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灾荒史话 学人文集 饥荒档案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灾荒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灾荒史论坛 >> 研究动态 >> 学术活动 >>
灾害链系列研究:日食与地震效应的超长期预报方法(论文摘要)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3

 

赵得秀

(华北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本文涉及一种超长期天气预报方法。众所周知,大气环流发生反常变化是形成水旱灾害的直接原因。大气环流运动的能源是太阳辐射。从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太阳常数仅有不规则的微小波动,其变化范围仅有0.20.5%。可以认为,大气环流的能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能源,能影响地球接收太阳辐射,才能影响大气坏流的变化。而能影响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或影响地球表面温度的外部因素只有日食与地震比较显著,这是形成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形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一)从天文学知道,每年至少发生两次日食,最多可有五次日食(1935),每次日食在中、低纬度的月影面积可达1×108km2;日食从初亏到复圆一般要经历2.5小时以上,最长可达3.5小时;一次中低纬度日食,可使地球月影区损失热量达1×1014MJ;其辐射损失是显著的。1987923日环食,安徽省宿县裸地温度降低15,最大食分为0.95,西太平洋海面(19°30'N120°40'E)温度降低14,食分为0.68199739日食,哈尔滨雪面温度降低9,食分为0.8。由于是大面积不均匀降温,增加了大气环流的有效位能,是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主要因素。

(二)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5级以上地震970次,其中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20次。环太平洋地震带平均每年因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全球的77%,地震前由于地下岩石受力,岩石正空穴电子在高压下被激活而产生红外辐射,使震区大面积增温。使震区大面积增温。从1989年在大陆观测115级以上地震在震区都出现大面积增温,墙温幅度为2.315.5,持续时间为27天,增温面积为数十万至百万km22005122印尼苏门答腊强地震,地震前增温面积达800km2,海上地震亦有增温现象。环太平洋地震带又处于热带风暴的多发区,地震前的增温区无异会对台风的路径产生影响,亦影响大气环流运动。

1981年以来,用日食效应相似年的方法进行超长期旱涝趋势预报,亦取得较好效果。如成功预报了1981年、1982年、1983年长江大水,1996年两湖流域大水,1998年长江上中游大水及1986年华北大旱。

1989年以后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层大气流模型,以日食作为强迫源进行数学模拟计算,经过1991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模似计算,长江以北计算结果与实况一致,长江以南较差。这说明,旱涝趋势是可以计算的。在2000年以日食、地震做强迫源,对1999年及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第二大洪水年)进行模拟计算,再现了我国1999年华北干旱及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暴雨区;2002年、2003年、2004年及20055月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五层混合大气环流模型,以日食、地震做强迫源,计算出2002年汛期长江两湖流域、2003年汛期淮河暴雨区,2005年珠江、西江、闽江、淮河、辽河等特大洪水,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2004年在北半球其它区域预报亦是准确的,如美国密苏里与俄亥俄洪水及印度中部与西部洪水;在2005年预报多瑙河下游、伏尔加河、第聂伯洪水亦是准确的,预报美国南部沿海多雨区与淹没新奥尔良的飓风路径亦极为接近,这是超长期天气预报的一条新路。该方法已取得专利。专刊号:ZL97100633.4,申请号:99126683.8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被遗忘的1931年中国水灾
雪灾防御与蒙古社会的变迁(193...
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
《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
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财政损失
  最新信息
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
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
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
从神话传说看古代日本人的灾害认知
“苏联1932—1933年饥荒”...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朱浒>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