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 |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4 |
【数据库】2000年 【文献号】333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原刊地名】厦门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10~14 【分类号】F7 【分类名】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004 【标题】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 【保留字段】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美联合四川盐业考古”课题资助资助 【作者】李小波 【作者简介】李小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中心; 邮编:100871 【正文】 中国行政区划史上,郡的范围由大划小的原因在官方文件中均无记载,分析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央政府削弱地方郡守权力,出于集权管理的需要;二是适应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的变化。东汉末年巴郡的分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而又极其珍贵的案例,由郡太守自下而上要求分郡,并陈述了较详细的理由,《华阳国志》对此记载十分清楚,这是研究行政区划史和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珍贵史料,周振鹤教授曾作过探讨,主要从行政管理角度入手而且过于笼统。(注: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变化》,《周振鹤自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笔者认为,两汉盐铁经济、政策及其社会影响是汉末巴郡分化最主要因素。 一、两汉巴郡沿革 秦统一后,在西南置巴郡、蜀郡。巴郡范围与《华阳国志》所载古巴国范围基本相同,(注:谭其骧:《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即“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西汉时期,黔中郡西部,大致相当于今天黔江、酉阳、秀山、武隆四县纳入巴郡。东汉末,巴郡出现分化,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划分为四郡,一个属国(见下表),(注:根据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同时参考《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奠定了四川省东部、北部(重庆直辖市成立以前)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巴郡相当于重庆市;固陵郡相当于万县地区、巴西郡相当于南充地区,宕渠郡相当于达县地区,巴东属国与涪陵地区吻合。 二、巴郡城市分布与盐铁经济 由于考古和文献的缺乏,先秦时期巴国城市起源扑朔迷离。“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含涪陵)。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畜沮是也,又立市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注:《华阳国志·巴志》。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华阳国志》)“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据此可大致推断,巴人活动中心主要沿长江和嘉陵江河谷两岸。经济活动有耕作业、畜牧业、渔业、狩猎、采矿和商业贸易。同时,巴国处于蜀、楚之间,“巴、楚数相攻伐”,“巴、蜀世代战争”,战争频繁,数次迁都,这五个城市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职能。 西汉巴郡领十一县,除了江州、垫江、枳、阆中四个古巴国都城外(平都省),增加了临江(今忠县)、朐忍(今云阳)、涪陵(含彭水)、鱼复(含奉节)、安汉(今南充)、宕渠(含渠县)、充国(今西充)七个县。除了安汉,新设的六个县皆为盐、铁产地。东汉恢复平都,并由宕渠分出宣汉、汉昌两县。 西汉 东汉 平帝元始二年(2年)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郡名 县名 郡名 县名 巴 江州 巴 江州 枳 枳 临江 临江 垫江 垫江 阆中 阆中 充国 充国 安汉 安汉 鱼复 鱼复 朐忍 朐忍 涪陵 涪陵 郡 宕渠 郡 宕渠 (11县) (14县) 宣汉、汉昌、平都. 巫县属南郡 巫县属南郡 东汉 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郡名 县名 巴 江州、枳、平都、 (6县) 临江、乐城、常安 巴西郡 阆中、垫江、西充 (5县) 国、南充国、安汉 固陵郡 朐忍、鱼复、羊渠 (6县) 、汉丰、巫、北井 巴东属国 涪陵、丹兴、永宁 (4县) 、汉发 宕渠部 宕渠、宣汉、汉昌 (3县) 至桓帝永兴二年(154年),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要求分郡。 “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余万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但朝议未许。从但望的奏辞中可看出两点:分郡的动因是郡界过大,管理不便;分郡具体规模强调经济的支撑作用。 现将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四个郡和一个属国的经济作一概述: 1.巴郡 属县六,乐城、常安两汉志均无记载,《华阳国志》记“延熙十七年省”,经济状况不详。