉文祈愿文中出现的河州节度使就是东道节度使,也称东军将相、国相,总管河西陇右乃至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窃以为从P. 2613号背《转经文》、P. 2631号《转经文》记载河州节度使“握明绦(?)而安两道,怀机密而谋四方,秣马河西,横行清海,兵雄陇上,守地平凉”,政令遍及河西、陇右的情况来看,有这种可能。即此时(吐蕃统治敦煌后期)的河州节度使应由东道节度使兼任,除了管辖河州一带地区外,还总管河西陇右乃至西域萨毗地区的政务,情况比较特殊。两件《转经文》是河州节度使为当朝相国(吐蕃首席宰相)祈福而作,所以河州节度使由东道节度使兼任,其本人并非吐蕃首席宰相,但也可能是宰相之一,任职时间在长庆四年之后。
P. 2631号《转经文》中出现的平凉,即为当时唐蕃交战的前线地区,由吐蕃所控制。贞元四年(788)曾经在此发生过平凉劫盟事件,吐蕃俘获唐朝大臣多人,此地也是当时兼任吐蕃河州节度使的东道节度使所着力经营驻守之地。
上面两件《转经文》中都出现了两道,即东道节度使管辖之地和出兵协同进行军事行动之地,这应该是指吐蕃河西道(亦即东道节度使辖区)和相邻的南道节度使辖区。吐蕃还设有一个河西北道节度使,主要管辖河西走廊以北居延绿洲同城等地区,与回鹘汗国相邻,区域有限。该地区主要为沙漠戈壁,人口亦少,而且河西北道节度使据敦煌文书记载应该也受东道节度使的节制,所以吐蕃河西道应指东道节度使辖区,包括河西走廊及其以北同城等地区、陇右、西域萨毗等地区,设有河西北道、河州、鄯州、凉州、瓜州、萨毗等节度使,而且这一军政建制也曾在敦煌文书中出现(见下文)。有学者考证吐蕃南道节度使下面有囊贡、腊城、青城等九节度,邻近四川盆地。吐蕃南道节度使同样由大相担任,主管与唐朝剑南、西川相邻的吐蕃边境地区。
二、P. T. 1081号文书中记载的尚书(Zhang shes)、河西道、河州军(ga cu kun)
敦煌藏文文书P. T. 1081号《关于吐谷浑莫贺延部落奴隶李央贝事诉状》是一件某官府大理法司(gchod dbyong gi ring lugs)审理吐谷浑莫贺延部落奴隶李央贝身份归属案件的文书,其开头部分记载:“/Zhang shes/khrom chen po vi(vdun nas)/ga cu kun gi kun nas/byi ba lo vi ston sla vbring po vi ngo la bkav rtags kyi phyag rgya phog ste/尚书大节度衙会议,子年秋八月初,由河州军发出之盖印文书。”其中“尚书大节度衙会议”,王尧、陈践译为“尚摄思大将军驾前”,山口瑞凤则译为“尚书大节度衙会议”。窃以为山口瑞凤译法较妥,因为“Zhang shes”即为“尚书”的吐蕃文音译,而“khrom chen po”即“大节度衙”,是指吐蕃在河陇地区设置的节度使机构,也称为军镇。后来归义军节度使在吐蕃文书中也被称为“khrom chen po”。河州军(ga cu kun)即设在河州城中。文书上盖有一汉文印章“河西道观察使印”。ga cu kun,山口瑞凤则译为沙州归义军。他与森安孝夫都认为该文书是归义军时期文书,尚书指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时间在大中十年(856)。但是ga cu kun与沙州归义军对音皆不合,ga cu音译为河州,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数次出现,而沙州在敦煌藏文文书中都写作sha cu。而咸通三年(862)张议潮才攻下为吐蕃盘踞的凉州,河州与渭州在大中十一年(857)或在此之前则由吐蕃酋长尚延心献于唐朝秦成防御使(亦称秦州刺史)高骈,并未归属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政权。所以在大中十年归义军不可能占领位于凉州以东的河州,张议潮及其僚属也不可能在此发号施令,处理政务。
