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灾荒史话 学人文集 饥荒档案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灾荒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灾荒史论坛 >> 专题研究 >> 隋唐宋元 >>
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规律及特点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8-25

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规律及特点

陈 丽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

作者简介:陈丽,,广西横县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 100089)

 

摘 要: 唐和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瘟疫低发期,但在部分时段也存在高发特征。这一时期瘟疫发生的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规律性,空间上的集中性和发生频率的无规则性,且危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 唐宋时期;瘟疫;特点

 

我国古代疾疫多发,古代文献中“疫”、“大疫”、“疠作”、“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每次大规模的疾疫爆发都对社会造成深重的痛苦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唐宋时期亦不例外。目前对唐宋时期瘟疫的研究已经取得可观成果[1],但是大多局限于学科或朝代,而对唐宋时期的瘟疫做长时段研究的文章尚未得见。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William.McNeil)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指出的:“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1](p.329)本文拟透过瘟疫发生这一无关社会发展规律宏旨的视角,分析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企望从一个侧面反映唐宋时期历史发展的状况及其变迁。错漏之处,请方家斧正。

 

一、唐宋时期瘟疫概况

  本文以唐代(618907)和北宋(9601127)发生的瘟疫作为考察重点,南宋因偏安一隅,与唐代不具可比性,因而不列入考察范围。首先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本文资料来源:以《新唐书》、《旧唐书》、《册府元龟》(文中简称册府)、《唐会要》、《资治通鉴》、《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文中简称长编)为主,参照笔记小说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进行统计。2.瘟疫的界定:传统史籍中通常将瘟疫称为“疫”、“痢”、“瘴疫”或“瘴疠”。现行对瘟疫的一般解释是“容易引起广泛流行的烈性传染病”[2](p.120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对瘟疫的权威解释是“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属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3](p.502)3.瘟疫次数的统计:一年中不同月份发生的瘟疫按次数计算;发生在同一区域、时间相同的按一次计算;发生在同一年但有时间和地区差异的分别计算;发生在同一年但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区的则合并计算为一次;凡瘟疫发生范围仅一县或数县,属于一般瘟疫;凡史料记载为“大疫”或瘟疫发生地多达数十州郡则作为重度瘟疫。本文对这一时期瘟疫的统计肯定存在错漏,但大体能够反映这一时期的瘟疫情况。

“经济发展则是个连续过程。历史上,田制、赋役、地租等制度的改变常是跨时代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更需长期观察;气候、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还需更长期的研究。”[4]为了能对唐宋时期瘟疫流行的特点进行更客观的分析,本文特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瘟疫与唐宋时期进行对比。

魏晋南北朝(222573)351年里,74个年份发生瘟疫,77,年均4.74,发生频率21.94%。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的统计资料已有多种[2],本文采用龚胜生、叶护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5](p.16)中的有关数据,但有所取舍。篇幅所限,本文此处不列统计表格,只列出相关统计结果:三国时期(220264)7;西晋(265316)19;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19)21;刘宋(420478)15;萧齐(479502)3;萧梁(503556)8;南陈(557580)4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的发生率不仅高于此前的两汉时期,也大大高于其后的唐宋时期。

唐代史料中有关瘟疫的记载始于贞观十年(636),终于大顺二年(891),255年中共发生21,平均12年一次,年均发生率8·3%。参见表一。

表一:唐代瘟疫情况表

地区

公元

年号与月份

瘟疫情况

史料出处

关内,河东

636

贞观十年

关内,河东大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泽州

641

贞观十五年三月

泽州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谷、泾、徐、戴、虢五州

642

贞观十六年夏

谷、泾、徐、戴、虢五州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潭、濠、庐三州

643

贞观十七年夏

潭、濠、庐三州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庐、濠、巴、普、郴五州

644

贞观十八年

庐、濠、巴、普、郴五州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卿州

648

贞观二十二年

卿州大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楚州

655

永徽六年三月

楚州大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关中、京兆府、岐、陇等地

682

永淳元年六月

关中初雨,麦田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

旧唐书37·五行志

两京

682

永淳元年冬

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

新唐书36·五行志3

自京师至山东、河北

707

景龙元年夏

自京师至山东、河北大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

新唐书36·五行志3

剑南

753

天宝十二年

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万……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天下始骚然苦之