江州为行政中心,物产有贡粉、荔枝、御米、蒲蔺(可制度)。枳县“土地确瘠”。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养,其豪门亦家有盐井”,是巴郡经济支柱。 2.固陵郡 属县六,均为盐产地。朐忍县“有灵寿木、橘圃、盐井、灵龟”。盐井多,产量大,“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注:《水经注》卷三十三)是川东最大的盐产地。朐忍和巫县是西汉最早设立盐官之县。北井县名字即缘于有盐池出于县北,而且“水出地如泉涌,可煮以为盐”。(注:《文选·蜀都赋》刘逵注)鱼复县地处夔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西汉置江关都尉,东汉置捍关,经济职能“有橘官”。羊渠(今万县)和汉丰(今开县)于建安二十一年从朐忍分出,盐业生产记载始于唐代。 3.巴东属国 属县四,地处乌江谷地,山险水急,交通不便。最著名的物产,一是“汉发县,有盐井”,二是“丹兴县,山出名丹”。此乃立郡之根本。建安六年,“涪陵谢本白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初以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汉发在今彭水郁山镇。丹兴在今黔江县。 4.巴西郡 属县五,垫江县“有牛马蚕桑”,阆中县“有彭池大泽”,可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南充国“有盐井”。垫江于刘禅建兴十五年还属巴郡,巴西郡经济主要依靠阆中、南充国。南充国原属阆中,西汉置充国,献帝初平四年又分充国置南充国,于是,原充国位置在西,称为西充国。南充国既今南部县,和阆中历来是川北产盐区。 5.宕渠郡 属县三,宕渠县“有铁官,石蜜”,《续汉志》载“有铁官”,而且宣汉、汉昌皆由宕渠分出。 从上可看出,两汉时期,盐铁经济与行政区划存在以下联系: 第一,盐铁产地是所在郡的经济支柱。如临江、朐忍、巫县、汉发等。 第二,以盐铁产地为区域中心,划分出新的县级行政单位。如朐忍——羊渠、汉丰;涪陵——汉发、永宁;宕渠——汉昌、宣汉。 第三,新的县级行政单位多为产盐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汉末巴郡、固陵郡、巴东属国新设9个县,产盐地有5个(汉发、羊渠、汉丰、北井、南充国)。而不产盐的3个县,乐城、常安、丹兴很快被省。 城市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与商业、手工业密要相关,盐、铁开采对劳动力需求较大,“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注:《盐铁论·复古篇》)“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以上”。(注:《汉书·贡禹传》)同时,盐、铁是必备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利润高,商品性强,“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注:《后汉书·百官志》)盐铁官负责管理产、运、销,所以,盐、铁产地人口集中,商业繁荣,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发展,两汉时期川东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就是围绕盐、铁业形成区域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形成较为分散的多中心城市格局。江州地处喜陵江和长江交汇处,为两汉巴郡郡治,但并不是巴郡的首位城市。从西晋时期的人口数量可充分说明这一点。巴郡,统县四(江州、枳、垫江、临江),户三千三百;涪陵郡,统县五(涪陵、汉葭、汉复、汉平、万宁),户四千二百;巴东郡,统县三(朐忍、鱼复、南浦),户六千五百;巴西郡,统县九(宕渠郡并入巴西郡。阆中、西充国、南充国、安汉、平州、苍溪、歧惬、宕渠、汉昌),户一万二千。(注:俞伟超:《三峡文物抢救计划》,《三联人文地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期。) 考古工作也为川东地区早期盐业开发和城市起源提供了有益线索,三峡库区文物现已查明有旧石器遗址65处,新石器遗址85处,夏商周时期巴文化遗址87处,墓葬3处,东周时期巴、楚、秦遗址41处, 墓葬18处,秦汉遗址152处,墓葬290处。(注:俞伟超:《三峡文物抢救计划》,《三联人文地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期。 )说明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非常频繁,但作为长江及其支流高山峡谷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并不是早期人类聚居的理想场所,如果结合盐业开发,则给我们很大启示。笔者随中美盐业考古队于1999年4月,并受考古队委托, 于1999年7月对川东古盐井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 发现现存古盐井有28处(忠县11、云阳2、奉节1、巫溪1、彭水13), 自贡盐业考察队于1995年发现开县温汤镇仍有天然盐泉。(注:黄健:《川东盐区考察初步报告》,《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据李锐言考察, 上述各县在民国时期,盐井数量超过100多口,仅云阳县云安镇就有80口。 (注:李悦言:《四川盐矿志》,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印行,现存国家地质资料馆。)在空间分布上,古盐井附近往往有考古遗址存在,对应关系密切。忠县哨棚嘴遗址出土的尖底杯和花边圜底罐使巴人早期盐业活动初露端倪,至迟在距今2600年以前,川东先民已开始用陶器加工天然卤水。(注: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川东盐矿皆为浅层埋藏,容易利用,特别是巫溪宁厂镇和彭水郁山镇,多天然出露盐泉,开发时间不会晚于忠县。