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前沿动态 海外汉学 国家政治 军事活动 新书评介 人物研究 政坛轶闻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政治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政治史研究 >> 人物研究 >>
周增光:失败的集权与立威——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0
失败的集权与立威
——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
周增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的角度考察,载沣驱除袁世凯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亦是 少壮派满族王公逐渐集权的必然举措。载沣驱袁的态度与理由发生过明显的转变,最终以足疾为由将袁世 凯罢黜,是载沣在与其他清廷高层各派系博弈下有所妥协的抉择。驱袁后,载沣并未真正实现集权,他的 统治权威非但没有通过驱袁树立起来,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内外各政治势力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并最终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关键词]载沣;袁世凯;满族王公;集权
[中图分类号]K25 [文章编号]1002-3054 (2016) 10-0091-11

载沣驱除袁世凯事件,是载沣当政后的 “雷霆之举”,也是震动当时政坛的重要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载沣驱袁原 因的研究,学界已有相当细致和丰富的成 果。[1]这些研究或侧重于强调载沣驱除袁世凯 的外交因素;[2]或揭示驱袁前的远因;[3]或综合 各种因素,侧重强调载沣驱除袁世凯的历史必 然性和时间的偶发性。[4]但关于载沣驱袁的理 由转换、后续影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尚属薄 弱。载沣驱袁事件,是满族少壮亲贵发出集权 信号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事爆发,已现少壮派 试图掌控宣统政局之端倪。此事发生后,社会 各方力量都很关注,其影响对后续历史发展可 谓深远,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驱袁与清廷中央集权密切相关


限制、削弱袁世凯的权势,在慈禧当政末年 已现端倪。从晚清权力格局观之,这与清廷收权 于中央有关。清廷打压实权汉族地方督抚、进行 中央集权的尝试从未停止。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后,汉族地方督抚权势变大,有“外重内轻” 之势。而后更有庚子事变时期东南督抚将宣战谕 旨视为矫诏,相互联络并与列强议和发动“东 南互保”之举,清廷中央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打击强势地方督抚被清廷统治者视为加强中央集 权的必经之途。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已开始逐步收拢地方 督抚权力于中央。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新军,渐成独大之势。 为收拢兵权,削弱袁世凯势力,清廷创立练兵 处,试图将北洋六镇收归中央掌控。后袁世凯 上奏力争由他继续管理第二、第四镇,得到的 批复仅是暂由他训练、调遣。据陶湘在《齐东 野语》中披露,预备立宪期间,袁世凯欲督办 东三省、河南、山东、直隶等省练兵事宜,慈 禧对此渐生防范之心,对奕劻透露“某臣如 此,将何为? ”5](P34)孙宝瑄在日记中也指出: “袁项城积年为朝廷所倚重,权势熏炙,海内 莫不侧目而视,政府亦几惮之。” [6](P1017)在袁世 凯“权势熏炙”的情况下,“海内侧目’ “政府惮之”。为防止袁世凯权重一方、尾大不掉, 清廷又于1907年丁未政潮后,将袁氏召入中 枢,入值军机。论者皆以袁氏在权势上实乃 ‘‘明升暗降”。袁世凯虽不再出任封疆大吏,转 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然他“犹有虚声, 足以震慑远迩”。[6](P1017-1018)北洋的军权名义上 已统归陆军部,但‘‘统制以下各级军官,都是 袁旧部武备派旧人”。[7](P51)如此背景下,打压 掌控北洋军实权的袁世凯,正是清廷加强中央 集权的必然之举。


慈禧死后,当政者乃年轻的满族王公监国 摄政王载沣。载沣对袁世凯的不满由来已久。 在1907年,载沣入值军机处之初,北京官场 即风传他在慈禧面前弹劾袁世凯,最终因载沣 遭慈禧面斥“不应面劾某督,要顾大局”而 止。[5](P57)慈禧死后,遵其遗命监国摄政的载 沣,继承并推进清廷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在 逐步集权中央的同时也为自己集权立威。光绪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1908年11月20日), 载沣借宣统帝溥仪名义下谕,明确自己的职 权“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是即 代朕主持国政,黜陟赏罚,悉听监国摄政王裁 度施行。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 从。”[8](P17)从此开启了载沣当政时期。十一月 二十日(12月14日),内阁会议制定了《摄政王礼节总目》十六条,具体规定了监国摄政 王的各项权力,进而避免了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的现象发生。此后,载沣又于十二月初三日 (12月25日)任命自己的亲弟弟载涛及亲信满 洲亲贵毓朗、铁良三人专司训练禁卫军。载沣 尤其注重掌控这支拱卫紫禁城的军队,在谕旨 中宣布这支军队必须‘‘专归监国摄政王自为统 辖调遣”。[9 ](P63)对于刚刚上台、急需建立统治 权威的载沣而言,明确自身职权、排除太后干 政后,下一步便是收拢军政大权。而打击乃至 驱除自己不满已久且手握重权的袁世凯,当是 载沣收拢中枢、军政大权的必然选择。故载沣 上台伊始,即定计将袁世凯驱离政坛。梳理史 实,不难发现,在驱袁之前,载沣做出以足疾 为由将袁世凯罢黜的决定,是其在与其他清廷 高层各派系博弈之下,有所妥协的抉择。


