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弘在今江西一带建立了楚国,今称之为“林楚政权”。林楚一共存在了7年时间,其控制范围几经变动,对此,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林楚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地点、疆域变动、相关史事的时间与细节,在《隋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各类史料中的说法并不统一。胡如雷《隋唐之际的林士弘起义考释》一文对林楚政权的始末进行了梳理;罗凯《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一文对唐初各总管府进行了研究,对唐初洪州、南昌州地区的政区有所论述;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对唐代政区治所及沿革做了考证,并对林楚政权始末做了简要总结。以上研究对本文都有参考意义,不过因史料中的矛盾,关于林楚政权的研究仍旧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些疑点进行考究,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在州郡称谓上,林楚使用的是州制,而隋末使用的是郡制,所以在史籍中两种记载都有。不过仍可以做出区分,凡是林楚攻陷隋郡,都用郡名,如《旧唐书·林士弘传》:“攻陷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诸郡。”凡是描述林楚所辖之地,都用州名,如《旧唐书·林士弘传》:“士弘尚有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
一、林楚的建立与扩张时期
(一)林楚的建立时间与地点
隋大业十二年(616),操师乞起兵于鄱阳,自号元兴王,攻陷豫章。隋持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军讨伐,操师乞战死。林士弘接管余部,在彭蠡泽大败刘子翊,之后称帝,建立楚国。
关于林士弘称帝的时间与地点,《隋书》《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存在不同说法。
《隋书·炀帝纪》:“(十二年十二月壬辰),鄱阳人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元太平,攻陷九江、庐陵郡。”
《旧唐书·林士弘传》:“大业十三年,徙据虔州,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元太平……攻陷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诸郡。”
《新唐书·林士弘传》:“遂大振,众十余万,据虔州,自号南越王。俄僭号楚,称皇帝,建元为太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
《资治通鉴·隋纪七》:“(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壬辰,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临川、南康、宜昌等郡,豪杰争杀隋守令,以郡县应之。”
《隋书》记载林士弘称帝于大业十二年(616),《旧唐书》记载林士弘在大业十三年(617)称帝于虔州,《新唐书》记载林士弘称帝前还自号南越王,《资治通鉴》基本采信《隋书》的说法。其实新、旧唐书的说法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两书都称林士弘称帝于虔州(今赣州),之后又占据了临川、庐陵、南康等郡。而南康郡其实就是虔州的别称,可见此说存在矛盾。而且,隋末时统县政区名为郡,诸割据政权起势后,才将占领的郡改名为州,所以称郡在前,称州在后。但两《唐书》称林士弘称帝于虔州,后又攻占南康等诸郡,顺序颠倒。笔者支持《隋书》与《资治通鉴》的说法,林士弘应该在大业十二年击败刘子翊后占有赣北的九江、鄱阳、豫章、庐陵等郡,在豫章称帝,之后再占据南部的临川、南康等郡。《新唐书·高祖本纪》亦有“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之说,也可支持林士弘称帝于豫章。
