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世子考
(载《清史研究》2013年第1期)
郑永华
关于清代宗室世子,学界目前虽续有涉略,但因无专题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①这不仅使通行的辞书前后矛盾,令人莫衷一是②,也直接涉及相关史表的编纂。今检索史料,略为勾勒考辨。
“世子”一词,文献多将其源溯至《礼记》。《辞源》释世子为“帝王和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礼·文王世子》:文王为世子。清代亲王的嫡长子封世子”。③《公羊传》谓:“世子,犹世世子也”。陈立义疏《白虎通》“爵篇”更说:“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也就是说,“世”有世袭、继承爵位之意。作为正式的封爵称谓,世子指的是周代以来诸侯或亲王的“嫡长子”,即王侯爵位的法定继承人,相当于后世太子之于皇位的关系。朱熹注解《孟子》卷五“滕文公为世子”一句时,即径称“世子,太子也”。
世子是分封制度的产物,以春秋时期最为盛行。西周晚期以后,世子制度逐渐受到冲击。但与分藩制度相伴随,后世于汉、晋、元、明数代仍见施行。清代亦效仿明代,实行宗室世子制度。查检《大清五朝会典》等史料,清代宗室封爵制度在崇德、顺治、乾隆、嘉庆各朝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出现了九等、十等、十二等、十四等、十二等附特例二等共计5种说法,其沿革表列如下:
清代宗室封爵制度沿革简表
崇德元年定:(九等)
显祖子孙考论功德,列爵九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其余俱为宗室(康熙《大清会典》卷一)
顺治十年题准:(十等)
宗室分爵十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辅恩将军子孙,世授奉恩将军康熙《大清会典》卷一
顺治十年又题准:(即十二等)
亲王一子封世子,候袭亲王爵;郡王一子封长子,候袭郡王爵。其余授爵,俱如前例(康熙《大清会典》卷一)
乾隆十三年:(十四等)
凡封爵,十有四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乾隆《大清会典》卷一、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
嘉庆朝以后:(十二等,附特例二等)
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嫡子之受封者,其等二:世子、长子(嘉庆《大清会典》卷一、光绪《大清会典》卷一、《清史稿》卷一百二十)
据此可见,清于入关之前的崇德元年(1636)即厘定宗室封爵之制,始分九等。定鼎北京后,于顺治十年(1653)定承袭制度,在奉国将军后增加奉恩将军一爵,宗室封爵遂变为十等。同年又将世子、长子列入,级数亦随增至十二等。又经过康雍年间的实施与调整,至乾隆十三年(1748)修订《大清会典》时“钦定爵表”,在辅国公之后增加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两级,宗室封爵遂定为十四等。嘉庆朝以后,镇国公、辅国公分别改称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而将世子、长子两级爵位作为特例附于其后,清代宗室封爵级数又恢复为十二等。从此迄至清末,未再有改动,并为民国年间成书的《清史稿》采入。④
大概是受嘉庆朝以后《大清会典》或《清史稿》等史料的影响,当今学者论及清代宗室封爵时,在征引乾隆十三年“钦定爵表”的同时,又多采用十二等的说法,称“因为世子、长子只是某些人的暂时性封爵,而且在爵位的升降制度中,世子也不是升为亲王,更不降为其下的郡王,同样,长子也不是升为郡王,更不降为其下的贝勒,所以,后来世子与长子又不列入爵等之中。一般说来清代的宗室封爵,为上述十四等(即前引的乾隆十三年钦定爵表—引者注)当中去掉世子、长子,为十二等”。⑤
然而,将清代宗室封爵定为十二等的说法,似与有清一代之史实并不完全吻合。事实上,自清初顺治年间议置世子之爵起始,迄至清中期乾隆年间,虽因世子“奉特旨始行封授”以致数量较为稀少,但百余年间封授之举始终未断,并一直为宗室中政治、经济待遇仅低于亲王而高于郡王的显贵封爵。现将清代
中前期世子制度实施的情况爬梳如下:
清代中前期宗室世子制度实施情况简表
顺治四年正月 礼部议封世子例(《清世祖实录》卷三十)
顺治八年闰二月 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子富尔敦为世子(《清世祖实录》卷五十四)
顺治八年五月 定世子及福金顶带、坐褥、仪仗制(《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七)
顺治八年九月 封多罗简郡王济度为和硕郑亲王世子(《清世祖实录》卷六十)
顺治八年九月 定世子以下官属、甲喇章京品级(《清世祖实录》卷六十)
顺治九年七月 定诸王世子大朝、常朝及京城内行走仪仗(《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六)
顺治九年 议准: 给亲王世子俸银六千两、郡王长子三千两(《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八)
顺治十四年五月 册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和硕简亲王(《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九)
顺治十七年 定: 亲王、世子、郡王妻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清会典事例》卷二)
顺治十七年 题准: 世子、郡王女多罗格格,汉文称县主。又题准: 亲王、世子、郡王正室,汉文称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 (康熙 《大清会典》卷一)