旧唐书197·南诏蛮

江东

762

宝应元年

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新唐书36·五行志3

关东

766

大历初

关东人疫死者如麻。

唐国史补·卷上

淮南、浙西、福建道

790

贞元六年夏

淮南、浙西、福建道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浙东

806

元和元年夏

浙东大疫,死者太半。

新唐书36·五行志3

自剑南至浙西

832

大和六年春

自剑南至浙西大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福、建、台、明四州

840

开成五年夏

福建、台、明四州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宣、歙、两浙

869

咸通十年

宣、歙、两浙疫。

新唐书36·五行志3

信州

880

广明元年

是岁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

旧唐书19下·僖宗纪

淮南

891

大顺二年春

淮南疫,死者十三四。

新唐书36·五行志3

:表中“大历初”,笔者暂定为大历元年(766)

 

北宋有关瘟疫的史料记载始于乾德元年(963),终于大观三年(1109)146年中共发生饥荒15,平均约9.7年一次,年均发生率10.3%。参见表二。

  表二:宋代瘟疫情况表

地区

公元

年号与月份

瘟疫情况

史料出处

湖南

963

乾德元年秋七月

湖南疫。

宋史1·太祖纪

京师

994

淳化五年六月

京师疫,遣太医和药救之。

宋史62·五行志

江南

997

至道三年

江南频年多疾疫。

宋史62·五行志

江南

1000

咸平三年

两浙大饥,民疫死。

文献通考289·象纬考

京师

1003

咸平六年五月

京师疫

长编卷54“咸平六年五月乙卯”

陕西

1010

大中祥符三年夏四月

陕西民疫。

宋史7·真宗纪

南方

1033

宋明道二年

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文献通考301·物异考

河北

1049

皇祐元年二月

河北疫。遣使颁药。

长编卷166皇祐元年一月戊辰

京师

1054

至和元年正月

京师大疫,令太医进方。

长编卷176至和元年年春正月壬申

京师

1060

嘉祐五年五月

京师民疫。

宋史12·仁宗纪

两浙

1075

熙宁八年

两浙无贫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

梦溪笔谈卷20·神奇

越州

1076

熙宁九年春

越州大疫。为病坊,处疾病。

元丰类稿卷19越州赵公救灾记

浙西

1092

元祐七年五月

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二州人死过半。

长编卷473元祐七年五月壬子

京师

1094

绍圣元年

京师疫。

宋史18·哲宗纪

江东

1109

大观三年

江东疫。

宋史62·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高发,特别是在西晋末、东晋初,306年—325年短短20年就发生瘟疫12次。此外的瘟疫高发期还有:晋惠帝元康时期5,晋怀帝永嘉时期6,晋穆帝时期5,宋文帝时期竟有7次之多。这一时期发生跨州连郡、死人较多的大疫多达44,占总次数的57.14%,这与当时战争频仍、人口大量迁徙有着直接关系。

从表一可知唐代瘟疫发生情况:太宗到玄宗时期(627756),129年间发生12,平均10.75年一次,年均发生率9.3%,略高于唐代总体年均发生率。其中太宗时期6,是明显高发期。安史乱前发生8次。安史乱(756891)135年间发生9,平均15年一次,年均发生率7.19%,低于唐代总体年均发生率,但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危害程度远大于安史乱前。

从表二可知北宋瘟疫发生情况:太祖到仁宗时期(9601063),103年间共有10,平均10.3年一次,年均发生率9.7%,略低于宋代瘟疫总体年均发生率。严重瘟疫出现3,约占30%。这期间既有明显低发期(963994,两次疫情间隔31),也有明显高发期(9941010,17年间发生5,平均3.4年一次,年均发生率29.41%)[6](p.71)。从英宗到北宋灭亡(10631127),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平均12.8年一次,年均发生率7.8%,低于宋代瘟疫总体年均发生率,但严重瘟疫出现3,约占这一阶段发生疫情总数的60%,明显高于前一阶段。

笔者根据表一、表二,统计了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季节分布情况,亦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对照。参见表三。

表三:唐宋时期瘟疫的季节分布情况表

      季节

     

       月份

朝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季节不详

魏晋南北朝

记载为春季但月份不明3

记载为夏季

月份不明1

记载为秋季但月份不明0

记载为冬季但月份不明1

25

 

2   1   4

6   7   3

2   2   1

4   8   1

 

合计

10

17

5

14

25

唐代

记载为春季

月份不明3

记载为夏季

月份不明6

记载为秋季但月份不明0

记载为冬季但月份不明1

8

 

0   0   2

0   0   1

0   0   0

1   1   2

 

合计

5

7

0

1

8

宋代

记载为春季

月份不明1

记载为夏季

月份不明0

记载为秋季但月份不明0

记载为冬季

月份不明6

6

 

1   1   0

1   2   2

1       0

0   0   0

 

