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前沿动态 海外汉学 国家政治 军事活动 新书评介 人物研究 政坛轶闻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政治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政治史研究 >> 政坛轶闻 >>
1886年英国探险家对长白山主峰的考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3-07

  摘要:18867,由英国地理探险家詹姆斯(H. E. M. James)和扬哈斯本(Younghusband, Sir FrancisEdward)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对中国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扬哈斯本成为登上长白山最高峰的第一位西方人,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测定了长白山主峰的高度,①从而更正了此前西方文献中对长白山的诸多错误记载。

 

关键词:詹姆斯;地理探险;扬哈斯本;长白山

 

 

中国东北的长白山素以山体雄伟高耸、地貌景观奇特、生物多样性丰富而闻名于世,中国人对它的认知和了解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开始。自清初开始,中国有了由国家组织的长白山主峰考察。清朝的第一次长白山考察是康熙十六年(1677)由内大臣武默讷主持的天池踏查。是年四月,康熙帝以“长白山为本朝肇迹发祥”之地,特派遣内大臣武默讷组成考察队前往东北“瞻视”长白山。②考察队从梯子峰附近“攀跻而上”,登上主峰。他们祭拜和欣赏了变幻莫测的天池和群峰。因不懂火山冰缘岩石地貌特征,他们错误地认定那“片片白光”是山顶“亘古不化的冰雪”折射。③此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1),清朝政府又组织了第二次考察长白山活动。至雍正时期,为使祭拜长白山仪式制度化,雍正帝于1732年下谕旨在吉林将军驻防地吉林乌拉建设望祭殿,以后每年安排地方官员在此遥望长白山主峰祭拜。

随着清朝政府实地考察和祭祀长白山规模的扩大,长白山的名字及其神秘美景和丰饶物产逐渐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但长白山主峰地区以其复杂险峻的地形、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依然让外国科考者们望而却步。直到1886,英国人詹姆斯(H. E. M. James)和扬哈斯本(Younghus-band, SirFrancisEdward)在英国驻华领事官员等人的陪同下终于冒险进入长白山区实地探险,登上了主峰白头山天池。这是有史以来西方人组织的第一次长白山科学考察,④意义深远。

1

詹姆斯(HenryEvanMurchison James),近代英国地理学家,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1846

120日生。青年时代由英国来到印度,在英印孟买政府邮局中任职。⑤其自幼酷爱地

理和生物探险,工作之余经常到印度各地旅行,采集动植物标本,考察地形地貌。几年时间

 

 

 

  ① 对长白山主峰概念的理解通常为两种,一是广义的理解,即指巨型火山锥体———白头山,其直径为60公里,其上部为十六

峰环抱的天池。另一种狭义的理解是,将天池十六峰中分属于中国和朝鲜的两个最高峰(中国境内2691米的白云峰和朝鲜境内的将

军峰)称之为主峰。本文的主峰概念系指前者。

  ② 李洵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卷13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2323页。

  ③ 考察队登顶是7月份,山顶积雪除背阴坡上的个别凹陷处外,通常在6月下旬就已化掉。

  ④ CharlesW. Camprel,lA Journey throughNorthKorea to the Chang-pai Shan,Proceedings of the RoyalGeographicalSociety and

MonthlyRecord ofGeography,Vo.l 14, No·3 (March 1892).

  ⑤  Obituary, SirHenryEvanMurchison James, K. C. I. E. F. E. Y.TheGeographicalJournal,Vo.l 62, No. 4 (Oct. 1923),

p. 320.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与孟加拉各地。随着考察视野的扩大,他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南亚恒河流域跃过喜马拉雅山转向中国和东亚,萌生了到中国考察的愿望。1885年冬天,詹姆斯获准休假两年。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去中国东北腹地的长白山地区旅行,期待在这个尚无西方人涉足之地能获取到丰硕的成果,以填补西方地理学的空白。而即将到来的春天正是到这个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旅行的好时机。①为确保这次考察活动的成功,他邀请时在英印军队中服役并同样热爱地理探险的扬哈斯本中尉同行。②扬哈斯本出身于一个地理探险世家,由于彼此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扬哈斯本一接到詹姆斯的邀请,立刻欣然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詹姆斯二人此时之所以选择中国东北作为考察的目的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想通过此次考察为英国政府的对华战略服务,了解俄国人在东北周边的活动状况,为英国进一步发展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做准备;其次,到东北地区实地踏查鸦片的产销量,以便制定英印的鸦片种植计划和筹划对华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第三,东北地区有西方人一直传说中的高达10 00012 000英尺的“世界最高峰之一———长白山”,这对于酷爱探险的詹姆斯2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

