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
(沈阳工程学院思政教研部,辽宁沈阳110136)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
作者简介:张春艳,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摘要:本文从近代东北灾荒史的资料现状、研究现状、未来展望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东北灾荒的研究现状以及资料情况进行了宏观概括,并对该领域的学术未来走向进行了设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
灾荒史研究因其贴近现实,能直接为社会稳定提供经验教训,所以其日渐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相比较而言,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相对较弱,所获成果还很有限,须进一步加强研究。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作一初步概括,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研究线索,以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一、近代东北灾荒史的资料现状
有关记载近代东北灾荒方面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非常庞杂,收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从目前我们掌握并了解到的情况,大致有下面几类资料可供研究之用。
一是馆藏档案。这方面的史料主要集中在辽吉、黑三省档案馆中,此外,东北各地县档案馆也保存了大量相关档案史料。如辽宁省档案馆藏的《奉天交涉司全宗》、《奉天省长公署档》、《热河省长公署档》、《国民党档案》、《灾赈专刊》、《洮昌道公署档》等;吉林省档案馆藏的《吉林全省防疫总局档》、《吉林将军衙门档》、《吉林省民政司档》和黑龙江省档案馆藏的《黑龙江行省公署档》等等上述档案是我们已经查阅过的。但并不是全部。我们相信,在其他档案类别中也会有关于东北灾荒方面的档案。此外,日、俄所留下的大量俄文、日文档案,如满铁档案,以及伪满洲国时期的档案,都有相关内容。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
二是地方史志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于1975年(民国六十三年)曾影印出版了系列东北地方史志。目前能找到民国年间出版的东北各地方县志几十种。主要有《辽阳县志》40卷首1卷(共五册),民国16年修;《复县志略》(复县:今辽宁省瓦房店市,隶大连市)民国8年修;《盖平县志》16卷首1卷末1卷,民国19年修;《沈阳县志》15卷(2册),民国6年修;《辽中县志》6卷首1卷,民国19年修;《新民府志》宣统元年修;《新民县志》18卷首1卷,民国15年修;《北镇县志》2册(1-2),民国17年修,民国22年(伪大同2年)补修;《铁岭县志》20卷,民国20年(1931)修本;《铁岭县续志》12卷,伪大同2年修;《昌图县志》4卷,民国5年修;《开原县志》12卷,民国18年修;《兴京县志》15卷,民国13年修;《锦县志》24卷首1卷,民国8年修;《义县志》20卷,民国19年修;《安东县志》8卷首1卷,民国16年修;《辉南县志》4卷首1卷,民国16年修;《抚松县》志5卷首1卷,民国19年修;《辑安县志》4卷,民国20年修;《奉化县志》14卷末1卷,清光绪11年修;《安图县志》6卷,民国18年修;《黑龙江通志纲要》2卷,民国14年修;《黑龙江述略》6卷,光绪17年本;《安县志》4卷,民国13年修;《瑷珲县志》14卷,民国9年修;《依安县志》,民国19年修;《依兰县志》民国10年修;《呼伦县志略》,民国年间抄本;《双城县志》15卷首1卷,民国15年修;《桦川县志》6卷,民国17年修;《方正县志》民国8年修;《珠河县志》12卷首1卷,民国18年修;《呼兰府志》12卷宣统2年修;《奉天通志》,144卷,民国23年铅印本等等。
上述县志中都详细地记载了本地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其他地方史志资料,如《松花江志》1—4卷,《辽河志》1—4卷,《辽宁省卫生志》,《吉林省民政志》、《黑龙江省民政志》;东北各省、市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如《辽宁文史资料》、《吉林文史资料》、《黑龙江文史资料》以及《沈阳文史资料》、《长春文史资料》、《哈尔滨文史资料》、《大连文史资料》等等,这其中有很多以专题的形式叙述灾荒事件。
三是当时的报刊资料。如《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晨报》、《民报》、《东方杂志》、《(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东三省民报》、《中华医学杂志》、《民国日报》等。这些报纸对近代东北各地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其中关于近代东北灾荒个案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四是现已公开出版的档案史料,如《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东北地区卫生流行病学资料汇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等等。
五是散落在各地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的名人传记、笔记小说、回忆录等资料。有些史料不仅在东北,在全国各地的相关史料中也会涉及到近代东北灾荒内容,也可成为近代东北灾荒史料之组成部分。
有关史料还不止于此,与中国东北相关国家的史料,如俄文、日文史料,像他们的报纸、他们的调查资料等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
灾荒史是近十余年来崛起的“显学”,特别是2003年“非典”的传播以及其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口蹄疫、鸡瘟病等瘟疫,强化了学术界对于历史上瘟疫的研究,使21世纪头10年诞生了不少描述瘟疫灾难方面的著作,形成一股强大的灾荒史研究洪流。在宏观研究灾荒史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学术成绩。不过总体上看,有关局部地区灾荒史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近代东北地区灾荒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近代灾荒史的宏观研究基础已确立
有关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以邓云特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一书为最早。这部著作代表了民国年间灾荒史研究的程度和水平。当代灾荒史研究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近代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也同时崛起。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致力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者。其主编或专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版)、《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基础、领域和研究框架。
《纪年》以编年体例,分省分地区,系统地论述了自1840年以来到五四运动80年间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较详细地论述了水、旱、风、雹、火、蝗、震、疫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范围和程度,当时受灾地区的现状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及各省地方政府实施的救荒措施,并评价其弊端。《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则是《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一书的续篇,它记载了自1919年到1949年这30年的灾荒面貌。与《纪年》一道成为一部系统研究近代灾荒史的巨著。而《灾荒与饥馑:1840-1919》一书具有纲要式近代灾荒简史的性质,对中国近代史上历次灾害的发生、程度与范围,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清政府救灾措施等内容都作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和论证。特别可贵的是,该书还对清政府的救灾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除上述外,在宏观的灾荒史研究方面,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灾害史资料,如张波、冯风等编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骆承政的《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这些资料为近代灾荒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