至于《旧唐书》林士弘“徙据虔州”及《新唐书》林士弘“据虔州”的说法,应当是指林楚受到张善安与萧铣的打击后,国势衰弱,迁都于虔州。下文将对林士弘迁都虔州一事进行辨析。正确的顺序应是林士弘称帝于豫章郡,后攻占南康等郡,改诸郡为州,后退保虔州。两《唐书》之误在于将林士弘退保虔州一事提到称帝以前。
(二)张善安的加入与反叛
张善安是隋末活跃在淮南、庐江一带的地方武装首领,他曾南渡长江,依附于林士弘,之后又反叛。张善安之叛,是林楚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不过此事也存在疑点。
《旧唐书·林士弘传》:“其党张善安保南康郡,怀贰于士弘,以舟师循江而下,击破豫章。”同卷《张善安传》:“袭破庐江郡,因渡江,附林士弘于豫章。士弘不信之,营于南塘上。善安憾之,袭击士弘,焚其郛郭。而士弘后去豫章,善安复来据之。”
《新唐书·张善安传》:“依林士弘,不见信,憾之,反袭士弘,焚其郛,去保南康。”
《资治通鉴·隋纪八》:“义宁元年,十二月乙巳,方与帅张善安袭陷庐江郡,因渡江,归林士弘于豫章;士弘疑之,营于南塘上。善安恨之,袭破士弘,焚其郛郭而去,士弘徙居南康。”
《旧唐书·林士弘传》称张善安从南康顺江而下,袭击林士弘。《张善安传》又称是“南塘上”。《新唐书》称张善安袭击林士弘后,去保南康。《资治通鉴》则认为张善安从“南塘”袭击林士弘,林士弘退居南康。其中疑点颇多,张善安驻扎地点有南康与南塘说,事后结果有张善安退至南康与林士弘退至南康说。
首先,张善安屯兵处应是南塘。“南塘”是豫章县的地名,据《水经注》卷39:“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又:“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大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6:“南塘湾,在郡城西南斗门外,汉太守张躬筑堤捍江。”既然张善安是“附林士弘于豫章”,又“袭击士弘,焚其郛郭”,其驻扎地点便不会相隔太远。南康与豫章相距近千里,若张善安从庐江渡江南附,又向南经千里至南康,再与林士弘发生矛盾,又经千里攻击林士弘,所需的时间太久,很不符合情理。于是可以推断,张善安依附林士弘于豫章南塘,后与之发生矛盾,焚豫章外城而去。
其次,退至南康者应为林士弘。前文提到,林士弘在豫章称帝,之后迁都至南康。唐武德元年(618),林士弘被萧铣击败后,“尚有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虔州即南康郡,仍在林士弘管辖之下,若作为张善安退保之所,不妥。
综合以上两点,《资治通鉴》的结论基本可靠,这也应是司马光对新旧《唐书》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比对后得出的修订意见。不过其中仍有一处细节存在纰漏。林士弘退至南康的时间并非隋义宁元年(617),而是在次年被萧铣击败之后。本文在下一节中会展开论述这一问题。
(三)南昌州的设置
武德元年,林士弘败于萧铣后有“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虔、循、潮三郡为旧郡,前文也已解释清楚,惟有“南昌州”是林楚所设新郡。《说郛》引雷次宗《豫章古今记》:“大业十三年,(豫章)为饶州帅操师乞、林士弘等破废,割豫章以西置三(府)县入(县)〔隶〕,州南昌。”操师乞、林士弘攻下豫章郡后,割其西部三县设置南昌州。前文已经讨论,操师乞攻破豫章的时间是大业十二年,那么这里的“大业十三年”应为南昌州设立的时间。至于其属县,应为建昌、龙安、永修。《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分置南昌州总管府,管南昌、西吴、靖、米、孙五州。南昌州领建昌、龙安、永修三县。”武德五年(622)南昌州纳入唐朝版图时,仍保留着建昌、龙安、永修三县。