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内阁沿革与职掌
秦 国 经
一 明代内阁始建
中国古代官制并没有内阁,自明代起始有内阁机构。明初沿元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掌管政务。但左丞相胡惟庸权柄日重,影响了皇帝的统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以“窃持国柄,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的罪将他杀死。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遂废中书省,罢丞相。并敕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①把中书省的政务分归六部掌管,六部尚书直接对天子负责,皇帝自操威柄。但皇帝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必须有辅助官员来处理日常政务,所以于洪武十三年又置四辅官。洪武十五年废四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诸大学士。“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②成祖即位以后,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自此始有内阁。《明史·职官志》说“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内阁虽然是宰相制度的延续,同为君主的辅弼,但内阁和历代的宰相性质却不相同。宰相是辅助君主总揽政务的人。它赞理万机,统率百官,综核钱谷刑名,事无不统,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而内阁只是秉承旨意,专司票拟,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由历代的宰相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的内阁,完全是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的结果。中国自秦朝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建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相应的中央集权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的独裁统治。任何皇帝进行统治,必须有得力的辅弼臣僚和枢密机构。不过皇帝的实权大小,却因人因时各有不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权、相权不断斗争,互有消长。但总的趋势,君权却越来越大。秦汉时的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居一人之下,万民之上,是国家政务的中枢。过去曾有“君相可以造命”的话,这都说明在封建社会初期,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到封建社会的中期,如隋、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度,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逐步增长。到金、元时期,虽实行单省制度,但宰相的权力却大大缩小。如元朝曾明确规定,枢密院掌兵要,御史台纠弹百官,军政和监察另有机关掌管,中书省的宰相只管行政事务。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便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虽设内阁,但只办秘书事务兼备顾问,特别是到了清代,内阁权力进一步分散,皇帝万机独理,使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所以明清的内阁是皇权逐步发展、相权相对缩小的必然结果。
(一)职掌。明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复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凡车驾郊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东宫出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职业。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徵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春秋上丁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学。