近年来,讨论灾害与政治这一传统主题,在灾荒史著作中仍占相当比重,如李文海的《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康沛竹的《灾荒与晚清政治》,魏丕信的《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胡鞍钢、陆中臣的《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卜风贤的《农业灾荒论》,高建国的《中国减灾史话》,蔡勤禹的《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范宝俊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等著作为其代表;另一方面,讨论灾害与经济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的著作更多。如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王振忠的《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王林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于德源的《北京历史灾荒灾害纪年》、《北京灾害史》,陈久来的《承德两千年自然灾害史记》,赵明奇的《徐州自然灾害史》等等。这些著作不仅探讨了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而且还涉及到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救助等内容。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的《中国灾害研究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即由《灾害学导论》《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灾害保障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统计学》《灾害社会学》《灾害医学》《中国的大气海洋洪涝灾害》《中国的地震地质灾害》《中国的矿山灾害》《中国的交通灾害》等12部著作所组成。可以说是90年代灾荒史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该丛书虽不是专门的近代史著作,但涉及相关内容不少,材料丰富,理论性强,学科构架清晰,填补了灾荒研究方面的诸多理论空白。
在论文方面,涉及灾荒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百篇。对于近代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发生的诸多灾疫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到灾荒影响、救荒措施、救荒主体、救灾制度等方面,跨越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近代灾荒史”这门学科的内涵,以及提高了灾荒史作为历史学新领域的学术地位。
(二)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有待开拓
令人遗憾的是,近代灾荒史研究虽然出现兴旺景象,但总的来看,相关成果很少涉及东北地区的灾荒史内容,专论近代东北灾荒史方面的著作尚还缺失。与宏观研究和其他局部地区的研究相比,近代东北的灾荒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料方面,与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相关的史志著作和资料集主要有:穆恒洲主编的《吉林省旧志史料类编》(自然灾害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辽宁省水文资源勘测局、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著的《辽宁水旱灾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编的《东北区水旱灾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辽河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松花江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的《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等;张欣悦的《张学良赈济水灾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张学良赈济水灾》(《兰台世界》,1997年第11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上、下)》(《历史档案》,2005年第1、2期)等。详细分析这些资料或地方史志可以看到,专题性收集整理近代东北灾疫方面的资料集还很少,还不系统和深入。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学术工作可做。
间接涉及东北灾疫的著作主要有:佟冬主编的《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沙俄与东北》,孔经纬的《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马尚斌的《奉系经济》,王建中主编的《东北地区生活史》等,这些著作可为通史或为专史,但其中多多少少地涉及到一些近代东北灾害史方面内容。
另外还须强调的是,在许多宏观论述灾荒方面的著作中也有涉及到东北地区灾荒方面内容,不过,不是过于简单,就是不够系统。还有待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的大量问世。
学术论文是最迅捷、最简洁的学术表达。近年来对于东北地方史研究的深入,相关的灾害问题也日渐受到重视。例如关于鼠疫灾难研究的主要有:焦润明的《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胡成的《东北地区肺鼠疫蔓延期间的主权之争(1910.11-1911.4)》,安贵臣、杜才平合写的《1911年的国际防疫会议背景分析》,何君明、杨学锋合写的《历史的惨痛不应忘记———记清朝末年我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流行性瘟疫》,陈雁的《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于洋、马东玉合写的《东北历史科技文化最光辉的一页》,曹晶晶的《1910年东北鼠疫的发生及蔓延》等。此外,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也有数篇。研究灾荒的主要有:苏全有、李惠合写的《增琪与日俄战争前后的兵灾赈济》(《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焦润明、张建英的《近代中国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张建英的《近代中国东北旱灾发生时民主观念的演进》等文。
从有关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论文看,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已成为研究热点,更成为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的突破口。其原因在于2003年“非典”的刺激。而此次鼠疫也是近代以来在东北发生的最大一次瘟疫,死亡近6万人,给东北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另一方面,在抗击和应对此次瘟疫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经验教训,也足有令后人学习借鉴的内容。
