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华1,2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自然灾害链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的综合体系。链内各灾害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反馈系统。自然灾害链是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要素之间和诸灾害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发应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的强度使该组灾害要素具有整体性。我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以上,在1950年以来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1/3,为各项灾害之首。而由旱灾引起的旱灾灾害链,更是具有并发灾种多、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旱灾链断链减灾对粮食生产、水资源和能源、林牧渔业等经济部门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新中国近55年的旱灾及相关子灾害灾情统计资料,从灾害链角度出发,分析旱灾受灾率,成灾率、土地退化面积及粮食减产率与唯一人为可控因素---农业水利投资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农业水利投资年均增长率高的省份和地区,其农业旱灾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第二,我国地理条件复杂,不同省区农业旱灾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三,目前我国农业水利投资中,国家财政水利投资比重相对较高,尚未根据各省区水旱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区域经济条件进行合理分配,建议国家投资政策可根据地域经济特点和地区灾情进行调整,保证资金投入效用最大化;第四,我国农业水利投资形式单一,对于严重缺水地区,则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各类与干旱地区相关的公共事业的研发、实施、维护、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针对我国旱灾链发生时空特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灾害管理指导方针,从人为可控因素--农业水利投资入手,提出我国旱灾链断链减灾模式(见下图),以期尽可能的防止旱灾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链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旱灾链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目标。
①国家、地方重点投资,选择性建设重点区域,建立健全旱区公共应急体系。
②地方投资为主,国家适当投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农业水利设施。
③地方投资,逐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灌排系统,水旱防治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