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地名学园地 >> 地名研究 >>
村庄名“姓氏+各+庄”中“各”字源流考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3期 作者: 丁启阵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3


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接壤的一片区域有许多以“姓氏++庄”模式命名的村庄。其中“各”字的来历虽然有学者作过探讨但仍有若干相关问题并未论及已论及部分亦有可商榷之处。总之这问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一、“姓氏++庄”的村庄名分布情况


晁继周《村名中的“各”字溯源》一文指出“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村庄的名称里都带有一个‘各’字”。而实际上村庄名称里带有“各”字——基本上是“姓氏++庄”的村庄名并不限于北京、河北一带天津市、山东省的胶东等地区也有这类村庄。北京市这类名字的村庄主要位于东部、北部、南部的平原开阔地区西部较少山区基本没有。例如

顺义区陈各庄、胡各庄、李各庄、王各庄、各庄等

通州区马各庄、康各庄何各庄、张各庄、王各庄、石各庄等

大兴区各庄、高各庄、杨各庄、曹各庄、各庄、马各庄等

平谷区各庄、黎各庄、白各庄、王各庄等

昌平区史各庄、各庄、窦各庄、白各庄、沙各庄等

怀柔区赵各庄、高各庄、各庄、龙各庄等

密云区田各庄、巨各庄、陈各庄、康各庄李各庄

房山区岳各庄、良各庄、豆各庄、焦各庄

朝阳区郎各庄、豆各庄、马各庄等

海淀区朱各庄、各庄、徐各庄

丰台区田各庄、魏各庄、岳各庄等。

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市的郊区以“各”字命名的村庄共有一百多个其中大兴区最多接近二十个门头沟区只有一个曹各庄石景山区一个也没有。

天津市以“姓氏++庄”命名的村庄如

宝坻区各庄、赵各庄、霍各庄、史各庄等

州区孙各庄、燕各庄、东赵各庄、大杨各庄、寇各庄

武清区石各庄、各庄、陈各庄等。

河北省以“姓氏++庄”命名的村庄主要位于跟北京、天津接壤的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等。如

唐山市窦各庄、姜各庄、高各庄、常各庄、大齐各庄、任各庄、柏各庄等

廊坊市留各庄左各庄、大河各庄、于各庄、田各庄、各庄、王各庄等

保定市韦各庄各庄、田各庄、艾各庄杜各庄、流各庄、佐各庄、各庄、牛各庄正各庄、阳各庄、各庄、赵各庄、刘各庄、大寺各庄、小寺各庄等。

山东省也有一些以“姓氏++庄”模式命名的村庄。不过其中“各”字写作“格”“戈”“哥”等主要位于胶东地区和潍坊市。如

烟台市留格庄、赵格庄、马格庄等

青岛市夏格庄、马戈庄、张戈庄、李哥庄等

潍坊市姚哥庄、赵戈庄、程戈庄等。


二、“哥”“各”写法孰先孰后


“姓氏++庄”村庄名模式中“各”字有多种变体。如上节所列举的山东省胶东半岛地区有“格”“戈”“哥”等写法。除了这些还有写作“葛”字的。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的朱各庄明代嘉靖年间曾写作“诸葛庄”。

这些写法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格、戈、

证据之一明沈榜15401597《宛署杂记》所记有许多“姓氏++庄”的村庄名。该书第五卷“街道”


城外村庄共三百二十八处自县出重城右安门过大兴县界五十里曰纪百户分为二道。

一道自纪百户庄东南十五里曰囤又八里曰窑子头、曰董哥庄又三里曰河北店其旁曰梨园庄、曰张哥庄、曰义堂村又五里曰宋哥庄其旁曰薛家庄、曰东黄村、曰大新庄、曰孙哥庄又四里曰梁哥庄其旁曰太子村、曰张寨村、曰朱家务村、曰东庄营、曰院南又十里曰贾河村又七里曰河南村又二里曰公哥庄又六里曰南哥庄抵东安县界。