詹姆斯二人取道马来西亚的槟城、新加坡至香港,在此转乘中国轮船,先到广州。几日后,乘船出伶仃洋沿海岸线北上,途经厦门、上海、烟台,至天津。他们在天津停留了一段日子,主要是继续准备用于登山考察的装备并等待前往长白山地区的最佳时间。1886510日后,在天津乘汽船穿越渤海前往东北。513,二人抵达位于辽东湾的东北门户营口。③

在营口,他们得到了英国驻牛庄领事麦都(H. B. Meadow)的支持。麦都不仅协助他们获取了奉天地方官颁发的通行证,还提供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关于长白山区的地志资料。当然更重要的是,麦都期待通过他的帮助,此次考察能够一举实现英国人攀登长白山的夙愿,遂特从领事馆雇员和卫兵中挑选弗尔福特(H. Fulford)和拉特勒(Rattler)与詹姆斯2人随行,此外又代雇了3个仆人担当考察队的行李搬运工和厨师,于是考察队成员就从两人增加为7人。尤其是英国驻牛庄领事馆的年青官员弗尔福特(H. Fulford)和一位叫张山(Changshan)的仆人的加入非常重要,因为前者是个懂汉语、通晓中国习俗的语言学家,而后者则会说英语,他们的到来使此前詹姆斯很担心的考察中将出现的语言交流障碍问题一下子消除了。詹姆斯一行根据领事馆所提供的信息,在营口再一次规划行程路线,最后确定其上山的考察路线是:营口→沈阳→抚顺→兴京→通化→鸭绿江→溯源而上,或绕过鸭绿江到松花江→至长白山主峰。所计划的下山之后的考察路线是沿图们江→图们→珲春→长白山北段→宁古塔→三姓(依兰)→齐齐哈尔→爱珲→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吉林省城,最后从营口返程。

1886519,考察队带着行李、帐篷、食物及科考仪器(望远镜、袖珍气压表、棱镜罗盘、温度计、绘图盒),分乘六辆小挂马车(当时的大挂车是每车由七匹马拉,小挂车为三匹马拉),离开营口。

710,詹姆斯等人来到了靠近长白山主峰顶和天池周边寒漠带附近的高山草甸地带。④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他们采集了一个又一个植物标本。站在高山草甸上,詹姆斯一行人第一次真正地见到了远处天际线的数个直插云霄的长白山群峰的顶部。这一天是1886年的712,天黑时,詹姆斯等人已经爬上了比那个高山草甸带高出700英尺的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到两座高而尖的最高峰(分别是位于今中国境内的白云峰和朝鲜境内的将军峰)顶部,其陡峭的斜坡呈现出耀眼的白色。走

 

 

 

Proceedings oftheRoyalGeographicalSociety andMonthlyRecord ofGeography,Vol·9, No. IX. (Sept. 1887), p·531.

②扬哈斯本(1863-1942),英印军人,地理探险家, 18635月生于印度莫里, 1882年入伍后参与了英军对中国西藏地区及东亚地区的一系列地理探险和军事行动。中文译名以往曾译为“荣赫鹏”。

③当时西方人误称此地为牛庄。

H. E. M. James,TheLongWhiteMountain, ora Journey inManchuriawith someAccount oftheHistory, People, Administration and Religion ofthatCountry,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88, p·259.

 

 

 

近一看,那白色却不是以往东西方传说中的“终年积雪”,而是潮湿破碎的火山浮石。终年不化的雪只在背阴坡的岩缝里存留。①至此,他们确认:“长白山”名字并非是因为“山顶终年积雪而得名”,而是人们对“山顶布满似积雪颜色火山石的误判”得名的;②长白山是一座近期休眠的火山。③他们在远望两座山时,因处于靠近西面白云峰的位置,似乎感觉西面的那座要高一些,登上连接两峰的马鞍形火山体之后却发现东面的那座更高,更秀挺、陡峭,因此就决心首先征服东面那座最高的山峰。

