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序跋目录 >>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史念海序、目录、后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4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

王社教著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王社教同志的《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即将付梓出版,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屈指算来,社教同志的这部著作应该是第十部公开出版的历史农业地理专著了。自郭声波同志1993年出版第一部历史农业地理专著《四川历史农业地理》以来,至今还不到6年,在这么短短的几年内,就有这样多的历史农业地理著作出版,这在当今学术著作出版甚难的情况下,对于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与农业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和国人对农业的重视密切相关的。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我国也就蔚为传统,“重农抑商”、“扬本抑末”是历朝历代相沿不替的基本国策。当今,我们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远远地超过了农业,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因为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要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1/4的人口,我们还有一些地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如果农业不能长期持续地向前发展,必将制约其他经济部门的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同时,农业又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历史继承性,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是历史上长期发展的结果;当今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历史时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科学地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离不开对其历史发展特征和区域差异性的研究。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史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变化和发展规律,正满足了这一需要,其为学界和社会重视,乃是理所应当。

    社教同志的这部著作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由于此前有多部同类的著作出版,因而怎样写出自己的新意,写出自己的特色,就成了一件颇费斟酌的事情。综观社教同志的这部著作,创新之处还是不少的。从篇章结构上看,全书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了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变迁、土地垦殖特征、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分布、农业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及对今后农业持续发展的认识,结构更加严密,体系更加完备。从研究内容上看,除了大家都比较重视的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作物分布等内容外,还对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变迁、粮食流通和粮食集散市场等问题进行了考察,这在以前是很少见到的,丰富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内容。至于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新方法、新观点、新思想也是所在多有,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能有所体会,不佞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社教同志的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南长江下游这一广阔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的空白,而且将我国区域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教同志做学问一向是严肃认真的,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作风在现在是难能可贵的。因要评职称,以及随之而来的住房、工资等一系列待遇的不同,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很难再踏踏实实地写文章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找几篇文章综合一下,掐头去尾,粘粘贴贴,再用一些泊来的词汇进行包装,似乎成了一种风气。这样的文章和著作,看似深奧,颇有新意;细究之下,则漏洞百出,硬伤遍体,毫无价值。即以明代而言,有关人口和田地的材料可谓是异常丰富,但这些材料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是否是真正的人口数字和垦田数字?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数据并不是真实的人口和垦田数字,而是税额单位。果真如此,那么明代实际的人口和垦田数字究竟是多少?与史载的数字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明代农业地理的其他问题也就无法研究,所得结论的科学性也就得大打折扣。社教同志在论文中用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苏皖浙赣地区实际的人口和垦田数字作了复原。也许复原的结果并不就是最终的结论,还存在许多需要商讨之处,但这种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大力推崇的。类似这样的旁征博引、穷根究源,在社教同志的论文中还有多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心考证的过程,使得本书的质量大为提高,科学性更强。社教同志也有议论,但由于这些议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考证基础之上,因而并不是泛泛空谈,具体而有力。深望社教同志今后继续发扬这一学风,同时也深望其他年轻同志以此为榜样,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共同推动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教同志是我的学生,跟随不佞专治历史地理学已有十余年,值其论文出版前夕,要不佞为之作序。不佞不能推辞,爰述以上数语,幸不为过。

                                                史念海

  论………………………………………………………(1)

  一、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1)

  二、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农业地理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5)

第一章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1)

  第一节  自然条件概述…………………………………(11)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1)

    二、气候较今冷湿……………………………………(14)

    三、土壤状况…………………………………………(17)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9)

    一、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19)

    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7)

第二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变迁………………………(31)

  第一节  人口数据的考释和评价………………………(31)

    一、明初的人口统计…………………………………(31)

    二、中后期的人口数据………………………………(34)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流失………………………(38)

    一、人口增长特征……………………………………(38)

    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45)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分布………………………(54)

    一、明初移民与屯垦…………………………………(54)

    二、中后期的人口流动………………………………(62)

    三、劳动力分布的变化………………………………(68)

第三章  土地垦殖特征……………………………………(74)

  第一节  垦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一…………………(74)

    一、田地统计与土地类型……………………………(74)

    二、垦田面积的核定…………………………………(77)

  第二节  土地垦殖的阶段特征…………………………(98)

    一、明初荒地的复垦…………………………………(98)

    二、中后期的土地拓殖与田地抛荒…………………(103)

  第三节  田地分布的变化………………………………(110)

    一、田地分布变化的特点………….………………(110)

    二、田地分布变化的原因……………………………(130)

第四章  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存在问题……………………(134)

  第一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134)

    一、明代对于本区水利建设的重视…………………(134)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137)

    三、水利建设的区域特点……………………………(146)

  第二节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79)

    一、各自为阵,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甚少…………(179)

    二、灾后补苴有余,平时预防不足…………………(181)