二、以足疾开缺:高层博弈下形成的驱袁理由


驱袁被载沣视为集权的必然举措,然而在 以何种理由罢免一个数日之前刚刚以‘‘忠清亮 直,翊赞维勤,劳怨不辞”[10](P57)为名加封太 子太保衔的军机大臣这一点上,清廷中枢各派 意见并不一致。从各方记载看,载沣的驱袁态 度与理由发生过明显的转变。在态度上,从坚 定排袁转为态度缓和,客观上为袁保留了回归 政坛的可能;在具体因由上,从问其擅权变为 因病出缺。


与载沣亲厚的少壮派满族王公,多主张严 惩袁世凯以夺其权。例如肃亲王善耆极力主张 严办袁氏,他向载沣进言“此时若不速作处 置,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之党羽”,“在袁 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 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11](P80)时任度 支部尚书的载泽也是主张驱袁的中坚分子,探 察载沣驱袁事件内情的人称“项城开缺,泽公之力居多”。[12](P43)善耆、载泽驱袁之态度决 绝,除为巩固权势外,或许还与保皇党人的活 动相关。从康梁师徒二人的通信来看,善耆早 与尚在海外流亡的保皇党人有过不少接触,载 泽亦被康有为看好。倒袁乃保皇党人之夙愿, 康有为认为梁启超安插在京的倒袁内应地位不 够,需依靠实权人物,他指出‘‘肃乃名士派, 亦与端方等,未必能任大事,但彼已交亲,借 彼怒怨,以合王公,终胜他人耳(闻泽公颇厚 重有魄力)”[13](P611)载沣驱袁后,梁启超曾致 函康有为称此事乃其在京同党间接促进之。 1909年1月6日,梁启超致信康有为称‘‘本月 十二日奉明诏袁贼开缺回籍,得都、沪电,俱 已确。此事本已在意中,惟不料其如是其速”。 而且,梁启超还在信中透露,保皇党人在驱袁 事件中也起到间接促成作甩“虽曰监国英明, 然在都诸同志间接之助力亦不少也。” [14](P617)保 皇党人图谋倒袁与载沣驱袁之间的联系早有学 者留意,杨天石在释读须磨村密札中披露了当 时梁启超写给京中内应宗室长福的信,从函件 中可见梁建议长福联络清廷王公中的实权人物 善耆、载泽以实现其党夙愿。长福方面最终给 梁启超传达了善耆和载泽的讯息“元凶必去, 决无中变,不必担心。”[15]然而,并非所有宗 室王公都站在驱袁的立场上,尤其是其中的 “老成谋国者”。如庆亲王奕劻,在载沣等少壮 派王公欲严惩袁世凯时,奕劻模棱其词地出言 反对,对载沣称“此事关系重大,请王爷再加

[11 ]( P80)甲度 。


若按少壮派王公的筹划,载沣严惩并驱离 袁世凯是必然的。然而,1909年1月2日,载 沣对袁世凯的最终处置与最初的设想有所偏 离。当日的谕旨是以袁世凯身患足疾为名,将 其开缺回籍。开缺回籍达到少壮派王公力主驱 除袁世凯之目的,然以身患足疾为理由驱袁, 且不加永不叙用名目,尚存异日袁氏病愈起复 之机会,惩罚并不算严峻。载沣在其日记中简略记载驱袁当天的情况:

初十日辛酉。上门。西历一千九百零九 年正月元旦,星期五。庆邸未朝。(从载沣 日记可见,奕劻未上朝的状态持续到十六 日)十一日壬戌。上门。仰蒙皇太后召见 于长春宫。谕‘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 艰,难胜职任,著即开缺,回籍养荷。等 因。钦此。’谕‘那桐著在军机大臣上学 习行走。等因。钦此。’(枢垣:庆王、世 相、张相、鹿协揆、那相)[16](P310)

从军机处随手档可见,当日所下谕旨共有四 份,除了驱袁、引那入军机外,还有令加强京 控、命载澍为乾清门侍卫二谕。[17](P179-1S0)但载沣 仅在日记中记录驱袁、引那两谕,可见驱袁及由 此引发的人事变动最为他重视。


从载沣日记可见,载沣下驱袁谕旨当天, 曾先面见隆裕太后。对隆裕太后在驱袁事件中 扮演何种角色,尚缺乏直接的相关资料。从 《宣统政纪》中收录的摄政王面奉隆裕太后的 懿旨内容来看,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隆裕的 确遵从慈禧遗命,并不干涉军国正事。她的懿 旨主要围绕年幼的宣统的生活、典学及皇室祭 祀礼仪、皇族赏赐等相关事务下发。18]按此推 断,隆裕不会直接干涉朝臣的任免。载沣在下 令驱袁前赴长春宫见隆裕太后,或许并非为讨 论驱袁,而是为讨论与皇族相关事务,毕竟当 日还下令将曾被圈禁的皇族贝勒载澍重新启 用。隆裕虽恪守不干预军国正事之慈禧遗命, 但慈禧遗命又有“遇有重大事件,须请皇太后 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S](P7)之语,若 载沣将驱离袁世凯视为重大事件,也存在与隆 裕商讨的可能。载沣日记对与隆裕会面的内容 并未记录只言片语,但在野史杂闻中却有很多 隆裕奉光绪遗命,要严惩乃至诛杀袁世凯的记 载。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称隆裕太后 将光绪之死归为“红丸案”,[19](P24-25)立意要驱袁报仇。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也称隆裕奉德 宗遗诏,下令诛杀袁世凯。[2°](P233)若隆裕真有 此意,和先行与少壮派定计严惩驱袁的载沣是 不谋而合的,载沣若在长春宫召见时与其商议 驱袁,隆裕多半也会赞同。