专题性研究灾荒的,以苏全有、李惠合写的《增琪与日俄战争前后的兵灾赈济》和焦润明、张建英登写的《近代中国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两文为代表。前文从盛京将军增琪与日俄战争前后的捕灾赈济关系入手,对日俄战争前后东北地区所受的兵燹情况和政府对受灾地区的赈济情况做了系统性论述,涉及赈灾机构、赈济灾民、与俄国交涉赈济事项、筹集赈款等内容。焦润明、张建英的《近代中国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一文则从文化史视角讨论旱灾的社会成因,较详细讨论了造成近代东北旱灾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影响。论述了东北民众在遭受旱灾以后从迷信的卜筮求雨到科学兴修水利设施的转变过程,着力分析社会变动,以及人的思想观念对于灾害形成与规避的重要意义。
总括而言,近代东北的灾荒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空白地带等待开发研究。
三、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未来展望
灾荒史因其具有极强的现实观照意义,故历来受到学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瘟疫、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及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引发了相关问题的探讨热情,使很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上灾荒问题的研究,借以实现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及借鉴价值,故该领域目前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之一。更由于灾荒、灾害史的研究热潮,也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的研究领域,使历史学中的社会生活史领域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因此,研究灾荒史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前景。加强并扩展灾荒史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强化历史学的现实服务功能。
尽管灾荒史的宏观研究已取得了进展,但是,作为中华版图上不可分离的重要地区的东北地区,其近代灾荒史的研究却极其薄弱。近代东北地区的灾荒史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一块学术空白之地。因此,对于近代东北地区灾荒史进行综合性、全景式地描述,更具有学术上的拓荒性和现实应用性,其本身就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一)还应扩大灾荒史料的收集范围
在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领域中,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收集资料,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目前从事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还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还是资料问题。从理论上说,有关该时空区域的资料应是非常多的,甚至于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实际上,收集灾荒史方面的资料却并不容易。一是许多原始材料散布于各个档案、史料集、地方志等角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收集;二是许多档案还没有梳理,甚至还没有解密,没有办法了解其中的内容;三是东北区域之外有关东北灾荒的史料、国外报刊、档案中有关东北灾荒史的史料,都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收集。总之,需要改变传统的史料收集方法,采取多单位协作、资料共享的方式,来加大资料的收集范围和收集出版力度,为相关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还应多在史料上多下考证功夫
一般档案资料很少有对于某一事件较为系统的留存。相关资料或从宏观或从微观的某个侧面进行叙述,也不能给我们提供较为完整的全貌。加上由于历史时代传播手段的相对滞后,当时人在撰写相关问题时难免会有以讹传讹现象。另外,由于统计的时间或区域的不同,有关受灾人数、财产损失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也存在着大量的错误,这都需要在考证上下功夫。应本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脚踏实地广泛收集并加以分类考证。很多原始的档案材料和地方史志资料学术价值很高,更需要在考证、分类和使用方面下大功夫。
(三)还应推进灾荒史研究的微观化研究
历史研究微观化即“碎化”研究,是历史学科分化和深化的必然要求。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微观化和“碎化”。微观化就是具体化、进一步细化,如把每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程度、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政府及民间捐助细节等等都要搞清楚。在进行微观化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做到“立足大背景,分析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研究上的突破。
灾荒史的研究是一门比较精确的学科,仅仅停留在一般描述还是不够的,故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统计法、计量研究方法等等,如对历史上的灾害现象,运用统计或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不仅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且统计方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学术研究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另外,对于瘟疫方面的研究,还要借助于医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公共卫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四)还应与社会生活史等其他历史边缘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当下历史学科迅猛发展,相关分支学科分化突出。灾荒史学作为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然而,由于灾荒史研究涉及内容广泛,涉及到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不可能不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相联系。因此应多角度地设计选题,综合研究。更要注意的是,灾疫灾害具有超阶级性,自然灾害并不具有身份识别特性,因此,在应对灾疫的过程中具有全民特征,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在研究中不仅要描述近代东北历史上的灾难情况,更要从积极的方面讨论当时的各级政府及民众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或方法,去应对自然灾害的;并进行相关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考察。
(五)还应改变个体个案的研究方式
灾荒史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内容都与政府的许多实际部门的工作相关。如与卫生防疫部门、地震局、水利局、交通局、地方史志办公室等等,都有业务关系。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可成为上述这些部门的参考内容。但目前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的相关研究,还主要是个体性的,还没有形成与上述相关部门的联合研究模式。不利于资源共享及各自发挥长处。因此,未来灾荒史的研究,走联合研究的合作模式,应是比较好的学术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