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
现代职业安全, 2008年 11期
在中国近二百位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就是康熙大帝。民间关于这位皇帝的印象也许仅仅局限于他在位时期所做的一系列决策: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等等。殊不知,康熙也是历史上经历地震灾害最多的皇帝。
在康熙执掌朝政61年的时间里,光大地震就经历了五六次之多,其中包括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8级地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宁夏中卫7级地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河北沙城6级地震等。
康熙七年的山东郯城大地震,是康熙皇帝经历的第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地震。那之后,他在位期间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但由于他施政英明,在安抚民众及灾后修养生息方面采取的措施得力,社会经济基础依然稳固,“康乾盛世”依旧辉煌。
下面仅以康熙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为例,看看康熙皇帝是如何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
京师8.0级地震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区之一。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该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震中位于平谷、三河,震级8.0级,范围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破坏十分严重。根据文献记载,仅北京一地就造成12700余间房屋倒塌,18000余间房屋损坏,近500人被压致死。
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景:
“本月二十八日,巳时,地忽大震,通州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如小舟遇风浪然,人不能起立,凡雉堞、城楼、仓廒、儒学、文庙、官廨、民房、楼阁、寺院无一存者。燃灯佛塔自后周宇文氏时建,历今二千余年,同时倾仆。周城四面地裂,黑水涌出丈许,月余方止。压死人民一万有余。城内火起,延烧数十处。张家湾、漷县也然。自二十八(日)以后,或一日数十动,或数日一动,经年不息。孤山塔亦同日倾仆。小米集地裂出温泉。顺义县地震,民居尽圮,地裂尺许,中出黑水。密云县地震,坏民居无数。延庆州地大震,河水荡动几竭。平谷县忽地底如鸣巨炮,又似数千马飒沓而至。始而庐舍摇荡,如舟在风浪中,继则全然倾圮,压毙者无算。其生者亦咸破颅折体。顷又闻地而沉,争登高以避,盖地裂丈余,黑水兼沙从底涌泛。有骑驴行道中,遂裂而坠,杳无形影。邑东山多崩陷,海子庄东南有山长里许,名锯齿崖,参差峙立,形如锯齿,盖地震摇散而未崩陷者,其他断如刀切而存其半者,皆崩而陷入地中者也。又大辛斋庄南有砖井歪斜,人呼为搬倒井,亦地震移动之所致。是时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碍隔,黑水横流,田禾皆毁,人多无食,阖境人民逃亡逾半。”
这是官方记录,而据民间人士董含在《三岗识略•京师地震》中记录:
“官民震伤不计其数,至有全家覆没者……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朝士压死者则有学士王敷治、员外王开运、总河王光裕……积尸如山,莫可辨识……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三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当时的皇帝康熙是怎么做的呢?
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下发“罪己诏”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康熙首先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虽然这些举措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于救灾无益,却在客观上促使整个统治阶级关心民情。
迅速发放赈灾物资
康熙政府应对京师地震,发放的赈灾物资,除钱款之外,多是急需的粮食、医药和棺木。
地震后,康熙皇帝下令“仓库银米赈济”,在各地开设粥厂,并让太医院给受伤灾民送医送药。谕令八旗各佐领下的富裕官员,出资救灾,以使“贫困之家,早获宁居”,各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自前往灾区一线考察,避免遗漏。同时要求户、工两部迅速制定救助措施,尽快查明压埋在民居和各寺庙内的死者数,并命令两部选派官员携带赈灾银两前往巡查,一面督察工作,一面赈济灾民,尽快掩埋死者,“有主动收殓者,即给银两;无主收殓者,著所遣司官,同地方官,设法埋黎。”
针对地震造成的房屋塌坏,内务府大臣奏报维修工匠“不敷使用,请雇官工,每日开支工饭钱”,康熙帝皆批准施行。凡民间毁损房屋,能凭借个人力量维修的,官府不再拨付本不宽裕的资金,而是集中财力物力支援贫困百姓,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若是官绅富民愿意出资为灾民修理房屋,官府酌量给予奖励。
由于当时救灾抗灾能力有限,凡是被压埋未及时获救者,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救灾的对象主要是失去居所的人们,尽量保证他们的衣食居住,不致因饥饿和疾病死亡。
减免灾后赋税
震后3个月,康熙又批示减免灾后税收,并实行“溯及过往”的政策,即除发给死者棺殓银每人五两五钱、减免当年全年应交钱粮之外,还把百姓尚未交纳的上一年度钱粮一并免除。
对于脱离农业生产的商人群体,也有帮扶措施。有些商人原本依靠官府提供的资金租房经商,地震后铺房、住房倒塌,产业无存,生计无着落。对此,官府均酌情给予赈济。
其实,对于赈灾而言,长久之策还在于减轻灾民经济负担。历朝历代,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官赈的重要手段就是减免钱粮税收。
开矿富国
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弥补国家财力之不足,康熙还指派地方官员,开发金、银等矿山,以充实国库。
地震发生后,康熙密谕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安珠瑚,称“近来因京城地方地震,朕昼夜不安”,随后话锋一转,谈到主题,“朕前闻得,宁古塔、吉林、盛京、辽东等地有含金、银、铜、锡、铅之沙子……似与国用,大有裨益。”原来康熙惦记的是北方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确,大灾发生,国家瞬时蒙受严重损失,而眼下又面临着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开矿显然是开源增收的好办法。所以,在谕令结尾,康熙帝嘱咐安珠瑚要细加访查,调研开矿是否可行及利弊所在。
仅一个月,安珠瑚即查访明白,密奏康熙帝,称宁古塔地方矿产可“长久大量开采”。盛京地方矿产由于牵涉先祖灵寝,且地方人员繁杂,不便开采,但也可派人详细考察。康熙接报后,遂指派官员,开始办理开矿事宜。
如果排除救灾意愿,在任何时代,救灾的成效与综合国力都是成正比的。国家富强,在遇到灾乱等不可抗力的破坏时,才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地开展援救活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正是由于康熙帝有此认识,也正是由于他心系国计民生,才能指挥若定,把握救灾全局,做到了短期救灾措施积极有效,长期救灾方案明确可行,在营救、济贫、抚恤等方面,做到了既有银钱、粮食、医药等实物赈济,又有减免赋税等政策性救助措施,将抗震救灾有效地开展起来,促动了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亲撰地震论文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的皇帝,也是一位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较多的最高统治者。对亲身经历的几次大地震,他并不拘泥于固有的迷信,而是试图以新的思想学说做出科学的解释。他的思想中有许多积极的成份,其中以实践思想最为突出,反对“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
他还受外国传教士南怀仁的“气动说”影响,结合具体的地震资料,形成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论。康熙六十年(1721年),他又将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篇《地震》的论文中。他认为“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讲出了地震成因及震源深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既震之后,积气已发,断无再大震之理”,是说大地震之后,不会再发生大的地震;“西北地方,数十年内,每有震动,而江浙绝无”,讲的是地震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西北地区多,江浙一带少;“今泛海者遇地动,无风而舟荡摇,舟中人辄能知也”,是说地震能引起海水振荡……他的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当时科学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身为皇帝,能对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讨研究,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实在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