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颁诏则捧授礼部。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并拟上”③。观其职掌,内阁主要是起草诏令,票拟批答及收发本章,撰拟徽号、谥号等,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明初大学士秩仅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是由于侍值内廷,接近皇帝,而明代皇帝又多昏庸无能,不亲理政事,多依靠大学士“票拟批答”来处理政务,所以内阁又逐渐掌握了权力,大学士虽没有宰相的称谓,但却握有宰相的实权。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讲:“明太祖诛胡惟庸后,废中书省不设,令六部各奏事由。由是,事权尽归宸断。然一日万机,登记、撰录,不能不设官掌其事。故永乐中,遂有内阁之设,批答本章,撰拟谕旨,渐复中书省之旧。”据史籍记载,仁宗即位以后,以杨士奇等东宫旧臣,各于本职外,兼有阁职。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晋少保,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进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这样内阁职衔逐渐尊崇。最初入阁者都由翰林官选入。自景泰中左都御史王文晋礼部尚书兼学士入阁,开创了九卿径入内阁的先例。以后入阁者,多是尚书、侍郎,所以内阁的职权更为重要。宣宗时,事无大小悉下大学士参议。嘉靖中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殿阁职衔的顺序为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④。大学士俨然居宰相的权位了。
以后宦官专权,司礼监太监掌批红,内阁的权势又逐步削弱。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王振窃柄时,票拟尚在内阁。然涂疏言,英宗时,批答多参以中官,内阁或不与,则已有不尽出内阁者。至刘瑾则专揽益甚,刘健疏云:近者旨从中下,略不与闻,有所拟议,竟从改易,是正德初已有此弊。其后凡有章奏,瑾皆持归私第,与妹婿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词率鄙冗,焦芳为润色之,李东阳俯首而已……瑾败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自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不经由出纳者……可见是时诏敕,悉出司礼,并不籍内阁润色矣……大臣入阁,例当投刺司礼大奄,兼致仪状。是司礼之尊,久已习为故事,虽首辅亦仰其鼻息也。究而论之,总由于人主不亲政,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⑤
(二)职官。明内阁设有诰敕、制敕两房。设有中书舍人(从七品,无定额)。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密文书及各王府敕符底簿。中书科中书舍人(从七品,廿人)掌书写诰敕诏、银册、铁券等事。直文华殿中书舍人,其职掌为奉旨书写书籍。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其职掌为奉旨撰写册宝册页(以上两殿舍人均从七品,无定额)⑥。
关于中书舍人选用升迁的情况,曹家驹在《说梦》卷一中说:“明朝中书一官,其途有三:一曰进士中书科。优闲无事,惟需次擢清华而已。一曰两殿中书,盖文华、武英也,专供大内书画之役。援纳有定例。朝上赀而夕即拜官,其取径甚捷。但与中涓为伍,故仕流耻为之。一曰内阁中书,即制敕、诰敕房也。以其为阁臣左右之人,故人乐趋焉。内有撰文四员,此必以孝廉选人。”三种中书都为从七品,其中进士中书(中书科)资格最优而无权。内阁两房中书,资望稍亚而接近阁臣,乃为要职。两殿中书流品最卑,可以捐纳取得。
二 清代内阁
(一)沿革。清沿明制,亦设内阁,但有其自己的沿革历程。清入关以前,于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曾设文馆于盛京。从事翻译历代王朝典章制度以及记注本朝得失。清太宗皇太极“命儒臣分为两直,榜式达海及刚林等翻译汉字书籍;榜式库尔缠及吴巴什等记注本朝得失,名曰文馆”⑦,以便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吸取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曰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纂史书及撰拟诸表章之属。曰内秘书院,掌撰外国来往书状,及敕谕祭文之属。曰内宏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劝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及德行制度之属。各设大学士掌之”⑧。
