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先秦至明代地理研究 >>
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4
【数据库】2003
【文献号】3911
【原文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原刊地名】西安
【原刊期号】200303
【原刊页号】3845
【分类号】N2
【分类名】生态环境与保护
【复印期号】200312
【标题】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作者】韩春鲜/熊黑钢/张冠斌
【作者简介】韩春鲜 熊黑钢 张冠斌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题】人与自然
【正文】
  罗布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是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脉以南、玉门关以西、铁千里克以东的低地。该区域是一个巨大的古代湖盆,现已干涸的罗布泊象心脏位于中部,北部的孔雀河故道与库鲁克塔格山脉基本平行,自西向东注入罗布泊;西部有塔里木河下游河网,阿拉干以下是干河;西南部车尔臣河自西向东流,曾与塔里木河汇合流入罗布泊。塔里木河下游河段与罗布泊之间是库鲁克库姆沙漠,沙漠西部、西北部为河流、沼泽相交替沉积,东部是河湖相沉积。
  这一地区史前就有人类活动,两千多年以来环境变化显著,罗布泊周围已成为人迹罕至的荒芜区。对这一地区城市及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内容在时间上多集中于魏晋时期,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罗布地区北部孔——塔河水系变化和对楼兰绿洲、城市的影响上。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孔一塔河水系的变化所造成的罗布地区南、北环境的不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一地区的环境影响做一些研究,以对干旱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史前至西汉初期罗布地区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
    1.人类活动区域
  近现代以来的楼兰考察和考古调查发现,在孔雀河干三角洲北部有一条宽阔的干河床,即孔雀河故道,自西向东伸向罗布泊。沿干河床下游及三角洲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存。有四处分布比较集中的细石器墓葬遗址,距今3800年。其中,两处位于铁板河地区(即孔雀河进入罗布泊的一段河流),一处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的一片小沙丘上,称古墓沟墓地(88°55′21″E40°40′35″N),还有一处是小河墓地(88°33′40″E40°36′18″N)。在这一带还发现了大量细石器,其中,在罗布泊古楼兰地区发现的细石器,时代可上溯到距今7000年以上,分布有越临近古城LK(海头89°40′52″E40°05′15″N)、LL(海头西北5公里)、及LA(楼兰89°55′22″E40°29′55″N),细石器越多的特点。
  早期人类改造河流的能力低下,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的依赖性强,生存区域往往随河流而定。从以上考古发现可以看出,罗布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相对稳定地集中在孔雀河下游和罗布泊西岸一带,活动范围大约是88°33′89°56′E40°00′40°40′N。在这一范围内越临近古城,细石器越多,说明从原始农业向城邦定居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地区的河流相对稳定地从罗布地区的北部汇入罗布泊,湿润的河湖三角洲平原孕育了罗布地区早期的人类文明。
    2.地理环境
  史料记载:郭薨之水西流注于@泽。郭薨之水指孔雀河,@泽即汉代文献中的盐泽或蒲昌海、唐代的婆悉海或纳缚波、清代的喀喇布朗库尔(黑泥海子),蒙古语曰罗布淖尔,也就是今天的罗布泊。又于阗以东水皆东流注盐泽,说明西汉初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均注入罗布泊。以今天的地势来看,在尉犁至铁干里克有一片洼陷地带,约相当于东经86°25′87°00′,北纬41°00′41°15′之间,称作群克库里沼泽带,分布着许多纵横交错的干河汊。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在这里汇合后,沿库鲁克塔格山南麓的孔雀河故道向流,并在帕塔里克库里湖附近散开形成广阔的河流三角洲汇入罗布泊。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沿干河床密布的枯死胡杨,曾为早期罗布地区的古人类生活提供了方便,如房屋的构架、舟形棺木和用大量圆木环围形成的太阳墓均取材于胡杨木。在塔里木盆地,胡杨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河流下游洪泛区,成材期慢长,是自然生长的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是速生的白杨,如尼雅遗址沿干河渠有许多干枯白杨,房屋也是白杨木构架。胡杨枯木沿干河床密布证明这里曾经河流稳定,水量充足。
