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地名学园地 >> 地名学史研究 >>
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7

【数据库】1997
【文献号】4056
【原文出处】中州学刊
【原刊地名】郑州
【原刊期号】199606
【原刊页号】134-138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作者】华林甫
【复印期号】199702
【标题】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
【正文】
  (华林甫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自从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汉书·地理志》问世以后,地名学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仅东汉一代对地名渊源的研究即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应劭、圈称等人,籍贯均在今河南省。 
  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仲援),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市西北)人。父应奉,东汉桓帝时为武陵太守,著有《汉书后序》。应劭年青时学习刻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尝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9年)出任泰山太守(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当时正值黄巾起义,前太尉、曹操之父曹嵩打算从琅邪郡逃往泰山郡界,应劭正准备迎接,不料曹嵩在半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所杀。应劭怕被曹操治罪,便投靠了冀州牧袁绍,建安二年(197年)当了袁绍的军谋校尉,后死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汉书》卷48有传。著作有《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汉官仪》、《风俗通义》等[],其中不乏地名研究的真知灼见。在《汉书集解》中,应劭对248处地名作了注释,其中对152处作了渊源解释,比《汉书·地理志》渊源解释多出一倍以上,大大丰富了《汉书·地理志》的地名学内容;《汉官仪》也有15处地名渊源解释;另据《水经注》所引,《地理风俗记》有关地名渊源的解释有26处,《十三州记》有3处[]。以上除去相互重复的以外,为应劭所解释渊源的地名达180多处,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凡《汉书集解》一律简作应劭注,其余标出具体书名): 
  1.方位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49处,以阴、阳地名居多。西汉谷梁赤最早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东汉服虔说:水南为阴],清儒段玉裁补充说: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这个地名命名原则被应劭广泛采用,比如南郡襄阳县,应劭注:在襄水之阳;太原郡阳曲县,应劭注: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涿郡中水县,应劭注:在易、@二水之间,故曰中水;河间国,应劭注:在两河之间。方位地名指出了地名的相关位置,可以了解当时山脉与河流的走向及其相互关系,城邑、聚落的位置,也可探索古今河道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地名的44个带字眼的地名中,带字的仅有平阴、漯阴、雕阴三处,带字的多达41处,根据应劭的解释,这批字地名全都因位于河流之阳而得名,这一方面说明先民之依赖于水有甚于山,另一方面说明先民择地而居多选择在河流北岸阳光充足的地方。 
  2.山水地名 应劭最早提出了因山名县的地名命名的原则[],在《汉书集解》中有37处山水地名的释名,《地理风俗记》中有4处。比如江夏郡,应劭注: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涿郡其南有涿水,盖氏焉];酒泉郡,应劭注: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常山郡井陉县,应劭注:井陉山在南;南郡夷陵县,《水经·江水注二》引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这40处地名释名当中,因水得名25处,比因山得名的11处多出一倍以上。此外,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是怎么得名的?《地理风俗记》说: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也是以水得名。 
  3.故国旧邑地名 战国、秦、汉时代,有相当数量的政区地名常常以该地的故国、旧邑命名,应劭所释有17个这样的地名,如代郡,应劭注:故代国;九江郡钟离县,应劭注:钟离子国;泰山郡莱芜县,《十三州记》:鲁之莱柞邑。汝南郡南顿县是应劭的家乡,他在《汉书集解》中说: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故城尚在。类似故城尚在之类的言辞,在其它地名释名中找不到,可见应劭对家乡的地理状况是非常熟知的。
  4.人物地名 应劭在《汉书集解》中有13个人物地名的释名,如代郡灵丘县,应劭注:(赵)武灵王葬此,因氏焉;长沙国罗县,应劭注:楚文王徙罗子枝江居此;南阳郡冠军县,应劭注: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等等。 
  5.地形地名 这类地名主要是依地形的高下,冠以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命名,共有8个,如右扶风雍县,应劭注:四面积高曰雍,道出了雍县(今陕西凤翔县)的地理景观;河内郡平皋县,应劭注: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简明扼要地刻画了平皋(在今河南温县东黄河北岸)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平原上的小山包,应劭指出山阳郡瑕丘县、魏郡斥丘县都是因而得名的史实。 
  6.气候地名 今西北大部分地区,古为凉州地域。《水经注》卷40引应劭《地理风俗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7.对称地名 《汉书·地理志》中不少地名词义是对称的,如东西、内外、上下等,应劭对东阿、西鄂、内黄、下博、下邳、下guī、下相、北屈、北皮9个地名作了渊源解释。山东东阿现在是阿胶产地,东阿阿胶名闻全国,据应劭的解释,东阿县有西,故称东,意思是已有西阿,故称东阿;南阳郡西鄂县,应劭注:江夏有鄂,故加西;魏郡内黄县,应劭注:陈留有外黄,故加。西汉信都国有下博县,应劭《汉书集解》仅注:博水出中山望都,入河,没有解释得名渊源,但《水经·浊漳水注》引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意思是说泰(太)山郡已有博县,故此处加字为下博县。 