Zhang shes即汉文文书中的尚书,系该词的音译,这是吐蕃东道节度使的又一称号。如前述该职由吐蕃大尚论(宰相)兼任,唐人将宰相称为尚书令,吐蕃也采用了这一称呼。在P. 2765《大蕃敕尚书令赐大瑟瑟告身尚起律心儿圣光寺功德颂》中曾以宰相身份担任吐蕃东道节度使的尚乞心儿(尚起律心儿)即被称为尚书令,而尚书令又可以简称为尚书。吐蕃模仿唐制,节度使也兼任观察使,所以河西道观察使当是吐蕃东道节度使的又一称呼。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除了河西走廊地区被称为河西外,当时把流经今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黄河河段以西的地区也称为河西。如北魏平定秦陇后,曾在河西发展畜牧,“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此处的河西就是指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黄河河段以西的地区,包括今宁夏及甘肃东部。所以,P. T. 1081号文书中出现的吐蕃河西道包括了东道节度使管辖的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区、陇右地区、西域萨毗地区。
河州军涉及吐蕃军事建制,传世文献对之有所记载。《全唐文·樊衡破蕃贼露布》云:
朝议大夫守左散骑侍郎河西节度经略使……臣某破蕃贼露布事……以今月初六日戒严,引高牙而出,十二月会于大斗之南……乃遣都知兵马使左羽林大将军安波主帅之……臣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波主等将辞,臣戒之曰……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十二日至新城南,吐蕃已烧尽野草……十五日至青海北界……十六日,进至鱼海军……斩鱼海军大使剑具一人,生擒鱼海军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生擒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生擒游弈副使诺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赉,生擒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所以擒金银告身副使三人,斩首千余……
唐朝此次军事行动,《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元年(742)十二月载,“河西节度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渔海即鱼海。
唐军擒获的吐蕃鱼海军副使有金字告身和银字告身者。鱼海军大使告身为金字告身或更高一级的玉字告身——吐蕃告身制度中等级最高的两级。弃军大使悉诺谷为节度,即节度使,所以P. T. 1081号文书中的河州军大使也为节度使,告身当为金字或银字告身。参加战役的吐蕃弃军可能是青海节度使(khri bshos khrom,详见后文),弃为khri的音译。鱼海军在今青海湖以北地区,天宝八年(749)唐军曾再次攻破吐蕃鱼海军,吐蕃鱼海军还筑有军城若干所,在中唐时期吐蕃占领河陇西域地区后,鱼海军似已撤销。
河州军长官大使即河州节度使,P. T. 1081号文书也表明了当时吐蕃东道节度使兼任河州节度使,处理河州一带地区的军事、民政事务。文书记载东道节度使衙署官员大理法司(gchod dbyong gi ring lugs),直译为断事长官,有可能是其他吐蕃文书及碑铭中记载的zhal lce pa,即司法官。他负责审理张纪新(cangjezhing)与吐谷浑慕罗瓦部落(va zha mag la bar gyi sde)、吐谷浑莫贺延部落(va zha bor rgan gyi sde)之间关于奴隶李央贝归属的诉讼纠纷,根据购奴契约将李央贝最终判归张纪新。文书称购买奴隶李央贝的契约上有吐谷浑及通颊长官(va zha dang mthong khyab dpon)之印,表明张纪新当为通颊部落民户。文书中还记载马都督(ma do tog)等参与了李央贝归属案的处理,而吐蕃官员达三摩(btag sum)等则主持了最初的案件审理,之后双方又上诉到大理法司处进行了最终判决。马都督应该是吐蕃河州地区官员,吐蕃统治下敦煌地区由汉人担任都督,这个马都督可能是汉人。
P. T. 1081号文书记载河州一带有吐谷浑及通颊(va zha dang mthong khyab)部落,由吐蕃东道节度使兼河州节度使管辖。该部落与学界曾经探讨的吐蕃在西域萨毗节度使辖区、瓜州节度使所辖沙州地区、凉州节度使辖区所设的通颊(mthong khyab)或吐谷浑及通颊部落一样,都是地位较高的军事部落,部落成员来自吐蕃、吐谷浑、党项、汉等。张纪新属于河州地区的吐谷浑及通颊部落,应是汉人。这些吐谷浑及通颊部落组成人员接受吐蕃统治较早,部落地位高于河陇地区的汉人部落。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赤松德赞时期(755—797)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陆续攻陷河陇西域地区:
韦·赞热咄陆等,引军攻姑臧(mkhar tsan)以上各部,连克一十八城(mkhar cu pa brgyad),守城官员均收归编氓,国威远震,陇山山脉以上各部,均入于掌握矣。设立五个通颊万户部落(mthong khyab khri sde),新增一个安抚大使(bdeblon)管辖之大区(khams chen po)。
这个安抚大使(bde blon,即德论)管辖之大区(khams chen po)即为后来吐蕃东道节度使管辖的河西走廊及其北部、陇右、西域萨毗地区,在这些地区设置了五个通颊万户部落。吐蕃统治时期,东道节度使下设有德论盟会,德论地位在东道节度使之下。敦煌、新疆出土文献记载的萨毗节度使辖区、瓜州节度使所辖沙州地区、凉州节度使辖区、河州节度使辖区的通颊部落或吐谷浑及通颊部落,有的是千户部落(stong sde),有的只称为部落(sde),具体建制可能也是千户,它们当都源自这五个通颊万户部落。而这五个通颊万户部落应该分别属于萨毗节度使、瓜州节度使、凉州节度使、河州节度使等节度使(khrom),至于河西北道节度使设在河西走廊北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可能未设通颊部落。
三、东道节度使辖区和雅莫塘节度使(dbyar mo thang khrom)等问题
(一)关于吐蕃东道节度使辖区
金滢坤认为吐蕃东道节度使治所在河州,下辖故洪、河州、鄯州、青海节度使,吐蕃河西道节度使下辖凉州节度使和瓜州节度使。林冠群则认为吐蕃河西北道节度使管辖瓜州和凉州节度使,治所在凉州,东道是原唐的陇右道,唐称之为吐蕃东道节度使,其治所就在河州,其下辖有dbyar mo thang khrom chen po(雅莫塘节度使或鄯州节度使)、河州节度使。
河西北道节度使和东道节度使各设有一个德论盟会(bde blon vdun sa)处理辖区政务,东道节度使即为陇右德论,河西北道的德论可能驻跸于凉州。笔者对上述观点不能同意,上文已经论述了吐蕃东道节度使管辖河西陇右等地区,下辖瓜州、凉州、河西北道、鄯州、河州、萨毗等节度使,辖区也称为河西道,还有一个德论盟会,为东道节度使下属机构,协助东道节度使处理辖区政务。Dbyar mo thang khrom chen po(雅莫塘节度使)实际是河州节度使(详见下文),而故洪节度使则邻近西川,在今四川西南和云南西北交界一带,并不属于东道节度使管辖,应属吐蕃南道节度使管辖。在敦煌文书中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证据,S. 1438号背《沙州都督书仪》记吐蕃统治前期,沙州玉关驿户氾国忠等于起义前一年“拟逃瀚海”,被地方官员处罚,“远申相府”,向宰相衙府申报裁处,从而被相府“罚配酒泉”。驿户举行起义后直指沙州,“东道烽铺,烟尘莫知”。这里的“相府”应指总管河陇军政的吐蕃东道节度使衙府,其衙府在河州,简称“东衙”,吐蕃常以大尚论(宰相)出任东道节度使,称“东军宰相大论”,东道节度使辖区则简称“东道”。蕃占时期敦煌文士窦骥所作《往河州蕃使纳鲁酒迴赋此一篇》云“驿骑骖驔谒相回,笙歌烂漫奏倾柸(杯)”,即吐蕃使者出使河州觐见宰相东道节度使,也表明了这一点。这些都证明了吐蕃东道节度使确实管辖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北部、陇右及萨毗等地区,下辖瓜州、凉州、河西北道、萨毗、鄯州、河州等节度使,由德论盟会协助其处理相关军政事务。
林冠群还称P. T. 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记载处理凉州、沙州等地官员排位品级纠纷事务的德论盟会(bde blon vdun tsa)四位官员中,首位为德论尚赞桑(bde blon zhang btsan bzang),也就是唐所称呼的吐蕃河西北道节度使,管辖瓜州和凉州节度使。其根据是《白氏长庆集·翰林制诏四·代王佖答吐蕃北道节度使论赞勃藏书》,尚赞桑(zhang btsan bzang)即白居易代王佖起草书信中的收信方吐蕃北道(即河西北道)节度使论赞勃藏。《旧唐书》云:“元和中……(佖)检校工部尚书、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灵盐节度使。”