据载沣日记可见,不甚赞同严惩乃至驱离 袁世凯的庆亲王奕劻虽为军机大臣,但当日并 未在场。时任军机章京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 载,载沣当日见了军机大臣后,又再度召世 续、张之洞入内,而后下令袁世凯开缺回籍养 病。[21](P228)载沣之弟载涛在时隔半个世纪后称 世续、张之洞皆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开脱,张 之洞甚至直言“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 臣。” [11](p.80)这样的传闻,在当时即被时人关 注。时任日讲起居注官的恽毓鼎在载沣驱袁后 二日(十三日)即致陶斋(端方)密书。恽毓 鼎在密函中印证了袁世凯开缺确实存在波折, 以足疾开缺是军机处其他老臣们争取后的结 果。恽毓鼎向端方透露军机大臣世续是促成袁 世凯得以体面出缺的重要人物,罢袁诏书中原 有斥责袁世凯“跋扈不臣,万难姑容”之语, 赖世续为袁世凯开脱,方才改易成足疾开缺回 籍。[12](P41)而张之洞在第二次见载沣时,也力 陈袁世凯可用,弃之可惜,试图说服载沣打消 驱袁之念。

另据袁世凯回籍后与之往来甚密的 王锡彤记载,当时载沣本意不止将袁世凯罢 官,汉族大臣张之洞、鹿传霖两人“百方调 解,始得完全回里”。[22](P142)然而,张之洞搭救 袁世凯也许并非出于情谊深厚。袁氏甚至认为 张之洞在政治上陷害自己,导致自己在国丧期 间即被罢黜。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在《洹上私 乘》中称“先公亦觉之洞之相倾陷,累思乞 休,乃以顾命治丧之臣不可遽去,而百日未 终,罢官之诏下矣。”[23](P32)张之洞此时与世 续、鹿传霖等人同声为袁氏缓颊,或许有更深 层次的政治考量,即联合清政府内部的老成派 共同抵制少壮派亲贵急剧集权,以防止中央权 力格局发生巨变。


载沣驱袁事件发生前,少壮派王公、保皇党 人在严惩并驱离袁世凯上达成一致,力促载沣从 严惩办袁世凯,此时虽有老成宗室王公从旁劝 说,但似乎并未直接说服载沣;载沣下令驱除袁 世凯当日,在清政府中枢高层中的满、汉老臣的 干预下,载沣最终将原来与少壮派拟定的“擅 权跋扈”之严厉措辞,改为袁世凯因足疾而出 缺。载沣罢黜袁世凯的谕旨,给袁氏留下回归政 坛的余地。


三、载沣驱袁对其集权立威的影响


袁世凯被驱离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同日上 午邮传部属官孙宝瑄即已得知袁世凯出缺消息, 他在日记里写下“闻袁项城有出枢廷消息,新 入直者那琴轩也。饭后,诣丞参厅,方知袁乃是 开缺回籍字样,不胜骇然。” [24](P1370)而日讲起居 注官恽毓鼎不仅得知此事,还开始往外传播信 息,他在日记中提及的十三日致端方密函已被发 现。据恽毓鼎致端方的密函可知,恽毓鼎曾对载 沣驱袁内情进行过多方打听,多有了解,并将之 传递给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12](P41-42)而从他的 日记登记的信函来看,不唯端方,他还将消息传 递给当时镇驻天津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杨士骧。[25 ]( P414)


驱袁事件发生后,不仅在清廷官场快速传 播,还在当时各界引起了一致关注。先行研究 中已有学者就美、日政府的反应,就载沣驱袁 后的中外报界舆论进行过专门的分析。26]从清 廷朝野内外各派政治势力的反应来看,除保皇 党人欢欣鼓舞外,袁世凯的党羽、革命党人、 外交界甚至部分清政府内部官员都持反对态 度。袁世凯被驱离政坛后,宣统朝少壮派满族 王公集权也随即展开。在载沣摄政的短短三年 内,满族王公的权力,尤其是少壮派满族王公 的权力,急剧膨胀。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的角度观察,载沣驱除袁世凯,是清政府中央集权 的必然结果,亦是少壮派满族王公逐渐集中兵 权的必然步骤。但驱袁后,载沣并未真正完成 集权,他的统治权威非但并未如其所愿通过驱 袁树立起来,反而招致清廷朝野内外各政治势 力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


