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灾荒史话 学人文集 饥荒档案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灾荒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灾荒史论坛 >> 研究动态 >> 学术活动 >>
灾害链研究系列:卫星热红外预测地震与灾害链——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论文摘要)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3

 

强祖基,姚清林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中国现今构造运动的形成与应力状态有关。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人利用卫星红外波段侦测出中亚断裂带上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增温。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利用卫星红外波段来研究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十多年的资料积累,使我们发现此项手段是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有效工具之一。

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壳热应力场进行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结合地应力测量、地形变测量、大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考察与力学分析、地震烈度展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对中国现今构造体系与地壳运动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热是由地应力活动引起的应力热,因此,热的测量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地壳应力场,以及与地应力场有关的构造体系状况与地壳运动方式。这里所说的地壳运动不仅是水平运动,还有垂直运动;地球旋转的速度变化或非均匀性为水平运动提供了力源,而地球深部流体的上涌则可能是垂直运动的动力。反映在应力的场效上,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有时以水平应力为主,有时两者共同作用,垂直应力的作用也很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把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结合起来,从地球的整体行为来研究现今构造运动和地震成因。地震是现今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地震前,大范围内岩石受力增强,红外谱段的辐射能量也增强。卫星热红外扫描图像能给出震前应力热场的强度、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在现代应力场的作用下,由于地壳岩体结构的多样性与不均匀性,新新华夏构造体系中也会出现山字型等不同类型的构造组合形态。在强震孕育过程中,这种构造组合形态与运动方式可以从应力热场的演变得到反映。20041226印度洋苏门答腊发生了Mw9.0特大地震,震前26天在北纬2º~35º,东经70º~135º,SN3 000kmEW6 000~7 000km出现了巨型山字型应力热场。SN向脊柱在东经91º~-96º展布,西翼在印度半岛西侧,东翼在菲律宾群岛西侧太平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山字型结构的形态、规模、位置又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此类由热应力场反映的特殊构造形态,有些是长期稳定的,也有些是地壳不均衡运动过程中临时或相对较短暂的时期内产生的,特别是大震前的热应力场,往往可以看到其山字型或局域圈层、x型、条状、块状、串珠状、叠山,以及其他单一或复合的构造应力形态有着复杂而迅速的演化关系。这些现象在20041226印度洋苏门答腊Mw9.0特大地震和不少其他强震前都可以看到。这些构造形态的产生与水平旋转运动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我们发现的一些下洼边隆旋转运动,更是一种在孕震过程中易见的典型现象。

 

(储著斌整理)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被遗忘的1931年中国水灾
雪灾防御与蒙古社会的变迁(193...
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
《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
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财政损失
  最新信息
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
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
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
从神话传说看古代日本人的灾害认知
“苏联1932—1933年饥荒”...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朱浒>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