《唐方镇年表》卷1朔方条记载,王佖在元和五年至八年(810—813)为朔方、灵盐节度使。据朱金城《白居易年谱》考证,白居易在元和五年为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辛卯因母丧辞官归里,所以他代朔方、灵盐节度使王佖致书答复吐蕃河西北道节度使论赞勃藏的时间当在元和五年至六年。而P. T. 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的年代是在830年,具体内容是吐蕃德论盟会对沙州蕃、汉官员位次排序纠纷进行最终裁决,并附有大尚论(zang blon ched po,即东道节度使)、瓜州节度使(khwa cu khrom)此前发布的相关牒文。其中记载的德伦盟会四位官员,首位为德论尚赞桑(zhang btsan bzang),其任职时间为830年前后。故此,窃以为即使尚赞桑为论赞勃藏,在810—811年间担任吐蕃河西北道节度使,也并不能表明他直到20余年后的830年还担任此职,并同时担任德论一职。而且河西北道节度使只管辖河西北部地区,并不管辖整个吐蕃东道节度使辖区。
(二)河州节度使在藏文文书中的称谓
有观点认为河州节度使就是藏文文书中的雅莫塘节度使(dbyar mo thang kyi khrom),藏语dbyar mo thang含义即大夏川,位于河州地区。长庆元年(821)参加唐蕃长庆会盟的唐使刘元鼎路过河州,就被吐蕃东道节度使(元帅)尚塔藏接待于大夏川客馆,与之进行会见,并在此召集东方(道)节度诸将宣示唐蕃和约,“置盟策台上,遍晓之,且戒各保境,毋相暴犯”。所以大夏川是吐蕃东道节度使辖区的核心之地。尚塔藏职衔元帅即宰相,唐蕃长庆会盟碑吐蕃宰相列名者有“天下兵马都元帅同平章事尚绮心儿”“天下兵马副元帅同平章事□□□□”,可见吐蕃以宰相担任东道节度使。唐代大夏川在今甘肃临夏(古称河州)地区广河县稍北之广通河北岸,地处广通河与洮河交汇处,广通河古名大夏川水。
敦煌藏文文书IOL Tib J 751 I的41 A4到B1行记载长庆三年(823)吐蕃与唐、回鹘会盟和好,在扎西雅莫塘德噶玉采(bkra shis dbyar mo thang de ga g. yul tsal)修建寺庙,以为纪念:
神圣王臣之功德赐予如此之大恩惠,遂使全体蕃民安乐,如日出东方,鲜花盛开,大论尚绮心儿与大尚腊藏,眷属及吾辈等于扎西雅莫塘德噶玉采(bkra shis dbyar mo thang de ga g. yul tsal)修建祖拉康,并成立僧伽部落等。
雅莫塘即为雅莫塘节度使管辖区域。同时礼佛祈愿的有吐蕃大尚论东道节度使、德论、雅莫塘节度使(dbyar mo thang khrom)、凉州节度使(mkhar tsan khrom)、瓜州节度使等吐蕃河陇地区重要官员。
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记载吐蕃赞普赤祖德赞(815—836年在位)击败唐军,唐朝官员献礼求和:
其时吐蕃所供养的诸译师班哲达及唐朝的诸和尚作为盟证人,以汉地一个名曰孔谷梅如(gong gu rme ru)的地方作为唐蕃边界,并在该地建造了一所吐蕃赞普寺院以及一座唐王寺院,此即天有日月一双,地有赞普甥舅,除此之外别无他有。
孔谷梅如(gong gu rme ru)位于汉藏边界,在此修建的寺庙就是为了纪念长庆元年唐蕃长庆会盟。一般认为此即敦煌藏文文书中记载的建于雅莫塘地区的纪念三方会盟的寺院。
立碑时间在广德元年(763)的《恩兰·达扎路恭记功碑》记载吐蕃大举进攻唐朝:“唐人震惊。于唐境之雅莫塘(dbyar mo thang)……湟水之滨(tsong ka phyogs)……等地,开始纳贡。”当时雅莫塘地区还属于唐朝,与之相邻近的湟水之滨(tsong ka phyogs)是指湟水流经的鄯州一带。雅莫塘与河州地区的情况相符,唐朝鄯州及相邻的河州地区一起被吐蕃占领是在广德元年七月以后。《资治通鉴》卷223广德元年七月记载,“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藏文史籍《五部遗教·鬼神遗教》认为雅莫塘为青海湖侧畔地区,但在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大举进攻唐朝之前青海湖侧畔地区已经属于吐蕃,这就与《恩兰·达扎路恭记功碑》关于广德元年(763)雅莫塘属于唐朝辖境的记载相抵触。