  8.部族地名 《汉书》中记载的不少部族地名,应劭给予了明确的阐释,如zāng@柯郡夜郎县,应劭注:故夜郎侯邑;玄菟郡高句骊县,应劭注:故句骊胡;雁门郡楼烦县,应劭注:故楼烦胡也;高密国夷安县,应劭注:故莱夷维邑。为应劭所释的部族地名还有句町、上guī等处。
  9.物产地名 应劭注释《汉书·地理志》涉及三处物产地名,金城郡,应劭注: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颍川郡长社县,应劭注: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巨鹿郡,应劭注:鹿,林之大者也,说明汉代太行山东麓的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境内分布着大片的森林,但今天这一带早已毫无原始林木可言了,可见古今景观变迁之剧。 
  10.词义地名 即从词义本身探索地名的渊源。今湖北境内,汉魏时代有一条夏水,《水经·夏水注》引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汉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县级政区叫,犍为郡有bó道,《水经》江水又东南过bó道县北郦道元注:县,本bó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应劭《汉官仪》: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冯翊乃冯辅翊蕃,故以为名,而弘农郡则是弘,大也,所以广大农业也的意思。另为应劭所释义者尚有益州、江都、敦煌、张掖等处。 
  11.避讳地名 东郡寿良县,应劭注:世祖叔父名良,故曰寿张(世祖是指光武帝刘秀);河内郡隆虑县,应劭注:避殇帝名,改曰林虑也。 
  12.移民地名 为应劭诠释的移民地名有新丰、新郑、阳都三处。京兆尹新丰县,应劭注: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故号新丰;京兆尹郑县,应劭注:宣王母弟友所封也,其子与平王东迁,更称新郑,案新郑,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应劭的释名,合理地揭示了新丰、新郑城市创立和地名产生的历史过程。 
  13.帝意地名 地名是人类命名的,专制时代君权高于一切,因而有些地名折映着帝王的心境,如中山国苦陉县,应劭注:章帝更名汉昌;蜀郡青衣县,应劭注:顺帝更名汉嘉;武陵郡索县,应劭注:顺帝更名汉寿。汉昌、汉嘉、汉寿三个县名,反映了东汉皇帝希冀汉朝昌盛长久(寿)的愿望。东郡青县,应劭注:章帝更名乐平;零陵郡钟武县,应劭注今重安;清河郡信乡侯国,应劭注:顺帝更名安平;勃海郡千童县,应劭注:灵帝曰改饶安,这些地名又反映了帝王希望安定团结、平安无事的心理。
  14.地名总称 《汉书·高帝纪上》,韩信力陈项羽可图、三秦可并之计,应劭注: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分王秦地,故曰三秦。《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应劭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 
  以上14个类别是为了说明应劭对地名渊源研究贡献而作的大致分类。尽管应劭解释地名时曾发生过一些错误,象零陵郡冷道县冷水出丹阳宛陵之类的解释还错得太离谱[],但总的来说,应劭《汉书集解》等著作与《汉书·地理志》相映成辉,开创了我国地名渊源研究之风,为后世对地名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应劭的贡献之一。 
  其二,应劭在他所著的《风俗通义》卷10山泽篇中不仅阐明了五岳、四渎的具体内容,而且诠释了17个地名通名的确切含义: 
  五岳: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待,故为五岳之长……南方曰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西方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化于西方也……北方曰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曰嵩山,嵩者高也。 
  四渎:河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江出蜀郡湔氐徼外岷山,入海……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 
  林:树木之所@生也
  麓:山足也
  京:丘之绝高大者为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
  陵:言其独高广也……今王公坟垄,各称陵也
  丘: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
  墟:墟者,虚也……败为丘墟也
  阜: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
  部[]:部者,阜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印,名之为部矣
  薮:薮之为言厚也,草木鱼鳖,所以养人君与百姓也
  泽:水草交厝,名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
  沆:沆,泽之无水,斥卤之类也
  沛:沛者,草木之蔽茂,禽兽之所蔽匿也; 
  湖:湖者,都也,言流渎四面所猥都也,川泽所仰以灌溉也; 
  陂: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今陂皆以灌溉; 
  渠:渠者,水所居也; 
  沟:沟者,沟也,广四尺,深四尺; 
  洫: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故谓之洫; 
  与以往著作相比,《禹贡》只有九个地名通名,《汉书·地理志》有40来个通名,但均无一作出解释;应劭虽仅记录了17个通名,但他全部作了普遍意义上的诠释,比之《禹贡》、班固,自然在中国地名学史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17个通名,均系山、水、地形等自然地理通名,有的虽局限于齐鲁地区(如等通名,可能与应劭当了六年泰山太守有关),但大多数通用全国,像麓、陵、丘、阜、泽、湖、陂、渠、沟等通名还一直沿用至今。 