康熙十六年正月 封和硕安亲王岳乐子马尔浑为世子 (《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五)
康熙十八年正月 郡王罗科铎第四子纳尔图岁满,照定例封授世子 ( 疑为 “长子”之误。康熙二十二年袭封多罗平郡王)(《宗人府小玉牒》、《清史稿》皇子世表(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 宗人府议奏: 诸王之子减等册封,应将亲王一子册封为世子,候袭亲王,其余诸子皆授为贝子; 将郡王一子册封长子,候袭郡王,其余诸子皆授为镇国公。贝勒以下皆有减等授封之例,仍应照见行例行。得旨: 亲王诸子著授为贝勒,郡王诸子著授为贝子,余如所议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六
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 封和硕简亲王雅布子雅尔江阿为世子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康熙四十一年正月 以和硕简修亲王雅布世子雅尔江阿袭封和硕简亲王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
康熙四十一年四月 封和硕裕亲王福全长子保泰为世子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 封裕亲王福全世子保泰为和硕裕亲王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十三
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 封和硕诚亲王允祉子弘晟、和硕恒亲王允祺子弘昇俱为世子,班次俸禄照贝子品级《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封裕亲王保泰子广善为世子 《清世宗实录》卷二
雍正元年正月 和硕淳度亲王允祐第一子弘曙封世子《宗人府小玉牒》、《清史稿》皇子世表
雍正二年 裕亲王世子广善革退,封公品级 《清史稿》皇子世表
雍正五年闰三月 弘昇革去世子,交其父允祺在家训诲 《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雍正五年四月 弘曙革去世子《宗人府小玉牒》、《清史稿》皇子世表
雍正五年四月 和硕淳度亲王允祐第六子弘暻封授世子《宗人府小玉牒》、《清史稿》皇子世表
雍正十年正月 封顺承亲王锡保子熙良为世子 《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十四
乾隆十三年 钦定宗室爵表,计十四等,世子位列第二(光绪 《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乾隆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
可见,自顺治四年(1647)初始倡世子制度,顺治八年正式予以封授⑥,到雍正十年(1732)册封顺承亲王锡保之子熙良为最后一位宗室世子,世子制度在清代共实施90余年。乾隆朝之后,可能是受到雍正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的影响,朝廷未再有特旨封授世子之举⑦。但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爵表”时,仍明确将世子列为宗室封爵中的第二等。即使嘉庆朝《大清会典》明言“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之后,各种政书仍多沿袭此前有关世子的记载。最典型的是光绪朝《大清会典》关于世子之规定,已承继嘉庆朝对乾隆朝所做的更改,但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则仍沿袭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在“封爵等级”目下载称“宗室封爵之等十有四:
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亲王嫡子,奉特旨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
授不入八分公……。郡王嫡子,奉特旨始封长子,其未封长子者,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云云⑧。其中第七等奉恩镇国公、第八等奉恩辅国公,封号较乾隆朝已加上“奉恩”两字,说明这一段并非一字不变的照抄,而是按照当时情况做了改动的,但宗室封爵等级则仍乾隆朝之旧为十四等,而非同一时期《会典》所载的十二等。因此,清代宗室世子制度不仅在清中前期得到较长时间的实施,清后期亦存而未废。在考虑世子、长子封爵特殊性的基础上,统称整个清代宗室封爵的情况,似仍以乾隆十三年钦定的“十四等”说法相对较妥,其爵级从低至高,可依次排列如下:
(图略)
据此可修订与统一《中国历史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相关叙述,并有必要将世子、长子两爵纂入新修清史的宗室封爵等史表之中,以补《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等史志之缺⑨。
①对于清代世子制度的讨论,专著有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论文有雅路《谈清代宗室封爵等级》(《满语研究》1990年第2期)、晏子有《清朝宗室封爵制度初探》(《河北学刊》1991年第5期)、杜家骥《清代的宗室封爵及其等级差别的特殊性》(《满族研究》1997年第1期)、程大鲲《清代宗室贵族的封爵与谥号》(《兰台世界》1997年第4期)、李宝臣《清代宗室王公封爵制度考析》(《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等。此外,研究清代王府的论文等,对清代宗室世子制度及世子王府亦略有涉及。
