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序跋目录 >>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前言、目录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2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前言、目录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20056

 

 

 

前言

 

    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于200462971召开的“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目的是交流对1842年五口通商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强力进入,在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及其腹地所产生的巨大的变化。来自我国大陆、港台以及东瀛日本的近四十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各自的学术报告。

    无论人们如何叫秦统一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叫封建社会、传统社会,或者古代社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社会在秦统一以后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尽管有着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也有着经济、文化、科学的不断进步,但中国社会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一直影响到今天。因此,研究1842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谁都必须承认,西方列强来到东方,不是为了帮助中国走向强大,而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且,它们的所作所为,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丧权,并充满着血腥气。然而,人们又必须承认,比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具有更加强盛的生命力的西方的政治、经济,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进入中国,由此导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因此,1840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并不仅仅是挨打和反抗的历史,更是中国走向近代化或者现代化的历史,忽略了这一点,就忽略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会忽略了中国今日实现现代化伟大的历史使命,并可能会迷失在国际国内事务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英语中,近代化或现代化都是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在意思上并无任何区别。我们提出“近代化”和“现代化”两个概念,只是强调1949年以前和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区别而已,对于“现代化”本身而言并无根本的区别。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考察,1842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实际上是首先发端于中国的沿海港口地区,尔后再通过主要的交通道路,往广大的内地扩展的。在这一过程中,进出口贸易及其所引起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是国外市场和先进生产力通过港口城市影响中国广大内地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照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表达,为港口提供出口物资、吸纳进口物资的地区称为港口的腹地,而港口和腹地之间有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本次会议之所以叫“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就是讨论通过贸易导致的港口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双向经济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近代经济和近代经济地理的影响。

    本会议的主办者以及约三分之一的代表来自历史地理学界,而“港口—腹地”这一课题事实上是一个反映空间联系的历史地理的课题,因此,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然而,三分之二的参会者来自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地理学、交通工程学等学科,这就使得本次会议能够反映经济史、经济地理,以及港口研究的专家对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问题的思考。而且,参会者既有研究不同的港口和腹地的学者,也有从全国角度对此予以探讨的学者;既有研究历史的学者,也有研究现实的学者;既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有来自香港、台湾和日本的学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背景,对同一个课题予以探讨,互为补充,加深认识。

    本书采用著作而不是论文集的形式,发表各位参会者的论文,目的是要便于读者的阅读,并避免论文集通常存在的各篇联系性不强的缺点,以给读者一个全面、完整的印象。同时,本书又努力保持各篇论文的原始面貌,除第一章仅来自一篇论文外,其余各章都是各篇论文自为一节,且大多数的节的标题采用原论文的标题,一些有所改变的则于此节的最后注明原来的标题名字。在文字上,各节除于开头部分删去按现在的编辑目的显得不必要的语汇,并统一注释符号和某些数字的使用之外,其余均不加任何修改,甚至某些内容相同而在不同的论文中叫法相异的词汇,以及某些概念相同但在不同的论文中表述有异的词汇,同样予以保留。为了完成各章之间的内容的连接,我在各章的开头部分都加了一长段话。这段话,有的也表达了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因此未必代表各节内容的摘要。本书的这种尝试,得到了各位作者的谅解和支持,但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读者诸君的检验。

本次会议可能是国内关于中国近代的港口—腹地问题的第一次专题研讨会。与会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并且是第一次讨论这一课题,但大家对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已获得共识。在大会讨论结束以后的座谈会上,与会者表达了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除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和中西比较研究之外,选择某一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也是重要的途径,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实实在在地透视主要从港口城市到广大内陆腹地的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也可以据此分析中国各区域现代化进程中表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对当时、今天和未来的影响。

