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灾荒史话 学人文集 饥荒档案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灾荒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灾荒史论坛 >> 专题研究 >> 隋唐宋元 >>
唐宋富民与国家灾荒救济重心下移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02

薛政超 陈智丹 

                        光明日报;2009-09-03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非官僚性质,但掌握着基层控制大权的富民阶层逐渐崛起。这个独特社会阶层的兴起,不可避免地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体现在社会灾荒救济上,则是救灾对象与救灾主体的重心下移。

  唐宋时期,国家主要采取蠲减赋役和实物赈救两个方面的救灾措施。就蠲减赋役而言,在富民阶层形成之前的唐朝前、中期,因国家实行均田制,自耕农占主体,贫富差距尚不明显,并不存在因灾荒而区分贫富并相应予以减免税役的先决条件。自唐中后期开始,随着富民数量的日益增多与富民阶层的逐渐形成,在灾荒时赈恤贫户(《唐会要》卷92《内外官料钱下》),即以贫民为因灾减免赋役重点之制逐步明朗起来。即使是预防灾荒的物资,也规定要贷贫下户((《旧唐书》卷17《文宗纪下》)。宋朝实行五等户制,其中第四、第五等下户亦是各级政府救灾时重点考虑的减免赋役的对象。时人言贫竭而后有裁减(租税)之期(《忠肃集》卷5《论役法疏》),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根据规定,上户依已检间分数减免,其下户全予除放(《宋会要》食货6332),明确优待下户,而下户中尤以贫困的第五等作为因灾优免的重中之重(《宋会要》食货6892)。

  再看国家实物赈济对象。如前所述,唐代前、中期,尚不具备按贫富区分赈灾的基础。某地一旦发生灾荒,贫富人等统统被官方称为贫乏之黎庶,且不分贫富,实施普加赈恤(《旧唐书》卷185君宾传》)。但从唐中叶开始,政府逐渐改变了此前的做法,开始将贫困百姓作为因灾赈救的重点,实物救灾对象重心开始下移(《旧唐书》卷100《王丘传》)。唐后期发生灾荒时,地方政府提倡优贷贫民(《新唐书》卷103《苏世长传附弁传》),最高决策者也主张要唯赈恤贫民(《旧唐书》卷162《潘孟阳传》),以贫民为灾荒救济重点的原则从此确立下来。

  宋朝在灾荒赈济方面因为财政比较困难,斛斗数少不能周遍者,只能采取先从下等次第赈济,以达到所给有限,可以豫约的目的(《传家集》卷39《言赈赡流民札子》)。为此,政府一方面规定官府直接赈灾时,要将常平等仓物资用赈贫民,以为永制(《宋会要》食货536),若灾荒时不问民户三等一概支贷,就要受到处罚(《宋会要》食货6845);另一方面,官府组织社会力量赈灾时,也鼓励富民上户赈救贫民下户,令出粜以济贫民(《宋会要》食货378)。为了在灾荒时及时有效地向贫民提供赈济,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开始出现赈济户口统计的制度化(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5—57页)。贫民下户中,尤以无产佃户抗灾能力最弱,对富户的赈救最为依赖,宋朝对此极为重视,或下诏恤佃户,或劝谕税户,令招集流民以为佃客,假借种粮、屋宇,使之安存(《宋会要》食货6967)。

  随着富民阶层的崛起,唐宋国家往往发动富民参与救灾,从而使救灾主体也出现下移趋势。

  唐代前、中期发生大灾荒,国家都要专门派遣赈恤使臣代表中央政府组织救灾。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之前的137年中,共计遣使赈灾58次(毛阳光:《遣使与唐代地方救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而从唐后期开始,中央政府虽仍有遣使赈灾之制(见前引毛文),但国家已将各地灾荒赈济事宜下移给地方政府。如元和元年(805年)正月开始规定,地方政府有用地方附加税为经费来源重建仓储备荒、拟定救灾措施并及时赈贷之责(《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唐宋国家救灾职责不仅从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而且地方政府也逐渐引导富民参与救灾,救灾主体呈现从地方政府向富民群体转移的特征。唐德宗时,地方官府遇凶旱水溢,捐有余以均不足。农里无大乏,官司无宿忧(《全唐文》卷505),富民开始在地方荒政中发挥重要作用。长庆年间(821-824),朝廷专门下诏让地方州县官吏行裒多益寡周急劝分善政切加晓谕,或令减价出粜,或令贷借,量取利,各立文记,至秋熟后勒填(《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此诏将劝分之政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表明政府在灾荒中利用富民救济贫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自此之后,地方政府运用此制救灾的情况日益多起来,或均富赡贫,而无流亡者(《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民有积粟者,均分借便,以济贫民(《旧五代史》卷81《晋少帝纪》)。

  唐五代时期,政府不仅直接让富民出资救灾,还充分发挥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运输救灾物质(参见《资治通鉴》卷237《唐纪五十三》),甚至让重丁大户主管义仓,一有损减,便让其贴家竭产,即以富民之财力为国家救灾物资提供保障(《唐大诏令集》卷72《乾符二年正月七日南郊赦》)。尤其是唐宪宗时期后,地方政府所用赈灾之常平仓、义仓粮食,无论是取二分地子,还是公私田亩,别纳粟一升,都是每亩率配之数(《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占有田亩较多的富民无疑是这些赈灾物资的主要来源。

  宋代富民在地方政府的救荒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宋代赈灾分为政府直接赈救与利用社会力量赈救两个方面。就政府直接赈救而言,用备水旱常平、义仓之米,是通过敷科取得(《鲁斋集》卷7《社仓利害书》),其中义仓米效唐法,官中所收二税,每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丰歉,给与民人,后改为止令上三等户输之(《宋会要》食货6220),其以富人之资救恤贫民之宗旨较唐朝后期更为明显。在利用社会力量赈灾方面,由于地方财政日益窘迫,官于荒政类亡具也,而劝粜为第一策,有救荒之法,惟有劝分之说,劝分也被崇为国法(《巽斋文集》卷17《吉州吉水县存济庄记》)。具体而言,富民在国家荒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体现在给灾荒救济提供大量物资,而且还表现在为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文勋:《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富民在社会灾荒救济过程中不但减少了国家负担,也带给贫民以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因此,发挥富民在荒政中的作用,被宋人称作第一策国策,实不为过。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被遗忘的1931年中国水灾
雪灾防御与蒙古社会的变迁(193...
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
《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
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财政损失
  最新信息
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
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
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
从神话传说看古代日本人的灾害认知
“苏联1932—1933年饥荒”...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朱浒>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