清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增设学士。顺治二年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宏文院。增设侍读学士、侍读等官,顺治九年设典籍。顺治十五年七月改内三院为内阁,是为循用明代内阁旧称之始。大学士俱改内阁衔,仍分设翰林院。顺治十六年裁学士、侍读等官。顺治十八年,康熙帝幼年继位,鳌拜等四辅臣下令恢复内三院旧制:“一切政务,思欲率循祖制,咸复旧章,以副先帝遗命。内三院衙门自太宗皇帝时设立,今应仍复旧制。”⑨康熙帝亲政以后,于九年(1670年)八月仍分设翰林院,成立内阁,以之承旨出政。自此以后,遂为定制。
(二)职官。内阁以大学士为首领。天聪十年内三院各设大学士一人。顺治初年,设满、汉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衔,无定额。顺治十五年定,以大学士分兼殿阁衔,分别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均用四员。至雍正年间,多用至六员。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满、汉各二员○10,大学士殿阁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乾隆十三年上谕:“内阁居六卿之首,满、汉大学士应有定员,方合体制。嗣后著定为满、汉各二员。其协办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又大学士官衔例兼殿阁,会典所载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画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即不必开载,著增入体仁阁名,则三殿三阁较为整齐。”○11补授大学士,由吏部列名,由内阁请旨,其中人选,“惟六部尚书、一都御史而已。有由内大臣及外总督等官拜者,乃出特旨,不在开列内”○12。
大学士的品级,远崇于明制。“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俱改为正二品,雍正
八年(1730年)俱升为正一品”○13。大学士的任务是“佐天子,理机务,得不时召见”○14。“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15。但每日主要事务是阅本。“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16。
大学士例有兼职,从顺治二年洪承畴兼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开始,至顺治十五年和康熙
九年两次规定兼各部尚书衔,至乾隆十三年虽下令裁汰兼衔以后,历年仍有“管理部务”者○17。
至乾隆五十八年始完全取消大学士兼尚书虚衔○18。大学士之外,还有协办大学士,为大学士的副职,以协理大学士办理阁务,俗称协揆,和大学士并称“相国”或“中堂”。雍正元年开始设协办大学士,当时叫署大学士,以后又称协理大学士或额外大学士。乾隆时定称协办大学○19。乾隆十三年定协办大学士为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后以满、汉各一员为常额。为什么要设协办大学士,“原因大学士有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者,阁务需人坐办,是以另简人员,协同办理○20,其品秩与各部尚书同为从一品。
大学士以下,还设有学士,满六员,汉四员,“掌敷奏本章,传宣纶”○21。具体分工,满学士掌御门听政时为皇帝读本。汉学士“职票红,无他事”○22。从档案来看,学士还有敷陈政事、校读本章的职务。康熙二十一年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23学士例兼礼部侍郎衔,秩与各部侍郎同。“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十五年俱改为正五品。寻以兼礼部侍郎衔,改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二品”○24。
侍读学士,满四员,蒙、汉各二员,“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卿,后停兼。”其品秩“初制为三品,后改为从五品。雍正三年定为从四品”○25。侍读,满十员,蒙古、汉军、汉人各二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顺治二年设,最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衔,不久便停兼衔。其品秩“初制四品,后改为正六品”○26。以后升为五品、食六品俸○27。
典籍,满洲、汉军、汉人各二员。为典籍厅之首领。顺治九年置,秩正七品。“掌收贮图籍,出纳文移”○28。典籍“由舍人资深者补。国初有加衔至太常、太仆少卿者,秩正八品”○29。