一道自纪百户正南七里曰天宫院村、曰中堡村、曰宋家庄又八里曰皮哥庄、曰北榆村又二里曰庞哥庄又五里曰桑村、曰大营村又三里曰南榆村又六里曰黑又五里曰北庄村、曰南庄村、曰黄又八里曰瓮哥庄又八里曰高哥庄、曰赵村又三里曰榆又五里曰胡林村又三里固安界胡林之旁迤西三里曰曹哥庄又十里曰石村、曰梁家务、曰张姑又五里曰常哥庄又五里曰西黑村、曰刘又四里曰垡头村、曰里河村又三里曰麻哥庄又五里曰魏哥庄、曰黄哥庄、曰梨园庄又五里曰求贤村又八里曰新庄村又五里曰长安城。以上俱星布县界之南与固安、涿州连界。


这些“姓氏++庄”的村庄后来一般都改名为“姓氏++庄”。

证据之二海淀区朱各庄的村名演变情况。沈榜《宛署杂记》称“朱哥庄”清嘉庆四年1799设西便“经制外委官房六处”其一在“朱各庄”。中华民国四年1915内务部职方司《实测京师四郊地图》标“朱各庄”。1932年《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称“朱各庄”。1992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均称“朱各庄”。

证据之三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留各庄据文献记载明永乐年间有高氏三兄弟迁居于此后两兄弟迁走仅大哥定居下来因而取名留哥庄后演变为留各庄。

证据之四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史各庄镇原名史哥庄后演化为史各庄。

证据之五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街道原胶后韩哥庄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韩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移来此立村。大哥在前二弟在后分别立村名前后韩哥庄。


三、“家”在“哥”前


有些村庄有一种口耳相传的说法称其村名“姓氏++庄”源自兄弟或某青壮年男子迁徙成村。例如山东青岛平度市长乐镇下辖祝哥庄村说是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始祖王禄兄弟二人由四川省迁此定居后因弟迁往他乡祝愿兄长于此久居安乐故取名祝哥庄。山东省胶州市后韩哥庄亦属此类。青岛平度市马戈庄镇马戈庄村明洪武二年善立由四川至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马哥庄后改名马戈庄。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还有比这个更普遍、更可信的情况“姓氏++庄”的前身是“姓氏++庄”。主要有如下一些证据

元末熊梦祥著《析津志》是专门记载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最早文献原书已。从散见各书的文字看村庄名有“姓氏++庄”却没有“姓氏++庄”。永乐《顺天府志》引《析津志》大兴县有“荣家庄”“李家兔”“卢家兔”“丁家兔”昌平有“韩家庄”顺义有“李家台”。

明永乐14031424《顺天府志》卷十一载宛平县有齐家庄、田家庄。“巡检司四沟、齐家庄、王平口、石卷门”引《图经志书》);“急递铺十”其中有“田家庄铺”“齐家庄口口在宛平县西北三百三十里路通奉圣州奉先县。奉先改名房山”。

明万历1573620《顺天府志》第二卷《营建志·邮舍》记载有如下地名田家庄铺宛平县、朱家庄铺、崔家庄铺宝坻县、牛家庄铺顺义县、陈家庄铺密云县、赵家庄房山县《析津志辑佚》第246248261

沈榜《宛署杂记》第四卷“天宫院在县南六十里。旧名史家庄因金章宗驾幸本村打围举膳改名。”

海淀区朱各庄明成化五年1469四月道深《广慧禅寺开山纪略》“京都之西十数里许玉河乡朱家庄五华梵刹乃古之遗迹岁久荒芜。”可见“朱家庄”的村庄名在“诸葛庄”“朱各庄”之前。

海淀区各庄康熙十一年1672鹿岩精舍《昌平州志》称“聂家庄”道光年间铸铁炉上镌刻“京西新北道各庄观音院”《光绪昌平州志》称“聂各庄”19801992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录》称“聂各庄”。