1.集权与立威皆败:驱袁引发清廷内部官 员对载沣的质疑
从清廷内部官员的反应来看,载沣驱袁非 但未使其完成集权立威,反而让其威信丧失, 立威失败。

光绪、慈禧先后去世,当政的载沣曾被清 廷内部官员看好。督抚大员中如张人骏在给儿 子的家书中称“新君幼冲,醇邸监国自是不 易办法。醇邸上年出使中外,均甚钦服,此次 摄政必能镇抚,国家可保无意外之虞也。”[27] 但载沣当政后驱除汉族重臣袁世凯的行为,让 这些曾认为载沣监国必能镇抚局面的封疆大吏 们开始动摇。载沣驱袁后,袁世凯非但未遭众 叛亲离,反而引来各方问候。张人骏等地方督 抚、汉族官僚,或出于同僚之谊、或出于物伤 其类之感,先后致函问候归里乡居的袁世凯。 据袁世凯在1909年2月间致各方的复函可知, 地方督抚中山东巡抚袁树勋、两广总督张人 俊、浙江巡抚增韫、江西巡抚冯汝骙、安徽巡 抚朱家宝以及吉林巡抚陈绍常等人曾于驱袁事 发后去函问候袁氏。袁世凯在复函中解释开缺 原因确因身患足疾,并强调‘‘天家所赐”得以 “林泉怡志,终我余年”。[2S](P395)对此复函,这 些封疆大吏是否品出了别样意味无从探知,但 他们对驱袁后清廷政局是否能被载沣镇抚已产 生了疑虑。这集中表现为袁世凯离开政坛后, 封疆大吏对中枢辅政乏人表示忧虑。时任两江 总督的端方,在载沣驱袁后即拟给载沣推荐顾 问。他直言“摄政王年少,学识未定,所共处 唯张燕谋(张冀),诚为可虑。吾意举荐贤士 大夫为王顾问,意中唯有升允、郑孝胥二人耳”。[29](P1171)驱袁后载沣启用的中枢辅政之臣 遭到地方督抚的质疑,东三省总督锡良甚至直 言“政府用人,一个不如一。”[30](P1239)


就清廷中枢高层而言,大部分老臣并不赞 同载沣驱袁,对起复袁世凯报以希望。从载沣 驱袁理由转换的博弈过程来看,载沣最终在中 枢老臣们的说服下有所妥协。虽然表面上看, 载沣成功将袁世凯逐出政坛,但中枢高层官员 争取到以足疾为由驱袁,这为袁世凯回归政坛 保留了可能性。载沣驱袁后,袁世凯长子袁克 定依然留京供职,清廷中枢高层官员包括满蒙 权贵,也并未因此与袁世凯绝交,反而多有往 来应答之书信。据《袁世凯未刊书信稿》所收 录的袁世凯致各方信函可知,袁世凯嫁女时, 中枢高层官员如庆亲王奕劻、奕劻之子贝子载 振、军机大臣那桐、世续、荣庆等俱送礼致 贺,[31 ](P421-454)与其他被开缺的归籍官员相比, 袁世凯的境况完全不同。由此可以推知,袁氏 虽被驱离政坛,但在众多老臣眼中依然重要, 依然起复有望。这些现象也说明中枢高层并不 认可载沣驱袁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此行为在另 —种形式上的反对。


与高层官员对起复袁世凯抱有希望不同, 清政府内部不少中下层官员对载沣驱袁后清廷 的政治走向抱以悲观态度。如时任邮传部官员 的孙宝瑄在日记中曾称‘‘自摄政王当国后,气 象为之新,中外推服。观其连日所下谕旨,似 极有条理。盖于和平中寓有严肃之气,吾为中 国前途贺也”。[24 ](P1365,[32]但在听闻罢黜袁世凯 之谕旨后‘‘不胜骇然”,认为‘‘庚子以前,李 合肥之世界也;庚子以后,袁项城之世界也。 合肥既死,项城又去位,不审更推何人支此残 局?”[24](P1370)孙宝瑄还在日记里记录了 一位夕卜 国女士“迈达女师”对载沣驱袁事件的评论: ‘‘彼谓袁之去位,陈(陈璧)之又将动摇,朝 廷用人不当如是。一事治之甫就绪,事安得 理?秉权者未免轻信贵近浮议,遂妄有所疑


虑。其于国事,惧多所损而寡益也。”[24](P1376) 孙宝瑄专门在日记里记下这名外国女性的评 论,概因此论与孙氏之所思契合。孙宝瑄对载 沣驱袁的第一反应是觉得骇人听闻,认为袁世 凯被驱离后无人能支撑国事,对时局发展茫然 而困惑,进而赞同外国女士对驱袁弊大于利的 评论。孙氏这种心态变化实际正是清廷内部多 数中下层官员的心路历程。据当时外国记者的 观察,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同载沣驱袁,正如 《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报道的“现在人们普 遍认为,由于毫无经验的摄政王所为,帝国中 最重要的政治家突遭罢黜,这是个愚蠢的错 误,是缺乏爱国心之举。”[33](P63)


综而言之,封疆大吏对载沣当政经历了从 支持到忧虑的转变;中枢重臣期盼袁世凯回 归;中下层官员则对无袁世凯之政坛报以悲观 态度。各层级官员的反应虽有不同,但透过这 些不同的反应,不难看出,载沣驱袁实际是一 次失败的集权与立威尝试,它并未促使载沣在 满朝文武面前树立威信,反而换来了清廷各层 官员对其执政能力的怀疑。


