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之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22)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世界多数科学家认为地震不能预报,主要指的是短期(未来3个月)及临震(未来几天)预报。其原因为:①目前使用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能预测异常情况但不能准确预测地震3要素(时间、震级、地点)。②单学科的科学研究对复杂的地震前兆显得无能为力。
我国国内发生过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林业灾害等,在各大灾种中,据建国以来近50年的资料统计,各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为:气象灾害为57%,居灾害之首。但就各种自然灾害的人口死亡的统计来看,地震灾害占54%,为群害之首。因此,地震和地震灾害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Mw9级大地震,同时引发印度洋地区发生大海啸,造成接近13.2万印尼人死亡,超过3.7万印尼人失踪。同时造成全球近23万人死亡,另有超过4.3万人失踪。
印尼2006年5月27日发生地震的日惹地区附近的默拉皮火山30日喷发出浓烈的烟尘,炽热的熔岩流顺着火山壁向下流,可以看到火山喷发出来的烟尘高达900米,是前几天烟尘高度的两倍。29日该火山喷发了186条岩浆流。印尼地震灾区29日还发生了57次余震,其中3次的震级超过里氏4级。
上述震例说明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其它灾害,形成一个灾害链。因此准确的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多样性、随机性使得人们无法认知,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
国内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非常规科学家,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多种学科交叉,通过长期的艰苦实践,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预测地震尤其是临震的各种手段,并在内部进行的临震预测实践中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成效。李均之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所有前兆观察方法都存在非震异常现象(即有前兆无地震),因此必须使用多学科、多种观测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观测实践,优选了十多种有效的观测方法,如: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虎皮鹦鹉行为异常、可公度信息系、大地微动、深井水位、地磁地重等,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先后对1996年5月包头6.4级、1997年4月新疆伽师6.5~6.8级强震群、2000年7月日本伊豆群岛6.4级等地震做出了准确预报。
研究目标
1. 继续现有方法的观测和研究;
2. 着重解决三要素中震中位置的确定;
3. 对二十多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找出异常信号的特征。
(储著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