    第二,从国内外的贸易入手,分析港口—腹地关系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是进行初步研究时必要的入门途径,但此“港口”应该理解成港口城市,而不只是承担货物运进运出和供旅客进出的交通部门,尽管港口在港口城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港口—腹地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贸易、交通这一层面,还应该深入产业、金融、信息、文化、政治等层面。此外,虽然沿边口岸的重要性远不如沿海沿江口岸,但在局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应该有人研究。就腹地而言,目前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先进的东部地区,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这种状况也应改变。只有大致完成多层面、多角度,而且遍及各个区域的港口—腹地、口岸—腹地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中国自沿海、沿江、沿边开始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驱动力,固然主要来自国外,但也不可忽视中国内部因素的作用。有的与会者认为,现代化或近代化,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两个层面,工业化动力来自国外,而市场化变迁其实在明清时代即已开始。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还可以讨论,但至少中国各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免地与传统的经济文化相碰撞,受到传统的制约、影响、融合,却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东邻日本要艰难得多,显然主要是受到各种传统的制约。中国地域广大,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不尽相同,现代化的进程也颇有差异,而上述种种因素今后仍将影响各区域的发展。

    第四,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弄清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和近代经济地理,也有助于理解今天的东西部经济差异和经济关系的历史成因、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港口体系以及各港口的地位。因此,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真正研究好这一课题,需要进行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交通学等多学科的合作,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区域研究的成果,又必须做到对全国性研究的宏观把握。

    第五,由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艰巨性,学术界应该有更多的人投入研究。因此,类似的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讨会,将来还应召开多次,不仅有这次这样全国层面的研讨会,也应有以某一个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为中心内容的研讨会。而且,每一次的研讨会都不能只邀请本学科或同一研究区域的学者参加,还需要邀请以不同学科或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参加。

会议闭幕之后,《社会科学报》、《科学时报》、《中国港口》、《史学月刊》,乃至《新华文摘》,都详细报道了会议内容,交通部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济舟先生亦两次给我们来信,予以鼓励和期望。凡此种种,都表明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们只有继续努力。才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们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这项研究。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起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吴松弟

于农历2005年正月初五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基本构想………………………(1)

  第一节  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港口—腹地的必要性…………………………(2)

  第二节  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基础…………………………………………(4)

  第三节  港口—腹地研究的主要概念和方法………………………………(10)

第二章  近代港口贸易和区域经济变迁………………………………………(13)

  第一节  口岸贸易与中国内部的区间关系:18601930年代之经验……(14)

    一、前言………………………………………………………………………(14)

    二、研究背景…………………………………………………………………(16)

    三、各口岸之国内外贸易比重………………………………………………(18)

    四、往来区间贸易的人为网络………………………………………………(18)

    五、口岸本地的城乡关系……………………………………………………(19)

六、核心与边陲地区相对地位的变化………………………………………(21)

七、辛亥革命前后区间关系的变化…………………………………………(22)

八、区间关系中的资本蓄积…………………………………………………(23)

    九、结论………………………………………………………………………(26)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海外华人在仁川、神户和上海的银行网络…………(27)

    一、导论………………………………………………………………………(27)

    二、清朝在朝鲜影响的膨胀和广东商人……………………………………(29)

    三、中朝贸易中的大米和黄金………………………………………………(30)

    四、中国人的商业优势………………………………………………………(32)

    五、日商和华商:财政力量的比较…………………………………………(34)

    六、山西票号的东亚网络……………………………………………………(35)

    七、仁川的山西票号…………………………………………………………(36)

    八、神户和东京的山西票号…………………………………………………(36)

    九、上海—仁川—神户间的三角融资体系…………………………………(37)

    十、结论………………………………………………………………………(38)

  第三节  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39)

一、近代中国铁路轮船的基本发展状况……………………………………(39)

二、铁路轮船与进出口贸易变化……………………………………………(42)

三、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46)

四、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人口的流动………………………………………(49)

    五、铁路轮船与近代城市的兴起……………………………………………(53)

第三章  华南地区的港口及其腹地……………………………………………(56)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华南港口与腹地——以现代交通为枢纽………(57)

一、华南现代交通的发展与网络格局………………………………………(57)

二、华南各主要港口的建设及其地位………………………………………(59)

三、华南各港埠与腹地联系的纽带…………………………………………(63)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近代港埠腹地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66)

一、变动的空间:珠江三角洲港埠腹地形态变迁…………………………(67)

二、自然基础:资源禀赋的预设……………………………………………(73)

三、制度规范:腹地变迁的常规路径………………………………………(76)