  罗布地区南部有两条线路可通东部,一是沿阿尔金山北麓到玉门关往东,即丝路南道;另一条是从若羌向南越山而东达青海,即青海道。根据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可知:汉初陇西以南属羌,从今青海到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道路不通。所以,汉初罗布泊以南向西的道路只有丝路南道。又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说明汉初从罗布泊以南向西的丝路南道乏水草、绝邑,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以上分析说明:史前至西汉初期,罗布地区北部河流稳定,孔一塔河水系及罗布泊形成的河湖三角洲平原,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罗布地区南部环境恶劣,缺乏水源,既没有发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存,也没有与定居农耕业相关的城郭遗址及记载,缺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 西汉中期至魏晋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1.城市的自然环境
  从孔雀河故道到楼兰古城的最近点,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范围内有四条大的干河床,河床两岸有许多小河汊和小水塘,楼兰城就坐落在第三与第四条河之间,这些干河床曾汇水于城东的罗布泊,楼兰城市的兴衰即与这些河道的变迁相关。卫星照片与考古均显示出:有一条故河道从孔雀河故道向东南分支流经LR(遗址)、LM(住宅群)及LL(古城)和LK(海头城)。实地可看到沿河道两岸一带有大片干枯的胡杨林和红柳包,说明在罗布地区的北部,塔里木河、孔雀河及罗布泊形成的河湖三角洲是这些城市兴起与发展的依托。
  楼兰古城的建筑一律是胡杨木构架,古城南的故河道有许多枯死的胡杨沿河分布,树干粗壮,年轮均匀,证明这条河流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足以使楼兰享受长时间的城市文明。
    2.从楼兰到扦泥——国都的迁徙
  良好的平原、水源条件和优越的交通位置是古代都城建立的必要条件。楼兰国都——楼兰城不仅地处河湖三角洲,交通条件也非常优越。西汉初期,楼兰当孔道且临盐泽,丝绸之路从陇西人塔里木盆地后,由楼兰分为南道和北道,分别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向西延伸。自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伐大宛后,从敦煌至罗布泊建成烽隧系统,楼兰成为东西联系的重要驿站,可见,楼兰城是西汉初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交通枢纽。
  楼兰如此优越的城市位置却在公元前77年被放弃了,楼兰国王尉屠耆把都城迁至罗布地区南部的hàn@泥城,即今卡克里克,同时改国名为鄯善,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将屯田积谷,令臣得其威重。这一事件表明,罗布地区南部的环境已不再是西汉初以前缺水无聚落的环境,该区域不仅适合聚落发展,有肥美的伊循城,而且还有可与楼兰地理环境相媲美的hàn@泥城。
  迁都后鄯善国逐渐发展壮大,西汉末鄯善国人口14100人,是塔里木盆地六个人口超过万人的国家之一,东汉进一步强大,兼并了且末、戎卢、小宛、精绝四国,成为五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盆地东南最强大的国家,与于阗国分霸塔里木盆地南道。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佛教文化也发扬光大。东晋隆安四年,法显经过时,国中有一半人是佛教徒,精美的米兰佛教文化遗址也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3.从楼兰到海头——屯城的迁移
  国都迁移后,楼兰城并未废弃。从罗布泊北岸西汉末年的土垠遗址、楼兰遗址发现的大量西汉末和东汉时期的遗物可知,两汉时期楼兰城一直有人活动。在252年(曹魏齐芳嘉平四年)至330年(前凉建兴十八年)期间是西域长史屯田驻地。据史书记载,楼兰向西的道路在汉晋时期一直是通的,考古人员在孔雀河故道北部发现的汉晋古道证明了这一点。
  《水经注》卷二记载了一段索励带兵横断注宾河、引水入楼兰的故事,该书是三国时的人所做,记述的应该是三国时期或之前发生的事情。根据该书的记载:北河汇郭薨之水(孔雀河),从注宾城南、楼兰城南向东注入@泽,即蒲昌海;南河(塔里木河)与阿耨达水(车尔臣河)汇合后称注宾河,从鄯善国北注入(盐)泽。可见,楼兰城与注宾河之间应是北河,即孔雀河。索励隔孔雀河去引注宾河不合常理,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孔雀河主流已与塔里木河汇而南流,又与车尔臣河合向东流,形成注宾河。在楼兰与注宾河之间是孔雀河的支径,水量很少,成为干旱区特有的间歇性河流,无法用于灌溉,只能去引注宾河。所以,楼兰城市附近已没有稳定的河流,与汉初以前的环境大相径庭。