罗凯《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认为:“武德五年至七年,彼时南昌县与豫章县、孙州与洪州、南昌州总管府与洪州总管府,均隔赣江而治,江西属王戎,江东属张善安,二者原来都一度党于林士弘,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此时分别归附唐朝,李唐分授二人为总管,依旧各据其地。”这个判断大体上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其言外之意是南昌州总管府下的南昌、西吴、靖、米、孙五州都原属于王戎,其实不然。据《舆地纪胜》:“应智顼……隋大业间,萧铣、林士宏〔弘〕攻掠江南,应于华林山置云棚城,召义兵保靖一方。武德五年归唐高祖,以为靖州刺史。”《石门文字禅》收录《高安城隍庙记》,城隍庙供奉的是应侯应智顼,“林士弘起豫章,皆窃尊号。高安,豫章属邑也,侯时以布衣募兵,乌合而击之。士弘却隐去,因婴城固守。唐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唐公即帝位。五年十月己巳,林士弘殄灭……朝廷旌其功,授以刺史符。”可见高安设栅自保,始终未被林楚攻下,李唐以其地设置靖州,以其首领应智顼为靖州刺史。
林士弘被萧铣击败后迁都至虔州,南昌州孤悬在外,却仍忠于林楚。其刺史王戎,是林士弘的亲信。《新唐书·林士弘传》:“士弘任其党王戎为司空。”《旧唐书·林士弘传》:“王戎亦以南昌来降,拜为南昌州刺史。”直到武德五年,林楚势力甚衰,王戎以南昌州降唐。
(四)太平元年至二年林楚政权的疆域与政区变化
大业十二年十二月,林士弘建立楚国,建元太平,建都豫章,改豫章郡为洪州,改鄱阳郡为饶州。鄱阳郡是操师乞与林士弘的起兵之地,据《旧唐书·萧铣传》“九江、鄱阳初有林士弘僭号”之语,《资治通鉴·隋纪八》也有“士弘退保馀干”之语,馀干县便属于鄱阳。可知林士弘曾占有鄱阳。豫章郡亦是,《隋书·炀帝纪》记载操师乞攻陷豫章郡,在此称王;《旧唐书·张善安传》载张善安“附林士弘于豫章”,“士弘后去豫章”,可知豫章是林士弘驻扎之地,洪州豫章县应该是林楚都城所在。
又据《旧唐书·林士弘传》,林士弘称帝后“攻陷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诸郡,北至九江,南洎番禺,悉有其地。”其中不见豫章、鄱阳两郡,可知在林士弘称帝前已有这两郡。
林楚太平元年(616),林楚夺得九江、庐陵二郡,改九江郡为江州,改庐陵郡为吉州。
《隋书·炀帝纪》载:“(十二年十二月)壬辰,鄱阳人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元太平,攻陷九江、庐陵郡。”可知林楚建立当年,便攻下九江、庐陵。《新唐书·林士弘传》:“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下之……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番禺,悉有之。”可知林楚收服九江郡要早于南部诸郡。此外,文中所说的宜春及番禺等郡,依据其他材料来看并非太平元年所得,所谓“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番禺,悉有之”,应是指林楚政权极盛之时,并非一年之内获得的疆域。林楚太平元年所得之地,仅据《隋书》定为九江、庐陵二郡。
太平二年(617),林楚新设南昌州,并获得临川、南康二郡,改临川郡为抚州,改南康郡为虔州。
据上文所引,林楚建国后向南拓展,“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番禺,悉有之”。其中庐陵郡是太平元年所得,宜春郡及岭南诸郡是太平三年(618)所得。《太平寰宇记》:“大业十四年,(宜春郡)城陷林士弘等贼。”大业十四年即林楚太平三年,林士弘取得宜春郡。又《新唐书·丘和传》:“炀帝崩,而和未知。于是鸿胪卿宁长真举郁林附萧铣,冯盎举珠崖、番禺附林士弘,各遣使招和,不从。”可知在隋炀帝死后,冯盎才以岭南番禺、珠崖等诸郡附于林士弘,其时也是太平三年。那么,“临川、庐陵、南康、宜春、九江、番禺”诸郡中,惟有临川、南康不知何时为林楚所占,其位置介于豫章与岭南之间,故推测林楚取得临川、南康的时间为太平二年。
