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序跋目录 >>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序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1-24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序

 

葛剑雄 王大学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王大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博士文库)

 

 

 

     记得我读研究生不久,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谈及撰写论文。先师说:写论文选题很重要。题目选得不好,花再多功夫也做不出好结果。他举例说,同样研究长江河道的变迁,如果选中游,或许能发现不少问题,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有人选了下游马鞍山到南京一段,这一段河道本身变化不大,即使作者尽了力,还是做不出什么结果,自然写不成高质量的论文。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写论文和研究还是有区别的。研究可以有目标,却不必也不能规定具体的成果。研究下来可能会有肯定或否定的结果,也可能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结论都无法做。但写论文就不同,因为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能写成论文的。要是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结论都没有办法做,还写什么论文呢?

    拿学位论文来说,现在一般都强调要有新意,有创造性。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最好,但至少也得通过论文显示作者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研究方法和能力、具体成果和水平。我将博士论文戏称为博士生的高级技巧表演,原因就在于此。这并不是说博士论文不需要有创造性,或者不讲学术质量,而是要强调博士论文基本的、有限的目标——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写出足以证明作者是否达到学位培养水准的论文。因而,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选题应不大不小,太大了涉及范围太广,不能穷尽,难以深入,也无法在二三年至多三四年内完成;太小了就不能比较全面地显示作者已具备的能力和已达到的水平。

    自从1989年我单独指导研究生至今,我都让他们自己确定选题。非到不得已的情况,我不会提出我的建议。因为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才能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兴趣做下去,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准。还得作些调查了解,看看是否有最低限度的史料,已有研究成果留下多少发展余地。有几次学生自己选的题目被我否定了,在说明理由后,新的题目还是让他们自己选。这些年间被评为优秀的和陆续出版的博士论文,都是由作者自己选题的。

    现在,王大学的博士论文《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经修订后即将出版。翻阅一过,更使我深信选题的重要性。

    作为一篇历史地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江南海塘这一研究对象有丰富的研究领域,涉及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很多分支。海塘的建造、维护、废弃、重建必须顺应海陆变迁,抗御常规或异常的灾害;必须具备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获得基本的建筑材料,还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支撑;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既要有行政权力的保证,也要有民间的合作和官民的互动。另一方面,明清以来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文献资料丰富,保存相对完好,海塘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大多能找到相应的资料,甚至还有记载详尽的档案和描述精细的地图,可谓得天独厚。更加幸运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选题上,此前的研究还很有限,留下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要将选题的优势变为成功的现实,就取决于作者的努力。我另一位学生曾经选了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题目,在调查考察中也发现了大量尚未引起重视的原始资料,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了。而王大学从硕士生期间开始,始终以江南海塘为研究目标,锲而不舍。为了进行比较研究,他不仅研读了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论著,还利用我访问诺丁汉大之机,找来了英国研究泰晤士河堤岸的博士论文。为了不漏掉一条史料,他曾请本所的台湾硕士生在台北的图书馆借书核对。至于论文的质量如何,已有进行评阅的诸位导师和答辩委员会全体导师作了结论,各位读者也可作出评价。

    王大学出身农家,却有志于学。l999年春我去河南师范大学讲学,他当时是历史系的学生。回来不久就收到一封来信,正是他听了我的报告后写来的。在信中,他表达了报考研究生的愿望,也谈了对现实的困惑。我给他回信,肯定他的志向,鼓励他树立信心,也谈了一些具体看法。据说得知他报考我们所研究生时,有的人还以为他异想天开,但考试结果是他如愿以偿。如今,他已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教师,承担了重大的研究项目。他当初的追求已经成为现实,希望他确立更高的目标,持续地追求下去,这就需要他在学术研究和人生道路上不断确定新的选题。

 

转载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