中书,也叫中书舍人、舍人。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另外还有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秩从七品。凡本章之翻译、草签之票拟、撰拟诰敕等,都由中**。时人誉为“中书,政本也。居喉舌之任,天下之事,咸共平章”○30。
(三)职掌。内阁“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凡大典礼,则率百寮以将事”○31。具体职务有:
1.办理本章。内阁的日常事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内阁志》讲:“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题本分为部本和通本。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五部本章,俱通过通政司再送内阁,叫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叫部本。通本到阁后因无满文部分,先由汉本房将贴黄翻译为满文,转满本房校阅、缮写清字黏贴于后。部本原系满汉文合璧,与译好的通本一并交汉票签处。由中书草拟票签,称为草签,其式样纵长七寸多,横视其字数多少而定,满、汉文具一幅,上满文左行,汉文右行,中填日月某部某督抚某事,纸背列舍人书签者姓名。草签经侍读学士校阅,由大学士审定后,交满、汉票签处缮写满、汉文正签。签有一签、双签,多至四签,双签以上者加说帖。然后由满中书送交内奏事处进呈御览。阅定后(多是同意原签),双签以上者有选其中一签;有作些改动者称为“改签”;或有待斟酌的,折其一角,积至五件或十件,待御门听政时与大学士等平议以决者,叫“留中本”。发交批本处,汉学士照允准的票签,批汉字于正面,翰林满中书批满字于反面,至此成“红本”。接着是下达执行:由满本房领出交红本处,每日六科给事中来处承领,到科后抄发各衙门执行;每年终,由六科回缴红本处,转交典籍北厅,再入红本库保存。
此外,内阁还处理部分奏折。自军机处成立后,奏折为该处承办的文书,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交部议者或否其交部之折,则由内阁转授焉”○32。
2.掌议政事,宣布纶音。内阁大学士,常侍天子左右,不仅备顾问,而且草拟谕旨,宣布纶音。内阁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清会典》载:“凡纶音之下达者,曰制、曰诏、曰诰、曰敕,皆拟其式而进焉。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33
内阁还承发皇帝的谕旨,“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题本,则发科由六部传抄”○34。“乾隆三年谕,向来本章内批发之旨,皆由内阁发科,由科交部。而特降之谕旨,则系内阁经该部司员抄写到部遵行办理。”○35
另外,内阁还负责记载纶音。“凡记载纶音,分为三册: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
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特降谕旨别为一册,曰《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复者,别为一册日《外纪簿》,以备参考。”36
3.办理典礼祭祀事宜。“凡大祀中祀,前期书祝版。奉神位于坛庙,则视镌,与其饰青。制册宝亦如之。皇帝登极则奉诏,授受大典,奉宝亦如之。册立册封则授节,命将出师,授救印亦如之。文武传肪则奉榜。凡大朝会进表,则展表以听宣焉。”37
4.组织修书,保管档案。康熙、雍正朝会典都载:“凡纂修实录、圣训,大学士充监修总裁并总裁官,各给救书;学士充副总裁官,俱题钦定;侍读学士充纂修并提调官,俱监修总裁等拟定具题。凡纂修国史、典训、方略、会典、一统志、明史等书,俱如前例。”内阁还负责档案典籍的保藏,如收存文件副本。副本制度,始于雍正。“雍正七年谕,嗣后各部衙门存贮档案之处,应委笔帖式等官,轮班直宿巡查。至内阁本章,及各衙门档案,皆于正本外立一副本,另行由贮。如本章正本系红字批发,副本则批墨笔存案。其他档案副本或用铃记以分别之。不但于公事有益,且可杜奸青猾吏隐藏改换之弊……各省督抚题奏事件,例有副本送通政司.嗣后应令一并送阁。奉旨后内阁将副本遵照红本,用墨笔批录另存皇史成。其在京各部院复奏本章,亦照此办理。”38
内阁还收存揭帖:“雍正七年议准,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侯记注后,将揭帖转送内阁收存。’39
收发红本是内阁的日常事务。“每日进呈本章,或照拟或另降谕旨,或于原签内奉朱笔改定及双签、三签、四签,奉旨应用何签,于得旨后下批本处,次日由批本处翰林中书等批写清字。
又次日乃下于阁,由汉学士批写汉字,皆以朱书,是为红本。由红本处传该科给事中赴阁恭领,随传抄于各衙门,仍由该科将原文交回红本处。”40
起居注也由内阁收藏。“凡起注记载,每年十二月,该衙门纳匾送内阁,大学士、学士验视加封,交满本房送库收藏。”41另外,内阁还参加增修世爵谱册:“大内所存内外王公世爵皇册,有应增注者,各该衙门于年终奏请咨明内阁。是日学士同该衙门堂官赴保和殿内监请出皇册,中书增注毕,仍交内监收存。”42