二、林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萧铣来攻萧铣来攻,退避虔州
如前文所述,隋末割据于荆楚一带的萧铣曾进攻林士弘。《新唐书·萧铣传》:“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时林士弘据江南,铣遣将苏胡儿拔豫章。”可知萧铣称帝于义宁二年(618),之后派遣将领苏胡儿袭取林士弘之豫章。《资治通鉴》在记述义宁元年张善安反叛一事后,又载:“萧铣遣其将苏胡儿袭豫章,克之,士弘退保馀干。”是将两事合记在一起,所以误将萧铣袭豫章一事提前了,其实此事应发生在义宁二年。张善安背叛林士弘,烧豫章外城,之后自己离去,此事不应成为林士弘放弃豫章,千里迢迢逃至南康的理由。林楚南迁真正的原因是萧铣的进攻。《资治通鉴》“萧铣遣其将苏胡儿袭豫章,克之,士弘退保馀干”一句即可表明,林士弘在张善安背叛后并未立即放弃豫章,直到萧铣进攻,才退守馀干。
萧铣对林楚的影响不止于豫章一郡,可从其他材料中略见一二。如宜春郡,《太平寰宇记》:“大业十四年,城陷林士弘等贼。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袁州。”《旧唐书·地理志》同样记载“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袁州。”此袁州即宜春郡。大业十四年宜春郡为林士弘所占,唐武德四年(621)却在萧铣手中收得,可知萧铣占领了原属于林士弘的宜春郡。与此情况相似的还有九江郡,《旧唐书·萧铣传》:“(武德四年)及大军将至,铣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降。”虽然《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四年,平林士弘,置江州”,但其余几郡如豫章、临川、庐陵,都是“武德五年,平林士弘”,怀疑九江郡应为“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江州。”可见,宜春与九江两郡自被攻占后,就一直在萧铣手中,直至入唐。
此外,《旧唐书·萧铣传》还记载:“九江、鄱阳初有林士弘僭号,俄自相诛灭。士弘逃于安成之山洞,其郡亦降于铣。”其中“自相诛灭”应指张善安之叛,此事确实对林楚政权造成了较大的损伤,不过还不至于使其灭亡,也不至于使林士弘“逃于安成之山洞”。林士弘逃于山洞之事,应发生于武德五年萧铣败亡之后。《旧唐书·林士弘传》云:“及萧铣破后,散兵稍往归之,士弘复振……刺史杨略与战,大破之。士弘惧而遁走,潜保于安城之山洞。”《萧铣传》误记了此事的时间。不过其中“其郡亦降于铣”之语可能略有道理。因为《旧唐书·林士弘传》云林士弘被萧铣击败后,“尚有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之前属于林楚的江、洪、吉、抚、袁等州都不再受其控制,有可能便是被萧铣所得。
至于饶州,宋代黄震《黄氏日抄》载:“汪姓鼻祖名华,隋末据歙、宣、杭、睦、婺、饶之地归唐。”武德元年以后,饶州应是被汪华侵夺。
(二)岭南诸郡的短暂归附
如前文所述,隋炀帝死后,武德元年,冯盎才以岭南番禺、珠崖郡附于林士弘。《资治通鉴·唐纪一》载:“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可作为补充。不过好景不长,至武德三年(620)时,“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沈宝彻杀隋官,据州,附于林士弘,汉阳太守冯盎击破之。”冯盎击破了附于林士弘的高法澄、沈宝彻,可知至迟到武德三年,冯盎已脱离林士弘的控制。在武德元年萧铣进攻林士弘之前,林楚疆域极盛,北至九江、鄱阳,中有豫章、南昌、庐陵、临川、宜春,南至南康,手握八郡之地。是年三月,隋炀帝死,冯盎选择依附其北面的林楚。同年,萧铣进攻林楚,林楚国势大衰,仅剩“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不足以让雄踞四州的冯盎再屈居其下,可以推测冯盎正是在此时脱离了林楚的统治。
