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1)
一、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1)
二、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农业地理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5)
第一章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1)
第一节 自然条件概述…………………………………(11)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1)
二、气候较今冷湿……………………………………(14)
三、土壤状况…………………………………………(17)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9)
一、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19)
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7)
第二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变迁………………………(31)
第一节 人口数据的考释和评价………………………(31)
一、明初的人口统计…………………………………(31)
二、中后期的人口数据………………………………(34)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流失………………………(38)
一、人口增长特征……………………………………(38)
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45)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分布………………………(54)
一、明初移民与屯垦…………………………………(54)
二、中后期的人口流动………………………………(62)
三、劳动力分布的变化………………………………(68)
第三章 土地垦殖特征……………………………………(74)
第一节 垦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一…………………(74)
一、田地统计与土地类型……………………………(74)
二、垦田面积的核定…………………………………(77)
第二节 土地垦殖的阶段特征…………………………(98)
一、明初荒地的复垦…………………………………(98)
二、中后期的土地拓殖与田地抛荒…………………(103)
第三节 田地分布的变化………………………………(110)
一、田地分布变化的特点………….………………(110)
二、田地分布变化的原因……………………………(130)
第四章 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存在问题……………………(134)
第一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134)
一、明代对于本区水利建设的重视…………………(134)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137)
三、水利建设的区域特点……………………………(146)
第二节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79)
一、各自为阵,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甚少…………(179)
二、灾后补苴有余,平时预防不足…………………(181)
三、农田水利与漕运的矛盾…………………………(181)
四、中后期水利工程的失修与破坏…………………(183)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187)
第一节 水稻的生产和分布……………………………(187)
一、水稻的主要品种…………………………………(187)
二、主要水稻产区及其演化…………………………(194)
三、关于双季稻的生产………………………………(201)
四、水稻产量估测……………………………………(204)
第二节 麦类作物的分布………………………………(209)
一、黄淮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209)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麦的生产………………(212)
第三节 其他粮食作物…………………………………(219)
一、豆类作物…………………………………………(219)
二、黍、稷、粟、高粱等作物………………………(224)
三、芋薯类作物………………………………………(230)
第四节 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和粮食流通…………(232)
一、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232)
二、各地粮食供求状况………………………………(236)
三、粮食运输路线与粮食集散市场…………………(246)
第六章 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分布…………………………(252)
第一节 棉、麻生产与蚕桑业…………………………(252)
一、棉花的生产和分布………………………………(254)
二、麻类作物及其主要产区…………………………(261)
三、蚕桑业的分布……………………………………(269)
四、葛与黄草的作用和分布…………………………(279)
第二节 油料作物………………………………………(282)
一、油菜的分布………………………………………(283)
二、芝麻产区…………………………………………(288)
第三节 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一、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二、名茶的分布………………………………………(296)
第四节 染色作物及其分布……………………………(300)
第五节 经济作物构成的区域差异……………………(306)
第七章 农业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因素……………………(310)
第一节 农业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310)
一、明代最富庶的农业区……………………………(310)
二、区域分工渐趋形成………………………………(3]2)
三、区间联系日益加强………………………………(316)
四、农业结构发生转变………………………………(319)
第二节 农业特征的形成因素…………………………(322)
一、自然条件…………………………………………(323)
二、地理位置…………………………………………(324)
三、历史传承 ………………………………………(328)
第八章 过去与未来………………………………………(33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335)
一、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335)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338)
第二节 几点认识………………………………………(344)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345)
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前提条件…………………………………………(347)
三、转变农民经营观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关键所在…………………………………………(348)
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根本保证…………………………………………(351)
后 记………………………………………………………(352)
附 表
表1一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干湿状况 ………………(16)
表2—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户口变化 ………………(34)
表2—2 明清时期苏皖浙赣地区家族人口增长状况…(41)
表2—3 万历年间休宁县十一、十二和十五都部分
田地分配统计…………………………………(64)
表2—4 明代前后期劳动力分布状况…………………(70)
表3—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本区田地数字及
升降百分比……………………………………(78)
表3—2.A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南直隶各府州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79)
表3—2.B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浙江布政司各府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0)
表3—2.C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江西布政司各府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1)
表3—3 万历以前丈田情况……………………………(84)
表3—4 明代各地田、地、山、塘等项所占田额比重(95)
表3—5 南直隶、浙江、江西不同时期分府田地数…(111)
表3—6 部分州县万历十年后田额与丈田后
田额之比较……………………………………(113)
表3—7 明代本区各府州垦殖指数的变化……………(124)
表4—1 部分丘陵山地区水利灌溉面积及其
所占的比重……………………………………(147)
表4—2 明代太湖流域主要水利工程一览表…………(154)
表4—3 嘉靖时期赣南山地各县水利工程数量
及灌溉面积……………………………………(178)
表5—1 各地水稻品种数量……………………………(190)
表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县征米数………………(196)
表5—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稻亩产…………………(207)
表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地夏税麦数……………(216)
表5—5 淮北平原部分州县夏税秋粮内容及
所占份额………………………………………(226)
表5—6 明代后期苏皖浙赣地区各府州粮食
供求状况………………………………………(238)
表6—1 麻类作物的分布 ………………………………(262)
表6—2 油菜和芝麻的分布 ……………………………(283)
表7—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皖浙赣地区各项农业
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311)
表7—2 苏皖浙赣地区唐开元、长庆年间贡赋品种……(330)
附 图
绪论图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行政区划图…………………(10)
图1—1 明代旱涝蝗灾分布图 …………………………(26)
图3—1 洪武二十四年垦殖指数图 ……………………(128)
图3—2 万历十年垦殖指数图 …………………………(129)
图4—1 明代水利分区图 ………………………………(150)
图5—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秋粮米数分布图 …………(200)
图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夏税麦数分布图 …………(222)
图5—3 粮食作物组合区域特征图 ……………………(235)
图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粮食供给状况图 …………(251)
图6—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棉麻与蚕桑业分布图 ……(277)
图6—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油料作物分布图 …………(287)
图6—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茶叶产区图 ………………(297)
图6—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染色作物分布图 …………(305)
图7—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运网络与农业圈层
差异图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