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目录
作者简介
满志敏:男,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在所工作期间,在职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地理系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1992年后曾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副主任。200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担任学术团体职务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地理学会理事、上海地名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4部(包括合著)。
内容简介
全球变暖正日渐影响人们的生活,除了世界上政府之间相互妥协、谈判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通过自觉约束人类行为,以减轻变暖的趋势外,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则是预测未来变暖的趋势。为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知道气候的自然变化过程,其手段一是数学模拟,另一个是历史类比。历史气候的研究,不仅是历史类比方法的基础,同时其提供的气候变化数据也是校准、检验气候模型的重要资料。就中国而言,历史气候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研究还可为现实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的借鉴,同时,以往的历史研究中,考虑到了气候的变化,也将有助于历史分析的深入,从以上方面看,《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本书共十五章,约38万字,在综合分析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按其内容可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意义、方法和以及运用历史资料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九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自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以来至清时期的我国气候冷暖变化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了我国一些地区的旱涝演变;第四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讨论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我国农牧过渡带、华东沿海环境变化及动植物分布的影响;第五部分即第十五章以个案形式分析了六个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历史气候变迁的专著,全书多有创见。如对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由于基于作者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第二部分则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对中国气候冷暖的分期多有独到的看法;又如作者从华东海岸线的退缩及黄浦江的变迁的历史事实反推海平面上升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中世纪温暖期找到佐证等。全文秉持客观、求实、谨慎的科学态度,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难得的一本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意义
第二节 历史气候的概念和定义
第三节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
第一节 官私文献中的气候资料和问题
第二节 地方志中的气候资料及问题
第三节 档案中的气候资料
第四节 日记中的气候资料
第三章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研究的几个基本原理
第一节 运用条件的均一性原理
第二节 物候资料的限制因子原理
第三节 气候冷暖及其影响的同步性原理
第四节 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
第五节 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
第四章 西周以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变化
第一节 全新世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全新世大暖期中气候波动和鼎盛时期的环境重建
第三节 我国典型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演变
第四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全新世大暖期
第五章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一节 《夏小正》中所见夏末淮河中游地区的气候冷暖
第二节 殷墟动物群与甲骨文所见的商代气候冷暖
第三节 夏末至殷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类型与冷暖的关系
第六章 西周至东汉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气候冷暖
第二节 夏秋时期气候冷暖
第三节 战国至西汉初的气候冷暖
第四节 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气候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冷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波动
第三节 有关唐代气候温暖的证据评述
第四节 唐代寒冷事件表现的气候冷暖
第五节 隋唐时期气候的冷暖波动
第八章 五代至元朝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一节 五代中叶至元朝气候温暖的证据
第二节 北宋开封一带冬季温度距平的估算
第三节 五代至元朝时期气候冷暖波动
第四节 关于中世纪温暖期的问题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一节 明清时期气候寒冷的证据
第二节 明清时期气候偏暖阶段的证据
第三节 明清时期冷暖变化的序列研究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气候冷暖波动
第十章 历史旱涝灾害资料的参数化
第一节 旱涝资料分级处理
第二节 旱涝等级资料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旱涝资料的分布特征的影响和消除方法
第十一章 我国东部不同地区旱涝演变的序列
第一节 江淮和华北地区两千年旱涝序列的重建
第二节 中国东部两千年旱涝演变阶段
第三节 近五百年中国旱涝分区及各区旱涝演变
第四节 18世纪以来典型地区降水量的复原及其变化特征
第五节 干湿过渡带近五百年旱涝演变
第六节 海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演变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牧过渡带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农牧过渡带及其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战国至西汉武帝前的农牧过渡带
第三节 西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的农牧过渡带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五节 三国至十六国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六节 南北朝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七节 隋至唐中叶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八节 唐中叶至五代末的农牧过渡带
第九节 北宋至元代的农牧过渡带
第十节 明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十一节 清时期的农牧过渡带
第十二节 农牧过渡带迁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十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与华东沿海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一节 北宋中叶以后太湖流域水文环境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 华东沿海平原地区海岸线的变化
第三节 元代中叶太湖地区水文环境的变化和原因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动植物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双季稻种植的影响
第二节 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的变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十五章 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
第一节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寒冬
第二节 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流域暴雨和大水
第三节 道光三年(1823年)华北地区的暴雨和大水
第四节 道光十一年(183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水
第五节 道光十五年(183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
第六节 光绪三年(1877年)黄河流域大旱
附录:图表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