顺义县荣各庄元代延祐三年1316名“荣家庄社”改名荣各庄

朝阳区豆家庄村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成村。1988修建豆各庄村西的北京市第二监狱楼房时曾出土元代石棺群呈八字形排列碑文中镌刻有“窦家村”字样。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已有“豆各庄”村名。豆各庄村《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入赘豆各庄”可为佐证。

当然“家”“哥”也有个交叉使用的时期。明张爵《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嘉靖年间15221566成西直关外共七铺”有“岳家庄”就是今天的“岳各庄”“安定德胜关外共六铺”有“何哥庄”“刘哥庄”。


四、“家→哥→各”的语音解释


晁继周《村名中的“各”字溯源》一文对“家”“各”的语音演变作了如下阐述


从中古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以前到现代“家”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在“X家庄”这类村名中“家”字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是g而不是j。又由于“家”字在村名中读成轻声它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家”相去甚远而与“各”倒很接近。久而久之书写形式也跟着改变了于是“家”便成了“各”。


说“家”字的读音中古以后经历了从[ka][kia]再到[ʨia]的演变一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读音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将《汉语方音字汇》中“家”字在二十处方言中的读音摘录编排成下表


“家”字在各方言中读音声母韵母

ʨia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成都、合肥

ʨiaka武汉、扬州、长沙

ʨioko双峰

ʨiɒko苏州

ko温州

ke潮州

kake厦门

ka南昌、梅县、广州、阳江、福州、建瓯


晁继周的上述说法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称“X家庄”中的“家”字保存了古音读法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X家庄”的“家”没有走上化的演变道路。“各”字所表示的并非“家”字的古音二、没有指出“X家庄”的“家”字读音没有走上化演变道路的原因三、没有指出“家”读音变化的大致时间。

那么“家”字之所以没有走上化的演变道路原因何在呢

《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中“家”字所属的音韵类别是“见母开口二等字”。属于这一音韵类别的字大部分都走上了化的道路。除了梗摄字基本上仍保持舌根舌面后读音没有化外其他各类基本上都完成了化的演变。因此不妨说“姓氏++庄”中的“家”字读音是个例外。

有例外必有解释。单从音理上讲我们不妨作如下猜测在“家”字读音发生kakiakaʨia演变之前姓氏++庄”中的“家”字读音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足以使其脱离化的演变轨道。大致情况如下


“家”字读音的正常演变过程kakɪakiaʨia

村庄名中“家”字读音的演变过程ka·ka·ko·


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说到“二等见系开口字大多数变细音”“还有一些字洪细两读”“‘家’字通常是细音[ʨia]但是地名如‘张家庄、胥家庄’之类‘家’字读]字写作‘各’或‘郭’等这是二等韵母在今音里的一个特点。一四等和三等韵母都没有这类情形。”

“姓氏++庄”中“家”字的例外读音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这种现象基本上限于京津冀鲁四省市的部分地区范围远远小于以“姓氏++庄”模式命名村庄的地区。全国各地包括京津冀鲁还有许多以这种模式命名的村庄市镇其中的“家”字读音大多经历了化的演变。

二是“姓氏++庄”中的“家”字拥有例外读音的京津冀鲁地区也有以“姓氏++乡、店、屯、营、、铺、坨等”之类命名村庄的但其中的“家”字读音都经历了化的演变。换言之“家”字读音不发生化演变的“姓氏++庄”中的“庄”字是必要条件。

这两个现象跟“姓氏++庄”中的“各”字来历很可能是有关系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应该是既有语言上的原因又有地域文化上的原因。

语言上的原因有如下两种可能一是跟“庄”字的读音有关至于究竟是跟“庄”字的声母还是韵母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二是由于“家”字在三字组连读时成为轻读音节化音变发生前已经不读ka的音而读接近“哥”“各”“格”“戈”等的音。总之其他见母开口二等字声母发生化演变的时候“姓氏++庄”中的“家”字脱离了化的大道而走上了“家﹥哥﹥各”的个性化小路。