据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才让教授见告,今甘南、临夏地区广通河(古大夏河)流域的藏族民歌中就将该河称为雅莫塘曲(dbyar mo thang chu)。曲(chu)为河水之意,大夏河发源于甘南,流经河州地区,在此汇入黄河。而元代朱思本、八里吉思等从藏文译出的《河源记》记载野庞河在河州与黄河交汇,野庞河即大夏河,野庞二字实为dbyar mo thang的音译,野对应于dbyar,庞为mo thang二词的连读音译,庞之声母p与m古音相通。
有观点认为野庞二字可能为dbyar thang的对应,实误,如此则庞之声母p无法找到相应对音。故此可知从唐代到今天,藏族人一直将大夏河称为雅莫塘曲,流经河州地区的大夏河流域即属于吐蕃雅莫塘节度使管辖。所以窃认为河州节度使就是雅莫塘节度使,但是唐代大夏川(今广通河流域)似不应是雅莫塘(dbyar mo thang)的对音,雅莫塘可以译为夏川,该词中没有“大”的含义。雅莫塘地区的孔谷梅如(gong gu rme ru),位于唐蕃边境,关于此地具体在何处,学界尚无定论。有的认为是在成州同谷,有的认为是在秦州弓门。广德元年前后成州、秦州都处于唐蕃边境,河州节度使的辖区主要包括河、渭、岷、成等地区,原、安乐、秦等地区则由洛门节度使管辖,直接与唐朝接境,所以同意孔谷梅如在成州同谷的观点。正因为河州节度使所辖地域为吐蕃统治河陇的核心区域,所以在吐蕃统治河陇后期由东道节度使直接兼任河州节度使。
(三)黄河节度使(rma khrom)及青海道将军
吐蕃《大事纪年》还记载有黄河军衙(rma grom,即rma khrom),最早出现于唐长安四年(704),当时吐蕃这一军镇应当管辖着黄河上游地区今青海果洛、甘肃甘南(包括洮州附近的磨环川)一带。到了后来吐蕃又获得与之相邻的河西九曲(在今青海、甘肃黄河上游一带,属于黄河九曲地区)等地,黄河军衙对这一地区也应该进行了管辖。天宝十二载(753)唐军收复甘、青一带黄河九曲之地,吐蕃黄河军衙随之消亡。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再度攻陷黄河九曲地区以及唐之洮州,黄河军衙又得以恢复设置。
《大事纪年》记载当时吐蕃攻陷洮州城堡(mkhar tevu cu),收复黄河军衙(rma grom),吐蕃重新任命黄河军衙节度使(dmag dpon)。此时除了以前所辖区域外,洮州等地也归属黄河军衙管辖。黄河节度衙成立时间很早,同样也属于吐蕃东道节度使管辖。
另外青海湖附近还有一个青海节度使,可能也归属东道节度使管辖。《资治通鉴》记载会昌二年(842)青海节度使曾经与杀死东道节度使的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共同举兵叛乱。此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676年出现的khri bshos khrom,辖区应该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与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国地域重合。唐前期吐蕃还设有青海道,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十》记载695年吐蕃论布(blon po)噶尔·钦陵赞婆(mgar khri vbring btsan brod)担任青海道将军(mtsho sngan po pyog gyi dmag…pon)进攻临洮,在甘南地区的素罗汗山与唐朝统帅王孝杰作战。青海道应该是龙朔二年(662)后吐蕃占领的吐谷浑故地和相邻地区,下设不同级别的军,由吐蕃宰相即大论(blon ched po)担任青海道将军,负责指挥这一地区军队同唐朝作战。吐蕃黄河节度衙和青海节度使辖区早先都属于青海道。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逐步占领河陇西域之后,以宰相大论担任东道节度使总管这一地区,而原吐蕃青海道辖区也归属东道节度使管辖,青海道被取代,原青海道将军则演变为东道节度使。
四、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吐蕃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及相关问题
(一)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