  《流沙坠简》屯戍丛残考释第31简记载,楼兰有守堤兵,第37简记载,北河有溉田之卒,溉北河田一顷。此二简发现于罗布泊北的古城,时代为魏末至前凉。楼兰有堤防,说明经过楼兰城附近的是人工渠而不是自然河流;北河即孔雀河只灌溉一顷田,应该是支径残余水,与《水经注》记载的情况一样,即孔雀河主流与塔里木河汇而南流,楼兰城周围没有稳定的灌溉河流。
  河流的改道导致西域长史驻地——楼兰城市发展困难,最终在330年后被遗弃,并将驻地迁往距楼兰西南48.3公里的海头。前文提到海头是靠从孔雀河分流的支径生存发展的,将长史驻地移往海头,证明在330年时,楼兰周围已彻底无水源供给,经过海头的孔雀河支径还有水源可供灌溉。但不久海头也被遗弃了,原因自然是流经海头的孔雀河支径也不足以灌溉了。
    4.罗布地区南、北部的环境变迁
  西汉初以前塔里木河、孔雀河从罗布地区北部入罗布泊,公元前77年前不久,塔里木河改道从罗布地区南部合车尔臣河而汇入罗布泊。随之,罗布泊也向西南迁移,西南临hàn泥城,周约400里、冬夏水位不变。因河流的改道,罗布泊向西南迁移,使得罗布地区南部环境得到改善,灌溉水量充沛。这即是鄯善在西汉末至魏晋时期农业稳定、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楼兰城与海头城都是依靠孔一塔河水系灌溉的,继塔里木河改道之后,孔雀河主流也向南汇入塔里木河,罗布地区北部的城市及聚落灌溉用水急剧减少。修筑楼兰灌溉渠和长史驻地的迁移、废弃反映出孔雀河改道后,孔雀河三角洲的水量是逐渐减少的。
  河流湖泊的迁移使西汉初以前罗布地区北部的河湖三角洲逐渐消失,成为荒芜人烟的区域,这一地区的城市、孔雀河北岸的汉晋驿路和烽燧系统也全被废弃。楼兰被放弃后70年,即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法显西行经过罗布地区时是从鄯善国向西北,沿已改道的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直达钨咦国(今焉耆),他称楼兰地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疑,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三 隋唐——清代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1.隋唐——元代干旱缺水的罗布地区
  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国——鄯善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国力逐渐衰微,并于公元445年亡国,鄯善绿洲耕作区被游牧民族——吐谷浑统治长达180(445635)。继吐谷浑统治之后,至670年(咸亨九年),唐朝在这里经营了约35年。从米兰灌溉渠道遗址也可见唐代经营的痕迹,但水源不足,无法使这里恢复汉代时的灌溉盛况。
  干旱区绿洲水源不足的后果是土地沙化和聚落被遗弃。贞观年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来卡克里克,驻已被遗弃的@泥故城,城四周皆是沙碛。唐玄奘642年从印度返回,沿南路过且末后记载:复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玄奘对沿途聚落均有介绍,对罗布地区却一笔带过,是因为唐代这一地区已无明显的农耕聚落。
  670年后吐蕃在这里经营300余年,土地沙化情况依旧。988年(后晋天福三年)张匡邺西行时记载,罗布地区属仲云游牧地,这里干旱无水,行人需掘地得湿沙,放于胸前止渴。元代,卡克里克紧邻罗布沙漠,是从塔里木南道入关的最后一个商埠,称罗布Lop,臣属大汗,出城后往东进入沙漠,需行一月。可见,唐代及其以后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水量不大,罗布地区南部极端干旱,至元代库鲁克库姆沙漠已逼近卡克里克。
  这一时期罗布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自然因素是河湖水量减少、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
    2.清代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18——19世纪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如西汉中期时的流向,在罗布地区西北汇合向南流,又与车尔臣河一起向东流。由于罗布地区是一片低地,在河流沿岸,尤其是塔里木河下游沮洳形成许多湖泊。18世纪《回疆志》记载这里有一个大湖、若干小湖,湖间生活着以渔猎为生的罗布人。大湖即罗布泊,是西域巨泽,东西200多里,南北100余里。成于19世纪道光初年的《西域水道记》卷一也记载,罗布泊是一大湖,周围有小湖环绕,北面三个圆形湖,南面四个方椭形湖。既然河流的流向与西汉中期相同,罗布泊的位置也应当如西汉中期,在罗布地区南部,这一点已被1876-1877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实地考察证明,如图1所示,喀拉布朗库尔(即罗布泊)东部的喀拉库顺库尔是塔里木河、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流的终点湖。可以判断:18——19世纪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水量较元代明显增大,罗布泊水面扩大,罗布地区河湖水量充沛。