合计

3

5

1

0

6

:1.本表参考童圣江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四辑的《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一文中表2、表3、表4并由笔者修订完善后制成。

 

由表三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多发生在春夏冬三季,秋季发生瘟疫的记载不多。唐宋时期瘟疫集中发生于春夏,秋冬发生瘟疫的记载很少。

有关该时段瘟疫发生的空间范围统计,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区划与唐宋时期差别较大,不具有可比性,故而分别叙述如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至西晋的瘟疫发生地区多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记载偏少。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南方的瘟疫发生地区已明显超过北方,只是发生频率由快转慢。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的整体形势有关。西晋末东晋初之所以瘟疫高发,一是由于大批军队长途行军十分疲惫,加上水土不服,引发瘟疫。根据相关数据,可知仅军中发生瘟疫就达16次之多;二是大量北方民众突然南迁,一时无法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和多瘴气的恶劣环境,许多人因此染病;三是当时南方比较落后,许多原住民卫生习惯不良,也导致疾疫肆虐。以后随着南方逐渐开发,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四是这一时期各朝代政府都主要忙于战争和巩固既得利益,用于疾疫防治和灾后补救的措施很不完善,这也是这个时期疾疫大规模爆发而且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笔者对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空间状况进行了统计。参见表四。

表四:唐宋时期瘟疫空间分布情况表

  地区

 

朝代

 

河北道

 

关内道

 

河南道

 

剑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河东道

 

不详

唐代

2

6

6

3

5

10

2

 

  地区

 

朝代

 

河北

 

陕西

 

京东

 

两浙

 

荆湖

 

江南

 

 

不详

宋代

1

1

5

4

1

2

 

1

  注:1.本表参考童圣江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四辑的《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一文中表2、表3、表4并由笔者修订完善后制成。2.因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分别计算,因此所得数字多于统计总数。3.唐代以贞观十道为单位,宋代则以至道十五路为单位进行统计。因为唐代贞观十道和宋代至道十五路的地域面积相对较大,更便于统计与说明。

 

由表四可知,除去地点不详者外,唐代瘟疫高发地区分别是江南道(10)、淮南道(5)、关内道(6)、河南道(6)、剑南道(3)、河北道(2)、河东道(2);宋代瘟疫高发地区分别是京东路(5)、两浙路(4)、江南路(2),河北路、陕西路、荆湖路各一次。如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唐代北方(包括河南、河北、关内、河东四道)共发生瘟疫14,南方(包括山南、淮南、江南、岭南、剑南五道)18;由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薄弱,文献记载不全,南方实际的瘟疫发生率可能还会更高,现有材料已经表明唐代南方瘟疫比北方高发。宋代北方(包括河北、京东、陕西、京西、河东、开封府等路)共发生瘟疫7,南方(包括江南、淮南、剑南、两浙、荆湖、福建、夔州、梓州等路)也是7,南北方发生次数相同,但京城所在的开封府多达5,占北方瘟疫总数的71.4%,比例非常高。除史籍记载的因素之外,由于都城区位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都城人口众多而且流动性大,瘟疫发生率往往偏高,则是以上几个时期瘟疫发生的共同表现。

 

二、唐宋时期瘟疫流行的特点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是瘟疫低发期。具体到各个时期,疫情略有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唐宋时期瘟疫的流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瘟疫发生频度无固定性。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瘟疫高发相比,唐宋时期大体来讲属于瘟疫低发期。唐代与北宋相比,北宋的瘟疫发生率是每9.7年一次,较之唐代的12年一次显著增高。但从已经掌握的数据来看,瘟疫的发生频度并无明显的固定的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多发,是由于战争频繁和人口大量迁徙。而在唐宋低发期当中,仍有部分阶段呈现高发特征,如唐太宗时期曾先后发生6次瘟疫,其中2次为严重瘟疫,这显然与过去所认为的“贞观之治”、社会安定太平有些不相吻合。实际上,贞观时期百废待兴,稳定统治、平定边疆、远征朝鲜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和频繁的人员流动也助长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但在唐初政治清明的条件下,即使发生了瘟疫,政府也有力量控制其扩散范围和实施有效救治,减少其危害。安史乱后,由于局部战事不断,官员敷衍塞责,国家机器运转失灵,致使瘟疫肆虐,由小灾而恶变为大疫,酿成严重疫情。宋代瘟疫高发是在9941010,应与当时人口激增、北方战事不断、军队调防增多以及流民流动加剧密切相关。