《资治通鉴》卷246贞元十八年正月记载吐蕃大相论莽热兼东鄙五道节度使,率领十万军队由灵州南下解维州之围,兵败被擒。对此《旧唐书·韦皋传》记载:“于是寇灵、朔之众引而南下,赞普遣论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率杂虏十万而来解维州之围。”
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即东鄙五道节度使,当时是以吐蕃内大相兼任此职,这是一个临时组建的行军机构,率领东北部与唐朝接境的五个节度使军队进军维州,与唐军作战。其基本军事单位为五个节度使辖区内各军事部落,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组成军队出征。《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于贞元十八年(802)左右,“时皋围维州,赞普使论莽热没笼乞悉蓖兼松州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引兵十万援维州”。论莽热没笼乞悉蓖应该是内大相论莽热,其为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兼松州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后者也是一个临时行军机构,当时该机构的核心指挥官员驻于吐蕃控制的松州地区。但是东鄙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目前仅见于贞元十八年,是为救援维州而临时组建的行军机构,并不常设。
关于东鄙五道节度使所辖范围,有观点认为属于吐蕃下勇部(smad kyi dpavi sde),即《贤者喜宴》所云“玛朋木热(ma pom ra,今青海省果洛县玛沁雪山,也称大积石山——引者注)以下,嘎塘碌茨(ga thang klu tshes)以上,由通颊九政部(mthong khyab srid sde dgu)及吐谷浑六千户(va zha stong sde drug)所据。”此部攻取汉地,时间在唐前期。还有观点认为吐蕃东道都元帅尚塔藏的管辖区即吐蕃下勇部,碌茨(klu tshe)为洮河转弯处。东道都元帅(即东道节度使)尚塔藏在任时间为长庆二年(822)前后,但是《贤者喜宴》所记吐蕃与唐朝接境的下勇部在青海果洛至流经甘南地区的洮河转弯处即今甘肃岷县、和政县一带,而吐蕃东道节度使设置于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吐蕃占领河陇西域东道节度使辖区扩大,已不止于《贤者喜宴》所记吐蕃下勇部。东道节度使为吐蕃宰相担任,总管河陇西域政务,而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当时是以内大相兼任此职,是一个临时组建的行军机构,东道节度使并不等于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后者应该是由贞元十八年(802)与唐朝接境的五个吐蕃东北部地区节度使临时组成,其管辖地域集中在从灵州至今四川西北阿坝地区一线,具体为吐蕃河西北道节度使、凉州节度使(管辖甘、凉二州)、洛门节度使、河州节度使(此时河州节度使应该还没有由东道节度使兼任)、松州节度使等,他们分别与唐朝朔方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凤翔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接境。东鄙五道节度使率领从这五个节度使调拨的军队救援维州,合力与唐军作战,河西北道节度使、凉州节度使、洛门节度使、河州节度使属于吐蕃东道节度使管辖,松州节度使应该属于吐蕃南道节度使管辖。
(二)吐蕃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十》记载吐蕃论布噶尔·钦陵赞婆证圣元年(695)在甘南一带击败王孝杰所率唐军后,“并立起一具唐兵尸体,谓此乃杀死十万人的标记。达拉(素罗汉山)唐人坟(stag la rgya dur)与黄河唐人坟(rma rgya dus)即由此得名”,“娘及多尔布等地连同其君主均被征服,遂置五道防务相。”
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亦即五道防务大臣,是吐蕃当时在与唐朝、天竺等接境地区设置的职官,负责边境防务。阿若布(rnga rab)、娘(myang)具体方位尚待考,有学者考证多尔布(dor po)地区位于今甘南一带,唐代将在该地居住的部族称为洮州羌。