    三、农田水利与漕运的矛盾…………………………(181)

    四、中后期水利工程的失修与破坏…………………(183)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187)

  第一节  水稻的生产和分布……………………………(187)

    一、水稻的主要品种…………………………………(187)

    二、主要水稻产区及其演化…………………………(194)

    三、关于双季稻的生产………………………………(201)

    四、水稻产量估测……………………………………(204)

  第二节  麦类作物的分布………………………………(209)

    一、黄淮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209)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麦的生产………………(212)

  第三节  其他粮食作物…………………………………(219)

    一、豆类作物…………………………………………(219)

    二、黍、稷、粟、高粱等作物………………………(224)

    三、芋薯类作物………………………………………(230)

  第四节  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和粮食流通…………(232)

    一、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232)

    二、各地粮食供求状况………………………………(236)

    三、粮食运输路线与粮食集散市场…………………(246)

第六章  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分布…………………………(252)

  第一节  棉、麻生产与蚕桑业…………………………(252)

    一、棉花的生产和分布………………………………(254)

    二、麻类作物及其主要产区…………………………(261)

    三、蚕桑业的分布……………………………………(269)

    四、葛与黄草的作用和分布…………………………(279)

  第二节  油料作物………………………………………(282)

    一、油菜的分布………………………………………(283)

    二、芝麻产区…………………………………………(288)

  第三节  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一、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二、名茶的分布………………………………………(296)

  第四节  染色作物及其分布……………………………(300)

  第五节  经济作物构成的区域差异……………………(306)

第七章  农业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因素……………………(310)

  第一节  农业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310)

    一、明代最富庶的农业区……………………………(310)

    二、区域分工渐趋形成………………………………(3]2)

    三、区间联系日益加强………………………………(316)

    四、农业结构发生转变………………………………(319)

  第二节  农业特征的形成因素…………………………(322)

    一、自然条件…………………………………………(323)

    二、地理位置…………………………………………(324)

    三、历史传承  ………………………………………(328)

第八章  过去与未来………………………………………(33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335)

    一、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335)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338)

  第二节  几点认识………………………………………(344)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345)

    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前提条件…………………………………………(347)

    三、转变农民经营观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关键所在…………………………………………(348)

    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是农业持续发展的

        根本保证…………………………………………(351)

  记………………………………………………………(352)

 

1一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干湿状况  ………………(16)

2—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户口变化  ………………(34)

2—2  明清时期苏皖浙赣地区家族人口增长状况…(41)

2—3  万历年间休宁县十一、十二和十五都部分

        田地分配统计…………………………………(64)

2—4  明代前后期劳动力分布状况…………………(70)

3—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本区田地数字及

        升降百分比……………………………………(78)

3—2.A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南直隶各府州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79)

3—2.B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浙江布政司各府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0)

3—2.C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江西布政司各府

          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1)

3—3  万历以前丈田情况……………………………(84)

3—4  明代各地田、地、山、塘等项所占田额比重(95)

3—5  南直隶、浙江、江西不同时期分府田地数…(111)

3—6  部分州县万历十年后田额与丈田后

        田额之比较……………………………………(113)

3—7  明代本区各府州垦殖指数的变化……………(124)

4—1  部分丘陵山地区水利灌溉面积及其

        所占的比重……………………………………(147)

4—2  明代太湖流域主要水利工程一览表…………(154)

4—3  嘉靖时期赣南山地各县水利工程数量

        及灌溉面积……………………………………(178)

5—1  各地水稻品种数量……………………………(190)

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县征米数………………(196)

5—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稻亩产…………………(207)

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地夏税麦数……………(216)

5—5  淮北平原部分州县夏税秋粮内容及

          所占份额………………………………………(226)

5—6  明代后期苏皖浙赣地区各府州粮食

          供求状况………………………………………(238)

6—1  麻类作物的分布  ………………………………(262)

6—2  油菜和芝麻的分布  ……………………………(283)

7—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皖浙赣地区各项农业

        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311)

7—2  苏皖浙赣地区唐开元、长庆年间贡赋品种……(330)

 

绪论图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行政区划图…………………(10)

1—1  明代旱涝蝗灾分布图  …………………………(26)

3—1  洪武二十四年垦殖指数图  ……………………(128)

3—2  万历十年垦殖指数图  …………………………(129)

4—1  明代水利分区图  ………………………………(150)

5—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秋粮米数分布图  …………(200)

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夏税麦数分布图  …………(222)

5—3  粮食作物组合区域特征图  ……………………(235)

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粮食供给状况图  …………(251)

6—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棉麻与蚕桑业分布图  ……(277)

6—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油料作物分布图  …………(287)

6—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茶叶产区图  ………………(297)

6—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染色作物分布图  …………(305)

7—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运网络与农业圈层

        差异图  …………………………………………(325)

1999年4月30日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