  乾隆初,这一地区属准噶尔部游牧地,水量增加后,并没有立即发展农耕业,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主要是渔猎的罗布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南疆开始大兴水利,到光绪末年南疆水利灌溉规模空前发展。光绪17年,仅塔里木河下游北岸就有26庄,6000多人,种地约16300多亩。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河水在中游被拦截用于灌溉,输入罗布地区的水量明显减少,使有些地方又变成干碱滩,如罗布泊东的碱地,咸丰时(18511861年)有水,到光绪17年(1891年)已无水。流入罗布地区的河水减少后,湖泊面积也相应减小,导致这一地区以渔猎为生的罗布人人口减少。如表1所示有两次明显的人口减少期,第一次是1736——1758年,减少的原因是乾隆年间,罗布人不堪忍受游牧部落——准噶尔部的虐待,逃亡了一部分。第二次是1821年以后,人口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原因是道光年南疆开始大兴水利灌溉,使得罗布地区可供渔猎的水域面积减少,人口也随之而减少。
    四 近现代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清代从卡克里克(即@羌县)往北到新平县的驿路,需沿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渡四次河而达。1916年谢彬经过该路时,沿途虽然是河道曲折、湖泊星布、植被繁茂的景象,但在湖间渔猎的罗布人数量仍呈下降趋势,剩47家(起克庄10家、罗布庄10家、阿不旦庄27家),约321人,说明中游灌溉造成的下游河湖水量减少仍然在持续中。
  1921年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如西汉初,汇合沿库鲁克塔克山麓、取道孔雀河故道东流,使清初在罗布地区形成的湖泊缺乏补给,卡拉以下塔里木河断流。1935年黄文弼先生作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科学考察团成员之一再次到这里时,发现孔雀河故道的水宽20多丈,两岸柽柳丛生,水深可行舟。1945年斯文·赫定亲自测绘罗布泊时,认定罗布泊已回到西汉初的位置,而清初的喀拉库顺库尔早已干涸。如图2所示,台特马湖原先只是塔里木河在七克里克西南的一个河床湖,这时已代替喀拉布朗库尔成为车尔臣河的终点湖。1952年修建塔里木河大坝(轮台大坝),使河流重新恢复清代塔里木河的流向,部分河水流入塔里木河下游,群克尔以下的卡拉、铁干里克至台特马湖的河段又有水源供给。
  随着塔里木河中游和罗布地区西北部人工绿洲灌溉用水量的增大,从1958年开始在卡拉、铁干里克陆续建了四个水库。至1978年水库成为河流终点湖,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以下完全干涸,绿色走廓消失。库鲁克库姆沙漠再次扩张,并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这一时期的水源减少所导致的环境变迁完全源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活动。
    五 小结
  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经历了以下四阶段:
  魏晋以前河湖水量充沛时期 分两个时段,一是西汉初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从罗布地区北部汇入罗布泊,在罗布地区古人类主要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小,北部河湖水量充沛;二是西汉中期至魏晋,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从罗布地区南部汇入罗布泊,当地以绿洲灌溉经济活动为主,生产力水平有限,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大,南部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河湖水量减少时期 这一时期罗布地区主要属于游牧部落活动区域,对环境影响不大。河水流向如西汉中期至魏晋时期,水量持续减少。后晋至元代时,罗布泊干涸,沙化严重。水量减少、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是自然因素。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河湖水量充沛时期 南疆尚未开始大兴水利事业,生活在罗布泊一带的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对环境的影响小,孔塔河水系流向同西汉中期,罗布地区南部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河湖水量减少时期 分两个时段,一是道光年至1952年,南疆水利灌溉用水增大,导致罗布地区水量减小,以渔猎为生的罗布人数量随之而减少;二是1952年后水量剧减致使河湖干涸,不合理的人类水利灌溉活动是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