714清晨,他们费尽周折最终从西南坡的梯云峰附近开始登顶。随后,扬哈斯历尽艰难,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峰顶,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最高峰的登顶记录。从白头峰下来后,扬哈斯本根据气压数值和目测确定长白山天池最高峰的高度是7525英尺(2280)。④

詹姆斯一行回到英国后,将此次探险的经历首先写成一篇名为《满洲之旅》( A Journal inMan-churia)的学术论文,188766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的晚会上宣读;之后,詹姆斯再将这篇长达36页的论文进行扩展,写成《长白山:一次在满洲的旅行及满洲历史、人民、行政与宗教的一些记录》专著,1888年由伦敦朗门·格林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于是,詹姆斯一行的中国长白山及东北腹地的考察经历即在西方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其成就亦为西方学术界所确认。

2

  由詹姆斯发起组织的此次长白山天池探险,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科学考察活动。首先,这次考察开创了西方人实地考察长白山的记录,更正了以往西方学者对长白山名字的起源、山体高度及其形态的误记和误判,从此长白山的名字、火山熔岩地貌和天池形态以及三江源流才真正被西方人所熟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扬哈斯本还徒手登上了长白山最高峰,成为攀登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最高点的第一个西方人;他同时测定了接近于准确值的长白山主峰高度以及老岭的高度,这是西方学术界通过实地勘测所获取的第一批长白山主峰和老岭高度数据,同时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长白山高度测量记录,因为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一个早于此次长白山主峰高度测量的记载。

其次,詹姆斯等人的标本采集和考察成果的陆续发表,揭开了国际长白山学研究的序幕。由于扬哈斯本是一位昆虫学家,在攀登长白山的途中与他人一同采集了蝴蝶、花卉等许多动植物标本,大大丰富了伦敦丘园保存的世界物种。⑤其中最重要的是,所采集的部分标本为长白山独有物种。扬哈斯本等人采集的植物标本共有500种花卉、32种蕨类植物、10余种石松纲类植物和木贼属的植物,经鉴别,认定其中6种植物是中国北方及亚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搜集到的鸟类标本有黑禽鸡、灰伯劳、鸨、白顶长尾山雀、鹌鹑、鸫、西伯利亚鹧鸪、核顶鵐、东方猫头鹰等珍稀鸟类。这些标本的采集无疑对动植物学、物候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詹姆斯一行还记录了有关长白山天池地区的垂直地貌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特殊气候、气象环境数据,初步认定中国东北的降水从而为世界性的长白山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研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Sierra Leone,“Exploration and Travel”,Science,Vo.l 9, 222 (May, 1887), pp·432-433.

Sierra Leone,“Exploration and Travel”,Science,Vo.l 9, 222 (May, 1887), pp·432-433. CharlesW. Campbel,l“A Journal ThroughNorthKorea to the Chang-pai Shan,”Proceedings oftheRoyalGeographicalSociety andMonthlyRecord ofGeography,Vo.l 14, No.3. (Mar., 1892), pp·141-161.

Sierra Leone,“Exploration and Travel”,Science,Vo.l 9, 222 (May, 1887), pp·432-433.

④詹姆斯后来在《长白山》一书中,承认当时在读取温度计的沸点过程中,计算有误。他们认为还应在原有高度上至少要再加上500英尺以上,才是长白山主峰最高点的相对准确高度,8025英尺(2446)。但这个数值依然与天池周围最高的两个山峰白云峰和将军峰的高度值(分别是2691米和2749)有很大的误差。H. E. M. James,TheLongWhiteMountain,p·262

⑤丘园(Kew Garden)是位于伦敦西南部、泰晤士河南岸的著名的皇家植物园。它始建于1759,为乔治三世国王的母亲所有,后来一直作为皇室的花园。到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开始将园区面积扩大,并对公众开放,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清代詩文集彙編》目錄
【美】卫周安:新清史
袁剑:“新清史”与清代中国的“边...
中岛乐章: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柯娇燕:A Translucen...
1886年英国探险家对长白山主峰...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最新信息
杨珍:鳌拜罪案史料辩证——兼论清...
赵连稳:圆明园经费来源问题初探
李文杰:清代的“早朝”──御门听...
周增光:失败的集权与立威——载沣...
《八旗和绿营:满洲帝国和清代中国...
菊池秀明《从金田到南京》出版
金光明《边疆地区的资本主义》出版
山本英史:《赴任する知県》出版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刘文鹏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