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古今相通 >>
关于永定河治理的思考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5

房山区文化文物局 杨亦武 

  永定河古称漯水、治水,又名卢沟、浑河、无定河。上源有南北两大支流;北支洋河发 源于 内蒙兴和县,流经河北张家口地区;南支桑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流经山西雁北地区。 两大支流汇于河北怀来县的米官屯,始称永定河。永定河东流官厅,纳妫水(发源于北京延 庆县),入官厅山峡,至三家店出山,进入北京平原,东南流经北京门头沟、石景山、丰台 、房山、大兴、河北涿洲、固安、霸州、武清等区县(市),达天津入海。全长700百余公 里,流域面积50830平方公里。

  由于永定河发源于黄土高原,上游支派众多,山坡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 导致中下游严重淤积,加之上游束行于两山峡谷,流速湍急,出山之后,奔流急泄,来势汹 涌,自古以来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地区造成严重灾难。为了抵御永定河灾害,辽代即曾在 永定河筑堤防洪,北宋霸州知州杨应洵曾于霸州疏浚河道,构筑堤防。金以后,北京为历朝 都城,永定河流经北京近郊,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曾对永定河进行治 理。金大定十二年(1172)曾开金口,分永定河水东入潞水。大定时,又发民夫堵显通寨决 口。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建“广利桥”(即卢沟桥)。元代,上至金口下至 武清,曾筑堤防三百四十八里,并屡治水患。明代堤防工程较元代规模更大,石景山石堤更 加巩固,以下堤防自卢沟桥南出丰台,经今京郊房山、大兴、河北、涿州、固安、新城、雄 县至霸州。

  清代,历十帝二百五十七年,把永定河治理列为一项重大国事,常年督办。永定河上的重要 水利工程金门闸,便是清代二百年间永定河治理的历史见证。

  清代永定河治理的基本做法是:挑挖下口,使河水去路通畅,也就是“宣下口”;自下而上 清淤挖沙,疏浚河道,使河水一路顺行不受梗阻,也就是“浚中泓”;再自上游起,两岸建 闸坝、开引河(减河)以泄洪分流,缓减水势,也就是“开支河”;同时修缮、筑固两岸堤 防,以防决漫,也就是“辅之以筑”。这些作法是成功的,也是缺之不可的,以至成为当今 永定河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清代治河没有解决永定河为患的根本问题。

  永定河造成水患有三个根本原因,一是河水含沙量大,二是尾闾入淀,没有入海口,河水夹 带的泥沙不能排入大海。于是泥沙陈积,淤淀淤河,以至下口淤塞,河道浅梗。三是上游一 路夹山峡而行,于三家店出山后水势迅猛,排山倒海。所以,洪水骤至,下无排泄之口,中 无容纳之河,一路溃决,全河泛滥。

  因此,治河首先要治沙,治沙要以清源为本,附以疏浚。清源就是要从源头入手,采取措施 ,减少、乃至彻底根除河水泥沙,这就要在源头各大小支流流域,改善植被,附以它策,减 少、根治水土流失,清除永定河泥沙来源。而清代治沙,只是停留在石景山以下河道疏浚上 ,河日疏而沙日淤,所以历代河员颇有人不胜天之叹。

  其次,开通永定河入海通道,使永定直接达海,河水如夹泥沙即可排入大海,不至淤淀淤河 ,梗阻水道。清代也曾在疏通永定河去路上动脑筋,但只是在下游诸淀间屡挑下口,未革永 定河入淀之敝,至于给永定河开挖独自的入海通道,清人始料未及,到了光绪年间,周家楣 、缪荃孙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已经意识到永定河淤塞在于下游无入海口,述及永定河疏 浚时曾论道:“永定河与黄河异,黄河之沙可以自达之海,永定河则沙停于淀,愈停愈高, 病在下口”但是这种卓见并未成为决策者的治河主张,即便纳此上策,国力尤恐不抵。

  其三,则应于三家店以上建设配套蓄洪设施,足以拦蓄洪水,缓解水势,使水流舒缓出山, 这样汛期便无水盛决岸之虞。而清代于此无所作为。乾隆九年(1744),曾在桑干河与妫水 汇合处的和合堡(今官厅附近)建小石坝两道,不久即被洪水冲毁。随后,乾隆帝设想:“ 于旷远无碍之地,使之稍落泥沙,微救涌急。”并派人到上游山峡勘测,但是由于当时技术 手段的落后,没有结果,只好作罢。乾隆时期在永定河上游山峡地区的举动,只是出于“收 束河流,以杀水势”的目的,根本没有在上游建设关系全局的大型蓄洪控水工程的构想,更 没能意识到上游大型蓄洪控水工程在永定河全局的关键作用,主要注意力放在卢沟桥以下河 段,而以开减河分流作为减缓水势的对策,今天看来,减水分流只能作为附助措施。

  可见,清代治理永定河,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治标未治本,没有抓住治沙治 水的关键,即使一时缓解患情,却不能避免水患发生。所以,从顺治九年(1652)至末帝宣 统元年(1909)的二百五十七年,既是一部永定河治理史,又是一部永定河灾患史。在永定 河面前,我们的祖先,是一位满身创伤,挥戈上阵的勇士。

  清代永定河治理策略上的缺憾,受其历史的局限,但足以给今人以启示。新中国成立后,借 鉴前代成功经验,总结历史教训,从治沙入手,根治永定河水患,已取得重大突破:

  在上游源头流域,封山育林,改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开等高倒坡梯田,以保持水土,建 拦沙谷坊,阻止泥沙下流,永定水的含沙量已大为减少,从而大大缓解了永定河石景山以下 河道的淤积。1954年,在上游蓄水工程建成官厅水库,基本控制了永定河官厅以上流域的洪 水。其后在上游各支流修建大、中小型水库300余座;在官厅峡建斋堂、苇子水等中小型水 库,并修建珠窝、落坡岭、三家店等拦河闸坝,又于卢沟桥南右岸建小清河分洪闸。永定河 水势得到有效控制。在下游开挖了永定河新河,直达海口,永定河有了自己的出海口,所携 泥沙可直接排入大海。筑两岸堤防,对部分险工险段进行护砌。从全流域着眼,初步形成了 永定河防洪工程体系,定河水患基本得到控制。

  但是,我们尚不能说,永定河不再为患。永定河的治理史命尚未完成。近年来,永定河未发 生水患,一方面是有防洪工程作保障,一方面北方连年干旱,永定河几乎常年断流。如果遇 到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洪水,永定河会怎么样呢?为永定河的长治久安 计,我们应以五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继续建设永定河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上 游流域地区的生物工程,逐步形成植被封闭,使永定河浊水变清,无沙可淤。及时清除官厅 水库淤积,以维持水库寿命和防洪效果;同时应在上游适当的位置再建一座大型水库,以确 保大洪、特大洪之年,永定河水势得到控制,彻底束住永定河这匹野马,使永定河有洪无险 ,一路平稳。通疏石景山至下游入海处,清除淤梗,挖深河道,确保河道通畅。坚固两岸堤 防,统筹规划分洪工程。

  永定河流经首都北京,两岸地域广阔,人口稠密,事关首都的安危、沿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永定河的进一步治理愈加迫切。确信在不久 的将来,人们再面对永定河,面对金门闸的时候,永定河水患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来源: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dcjy/dcyjy20001228.htm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