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卷四》云“家古音姑……今山东青州以东犹存此音如张家庄、李家庄之类皆呼为姑至幽州之间则又转而为各矣。”顾氏把山东青州村庄名中“家”字的读音直接联系到古音“姑”是缺乏证据的。从时间上论它应该是北京“哥”的对应读音即“家”字成为轻读音节后的读音。

地域文化上的原因比如说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某个土地大开发拓荒时期明代永乐年间),的确有些由兄弟同心协力、草创成村的。邻近村庄尊称其为“某哥村”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我认为可能性更大的是“某哥村”的写法和兄弟创村的民间传说不过是世人不懂“某家庄”中“家”字语音演变的特殊性而作出的猜想属于附会演绎。“格”“戈”等的写法也是因为不知其所以然而写的别字


五、“家”字化的时间


“家”字及其所属见母开口二等字一般认为在反映公元6世纪语音情况的《切韵》成书于公元601音系中尚未发生化的演变声母是k-韵母是开口度较大的a-。例如李荣《切韵音系》认为见母都读k-声母开口二等字的韵母分别为aiääianänaɐŋäŋauamɐm。邵荣芬、李方桂两家具体拟音有所不同但见母开口二等声母未曾化的看法是一样的。见母开口二等字较早出现化苗头是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写作时间为788810),见母虽然可以通过当时译音证明尚未都读k-声母但从反切情况看麻韵等开口二等韵母普遍存在一个前高舌面元音介音的迹象了淬伯拟测为-ɪ-。例如麻部有ɪaɪua两个韵母。法国学者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通过对《切韵》、日译汉音、不空学派的密咒对音、越南译音、敦煌藏汉对译写卷等研究得出了见母开口二等七、八、十世纪均尚未化的结论。不过十世纪时出现了化的前奏-j-介音。请看下表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写成开口二等韵一般认为已经有i介音了。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认为二等牙音字已经滋生了介音的雏形采取八思巴字对将其拟为-i-介音。至于江阳韵中二等韵喉牙音已经跟三等韵合流可以直接作-i-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稍有不同他认为元代以前二等字的韵母一般并不存在i介音但是到了元代“二等字中的见组声母字普遍产生了[i]介音”“原来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为[a][k]组声母字至此全带上了[i]介音”。

从出现i介音到完成舌面化kiaʨia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王力认为见系分化[k, , x], ʨʻ, ɕ]两套在方言里先走一步在北京话里则是清代后期的事情”。因为他注意到文献记载有时间上的参差。比如明隆庆年间15671572本《韵略易通》中“见溪若无精清取审心不见晓匣跟”的说法显示见系已经分化为两套清乾隆年间无名氏《团音正考》“试取三十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似乎清初见系已经分化为两套。但是《五方元音》以“京根干”同隶见母由此可见清代前期见系可能还没有分为尖团两套

村庄名用字的读音变化应该跟韵书、反切等记载的语音演变情况相对应。

“某家庄”流行的时代见组开口二等字尚未“某家庄”与“某哥庄”同时并用的时代见组开口二等字开始“某各庄”流行的时代见组开口二等字已经完成化。“某家庄”中的“家”字读音跟一般的“家”字明显不同了。这个时候人们听音写字自然就写成了“某各庄”。只有个别学究式人士知道个中道理坚持写作“某家庄”。

顺义荣各庄元代延祐三年1316名荣家庄后因村民荣姓居多改为荣各庄。顺义东部杨各原名马庄因居民中杨姓人家渐成大于明万历年间更名杨各庄至今。加上上文已经说过的元末以前北京地区村庄未见有“姓氏++庄”的名字“姓氏++庄”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大量出现等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姓氏++庄”应该是在明代中期演变为“姓氏++庄”的同时或稍后演变为“姓氏++庄”。

也就是说“家”字即见母开口二等字的化时间应该是元朝末年以后、明朝中晚期——沈榜15401597之前。

这里有一条旁证“高碑店”一名的历史演变情况。

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引宋洪皓《松漠纪闻》云“潞县三十里至交亭三十里至燕。”称“今之高米店即古之交亭。交高音讹也。”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时将境内平津闸命名为郊亭闸。高米店最早见于《燕京略纪》“通州至京城乘舟西行过高米店一日即到。”《日下旧闻考》“通州至京城中途有高米店或呼高碑店。”可见今天的高碑店在宋代至元代是称交亭或郊亭的明清以后才演变为高米店或高碑店。

