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军 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连绵不断灾害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恐慌。具体表现为:农产品价格持续狂跌,地价低落,农产品输出减少。农民购买力下降,农村负债和失业人数增加,农民陷入极端贫困化等等。①这其中,作为开埠较早的港口地区与农业主产地,山东地区承受了较其他诸省更为严峻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危机,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陷入滞顿。探讨这场恐慌的形成背景,对于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集中在农作物结构的视角下,通过对其变迁过程的分析,探讨造成20世纪30年代农业恐慌形成的一个因素。
一、山东的主要农作物构成与演变
虽然学者们对于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化明显,宗族组织高度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江南的研究更为看重②。但华北的独特地位以及满铁资料的翔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7003。
①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第157~158页;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第330~333页。
②这种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抨击,以“尔湾学派”学者的研究为著,如王国斌、李伯重、彭慕兰等的著作。参见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也吸引了学者们对包含山东在内的该地区农业经济状况关注①,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作为一个经济与文化大省,山东温暖细润,土质肥沃,在距今四千年前就有了粟、黍、稻等农作物的遗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其中主要的品种有粟、小麦、玉米、高梁、大豆、花生、甘薯、棉花、芝麻等等。
粟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虽然后期因小麦等的广泛种植而有所减少,但其品种在明朝仍有上百种之多②。后来居上的小麦种植比例在明后期的鲁西、鲁北平原地区已经达到40%,不少地区甚至超过50%,《天工开物》卷一《乃粒》云,“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清代小麦种植面积大致占总耕地的45%~50%,以48%计算,播种面积约为5803万亩,以亩产110斤计算,年产6383.3万担③。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发展,民国时期仍在所有的粮食作物中占据首位。
明代高粱的播种面积远远超过粟,据孔府资料显示,有个别地区甚至超过小麦。民国时期品种有30余个,种植面积一般在1600~2000万亩左右。水稻虽然不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但其发展仍旧有明显的北方特色。
水稻在西汉、隋唐时期就时断时续的种植过,真正较大范围播种出现在宋之后。宋太宗淳化年间,朝廷下诏在鲁北的博、棣、德、滨等州试种粳稻,神宗后,山东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地区都开垦了稻田。明清以后,随着山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以及各地对水利的重视,水稻的种植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鲁中地区的小清河流域、鲁南地区的沂沭河流域、鲁西及西南地区的运河流域,鲁东南的沿海及胶东半岛等地,稻作生产的发展尤为明显。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主要代表作如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中华发展基金会、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史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张照东:《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等。
②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史研究》,第231页。
③李令福:《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④陈冬生:《山东古代稻作史考述》,《古今农业》,1992年第3期。
大豆在战国秦汉时期已成为基本的农田作物。它的生长期短,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属稳定保收作物。汉代以后,因多被用来制作豆腐、豆豉等副食品或炸制豆油,作为粮食作物的地位开始下降。明代以后成为主要的复种作物,明代孔府庄、厂田的86.4%实行麦后复种,其中,麦地复种率超过50%的占54.5%,全部进行复种更是高达27.2%。①麦后复种的作物即以大豆为主。其他的豆类还有豌豆、绿豆等。近代山东省播种面积一般在2000万亩上下,占作物播种面积10%~15%。②
花生大约明嘉靖年间传人东南沿海地区。清乾嘉年间进入大运河沿岸州县,并形成泰安、青州两大种植区。道光以后,胶东、鲁西南成为花生主要产区。光绪年间,花生在山东各地种植面积多达40余个州县,多达18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1.5%,仅次于棉花。19世纪后期,随着美洲大花生的传入,山东花生的种植面积逐渐与丘陵扩展到全省,产量长期居于全国首位。
玉米大约在明中后期传入山东,其最大的特点是易栽种、产量高、对水旱的适应性强,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适宜于贫瘠地区的开发。清乾隆以后,玉米在山东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从地理分布上看,玉米在鲁西及鲁西南地区传播较广,而东中部较稀,这与鲁西和鲁南地区因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等形成的粮地矛盾有关。清嘉庆以后扩大到东部胶东半岛等地区,清末几乎遍及全省。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区,植棉历史悠久,元代已经开始种植,但大规模的推广普及是明以后。明朝建国之初即强行规定,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的,必须种植棉花半亩。十亩以上加倍。依次递加。③地方政府负责监督实行,另外地方还有不同数量的花绒摊派任务。这些政策客观上推动了棉花的种植。(类似的还有蚕桑麻等作物)明代山东地区仅有明确记载的植棉州县就有70多个,占州县总数的67%,并形成济南府——鲁北、东昌府——鲁西北、兖州府——鲁西南等几个产棉区。④到清中叶山东l0府107个州县中发展到有90个州县种植棉花,占全省的87%。1918—1948年,平均植棉288.6万亩,亩产16.3公斤,总产0.47亿公斤。无论是产量还是耕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史研究》,第236页。
②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第191页。
③万历《明会典》卷17《农桑》。
④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史研究》,第243页。
⑤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第223~224页。
甘薯,亦称番薯、地瓜等,明中叶由福建商人陈振龙带入我国,清乾隆年间由其后人陈世元带入山东。由于其对生产条件的极强适应性和高出一般粮食几倍的高产量,被视为“救荒第一义”。道光以后,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加之棉花、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排挤,粮食作物的生存空间日渐衰退,这为番薯的蔓延传播提供了条件,不仅仅在丘陵地带,广大种粮不足的平原地区也得以普及。光绪末遍及山东绝大部分地区。马铃薯,又称土豆,大约在乾隆年间进人山东。但其种植面积不大,但因其在提高复种指数以及救荒上的作用,仍旧受到山东人民的重视。
烟草也是近代山东地区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烟草明中叶后经福建传入,到清代中期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20世纪初,美种烟开始推广,此后,山东烟草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中间虽稍有起伏,但总体呈现大幅直线上升的趋势。孙敬之认为,山东美种棉“20年内即扩充到40万亩。当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①,形成昌潍区、小清河流域、津浦沿线区、临清与菏泽等几大产区。
从山东地区农作物的基本格局看,主要由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两大部分组成。从时间上来看,明中叶与清末民初是两个应该引起关注的时间段,正是在明中叶开始,美洲高产作物大量进入我国,对缓解人口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近代则有超越粮食作物的迹象,特别以花生、烟草等的种植更为显著,如下表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极易对食物安全形成威胁,这已为许多经济学研究者所证实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华北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7年。
②如范子英、孟令杰在对1959—1961年饥荒中中国所有缺粮区的调查中发现,经济作物主产区的影响比传统缺粮区的影响要大得多。《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对森的理论的检验》,《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487~512页。
从几组可比的数据看,相比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山东花生的种植面积增长率为131%,但这尚较棉花的167.7%,烟草的237.3%为低。而粮食作物中玉米增长率为80.6%,小麦为17.7%,相比经济作物的大幅增长,其速度缓慢的多;且高粱出现了负增长,为-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