随着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占领河陇西域之地,由宰相担任长官的东道节度使设立,总管该地军政事务,下设德伦盟会处理相关事宜。证圣元年设立的吐蕃五道防务相原先也负责这一区域中部分地区事务,其设置也随之有所调整。至于贞元十八年(802)临时组建的由内大相兼任长官的行军机构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与证圣元年所设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的关系,有观点认为后者为前者的雏形,实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上文所述,唐贞元十八年吐蕃设置的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是临时组建的行军机构,下辖河西北道节度使、凉州节度使、洛门节度使、河州节度使(此时河州节度使应该没有被东道节度使兼任)、松州节度使军队,与唐朝西川接境的吐蕃故洪、腊城、曩贡等节度使军队并不包括在内。当然二者是全部或部分设置于吐蕃与唐朝接境地区,同唐朝军队作战,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学界还有观点认为吐蕃证圣元年所设五道防务相是吐蕃南道五节度使,即松州、腊城、故洪、曩贡、西贡五个节度使;吐蕃南道节度使就是松州五道节度使,下辖节度使数目就是五个。但是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十》记载吐蕃论布噶尔·钦陵赞婆在甘南一带击败王孝杰所率唐军后,征服若干地区,吐蕃随即设置五道防务相,而当时被征服的多尔布(dor po)地区即位于甘南一带。所以五道防务相中必然有负责陇右、河西一带防务者,不可能都设在与唐朝剑南西川地区接境的吐蕃南道节度使辖区。
另外吐蕃南道节度使下辖节度使具体数目史籍也无明确记载。《旧唐书·吐蕃下》称贞元九年(793)二月,“西川韦皋献获吐蕃首虏、器械、旗帜、牛马于阙下。初,将城盐州,上命皋出师以分吐蕃之兵,皋遣大将董勔、张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鹤军,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率众来援,又破之,杀伤数千人,焚定廉故城,平栅堡五十余所”。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吐蕃南道元帅(节度使)的唯一记载,但是并未提及其下属节度使的具体情况。《资治通鉴》卷235记载贞元十六年(800)五月,“吐蕃数为韦皋所败,是岁,其曩贡、腊城等九节度婴婴、笼官马定德率其部落来降”。
综上所述,占领河陇西域之后设置的东道节度使由吐蕃宰相担任,藏文中也称为Zhang shes,即汉文文书中的尚书,总管河陇西域等地军政。吐蕃河西道包括河西走廊、陇右和河西北部地区,为东道节度使辖区,管辖萨毗、瓜州、凉州、河西北道、鄯州、河州、洛门、黄河、青海等节度使(khrom)和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东道节度使的前身为龙朔二年(662)吐蕃占领吐谷浑故地后设立的青海道将军(mtsho sngan po phyog gyi dmag dpon),管辖吐谷浑故地及甘、青黄河上游地区。河州节度使就是藏文文书中的雅莫塘节度使,其辖区包括河、渭、岷、成等州。吐蕃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即东鄙五道节度使,为贞元十八年吐蕃临时设置的行军机构,吐蕃东道节度使并不等于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群牧大使。吐蕃证圣元年所设五道防务相是吐蕃当时在与唐朝等接境地区设置的职官,负责从河陇到剑南西川及吐蕃南部的边境防务,并非仅指吐蕃南道五节度使。吐蕃与唐朝抗衡二百余年,其节度使制度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4期第153—165页,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