四、综合效应:经济变迁中的腹地塑造……………………………………(81)

五、结语—动力机制:以交易成本为中心的博弈…………………………(85)

  第三节  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86)

一、洋货进口趋势与沪港两埠洋货转口贸易………………………………(86)

二、香港与国内主要口岸的转口贸易………………………………………(89)

三、香港在对华贸易中扮演的角色…………………………………………(94)

  第四节  透视厦门港的历史与现状……………………………………………(95)

一、解放前的厦门港…………………………………………………………(95)

二、解放后厦门港的新发展………………………………………………(96)

三、厦门港未来发展的设想………………………………………………(97)

第四章  上海、浙江和长江流域的港口及其腹地……………………………(99)

  第一节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以航运网络为中心…………………(100)

一、上海港与内河航运……………………………………………………(100)

二、内河航运与城镇市集…………………………………………………(103)

三、内河航运与经济变迁…………………………………………………(105)

  第二节  从外贸埠际转运看晚清(18641904)上海在全国的

          贸易中心地位………………………………………………………(109)

一、晚清上海外贸埠际转运在全国的地位………………………………(110)

二、上海与长江沿江口岸及华东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113)

    三、上海与华北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118)

四、上海与华南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122)

五、结语……………………………………………………………………(124)

  第三节  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市场经济……………(126)

一、贸易依存度:上海与华北三口岸……………………………………(127)

二、间接腹地的延伸:济南与上海………………………………………(134)

三、口岸对间接腹地市场的竞争…………………………………………(138)

四、结论……………………………………………………………………(142)

  第四节  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和近代宁波帮的形成…………………(143)

一、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143)

二、宁波帮的形成…………………………………………………………(146)

  第五节  腹地变迁与原因分析—以近代宁波港为中心……………………(150)

一、问题的提出……………………………………………………………(150)

二、近代宁波港腹地变迁的过程…………………………………………(151)

三、近代宁波港腹地变迁的机制…………………………………………(160)

四、总结……………………………………………………………………(164)

  第六节  近代浙江的棉花出口………………………………………………(169)

一、浙江的棉花生产………………………………………………………(170)

二、近代浙江棉花出口之实况……………………………………………(171)

三、浙棉出口之价格问题…………………………………………………(178)

四、几点结语………………………………………………………………(182)

  第七节  汉口桐油贸易概述(18641936)…………………………………(183)

一、引言……………………………………………………………………(183)

二、汉口桐油贸易的阶段划分……………………………………………(184)

三、汉口桐油的运销网络…………………………………………………(187)

四、桐油出口对汉口桐油贸易的促进……………………………………(190)

    五、汉口桐油贸易对桐油生产及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192)

  第八节  武汉港与中部腹地…………………………………………………(194)

  第九节  汉口模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模式分析…………………………(198)

一、汉口模式的历史内涵…………………………………………………(198)

    二、汉口模式的历史启迪…………………………………………………(201)

  第十节  沿江开埠对内陆农产品商品化及地域流通格局的影响

          ——以清代陕西植棉业为例………………………………………(203)

一、清前期陕西植棉业发展及区域分布特征……………………………(204)

二、鸦片战争尤其重庆开埠以后陕西植棉业的重要发展变化…………(209)

三、光绪三十年以后陕西植棉业发展的重要变化………………………(212)

第五章  华北的港口及其腹地…………………………………………………(215)

  第一节  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以“北洋三口”为中心…………………………………………(215)

一、天津……………………………………………………………………(216)

二、营口……………………………………………………………………(218)

三、烟台……………………………………………………………………(222)

四、关于中国近代化研究的一点思考……………………………………(224)

  第二节  近代华北港口城市与经济布局的重组……………………………(226)

一、明清时期港口的发展…………………………………………………(226)

二、港口城市的迅速发展…………………………………………………(231)

三、华北地区经济布局的重新整合………………………………………(235)

  第三节  论天津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238)

一、引言……………………………………………………………………(238)

二、天津开埠前的政治、经济基础…………………………………………(239)

三、开埠后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近代工业和金融中心…………………(239)