第二,瘟疫发生时间具有规律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主要流行于夏冬春三季,冬季发病次数仅低于夏季。这与唐宋时期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与战争导致人口突然大量迁到南方,出现严重水土不服有关。随着南朝中后期和隋唐时期对南方的逐步开发,当地原来潮湿烟瘴的恶劣生存环境有所好转,于是隋唐以后南方冬季发生瘟疫的情况明显减少了。唐宋时期瘟疫大多流行于春夏季节,从表三可知,除时间不详的8次外,唐代另外的13次瘟疫中有12次发生在春夏;北宋也如是,除时间不详的6次外,其余9次瘟疫中有8次发生在春夏。这是由于春季青黄不接,人们纷纷进入经济条件较好的都城和其他城市谋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导致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夏季则是由于气候炎热,河湖港汊密集地带极易发生生活用水污染,加之古时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夏季瘟疫盛行。

第三,瘟疫发生空间具有集中性。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都下”、“都邑”发生瘟疫的记载比比皆是,唐代都城长安、陪都洛阳以及北宋都城开封亦如此。这一是由于疫情发生在京都,政府重视,史籍记载详细完备;二是由于都城人口众多,流动性大,瘟疫发生几率更大。唐宋时期南方两浙和淮南一带是瘟疫发生较集中的区域,虽然经过几个朝代的开发,江淮地区出现了扬州那样的繁华都市和润、宣、常、婺等10万户以上的大州,但至少在唐前期,人们仍把江南看作卑湿烟瘴之地。如杜甫《回棹》诗:“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7](233,p.2578);白居易诗:“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8](p.203);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诗:“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7]211(p.2199);等等。官员如被派到江南为官,都认为是被放逐而不愿赴任[9](336,p.2684)。“卑湿烟瘴”的自然环境确实会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唐宋时期南方江河湖泊比现在更密集,不良卫生习惯往往造成水源污染,使江河湖泊成为瘟疫传播途径。北宋与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战乱不已,不少北方民众纷纷南下,因生活环境变化而水土不服,也是疫病易发的原因之一。另外,瘟疫爆发次数往往同当地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一般来说,府州以上官府所在地以及经济发展较好、人口比较稠密的交通要冲都是瘟疫多发地区,这一特点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

第四,瘟疫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瘟疫高发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大疫曾发生44,都是破坏性很强的大灾。如嘉平五年(253)四月“诸葛恪围新城。大疫,死者太半”[10](p.1009);咸宁元年(275)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10](p.1009)。唐宋时期虽是瘟疫低发期,但其危害程度却有不断加重趋势,每次疾疫发生都涉及范围甚广,危害甚大,死亡率很高。例如唐代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神龙三年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大历初“关东人疫死者如麻”;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熙宁八年“两浙无贫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元七年五月“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这种重大疫情的发生,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破坏,并且大大削弱了社会的承灾能力。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当属瘟疫低发期。瘟疫的发生,虽然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但季节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主要集中于春夏;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瘟疫危害程度具有加重的趋势。唐宋时期,当朝政清明时尚能积极防范和救治疫灾,将危害降低到较小程度;一旦朝廷无所作为,官员敷衍塞责,瘟疫发生后不能组织有效救治,就会导致疫情肆虐,使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遭受严重破坏。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代的灾疫防治不无启示。

 

  参考文献:

[ 1 ]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M].台湾: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 2 ]现代汉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 4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1).

[ 5 ]龚胜生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3).

[ 6 ]邱云飞.两宋瘟疫灾害考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6).

[ 7 ] ()彭定求.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 1960.

[ 8 ] ()白居易.白居易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

[ 9 ] ()李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萧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 参见闵翔鹏“唐诗中的瘟疫”,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年第11;邱云飞“两宋瘟疫灾害考述”,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6;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载《历史地理》1995年第12;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5;李曼曼《唐五代瘟疫与社会研究》(未刊),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未刊),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另有其他论著涉及瘟疫内容,如杨俭“我国秦至清末的疫病灾害研究”,载《灾害学》1994年第3;范家伟“两晋刘宋时期的疾疫”,载《历史地理》1999年第15;梅莉等“明代传染病的初步考察”,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5;赖文等“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创刊号;孙关龙“中国历代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6;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2]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发生的统计,目前已有多篇论文涉及,如宋凤英《六朝荒政》,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2003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黄平芳《六朝荒政研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由于统计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统计数字差别较大。龚胜生、叶护平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中的相关数据最为详尽。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被遗忘的1931年中国水灾
雪灾防御与蒙古社会的变迁(193...
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
《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
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财政损失
  最新信息
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
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
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
从神话传说看古代日本人的灾害认知
“苏联1932—1933年饥荒”...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朱浒>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