2.驱袁使载沣及其执政能力招致外交团的质疑


载沣驱袁的举动,也使其执政能力招致外 交团的普遍质疑。载沣当政初,法国外交部描 述其“不但学识渊博胜过外交官,而且还是清 廷诸亲王中远比他人都更勤勉、更忠诚、更加 品行端正的人”。[34](P144)驱袁后,外交团对载沣 能力的评价逐渐发生了改变。


载沣驱袁事件受到当时驻京外交使节团极 大的关注,尤其是支持袁世凯外交政策的驻京 外交团,甚至采取直接干预之举措。35]《纽约 时报》报道,“北京外交使节团成员对袁世凯 突然免职几乎像听到晴天霹雳一样”。36]外交 团成员将载沣驱除袁世凯视为“是满族阴谋的 结果”,认为这是满汉争权事件。载沣驱袁事 发后,美国、德国和英国公使即在英国公使馆召开会议进行商讨。外交团之所以如此关注此 次清政府的人事变动,主要是因为袁世凯是中 央高层中的积极改革派,在外国人眼中‘‘他是 中国信誉的靠山之一,也是中国曾经拥有过的 对列强的唯一政策的创设者。他使外务部免于 闹笑话,而使它成为一个可运转的机构”。36] 经历义和团运动后,外交团尤为关心驱袁是否 是一个排外的信号。1909年1月16日,英、 美两国公使即赴外务部会见庆亲王,询问袁世 凯的免职是否意味着清政府政策将发生变动。 庆亲王奕劻肯定地表示中国政策不会发生变 动。37]庆亲王的保证,一定程度弱化了外交团 对驱袁事件的关注,但他无法阻止外交团的各 国外交官们开始重新评估载沣的执政能力。


对时局变化敏锐的观察者如《泰晤士报》 记者莫理循指出,在外国人眼中,新上任的监 国摄政王载沣的政策是极为不智的“摄政王 近期的政策极不明智,他试图加强满人的权 力,结果却适得其反。”[33](P64)载沣驱袁集权不 但被视为不明智,还被外交团看作是报私仇, 认为载沣的举措将带来中国局面未可预料的走 向。法国驻华外交官巴思德将驱袁描述为‘‘很 难预料排斥这样一位要人对中国的精神状况是 否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是否会引起对目前政 体的不满”。巴思德在致法国外交部长的信函 中提及载沣此举措让外交团的其他外交官员不 安,而他认为载沣此举“只是为了一泄私 愤”。[38](P142)很快,法国驻华公使馆的另一名外 交官员潘荪纳就在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信中 指出:
人们对摄政亲王曾寄托过很大的希望。遣 退袁世凯的举动给人们,即便是反对这个举措 的人们的印象是,帝国元首是一个刚毅果断的 人。今天,我们应当承认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摄政亲王这个抱着崇高的善良愿望的年轻人就 他个人而言是无私的,然而出于无知、胆怯和 软弱,他把握不了政府,也没有找到一个能人
以他的名义去把握政府。39](P153)

据此信函可知,当时外交团的外交官员对载 沣的评价在驱袁后已发生转变,外交团对他的评 论从‘‘刚毅果敢、强势有力”走向了反面的 “无知、胆怯和软弱”,并开始质疑他的执政能 力,认为“他把握不了政府”。


3.驱袁集权引发保皇派的质疑

载沣驱袁之举,得到了尚在海外流亡的保皇 党人的一致支持。在驱袁事发后第四天,保皇党 魁首康有为通过各方来电得知袁世凯开缺事件, 曾乐观地估计“知贼已革,并自津拿回,恐下 狱或严办。计自此参案纷纷,其党全 败”。[4°](P84)流散各地的保皇党人在得知载沣驱 袁后态度是一致的,集体对政局变化抱有新希 望“近来内地大变,国事为之一新”;[41](P76) “元恶已去,人心大快。监国英断,使人感泣, 从此天地昭苏,国家前途希望似海矣。”[42](P291) 自戊戌政变后,保皇党人即仇视袁世凯,对袁世 凯被驱除出清政府中枢自然额手相庆。保皇党人 虽主张惩罚袁世凯,但也不希望清政府将驱除袁 世凯扩大化,乃至一变而排斥其他汉族大臣。梁 启超在其上载沣、善耆书中称“宜勿株连多 人。此贼十年来气焰熏天,炙手可热,其心腹重 要之数人,不得不自引退,则因其辞职而许之, 其余幸勿究问,庶可以安人心。” [42](P293) —面提 醒载沣勿将驱袁扩大化,一面又为立宪党人争取 从政之机会,建议载沣“宜广拔贤才,申明政 纲,以息浮言,而系天下之望也”。42](P293)