四、天津是北方近代外向型经济的龙头…………………………………(243)

五、天津成为近代北方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248)

六、天津成为近代北方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249)

七、1958年以后天津的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49)

八、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北方经济发展中的严重内耗……………………(254)

  第四节  青岛开港对山东腹地的影响:以20世纪初的潍县为例子………(256)

一、山东经济重心的东西转移……………………………………………(257)

二、青岛开港与潍县开埠…………………………………………………(259)

三、地方社会经济变化的开端……………………………………………(262)

四、现代化与结构性制约问题的浮现……………………………………(265)

  第五节  山东区域开发模式探讨……………………………………………(266)

一、问题的提出……………………………………………………………(266)

二、港口因素改变了山东经济格局………………………………………(267)

    三、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趋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的

        双核空间结构模式……………………………………………………(269)

四、小结……………………………………………………………………(272)

  第六节  河南近代交通发展与经济变迁……………………………………(272)

一、传统时代河南的经济与交通概况……………………………………(273)

二、口岸开放与河南市场结构的变迁……………………………………(274)

三、铁路兴修与河南市场结构的嬗变……………………………………(275)

四、河南产业结构的变迁…………………………………………………(279)

    五、近代河南经济变迁的历史启示………………………………………(282)

  第七节  近代东蒙的商人……………………………………………………(283)

一、空间与物流……………………………………………………………(283)

二、商人……………………………………………………………………(288)

三、对游牧社会的控制……………………………………………………(293)

四、余论……………………………………………………………………(296)

  第八节  近代京津冀地区的铁路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296)

一、缘起、建设过程与特点…………………………………………………(297)

二、傍铁路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302)

三、因路而兴的农村工业…………………………………………………(306)

四、市场结构和城镇布局的嬗变…………………………………………(310)

五、简短结语………………………………………………………………(313)

  第九节  抗战前华北煤炭的运输——以19311934年为例……………(314)

一、华北煤炭运输的地理条件……………………………………………(314)

二、煤炭运输状况…………………………………………………………(315)

三、运输体系与煤矿布局的相互影响……………………………………(320)

四、结论……………………………………………………………………(322)

第六章  东北的港口及其腹地…………………………………………………(323)

  第一节  清末东北地区商埠的开辟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化…………………(323)

一、东北地区商埠开辟的历史过程………………………………………(324)

二、清末东北商埠贸易的发展……………………………………………(326)

三、商埠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近代化………………………………………(329)

  第二节  近代营口航运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

          早期现代化…………………………………………………………(334)

一、营口的开放与近代辽河航运业的勃兴………………………………(335)

二、辽河航运经济与沿岸市镇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338)

三、营口及辽河航运经济与腹地梯级市场的建立………………………(341)

四、辽河航运经济的衰落与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344)

  第三节  20世纪初期东北南部城市体系形态的发展转化………………(351)

一、东北南部的地理基础与20世纪前的城市格局………………………(352)

二、大连港的腹地扩展及贸易崛起………………………………………(354)

三、大连港中心市场的形成及对腹地城市的吸纳整合…………………(355)

四、东北南部城市体系形态发展转化的机制特征和历史作用…………(359)

第七章  港口—腹地演变的新趋势和研究方法探讨…………………………(361)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港口—腹地关系演变的新趋势………………(361)

一、我国港口与腹地关系的历史沿革……………………………………(361)

    二、我国港口与腹地关系的新趋势和特征………………………………(363)

三、结论……………………………………………………………………(366)

  第二节  港口区位势模式及其增长机制研究………………………………(367)

一、引言……………………………………………………………………(367)

二、区位势概念与模式……………………………………………………(368)

三、港口区位势的提出……………………………………………………(368)

四、港口区位势增长机制…………………………………………………(370)

五、结语……………………………………………………………………(374)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以中国西南为中心……………………………………………(374)

一、“近代化”理论与中国区域史研究……………………………………(375)

二、区域历史地理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研究……………………………(379)

三、中国西南: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内涵”………………………(383)

附录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387)

一、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387)

二、口岸贸易及其相关研究………………………………………………(388)

三、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390)

四、“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391)

 

 

 

转载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