其他像收藏、进呈实录,保管御宝也由内阁负责。清制:“列朝实录,每日按卷进呈御
览。”43“凡请用御宝,先期将用宝之数具奏,及期,学士率侍读学士、侍读、典籍等官赴乾清门恭接与内监公同验用。”“每岁封宝日洗宝,学士率典籍一人,赴乾清门接出,洗毕交内监恭收。”44
(四)机构。典籍厅为内阁的秘书部门,内分南、北二厅。南厅办理阁务,诸如收发文书、掌关防(内阁无印,仅有典籍厅关防,对外行文俱用此关防)以及对下级官员的考绩工作;北厅主皇事(即内阁向皇帝陈奏事件)、大典事务、用宝洗宝、收藏红本及其他档案。
典籍厅具体事宜如下:“①一切文移事件:凡内外大小衙门移咨文付,俱由典籍厅登档收发。内廷各馆并本衙门各处文移稿件,俱由典籍厅用印咨行。②恭遇圣驾出人请接宝,由典籍厅先期知会交泰殿及请宝各员届期抵请。恭遇皇上巡幸随驾之宝,由典籍厅回堂定期奏请。封印洗宝由典籍厅承办。③各位中堂及满、汉阁学一切咨送堂衔及应行支领各事宜,由典籍厅承办。各位汉中堂以下各汉官支领棒银傣米,俱由典籍厅造册咨行。④京察年分,由典籍厅请示定期过堂并汇总造册咨行吏部。⑤文武殿试一切请题奏派各事宜俱由典籍厅承办。庶吉士散馆一切请题奏派各事宜,俱由典籍厅承办。考试满洲、蒙古中书,典籍厅承办场务,会同吏部办理,派侍读学士一员、侍读一员人围办理内帘事宜。⑥皇史成挑补守尉,咨取守更及应行修理各事宜,由典籍厅承办。⑦加封山川神抵封号及祠名匾额字样,由典籍厅恭拟,回堂奏请钦定。⑧各省文武大员及钦差各官救书兵牌领缴收发,由典籍厅承办。凡奉旨恩赐文武大臣美名,由典籍厅撰拟字样,回堂奏请饮定。凡奉旨赐恤予谧,由典籍厅撰拟回堂奏请钦定。凡赐恤祭文,由典籍厅撰拟,传礼部承领。凡遇升殿应行谢恩官员,由典籍厅汇造咨行。⑨凡遇庆贺大典用贺表者,由典籍厅拟式回堂奏请钦定,届期遵式办理。凡遇恩诏各事宜,由典籍厅承办。⑩册封妃殡,由典籍厅恭拟字样,回堂奏请钦定。凡晋封亲王、郡王、公主封号,由典籍厅恭拟字样,回堂奏请钦定。册封贝勒、贝子、福晋,回堂点派侍读学士、侍读,咨行礼部。11本衙门随驾各员,应行咨领事宜,由典籍厅承办。本衙门春秋二季咨取纸张,由典籍厅承办。红本库及东大库收存各项书籍档案,典籍厅掌管。12每年秋审,移取招册,逐案摘取简明事由,交满票签分送各堂。13喇嘛金册、救书并蒙古部落印模,一切收发事宜,俱由典籍厅承办。14内阁供事皂役人等,俱由典籍厅管理。”O45
满本堂:又称满本房或满洲堂,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实录库和皇史寇的收藏事宜,并进呈实录、增修王公世爵谱册,以及缮写各项满洲文字。
具体事宜如下:“①皇上亲诣行礼祭祀各坛庙祝版,拣派清字端楷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察请中堂在满本堂填写御名。②遣官行礼祭祀各坛庙大祀祝版,拣派清字端楷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内阁学士在满本堂填书御名。③遣官行礼祭祀各祠庙中祝版,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④每逢祈雨祈雪谢降急祝版,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⑤金册、玉册、香册、绢册、纸册清文,拣派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呈中堂恭阅。⑥金宝、玉宝、香宝、绢宝、金印、绢印各体清篆,拣派精于清篆中书恭篆,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呈中堂恭阅。⑦各坛庙陵寝供奉列圣、列后神牌,拣派清字端楷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监缮。⑧神牌授青中书衣朝服以漆笔恭缮,工部授青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监缮照料。⑨恭遇太庙、奉先殿及各陵寝神牌贯神向由礼部奏请钦派满、汉中堂各一员行礼,派侍读、中书随往预备。⑩各陵兴工收工,移请神牌,告祭后土司工之神祝版,派中书前往恭缮,总办中书监缮。11镌刻各陵碑文、匾额,拣派清字端楷中书恭缮,并派侍读、总办中书前往该陵监视镌刻。12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元
旦、长至表文、救谕、诏书,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13恭遇庆贺大典表文、救谕、诏书、夹单,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呈中堂恭闻。14特交缮写匾额及一切清文事件,拣派清字端楷中书恭缮,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恭校,呈中堂阅毕恭缴军机处进呈。15追赐王大臣溢号、夹单及碑文等件,拣派中书缮写,侍读、委署侍读、总办中书校阅。16加封山川神抵封号及祠名、扁额,中书缮写,总办中书校阅。”O46
汉本房:又名汉本堂。掌收发通本,缮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版等应译满文的,都由汉本房翻译,所以又有翻译房之称。