②其中以《中国历史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最为典型。《中国历史大辞典》收录“世子”词条,为:天子、诸侯之嫡子。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二等。位列亲王之下,郡王之上。亲王嫡子奉特旨始得封,成为亲王爵位的特定继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页)。同书镇国将军(第3188页)则谓:“清沿明置,为宗室封爵十二等中第九等”,未承认世子爵位。“爵”字下称“清宗室封爵凡十二等”,亦未将“世子”纳入(第3264页)。至“宗室爵”条,则又称清入关后,在原有九等之上增加三等,“遂成十二等宗室封爵定制”,同时在其后以括号注明“若以世子、长子为爵号,亦有封爵十有四等之说”(第1977页)。这种两说并存、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同样表现。《中国大百科全书》“世”字条下未收“世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册第308—353页),“爵位”条下亦称“清代宗室封爵为十二等”,未取“世子”为第二等封爵(第12册第277页)。然同书“中国古代封爵制度”条下,又明谓“清朝皇族爵位分为十四等”,而将世子计算在内(第28册第578页)。这种相互抵牾的情况,亦见于其他各类辞书,不悉举。
③《辞源》修订本,第00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④《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职官一)载:“嫡子之受封者二等:曰世子,曰长子”(《清史稿校注》,(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四册,第3255页)。此外,晚清咸同年间出身于内务府汉军
镶黄旗的福格,又称清代“惟宗室爵秩中,似有大小两五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奉恩镇国
公辅国公,大五等也。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小五等也”
(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印刷版,第8页)。但这是将世子、长子以外的十二等宗室封爵,按“入八分”、“不入八分”分为两大类,再以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古义所作的类附。这种俗传于民间的“大小两五等”说法,与清初正式见于《会典》的十等封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⑤参见杜家骥《清代的宗室封爵及其等级差别的特殊性》(《满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⑥关于清代宗室世子封爵出现的最初时间,学术界多认为在顺治八年,雷炳炎则认为这一制度“早在顺治四年正月即已议定”(见《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第58页)。按《清世祖实录》卷三十载顺治四年正月礼部“议封世子例”;又卷四十一记载顺治五年十一月令院部诸大臣集议对摄政王多尔衮之“妃、世子应得封号”,并由礼部察议具奏“王妃、世子、嗣子等应得封典”等。但上述两处似为动议,是否施行尚待考察。而到顺治八年闰二月,朝廷则正式下令“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子富尔敦为世子”,此为目前所见清代宗室世子封爵制度施行的最早记载。该年五月到九月,方逐步确定世子及福金顶带、坐褥、仪仗制,以及世子以下官属、甲喇章京品级等世子附属制度。又《清会典事例》载“(顺治)九年议准:给亲王世子俸银六千两,郡王长子三千两”,这是《清会典事例》出现世子、长子俸禄的首次记载,而顺治七年、八年议准宗室俸禄时,均只列亲王、郡王、贝勒等,而未及世子、长子,亦可证明其时尚未实行世子、长子之制。因此,清代世子制度,虽在顺治四年初即已动议,但至顺治八年方首次予封,此后再逐步完善与确立。
⑦乾隆年间庄亲王允禄子弘普、履亲王允祹子弘昆去世后,皇帝曾谕命赏以世子品级,但这与其生前封授世子是有区别的。弘普虽然葬后立有“恭勤世子碑”(今存北京房山区磁家务),但生前并未实封世子,不过是死后赏赐“世子品级”而已。李宝臣先生亦认为,世子、长子两爵在“有清一代,在康熙朝以前使用较多,雍正朝以后基本上废止,代之以无论嫡庶到年龄即实际封爵,待爵位空出,再从中挑选替补”(《清代宗室王公封爵制度考析》,《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⑧崑冈等纂: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并参见来保等纂: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宗人府。
⑨雍正五年(1727)奉敕纂修、乾隆四年(1739)成书的《八旗通志初集》,即未将济度、雅尔江阿、保泰、弘暻等曾封授世子的情况纂入亲王封爵世表(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卷七十五,封爵世表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奉敕编撰、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亲王封爵表,亦未将世子一爵纂入(纪昀等修:《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二百七十一,封爵表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