潮州与循州的杨世略也曾依附于林楚,时间比冯盎稍长。据前文所引,林士弘败于萧铣后“尚有南昌、虔、循、潮数州之地”,可知在武德元年,林士弘有循、潮二州。据《新唐书·高祖本纪》,大业十三年,“俚酋杨世略据循、潮”,与林士弘分别记载,可知此时杨世略未降于林楚。所以推测杨世略以循、潮二州归附林楚的时间应与冯盎相近,为唐武德元年。不过与冯盎不同,杨世略并未马上离开林楚,而是到了武德五年才接受唐将李孝恭招抚,降于唐朝。《旧唐书·林士弘传》:“荆州总管赵王孝恭遣使招慰之,其循、潮二州并来降。”《新唐书·高祖本纪》:“五年,正月,己酉,杨世略、刘元进降。”可见杨世略在武德五年降唐,在此之前受林士弘节度。
(三)太平三年林楚政权的疆域与政区变化
林楚太平三年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隋恭帝义宁二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这一年林楚疆域由盛转衰。太平二年林楚原有洪、南昌、饶、江、吉、抚、虔七州,太平三年新获得宜春郡,改为袁州;招抚杨世略之潮、循二州;招抚冯盎之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四郡,改为封、高、崖、广四州,共十四州。
同年,萧铣遣将苏胡儿来攻洪州,汪华来攻饶州,林楚丢失洪、袁、江、饶、吉、抚六州,封、高、崖、广四州脱离,仅剩南昌、虔、循、潮四州。林楚迁都虔州赣县,改称南越王。
三、林楚的衰落与灭亡
(一)失利于岭南后覆亡
太平三年,林士弘迁都虔州,又自号南越王,之后将经营的重心放到岭南,故《旧唐书》等史料误以为林士弘称帝于虔州。由于冯盎迅速叛离,林楚在岭南仅有循、潮二州。
据《旧唐书·冯盎传》,唐武德三年,广州、新州贼帅高法澄、洗宝彻兴兵起势,响应林士弘,被冯盎击败。
太平六年(621),即唐武德四年,萧铣被唐朝消灭,其余部有归附林楚者,使其实力得到恢复。《新唐书·林士弘传》称:“铣败,其亡卒稍归之,复振。”好景不长,次年正月,唐将李孝恭安抚岭南,原本依附于林楚的杨世略转而归降于唐朝,林楚失去循、潮二州。是年十月,林士弘不甘于此,于是派其弟鄱阳王药师进攻循州,被杨世略大败。遂即,王戎以南昌州降唐,林士弘亦请降,林楚政权宣告灭亡。
(二)张善安以五州降唐考
在萧铣击败林士弘,攻陷豫章后,张善安又击败萧梁军队,占据豫章。《旧唐书·张善安传》:“士弘后去豫章,善安复来据之。”《新唐书·张善安传》:“萧铣取豫章,遣将苏胡儿守之,善安夺其地。”可证。在王戎与林士弘降唐之前,武德五年二月,张善安降唐,被拜为洪州总管。《资治通鉴·唐纪六》:“豫章贼帅张善安以虔、吉等五州来降,拜洪州总管。”
关于这五州具体所指,应为虔、吉、洪、抚、南平。《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总管府,管洪、饶、抚、吉、虔、南平六州。”其中饶州原为汪华所占,在武德四年已被唐朝获得。《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饶州。”剩余的洪、抚、吉、虔、南平五州应该就是张善安所占的五州。其中南平州不是隋朝所设,应为林楚或张善安新设。虔州此时尚在林士弘手中,张善安应该是遥领此州。
(三)太平四年至七年林楚政权的疆域与政区变化
太平四年(619)至六年,林楚政权的疆域变化不大,在此期间一直领有虔、南昌、循、潮四州,并曾短暂获得广、新二州的归附,旋即被扑灭。
太平五年(620)正月,杨世略以循、潮二州降唐。十月,王戎以南昌州降唐,林士弘亦降唐,不久后去世。
四、隋唐之际洪州地区新设诸州及其与林楚的关系
隋唐之际,在原豫章、宜春、庐陵三郡的基础上,短暂地新设过南昌州、孙州、米州、靖州、西吴州、南平州、颖州等七州,这七州在唐武德年间均被废除。这些州建制沿革的线索,零散地分布在《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书中,罗凯的《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以下简称《格局研究》)以及郭声波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以下简称《唐代卷》)对这些州的沿革和领县做过梳理,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不过,这些州基本都与林楚政权有关,在整理了林楚政权的兴衰始末和疆域变化后,对这七州也可得出更进一步的认识。