蒙古房:亦称蒙古堂,掌翻译蒙、回、藏等各部文字以及外国来文。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颁各藩部浩救、碑文、匾额及奉旨特交事件,具由蒙古房译出缮写。凡外国文字,如俄国照会,即召翰林院俄罗斯馆官员至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此外,还管理蒙文实录、圣训。
具体事宜如下:“①恭遇皇上升殿之日,敬谨陈设启疏。②随围御宝,内阁学士恭领,交侍读、中书恭请恭护。③恭遇皇上渴陵轮流看守合符。④本衙门大库尊藏实录,轮班派中书二员,按卷逐日进呈。⑤照例不进实录日期,侍读学士、轮班中书轮班于前期呈递奏片。⑥皇史宬尊藏实录并本衙门大库尊进实录,侍读中书每于夏冬二季抖晾。⑦恭遇典礼,中书恭缮蒙文徽号字样及沼书,侍读、委署侍读恭校。⑧缮写蒙古各部落内外扎萨克及西藏等处庙名一切蒙文字样。⑨缮写蒙古各部落内外扎萨克及西藏等处碑文扁额。⑩特交翻缮外藩达赖喇嘛恭进奏疏签支。11恭缮礼部颁发各项蒙古、唐古武字样印模。12特交翻缮廓尔喀表文。13本堂遇有公缺,中书缺出,学士会同理藩部侍郎在阁考试,由吏部带领引见补授。14奏稿、行稿及文移各件,均系侍读自行拟稿。紧要文移折奏,中书缮写。寻常事件,供事缮写。”47
满票签处:校阅满文本章并撰缮满文票签。皇帝出巡时,发递本报。京内外官员的奏折,
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各衙门知道或办理的,由军机处交满票签处,传知各该衙门抄回办理。
承发谕旨,记载纶音,如与汉票签处合记《丝纶簿》、《上谕簿》。每日发往六科的本章,由满、汉票签处分别摘记事由,详录批旨,名《丝纶簿》。特降谕旨,另录一册,叫《上谕簿》(又称《上谕档》或《上传档》)。
汉票签处:①掌校阅汉文本章,拟缮汉文票签。②记载纶音。如与满票签处合记《丝纶
簿》、《上谕档》以外,另将中外臣工的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复者,别为一册,叫《外纪簿》以备参考。③撰拟御制文字,如制、诏、浩、救及册文、祝文、封号等。
诰敕房:康熙十年设立,由汉本房兼管。专司校勘和收发诰敕。凡遇恩诏办理诰敕,由大学士于汉侍读、中书中派员管理,无定员,额设供事四员。凡汉票签处撰拟之诰敕,由诰敕房审查核阅、用宝颁发。封赠诰敕,皆刊刻定本存储,遇用时交中书科填写,经诰敕房校阅颁发。如特命特封王贝勒,则于中书中能文者,别撰新文,进呈写给。册封金银册,也交诰敕房校阅。
稽察房:掌催办、检查和汇报各衙门执行上谕的情况,设满中书一人、汉中书二、三人,额设供事四人。设于雍正五年,当时各衙门遵旨议复的奏折,往往不能及时回复,所以雍正帝命内阁设稽察房,立期督责,令各部院衙门每月奉旨事,分已结、未结情由移送内阁,于月底汇齐奏报。《清会典》载:“凡各部院衙门遵旨议复事件,由票签处传抄后,稽察房按日记档。侯各部院移会到时,逐一核对,分别已结、未结,每月汇奏一次。每日军机处交出清汉字谕旨,由票签处交稽察房存储,详细核对,缮写清汉字合璧奏折,与稽查事件月折,一并汇奏。”48
收发红本处:也叫红本处或收本房。乾嘉年间成立。司员无定额,由大学士于满、汉侍读专办收发红本事宜。具体事务如下:①接收各直省督抚具题每年三大节庆贺题本。②恭接各直省将军、都统、副都统每年三大节庆贺表文,交提塘资进。③查核到迟贺本,分别缘由应否议处,奏明请旨。④逐日接收各直省一切题本改题为奏折底分别发交各衙门办理。⑤逐日接收各省秋审本改题为奏各折底,发交法部刑科等衙门办理。⑥奏稿、行稿及文移各件,均系侍读自行拟稿,紧要文移折奏中书缮写,寻常事件,供事缮写。49
饭银库:又叫饭银处,专管饭银的收支。
副本库:嘉庆会典始有此名。雍正七年下令副本送阁后,副本日增,乃建专库收藏。
批本处:设于大内,又称红本房,掌题本之批红及呈递本章。
内阁兼管并有关的机构有:
中书科:顺治初年设立,专司缮写册文、浩、救等御制文字。其首领由内阁学士中选任。其下设有满、汉中书舍人若干人,以分办各项事务。
稽查上谕事件处:雍正八年设立,专门稽查各部院及八旗所奉谕旨特交事件,并修书各馆课程。各部院已结未结之件,每月稽察存案,至年终汇奏一次。八旗承办之件,及引见官员有无逾限遗漏,三月汇奏一次。
修书各馆:清代修书开馆,分为三类情况:一为例开之馆,如实录馆、玉牒馆,每届修书时开
馆,书成即闭馆。二为长开之馆,如武英殿、国史馆、方略馆等。三为特开之馆,如会典馆、明史馆、三通馆、三礼馆、文颖馆、四库馆等。内阁兼管的修书各馆,有例开的实录馆与特开的明史馆、会典馆、三礼馆、一统志馆、明纪纲目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馆等○50。
