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序跋目录 >>
《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前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3-19

 

 

曹家齐

 

载《宋史研究通讯》2005/2

 

 

    交通史是笔者近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侧重方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以《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为研究课题。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又对唐宋社会变革之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试图从各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系统考察。交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笔者对交通史已有一定研究基础,故欲先从交通方面探讨唐宋之变化。之所以限定在南方,并且将南方确定为长江以南不含四川、云贵这一范围,出于三点考虑:①南方是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最为迅速之地区,社会面貌变化较为显著。其中最为突出者,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而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且与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交通事业,必也有重要表现,是研究唐宋社会变革和南方区域社会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测唐宋社会变革之轨迹,而且可以考察社会变革中地区性社会发展的差异和特点,探求唐宋时期六百余年间南部中国交通发展态势和交通路线之变迁,总结交通因素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中之作用和表现,从而为今天南方地区乃至其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②过去人们习惯上将淮河一线作为南北地区的分界线,这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上讲是合理的,但若从研究交通这一具体问题出发,笔者认为应以长江为界较为适当。长江是唐宋时期南北几大行政区的分界线,在今四川、云、贵之外的长江以南地区,唐代是江南东、西道和岭南道三大行政区,宋代则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大部分)、荆湖南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八大行政区(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两路),两代行政区范围基本吻合,也相对稳定。这样,便于在研究过程中对地区范围进行把握。我国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对唐代交通史进行过地毯式研究,并在此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严先生曾计划以《唐代交通图考》为题分十卷完成对整个唐代交通史之研究,前七卷为对各地区交通路线之考证,后三卷分别为河运与海运、交通制度和综结。然而该课题研究之工作量十分浩大,先生毕四十年之功,仅完成前五卷。对交通路线之考证,尚遗河南淮南区、江南岭南区未见成文问世。这对后人学习和研究唐代交通史来说,虽不免有很大遗憾,但也为本课题研究留有一定余地,笔者选择南方这一区域对唐宋交通进行研究,也有拾严先生遗弃之意。但因笔者学力尚浅,对交通史研究立意不同,对唐代南方交通路线之考察,远不能及先生之博大与精深。

    本课题首先从宏观上总结唐宋时期南方交通发展之表现和原因,然后从交通路线之开拓及变迁、港口之发展、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之制造与使用等方面考察南方交通事业在唐宋两代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取得成就,继而探讨交通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之作用。在各专题研究过程中,意在尽可能辨明唐宋之变,南北之别,以突出唐宋南方交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之特点。

    关于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一项专门的研究成果,上面所列研究内容,基本上属于空白。但学术界已有各类论著中,涉及唐宋交通问题者却不在少数。关于唐宋交通史研究之专著,除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外,尚有全汉舁的《唐宋帝国和运河》⑵、刘希为的《隋唐交通》⑶、赵效宣的《宋代驿站制度》⑷、拙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⑸和日本学者青山定雄的《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⑹全著主要从政治上着眼论述唐宋两帝国兴衰与运河之关系,较少涉及区域交通问题;刘著是对隋唐整体交通状况作一概述,没有分区进行考察,而且内容十分简略;赵著和拙著则是对宋代交通制度部分和全面之论述,更未显现出地域之特征:唯有青山定雄之著作曾对唐宋交通路线进行分区考述,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考述仅限于陆路交通大道,而且非常简单,也未完全察明唐宋南方交通路线之变化。另有一些专门研究唐宋交通的论文,如冯汉镛《宋朝国内海道考》⑺、高伟浓《唐宋时期中国东南亚之间的航路综考》⑻等,涉及南方交通之内容,对本课题之研究多有参考价值,此处不一一列举,凡在研究中参考和引用者均在文中一一注明。

一些经济史著,如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五两卷)⑼张泽咸《唐代工商业》、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⑾、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和《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魏嵩山《洞庭湖