  应劭在地名学上的第三个贡献是最早提出了秦汉郡名的命名原则。《水经·河水注二》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南句下郦道元注:《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①①]。《汉官》是应劭撰集的一部典制体史书,隋唐时此书尚存,宋室南渡后亡佚[①②]。这段文字,应劭突破了以往只对地名作个别研究的旧窠,把秦汉时代的郡名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归纳出六条命名原则,总结了一套地名命名的规律。这无疑是地名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而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如上所述,应劭最早提出了因山名县的地名命名原则,东晋常璩在其《华阳国志》卷4中将它升华为一般规律:因山为名,北魏郦道元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水经·江水注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巫)山为名也,《水经·淄水注》: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①③]。这些都是应劭地名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所致。 
  与应劭差相同时的圈称,字幼举,东汉末年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①④],《后汉书》无传。《隋书·经籍志》著录《陈留耆旧传》二卷,汉议郎圈称撰;又《元和姓纂》卷2尝引录圈称撰《陈留风俗传》,可惜耆旧、风俗二传早已亡佚,亦无辑本,清顾怀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卷5均加著录。   
  好在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它的佚文。《水经注》引圈称曰6处,引圈称(著)《陈留风俗传》3处,引《陈留风俗传》17处,共有佚文二十多条,涉及的地域虽仅有东汉陈留一郡之地,但其中不乏有地名渊源的解释。比如长垣县(今县),《水经·济水注二》引《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浚仪县(今开封市),《水经·渠水注》:《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尉氏县(今县),《水经·渠水注》: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襄邑县(今睢县),《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圈称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己吾县(今睢县东南),《水经·阴沟水注》:《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  
  值得注意的是圈称的命以嘉名一句,实际上与应劭的取其嘉名①⑤]遥相呼应,是对后世美愿、祥瑞类地名的最早归纳。同时,圈称还在《陈留风俗传》中引录了一道皇帝诏书: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甾县,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zī县曰考城’”①⑥]。既然嫌地名不善而将其更改,说明当时运用取其嘉名这一原则已相当成熟。文献记载如此,地下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周振鹤教授《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①⑦]一文之总结:里名以嘉名为多,这是中国地名的特点,因而如万岁、万年、长乐、千秋、安汉、富贵等里名便为许多县所共有。 
  圈称不但具体解释了上述陈留郡六个县名的来历,萌发了命以嘉名的地名学思想,而且在诠释酸枣县得名时对地名命名有了规律性的总结,《水经·济水注二》:仆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枣名邦,故曰酸枣也。在这里,圈称提出了地名命名的两条原则:或以令名,据王先谦的解释,令名如闻培、获嘉之类①⑧],是指以史迹为名,或以山林,是指以自然界物质为名。这两条原则兼具了自然、人文因素,与应劭归纳的地名命名六条原则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我国地名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汉书集解》保存在今本《汉书》诸家注中,《地理风俗记》与《十三州记》有清儒王谟辑本(收入《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汉官仪》有清儒孙星衍辑本(《四部备要》收录),《风俗通义》今存,有王利器、吴树平两种校注本。
  《地理风俗记》与《十三州记》是否为一书,目前尚难断定,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卷2以为两书当合为一编,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则分列为二书。今依《水经注》所引,区别对待。
  《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水经·洧水注》引,殿本第424页,陈桥驿先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下引同此。
  《水经·江水注二》引,殿本第649页。
  《水经·圣水注》引应劭曰殿本第250页。
  见《水经·淄水注》引应劭《地理风俗记》,殿本第515页;又见《汉唐地理书钞》第132页。
  见殿本《水经注》第632页。
  《汉书》第六册,第1696页。
  《风俗通义》,原作,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下册第473页引清人卢文chāo@《群书拾补》曰:当作部。今从之。
  ①①这段《汉官》文字,并非郦道元《水经注》原文。据《后汉书·应劭传》,劭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发元年(176年)乃奏之,《隋书·经籍志》著录为:《汉官》五卷,应劭注;《汉官仪》十卷,应劭撰,无论《汉官》还是《汉官仪》,均为应劭之作无疑。
  ①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著录《汉官仪》一卷,云: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
  ①③分别见殿本《水经注》第645、第514页。
  ①④《元和姓纂》卷六。
  ①⑤《水经·淄水注》引应劭曰,殿本第522页。
  ①⑥《水经·水注》引《陈留风俗传》,殿本第453页。
  ①⑦载《历史地理》第十二辑,1995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①⑧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八、二十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化三味书室刊本。
                         
  字库未存字注释:
  @原字氵加寇
  @原字圭加阝
  @原字爿加羊
  @原字棘下加人
  @原字艹下加聚
  @原字艹下加甾
  @原字弓加召
  @原字氵加反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