虽然地处高山峡谷,土地贫瘠,但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据此,任乃强教授提出了以大宁盐泉和郁山盐泉为中心的“巫@①文化”和“黔中文化”概念。(注: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从大宁盐泉至巫山县,古栈道遗迹连绵不断,大宁河两岸竟分布有新石器时期遗址8处,商周遗址14处。 (注: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化馆:《巫山境内长江、大宁河流域古遗址调查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总之,川东是古代井盐开发最早的地区,并与早期城市的起源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三峡考古工作的深入,将会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汉末巴郡分化与地方豪强势立 汉代先后实行过三种盐铁政策,即西汉前期盐铁包商;西汉中后期,盐铁国营;东汉一代,主要实行盐铁私营。每一次变化都对社会产生强烈影响,盐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中央集权和民间商人、地主阶级争夺盐铁利益的一场斗争。(注:张传玺:《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正如桑弘羊所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义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注:《盐铁论·复古篇》)盐铁包商、私营,市场流通,经济繁荣,但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大者倾郡,中者倾县,小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注:《盐铁论·复古篇》)兼并频繁,流民四起;武帝实行专卖,可迅速积累财富,但盐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官吏腐化,百姓疾苦。所以,盐铁问题犹如一把双面刃,贯穿了汉代社会始终。东汉时期,盐铁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郡县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注:《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末巴郡分化从表面看,是行政管理调整,实与地方势力笼盐铁之利,割据自立密切相关。 尽管但望在奏辞中一再表明分郡是为百姓考虑,自己不贪大求权,实际上是出于无奈。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烈,地方豪强自立,农民起义不断,但望上疏中所列举的“贼盗公行,奸宄不绝”就是社会大背景的缩影,顺帝、桓帝时期,巴郡的少数民族板dùn@②蛮(主要分布在巴西郡和宕渠郡,也称@③民)数反,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天子欲出军征讨,益州计曹掾程苞认为:其人勇敢能战,号为神兵,之所以谋反是因为“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至判戾”,对付办法“权之谴军,不如任之州郡”,于是,“天子从之,谴太守曹廉宣诏降赦,一朝清戢”。由此可见地方势力之大,一郡太守焉能应付。巴郡分化始于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此时,刘璋为益州牧, 懦弱少断,性情温仁,面对地方豪强,只得无奈顺从。 分郡过程《华阳国志》记载十分清楚:“献帝兴平元年,征东中郎将赵韪建议分巴为二郡,韪欲得巴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河南太守庞羲为太守,治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也。建安六年,鱼复蹇胤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郡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于是,涪陵谢本白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初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可见,分郡方案,甚至郡名都由地方势力提出,赵韪原是刘焉、刘璋父子手下军事将领,因与刘璋不和,“乃阴结州中大姓,建安五年,还共击璋”,(注:《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后兵败被杀。蹇胤、谢本都是当地大姓,能与刘璋抗衡,必有经济作保障。 宕渠郡在汉代最早设的县(宕渠县)是铁矿产地,流民往往“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注:《盐铁论·复古篇》)渠江流域@③民常常聚众造反,西晋末李氏家族率流民起义,建立“成汉”政权,与这里铁矿开采,流民众多,豪强势力膨胀不无关系。巴东郡(三县)在西晋人口户数比巴郡(四县)多出一倍,在今天看来难以想象,其实,司马迁在谈论江陵的经济优势时说“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注:《史记·货殖列传》)楚地几乎不产盐,可推断所需的就是朐忍、鱼复、巫县的盐,巴东郡经济即赖于此。谢本立郡“求以丹兴、汉发”也缘于此。“丹”即丹砂,是汞的氧化物,川东主要分布于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一带,酉阳现在还有大型汞矿厂。巴寡妇清在此利用丹穴之利,以成巨富,“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注:《史记·货殖列传》)但丹砂储量小,极易采尽,巴寡妇清“擅其利数世”后,涪陵郡的矿业惟有盐泉。临江“豪门亦家有盐井”,是分化后巴郡的经济支柱。从上充分说明,巴郡分化是以盐铁奠定了日后川东、川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