“交”“郊”二字跟“家”字一样也是见母开口二等字它们一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末声母读音都跟见母开口一等字“高”一样尚未完成化的演变。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变了文字跟着变。根据文字的变异可以反推历史上语音的演变。可见像“家”这种地名用字的演变情况也是音韵学、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值得重视。


六、村庄名演变的复杂性


在大众普遍缺少接受文化教育机会、村庄历史少有文字记载、以口耳相传为主的年代在朝代更迭、社会移风易俗之际村庄的名字包括读音与写法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合规律的“讹变”。

海淀朱各庄一度被写作“诸葛庄”。海淀各庄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称“聂家庄”这显然是沿用古地名。中原因除了崇古与趋新的心理分歧外也可能是偏爱本字与尊重时音的不同——崇古、偏爱本字的写“某家庄”反之写“某哥庄”。房山崇各庄传说是宋代名将孟良盗骨途经此处时所盗杨令公骨殖散落于地于是重新装裹。后人因而称此地为“重裹庄”后讹变为“崇各庄”。密云田各庄乍一看像是田氏聚集成村但实际上是因此地盛产甜枣而得名。还有山东省烟台、青岛、潍坊等地“格”“戈”“哥”等不同写法。

村庄名字中“家”字的读音演变实际上是语流音变的结果。正如赵彤所说的中古音为ka的“家”由于处在三字专名的第二音节口语中弱读为所以没有按照见母麻韵字的一般规律变为ʨia。京津冀鲁部分地区“家”变“各”是轻读音节变化类型“家”字仍然作为一个声母韵母俱全的独立音节。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而把“家”字的声母也省略掉读同“丫”或“阿”。例如胡家沟[xuə ia k u ]。河南洛阳地区则走得更远属于另一种语流音变类型合音形式“家”字跟前边表示姓氏的字合并为一个音节。例如李家屯儿[lia thuɯ]徐家营儿[sya ]宋家庄儿[sua tʂuɐɯ]霍家屯儿[xua thuɯ]。合音前[li]、徐[sy]、宋[suŋ]、霍[xuə]

黄谷甘《村名中的“各”字溯源》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说法他认为现在北方官话中“x各庄”“x格庄”之类的“各”字“保留了表示屯落、村庄的古义书写形式写的也是本字而语音形式也保留了声母读[g-]的古读音”。由此他进而断言“……所谓‘各’字本来是‘家’字的读音存古后世与‘各’读音相近久而久之写成‘各’字的说法实际上是声训上的牵强附会。”这种说法至少存在如下四个问题一是甲骨文时代“各”字的声母读音不能肯定是[g-]黄氏有可能想说是[k-]),也有可能是[l-]。按照主张上古汉语有复声母的学者的说法还可能是[kl-][gl-]二是把明清时代出现、流行的部分北方地区的村庄名称用字一下子联系到甲骨文时代中间跨越三千年且没有任何连续的文献记载仅凭音义上的近似性便断定其源流关系无法排除偶然性和形式上的相似性无法确定其间有发生学关系三是北方方言是公认的汉语演变速度快、古今差异明显的方言演变速度慢、保存古汉语各方面特点较多的闽粤等方言地区并不使用“表示屯落、村庄的古义”的“各”字不合逻辑四是如上文所述“各”的出现、使用时间在“家”之后有大量的文献证据。总之黄说不可信。

研究村庄地名演变历史探讨取名源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不得不采用一些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或语焉不详或缺少时间地点的具体说明可靠性和准确性都会打些折扣。因此文中所论颇有可商榷处。倘若有机会得到广泛翻阅各地民间家谱、地方史乘的机会或可对完善立论有所裨益



(本文原刊《中国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3122129页,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