(五)演变。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统治者总结历代帝王独裁专制的经验,使封建的中央君主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清内阁比明内阁地位尊崇,清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位在六部之上,“表率百寮”,“掌议天下之政”,“总钧衡之任”○51。但这是满洲贵族利用汉族封统治的形式,便于封建专制和民族统治罢了。实际上清内阁远不如明内阁的实权大。清内阁只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办理一些日常事务,而军政大权,则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尽管如此,清帝还是千方百计削弱和牵制内阁的权力,防止内阁专权。“清大学士,沿明旧制,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政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52清朝在入关前后,设有议政王大臣,以分散内三院的权力。《啸亭杂录》记载:“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53康熙年间又设南书房,拣词臣优者入值,以撰拟谕旨并备顾问。如“高江村(士奇)康熙中直南书房,最蒙圣祖知眷。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和诗句而已也。地既亲切,权势日崇”○54。雍正时,又借西北用兵之机,设立军机处。凡军机要务,都由军机大臣承旨出政,内阁之权更轻,逐步沦为办理一般例行事务的机关。
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中说:“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由内阁。其军事付议政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撰拟,是时南书房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侪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其实,即便是军机大臣,也无半点实权,如“承旨”,“只供传述缮拟,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也”○55。又将明发各部院谕旨,交由内阁发和稽察。从而达到乾隆帝所说的“权衡悉由朕亲裁”○56。和嘉庆帝所称颂的“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57。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君主独裁统治的经验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周延儒、温体仁之邪佞倾国。及至本朝,乾纲自秉,旧染一新。然以圣祖仁皇帝之天聪明,犹有鳌拜、明珠、索额图之小作威福。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58内阁日常的事务是办理题本,到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改题为奏后,内外臣工的奏疏一般都采用奏折,于是内阁就成了“闲曹”,名存而实亡了。
注:①②③④《明史》职官志一。
⑤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第768—769页。
⑥《明史》职官志三。
⑦王先谦《东华录》天聪朝四。
⑧○18○20○2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一。
⑨王先谦《东华录》康熙朝一。
○10○13○14○21○24○25○26○28《历代职官表》卷二。
○1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十。
○12○16○32席吴鏊《内阁志》。
○15○22○27○29叶凤毛《内阁小志》。
○17○19○52《清史稿》第21册“大学士年表”。
○30王正功《中书典故汇纪》卷二。
○31○33○37○5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
○34○35○36○41○42○43○44○48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五。
○38○39○40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十四。
○45○46○47○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各厅房档案,《典籍厅事宜单》、《满本房事宜单》、《蒙古房事宜单》、《收本房事
宜单》。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修书各馆档案。
○53昭《啸亭杂录》卷二。
○54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55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七。
○56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十。
○57梁章钜《枢垣纪略》卷一。
○58《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429—4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