___________________

1985年至1986年,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形式出版。

⑵商务印书馆1934年重庆版,1936年上海版。

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版。

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⑸即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⑹日本吉川弘文馆1962年版。

⑺《文史》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⑻《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⑼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89年版。

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88年版。

    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⒀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风间书房1967年版。

()汲古书院1988年版;方健、何忠礼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⒄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流域开发探源》、梅莉等《两湖平原开发探源》、魏嵩山等《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和李志庭《两浙地区开发探源》⑴等,也都对唐宋交通有所涉及。但这些著作因非专门研究交通之作,对交通问题或仅作铺垫性简介,或从其它角度略有言及,多无深入之探讨,更谈不上对南方交通问题之注意,只有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中对沿海船户差雇和船只赁借等问题用功较多。几部关于南方经济史的著作,虽有的以专章论述一区域交通问题,但仅限于局部地区的交通事业的某些方面,而且言之不深。

    需要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水运史丛书,南方各省几乎都有航运史或港史出版。另外,还有个别地方交通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并出版了本地区的道路交通史,如浙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⑵等。这些书一般都从古代讲起,自然也言及唐宋之内容,但这些书都以略古详今为编写原则,古代部分内容本就不多,具体到唐宋就更少了。但这并非问题所在,问题是这些书的编者多非史学工作者,不仅对相关历史背景了解甚少,而且在对史料的鉴别和引用上多有舛误和不当,也有许多缺乏根据之臆断,更有以前代史书证后世史实者。因此,从整体上讲,这些书学术价值不高。但也不能对这些书完全否定,有的作者在一些方面还是下了很深功夫的。

以上所提著作,虽非专门研究唐宋南方交通者,或存在这样那样之问题,但它们既对唐宋交通内容有所涉及,就多少都对本课题研究有所启示,或提供一些资料线索。

关于本课题的史料,从整体上讲,是非常零散的,除几部地理总志和南宋诸地方志中的一些篇目较为集中地反映交通情况外,其余则散见于文集、笔记、正史及其它各类典籍之中,即使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志史料,也多不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清晰的概念。这样,就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资料搜集和考辨花费了大量时间。

又,由于本课题将时空概念定在唐宋时期和南方地区,且力图能将唐与宋和南与北之情况作些比较,这就对史料之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择的史料既要明确时间概念,又要明确空问概念,不能象做一朝一代某个专题那样,有时可以不必太过考虑一条史料所反映情况的时空问题,笼统而言之。但史料的客观存在,与我们对课题研究之设想,往往是有很大距离的。有关唐宋交通之史料分布是不平衡的。就史料之数量而言,从时间上讲,唐不如宋,从空间上讲,则北不如南。南方地区内史料分布也不均衡,两浙地区最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如方志一项,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宋代方志。宋代现存并刊行的地方志有二十五种,其中两浙就有二十二种,江南东路有二种,福建路有一种,其余诸路则无正式地方志传下。另外,就交通事业的各个方面,史书之记载也是有多有少。这种史料分布之不平衡,使本课题的研究中,对南方各地交通状况之叙述上,难免有详有略,在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上也无法做到确切,只能大致而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以上四部书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341995919951219979出版。

    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本书为一区域阶段性专门史研究成果,因研究内容时间跨度大,地区范围广,涉及面也很多,所以从整体上讲是非常粗略的。有些问题尚未触及,有些问题之探讨则尚待深入。如交通发展对南方社会人文之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也试图分析、揭示这一历史现象,但由于直接说明问题之史料不多,虽经思考,总觉理多于证,故暂从略。交通路线是研究交通史最基本之问题。此问题之研究最需确凿之证据,因此,路线之考述也是交通史研究中难度最大和最费时功之问题。本书中仅是对南北交通干线略作考述,并总结其发展与变化。至于各地区内具体路线以及驿路上馆驿名称问题,则有待以后细加考究。以上问题及书中尚存不足与疏误,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曹家齐著  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