南昌州,据《唐代卷》考证,林楚取豫章郡建昌县置南昌州,析置永修、龙安两县。据《格局研究》,南昌州可能得名于南昌山,此州属于林楚大将王戎所管。这些判断都比较准确。
靖州,据前文所考,是武德五年唐朝平定林楚后,表彰应智顼保境安民所设。米州,据《格局研究》推断,在武德五年时有米州,领有宜丰、阳乐二县,《唐代卷》从之。此说无误。值得注意的是,靖州与米州所领的所有县,即高安、望蔡、华阳、宜丰、阳乐五县均析自高安县,武德七年(624)两州合并为米州,武德八年(625)其余四县又都被省入高安县。可以说这二州五县,本为同源。《舆地纪胜》卷二十七:“应智顼……于华林山置云棚城,召义兵保靖一方。”华林山在今高安市西北,奉新县南。据《唐代卷》考证,南昌州新吴县位于今江西奉新县会埠镇官村,米州宜丰县位于今江西宜丰县天宝乡,阳乐县位于今宜丰县棠铺镇。此三县均位于华林山之北侧,高安县则位于华林山南侧。可以推测,隋末时林楚兴起,攻城略地,高安县大户应智顼领民自保,设栅于县北之华林山,所保之境仅限于山南的高安、华阳、望蔡三地。山西北侧的宜丰、阳乐之地被林楚所取,林楚以此新设宜丰、阳乐二县,置米州,属于王戎所管的南昌州总管府。之后王戎与应智顼都降于李唐,李唐以应智顼所管之地设靖州,统属于王戎的南昌州总管府之下。
孙州,《唐代卷》认为是武德五年割洪州之南昌县、南昌州之新吴县所置。《格局研究》认为孙州应领有南昌县与西昌县,新吴县应是西吴州所在。两说不同,今试辨之。《新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析置钟陵县,又置南昌县,以南昌置孙州。”可知武德五年时孙州有南昌县。《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五年时洪州辖豫章、丰城、钟陵三县,南昌州辖建昌、永修、龙安三县,唯有新吴县无所属。《格局研究》推测西吴州因新吴县而置,其实不然。据《太平寰宇记》:“武德初,安抚使李大亮析置西吴州,至七年,废,还为新喻县。”西吴州应是由新喻县所置。至于新吴县,当从《唐代卷》之说,属孙州。万历《新修南昌府志》:“武德四年,以洪州置总管府,析章江之西境置南昌、西昌、金塘三县,又析南昌为新吴、南泉,共五县,于石鼻林之北,孙虑故城建孙州以统之。”据此,孙州应辖南昌、西昌、金塘、新吴、南泉五县,其中南昌、西昌、金塘三县析自洪州,新吴、南泉两县析自南昌州。此外《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武德五年,析章江之西境置西昌、南昌、金塘三县,以属孙州。”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唐武德,张善安据洪州,沿旧西昌,增建南昌、金塘三县,创立孙州。”可见孙州本属于张善安,但它既不属于张善安降唐时的五州之一,在归唐后又属于王戎的南昌州总管府,应该是在降唐以前被王戎攻占。
至于米州,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唐武德置南昌县,置孙州六州,复置豫章县,后州废,省南昌。”其中“六州”不明所谓,怀疑是“米州”的误文。孙州与米州俱为王戎所占,故将其并列记述。又据前文所引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唐武德四年……建孙州以统之。”孙州设于武德四年,那么推测米州也设置于武德四年。
西吴州,罗凯认为领新吴县,《唐代卷》认为领新渝县,据《舆地纪胜》及《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应从郭声波说。据《旧唐书·地理志》,此州在武德五年时属于南昌州总管府。新渝县本属于袁州,即宜春郡。武德元年萧铣攻林楚,夺取袁州,武德四年萧铣降唐后,袁州、颖州属于袁州总管府,但西吴州却属于南昌州总管府,可知新渝县或是并未落入萧铣之手,或是被林楚夺回。
颖州,罗凯认为唐初属于袁州总管府,郭声波认为领有安复县,都可从。武德元年,萧铣进攻林楚,取得袁州以及吉州安复县,以安复县设置颖州,归唐后并属于袁州总管府。