载沣驱袁后,保皇党人欢呼雀跃。他们是清 廷朝野内外为数不多支持甚至参与策划这一事件 的政治势力。保皇党人之所以拥护载沣驱袁,其 —是因为他们仇视袁世凯,认为戊戌政变罪在袁 氏;其二载沣驱袁后,他们有实现政治抱负的可 能;其三因振华公司财务案爆发,保皇党党魁康 有为在海外备受攻击。载沣驱袁使得清廷出现辅 政乏人的状况,让康有为有可能重返政坛、重振 声望。基于以上原因,保皇党人认为‘‘朝局大变可喜”,[43](P562)不过这种欣喜和拥护是建立在 有所希冀的基础上的。1909年1月8日,悉尼 华商刘汝兴致信康有为称“至袁世凯被逐出 朝,而人心大快,摄政王果能办事,将来宪政必 缩短年期,先生达其目的,真时势之英雄 也。”[44](P137)可见“人心大快,,是建立在载沣能 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让保皇党人施展其政治抱 负的基础上的。另一名保皇党人冯镜泉则更直白 地指出保皇党人的诉求是康梁能进入宣统政坛: “惟望我康、梁二总长早日回国执政权,设法律 治人,方能有太平景象之世界。”[41](P76)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保皇党人发现载沣驱 袁并非为宪政扫清障碍,而是为其集权做准备。 载沣驱袁事发后,保皇党人并没有见到清廷预备 立宪加速的消息,反而是党禁不开、戊戌党人领 袖无法启用等各种坏消息频发。保皇党人最初对 载沣抱着支持态度,幻想因为载沣受阻于保守的 军机大臣,‘摄政王欲擢用戊戌党领,某枢臣恐不 便于己,极力阻止,而摄政王不谓然”,[45](P294) “党禁一事,京中早有开除之议,而上谕未颁, 终非实事。盖朝中诸大老与监国摄政王倚重于张 南皮,而张以戊戌、庚子案,皆于吾党有芥蒂, 恐其不能顿消嫌疑、开诚谋国也”。[46](P124)然而, 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载沣驱袁并非是消除宪政 阻力的举措,反而在其当政时期“法愈变而势 愈以乱,政欲行而力皆不举”。[47](P417)更有直言 不讳的保皇党人宣称“北京事不痛不痒,为麻 木不仁之象,摄政王与先帝真有龙狗之 别。” [48](P673)可见,即便是对载沣驱袁报以支持 态度的保皇党人,在清楚载沣驱袁集权的真实目 的之后,也无意再为其呐喊立威。


4.驱袁集权客观上促成反载沣宣传的汇聚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流亡海外的革命党 人,在驱袁事件发生后则借机将此事归之于满汉 之争,将其上升为“满人合谋以倾汉人”,强调 其中的满汉矛盾,宣传“摄政王兴,摄政王亡, 清国兴亡两摄政”,借抨击摄政王载沣以鼓动民众支持排满革命,进而推翻清政府。49 ](P37)载沣 驱袁之举,无疑加剧了满汉对立,客观上促进革 命党人的排满革命宣传。


袁世凯党羽此时也趁势宣传,将载沣驱袁定 性为排外、排汉行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就向 外人传播袁世凯被罢免是清廷排外、排汉派系获 得摄政王支持的缘故。[50](P656)摄政王载沣驱除袁 世凯被他们视为清廷自毁长城之举。与袁氏亲厚 的王锡彤将此描述为“闻政局大变,摄政王变 更慈禧太后遗法,斥退顾命大臣袁宫太 保。”[16](P142)称此举暴露出‘‘清廷之颠倒昏乱至 此已极矣。”[16](P142)他进一步指出“世有谓清之 亡也,亡于那拉氏之手,吾决不信’,“所可恨 者,嗣醇王不能听老人临终嘱托之言,摈弃正 人,崇信群小,三百年之帝位轻轻以一手断送 之,反贻老人以地下之耻”。[16](P141)他将此举视 为‘‘摈弃正人”,认为载沣当权后将政治、经 济、军事各方面权力集于少壮派王公的行为是 “崇信群小”,指出这是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 王锡彤认为,如果载沣能够‘‘遵先后之遗言, 礼重耆硕,或有祈天永命之望”。在王氏眼中, 载沣听信谗言,歧视汉人,与“威名赫赫、天 下仰望之大臣”结仇,乃“自坏长城”。[16](P143) 实际上,载沣对所谓的‘‘耆硕”如张之洞、鹿 传霖等汉族老臣颇为礼遇,此处之“耆硕”乃 专指袁世凯。但载沣驱袁后,虽礼遇汉族中枢老 臣,亦未尽去袁氏党羽,但也没有开除党禁、引 入更多汉族政治派系进入权力中枢。驱袁后,载 沣加快收权于满蒙大臣、宗室王公的步伐,最终 在汉族老臣凋零的状况下,形成表面上行政、军 权、财权尽在宗室王公之手的局面。


载沣驱袁后,革命党人的宣传与袁世凯党羽 的言论不约而同地汇聚一起,形成反载沣的宣传 鼓噪。袁世凯被驱离政坛后,清廷中枢汉族老臣 也相继离世,载沣大批任用宗室王公掌控军政大 权,使得清廷中枢官员的比例正好印证了革命党 “满人合谋以倾汉人”的宣传,客观上让革命党人的排满革命宣传更加深入人心,进而加速清王 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载沣驱袁对其集权立 威适得其反。


