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相明,袁秀忠
(黄河水文勘测设计院,郑州450004)
经历1819年、1841~1843年多次特大洪水,黄河下游河道决溢频繁,淤积严重,行洪输沙能力大为降低。1849~1851年又发生连年大洪水,使行洪已经700多年的下游河道更为恶化,最后酿成1855年(清咸丰五年)大改道。1844~1848年间黄河水情平稳,1849年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及豫北等地多雨,7月18日至9月14日陕县万锦滩共涨水15次,累计18.02m。1850年7月17日至8月20日陕县涨水14次,累计18.18m。1851年7月6日至10月2日陕县涨水13次,累计16.42m。洪峰流量初估均≥20 000m3/s。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先淹封丘、祥符,转向东北分两股在张秋汇合,穿过运河至鱼山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此后30年泛滥于豫、冀、鲁三省,至1884年始建成新堤得以相安。1819~1890年70多年间黄淮海流域洪涝灾害不断。
参考1819年、1841~1843年大洪水前期大地震的情况,对1847~1855年期间,特别是东亚地震情况作了仔细检查。结果发现中国大陆、西太平洋地震带包括俄罗斯库页岛、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均发生了7.0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其中日本7.4~8.4级7次最为频繁,中国北纬27°~37.5°一带,1850~1852年四川西昌、甘肃武山、宁夏中卫发生3次5.0~7.5级地震,可能也有影响。由于这些年代缺乏气象观测资料,震洪相关有何机制尚待研究。
(储著斌整理)
|