南平州,郭声波认为武德五年割吉州太平县,析置东昌、永新、广兴三县,置南平州,州名来源为南朝的兴平县。据前文所述,此州属于洪州总管府所领的六州之一。张善安降唐时,林士弘尚据虔州,太平县是张善安所控制领土的最南端,故设此州,命名为南平。
唐武德五年时,赣水流域分属洪州、南昌州、江州、袁州四个总管府。这四个总管府的辖地除了江府辖有的鄂、智两州外,其余州都是林楚故地。在林楚太平三年林楚被萧梁击败后,其疆域土崩瓦解,张善安趁虚而入,于是在赣水流域大致形成了林楚、萧梁、张善安三方割据的局面。张善安据有洪、吉、抚、南平四州,降唐后被任命为洪州总管,增加了虔、饶两州作为辖地,在四个总管中势力最大,在武德六年(623)时叛唐并攻陷了南昌州总管府。王戎是林楚重臣,在林士弘退避虔州时王戎仍坚守在赣北,降唐后被授予南昌州总管之职,除原本领有的南昌、孙、米、西吴外,还增管了应智顼的靖州,共辖五州。江州和袁州属于萧梁的势力范围。江州总管府辖有江、浩、智、鄂四州,袁州总管府辖有袁、颖两州,规模略小。至贞观元年(627),南昌州、孙州、靖州、米州、南平州、颖州、西吴州、浩州这些新设之州均被废除,南昌州总管府、袁州总管府、江州总管府都被撤销。由此可见,唐初赣水流域四总管府的格局即隋末林士弘、张善安、萧铣等势力割据局面的延续,是从分裂、割据局面走向稳定、统一的过渡阶段。
五、结语
隋唐之际,鄱阳人林士弘在豫章郡建立楚国,其政权经历了扩张、转折与衰败三个阶段,林楚从赣北起兵,扩张到赣南,并收服了岭南的冯盎、杨世略等部。618年,林楚被萧铣击败,丢失了赣北,迁都虔州;又遭冯盎背叛,丢失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后杨世略、王戎先后降唐,林楚最终灭亡。林楚政权及其大将王戎、流寇张善安、萧铣梁国等几方对洪州地区展开争夺,给唐初该地的政区面貌留下了深刻痕迹。
在隋唐之际的割据政权中,林楚建国较早,极盛时疆域较广,但实力却较弱,在对抗周边割据势力时几无胜绩,内部又常起叛乱,长期保守于赣南一隅。林楚势力较弱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操师乞、林士弘出身民帅,政治号召力较小。同时缺乏长期规划,较早称王,成为隋朝首先出兵剿灭的对象,隋持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军讨伐,操师乞战死,政权起步时便遭遇挫折。其二,林楚在略地以及用人上以招抚为主,“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下之……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再加上引兵归降的张善安、以岭南归附的冯盎和杨世略,林楚的大部分领土都是归附得来,自身又缺乏治理经验,导致对这些归附势力控制力不足,张善安、冯盎等势力拥兵自重,各怀异心,时附时叛,制约了林楚的发展。其三,林楚的外交策略不够灵活,缺乏同盟势力,比较孤立,对外受到萧铣、汪华、唐军的围攻,对内又遭张善安、冯盎反叛,四面受敌。林楚的弱小导致其无力守住赣水流域,未攻克应智顼守护的高安地区,原本的疆土也被萧铣和张善安瓜分,造成了政区破碎与混乱的现象。
林楚对唐初赣水流域的政区格局造成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林楚政权与萧梁、张善安等势力的割据导致该区域州、县级政区数量增加,新设了南昌州、孙州、西吴州、南平州、浩州、颖州、米州、靖州共八个州,新增了南昌、西昌、龙安等县,这些州县在贞观以后多被废去,足见是分裂时期的特殊现象。第二,各势力的战争导致一些州界被打破,比如原属饶州的广晋被划入浩州,原属吉州的安复被划入袁州总管府。第三,出现了洪州与南昌州划江而治,江州与袁州各管一隅的格局。以上政区变化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武德六年张善安叛唐,击败王戎,南昌州总管府被废。袁州总管府废于武德七年,江州总管府废于贞观元年,至此赣水流域只有洪州总管府,形成了以洪州为核心的新格局。
(本文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2辑第134—143页,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