四、结语


载沣驱袁后,并未如愿建立其个人的统治权 威,反而带来各势力和政治派系对其统治能力的 质疑。由内观之,载沣驱袁带来的是清廷内部官 员对其执政能力的质疑。从封疆大吏、中枢高层 到中下层官员,无不对驱离袁世凯之后的政局走 向表示疑虑,不管是给载沣推荐顾问,还是希冀 袁氏回归,无不表露出清廷内部官员对载沣的质 疑;载沣驱袁后的集权举措,又使得原本支持载 沣驱袁的保皇党人转而反对、质疑他;袁氏党羽 则自始至终反对驱袁,革命党人则以此为契机宣 传革命。由外观之,载沣驱袁导致外交团质疑载 沣的作为以及其执政能力。不管从国内还是国外 势力的反应看,载沣驱袁都并未促成其集权立 威。所以,于朝于野、于中于外,这都是一次失 败的集权与立威行为。


载沣当政后通过打击汉族实权人物以加强中 央集权,一方面实际激化了满汉矛盾,客观上促 进了革命风潮的形成,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 另一方面,因驱袁事发时载沣当政未久,且表现 出开明、积极改革的形象,兼之一朝天子一朝臣 的传统,故驱袁之举并未立刻酿成政局的剧变。 甚至表面上还有人觉得“项城开缺后,政府尚 觉镇静”。[10](P42)但这种平静维持不满三年,便 被辛亥革命打破了。载沣驱袁后,反载沣的宣传 汇聚在一起,加之袁氏党羽与对袁氏抱有好感的 清廷内部官员以及外国势力不断为袁氏重返政坛 宣传造势,武昌起义后第三天,袁世凯即被清廷 启用。袁氏借机要挟清廷以揽权,而载沣在袁世 凯强势归来后则被迫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的摄政 生涯。载沣下台不及三月,清王朝便退出了历史 舞台。



[收稿日期]2016-06-26
[作者简介]周增光,( 1986-),女,广西柳州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15ZFZ7701)


注释:
[1] 早在袁世凯被罢之年,即有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 剖析袁世凯被罢免的原因,指出载沣驱袁远因戊 戌政变;近因御史弹効及清廷复杂之政局。[日] 佐藤铁治郎.袁世凯免官之原因及其作用.一个日 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9.学界对此事的先行研究从资料发掘到原 因剖析、舆论反响等方面都有相关专论。杨天石 在《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一 文中披露保皇党人在载沣驱袁前后的策划密件。 杨天石.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 5).骆宝 善在评点袁世凯复袁树勋函时指出载沣由杀袁打 算变为驱袁的成因,除了载沣之庸懦外,还因列 强干预、枢臣反对、北洋新军震慑等因。骆宝善 评点.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M].长沙:岳麓 书社,2005.近些年又有数篇关于载沣驱袁事件再 研究的重要文章先后发表,分别从原因剖析、驱 袁的舆论反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此事件的研究广 度与深度。(具体篇名列于后注,在此不再赘列)
[2] 崔志海在《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一文中 认为,载沣驱袁事件的进展与外交团的关注密切 相关。他认为,载沣没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他 个性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及慑于袁世 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干 涉有密切关系。载沣驱除袁世凯之消息传出后, 美国公使柔克义即电告美国国务院,称之为满族 官僚的“反动行为”获得美国政府授权后,便积 极策动各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相似抗议。俄、 日抵制,法、德也不倾向抗议,奥地利、意大利 追随德国。柔克义与英国公使朱尔典一道照会抗 议,前往外务部见奕劻,得到重新启用袁世凯的 口头保证。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 [J].近代史研究,2011 (6).
[3] 丁健在《清季袁世凯开缺问题研究》一文中梳理 了袁世凯被罢前的史实,指出袁世凯五十大寿的 盛大排场是刺激载沣驱袁的一大诱因。丁健.清季 袁世凯开缺问题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 (1).
[4] 李永胜认为,载沣驱除袁世凯的历史原因是袁氏
戊戌政变时期的告密行为,再者载沣监国,袁氏 权势之重对载沣的统治权威构成威胁,故而驱袁 势在必然。罢黜袁世凯发生在慈禧、光绪大丧期 间,则又有偶然因素,袁世凯在中美互派大使和 度支部清理财政案中体现出来的专权跋扈及御史 弹効袁世凯专权等,都是促使袁世凯在此期间被 罢免的原因。李永胜.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事件 新论[J].历史研究,2013 (2).
[5 ]陈旭麓等.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 之一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 中华书局编辑部.孙宝瑄日记(中册)[M].北 京:中华书局,2015.
[7] 北洋军阀的起源[C] //.杜春和等.北洋军阀史 料选辑(上册).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宣统政纪.清实录(第60册).卷一 [Z].北京: 中华书局,1987.
[9] 宣统政纪.清实录(第60册).卷四[Z].北京: 中华书局,1987.
[10] 宣统政纪,清实录(第60册).卷三[Z].北京: 中华书局,1987.
[11] 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C] //.晚清宫廷生 活见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12] 朱宗震.端方密函[C] //.近代史资料文库(第 1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3] 康有为复梁启超(1908年3月9日)[C] //.张 荣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2.
[14] 梁启超致康有为(1909年1月6日)[C] //.张 荣华. 康有为往来书信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2.
[15] 杨天石在《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 划》一文中通过日人截获戊戌党人信件对此事的 谋划有所揭示。见杨天石.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 杀袁世凯的谋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 ( 5).
[16] 爱新觉罗•载沣.醇亲王载沣日记[M].北京: 群众出版社,2014.
[1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军机处岁首登记档(第 174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8] 《宣统政纪》收录监国摄政王面奉隆裕懿旨,共计 21条,除了在辛亥十月同意载沣退归藩邸的懿旨, 其他20条要么与宣统帝的生活、学习相关,要么 与宫廷的祭祀、收入、赏赐事务相关,或与皇族 的丧葬赏赐等事务相关,而从无干预朝臣任免者。 参见《宣统政纪》卷三、十一、二十、二十三、 二十四、二十七、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五、五 十六、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 五、六十六。
[19] 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C] //.荣孟源等.近代 稗海(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0] 胡思敬.国闻备乘[C] //.荣孟源等.近代稗海 (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1] 许恪儒.许宝蘅日记(第1珊 [M].北京:中华 书局,2010年。
[22] 王锡彤.抑斋自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3] 袁克文.洹上私乘[C] //.辛丙秘苑.上海:上 海书店出版社,2000.
[24] 中华书局编辑部.孙宝瑄日记(下珊 [M].北 京:中华书局,2015.
[25] 史晓风.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珊 [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26] 李永胜在《袁世凯被罢与中外报界舆论》,一文中 对列强政府、清廷朝野、海外流亡党人围绕载沣 驱袁事件的报刊舆论做了详细梳理。他指出英美 报界力挺袁世凯,日本报界则力赞其成;立宪派 中有同情袁世凯者,也有打击者;革命党人则利 用此事进行反满革命宣传。李永胜.袁世凯被罢与 中外报界舆论J].北京社会科学,2014 (2).
[27] 张守中.张人骏家书选录[J].清史研究,1991 (1).
[28] 1909年2月5日袁世凯复山东巡抚袁树勋函稿、 复两广总督张人俊函稿,此类函稿内容大同小异。 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全集(第18册)[Z].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9] 中国国家博物馆,劳祖德.郑孝胥日记(第2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0] 1910年3月4日锡良在与郑孝胥谈论吴郁生入军 机处之言论。中国国家博物馆,劳祖德.郑孝胥日 记(第3爾 [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1] 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袁世凯未刊书信 稿(上珊 [Z],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 微复制中心,1998.
[32] 孙宝瑄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载沣 诏旨两道,其一为预备立宪,其二为崇尚节俭裁 汰冗员有感。
[33] 窦坤等.《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 亥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4] 中国的新主:来自德国报界和情报局的材料 ( 1909年1月26日)[C]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 编(第7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5] 崔志海在《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一文对 此有详尽论述。
[36] 中国罢免军队首领[N],纽约时报,1909-01-03.
[37] 中国政策不变:柔克义公使得到庆亲王如此担保 [N],纽约时报,1909-1-17。
[38] 袁世凯失宠:巴思德致外交部长先生( 1909年1 月4日,北京)[C]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第7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9] 北京新政府情况:潘荪纳致外交部长先生(1909 年8月2日,北京)[C] //.辛亥革命史料新编 (第7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0] 康有为与梁启超书(1909年1月6日)[C] //. 康有为全集(第9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41] 冯镜泉致康有为( 1909年4月)[C] //.张荣华. 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42] 梁启超:致肃王书[C] //. 丁文江.梁任公年谱 长编,台北:世界书局,1988.
[43] 梁绍致康有为( 1909年2月6题 [C] //.张荣 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12.
[44] 刘汝兴致康有为(1909年1月8日)[C] //.张 荣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2.
[45] 陈文惠致康有为(1909年6月8日)[C] //.张 荣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2.
[46] 伍萼楼等致康有为( 1909年10月局 [C] //.张 荣华. 康有为往来书信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超星•期刊
版社,2012.
[47] 康有为致载沣(1910年)[C] //.张荣华.康有 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48] 棱致康有为(1909年4月19日)[C] //.张荣 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49] 温雄飞:回忆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美国成立的经
失败的集权与立威——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
过[C] //.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1979.
[50] 1909年英国外交部档案‘‘中国事务”部分要电摘 译,转引自曹新宇:1909年载沣罢袁时间引起的 列强交涉——英国外交密档的新发现[C] //.黄 兴涛,朱浒.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6.
i Feng; Yuan Shikai; Manchu Princes; power concentration
101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清代詩文集彙編》目錄
【美】卫周安:新清史
袁剑:“新清史”与清代中国的“边...
中岛乐章: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柯娇燕:A Translucen...
1886年英国探险家对长白山主峰...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最新信息
杨珍:鳌拜罪案史料辩证——兼论清...
赵连稳:圆明园经费来源问题初探
李文杰:清代的“早朝”──御门听...
周增光:失败的集权与立威——载沣...
《八旗和绿营:满洲帝国和清代中国...
菊池秀明《从金田到南京》出版
金光明《边疆地区的资本主义》出版
山本英史:《赴任する知県》出版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刘文鹏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